書名: 自如應對腫瘤全書作者名: 鄒艷輝 劉景詩 諶永毅本章字數: 2312字更新時間: 2019-11-15 19:52:49
第七節 熱療
什么是熱療?
答:熱療主要是指利用非電離輻射物理因子(如微波、射頻、超聲波、紅外線、激光、磁等)的生物熱效應,使生物組織加熱升溫,殺滅腫瘤組織或促進腫瘤細胞凋亡,達到治療腫瘤目的一類治療方法。其最大特點是可增加放療、化療效果又無明顯副作用,尤其對某些局部腫瘤的控制往往有較好的作用,并且該治療方法是無創或微創的,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全身熱療可與放療聯合應用,實體瘤中心部分的乏氧腫瘤細胞對放射線不敏感,但對熱療敏感;而腫瘤周邊部分的有氧腫瘤細胞對放射線敏感。此外,熱療可增加瘤體內氧分壓,提高腫瘤細胞對放射線的敏感性;放療則減少腫瘤細胞的熱耐受性,提高了熱療效果,二者相輔相成。
全身熱療還可與化療聯合應用,熱療破壞腫瘤細胞膜的穩定性,使其通透性增強,可增加腫瘤組織血流速度和血管滲透性,使血管擴張,增加了化療藥物在加熱部位的循環劑量,熱療亦可改變藥物的體內代謝、改變藥物的細胞毒性作用及減少耐藥、提高藥效等,增強化療效果。
熱療的分類有哪些?
答:腫瘤熱療依照臨床治療所用溫度可分為三類:即治療溫度≥65℃的超高溫(即熱消融)治療、治療溫度在43~45℃的高溫治療以及治療溫度在39.5~41.5℃的亞高溫治療三類。
根據加熱的深度和部位的不同分類為:淺表熱療、深部熱療、腔內熱療、全身熱療以及影像引導下的介入熱療等。
目前在臨床上已經使用較為廣泛的熱療有以下幾類:淺表腔內熱療、深部熱療、全身熱療、高強度聚焦超聲、微創消融治療;磁介導熱療尚處于臨床研究階段。治療中使用哪種熱療方式,需要醫師依據患者的病情來選擇。
淺表熱療和深部熱療的適應證有哪些?
答:對某些放療患者,因為有些腫瘤對放射線不敏感或腫塊較大,醫師預期單純放療效果難以達到滿意時,會推薦在放療期間加用熱療,腫瘤位置表淺的選用淺表熱療進行增敏,腫瘤位置較深的選擇深部熱療增敏,以提高放射治療的效果。
以往有過多次化療經歷者,腫瘤可能對某些化療藥物已經產生耐藥性,因此醫師也會建議采用化療聯合熱療來提高療效,根據腫瘤的部位選擇不同的熱療進行增敏。其中體腔熱灌注化療(深部熱療)對惡性胸腔積液、腹水的治療效果尤佳,療效比單純體腔灌注化療效果好很多。
熱療的禁忌證有哪些?
答:用于淺表熱療和深部熱療的熱源分別為微波和射頻,均屬于電磁波,因此對治療患者有一定的要求。
(1)攜帶心臟起搏器者不適合接受微波、射頻熱療,因為電磁波的干擾會引起心臟起搏器的工作,使使用者出現心律失常,可能導致心搏停止、死亡,造成嚴重的后果。
(2)身體過度虛弱者不適合接受熱療,因為治療時局部溫度的升高需達到一定的要求,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機體代謝如出汗,心肺功能的負擔會有不同程度的加重,為避免發生心肺功能衰竭,原則上對于心肺功能差者也不推薦進行熱療。
(3)體溫不正常(發熱)者不適合接受熱療,以避免因為加熱導致更加嚴重的體溫調節異常。
(4)術后傷口未愈者不適合接受熱療,建議暫緩接受治療,以避免因治療區污染發生傷口感染;治療區域發生潰瘍時也不宜接受治療。
(5)正處于經期的婦女,建議在月經結束后再接受治療,以避免因為加熱血管擴張所致經量增加,導致不必要的失血。
(6)此外,凝血機制異常、無自主行為能力、不能正常表達自主感受者及孕婦不宜接受治療。
熱療與放療有什么不同?
答:熱療與放療都屬于物理治療。放射治療對腫瘤治療療效確定,但射線對機體損傷較大,若照射劑量很高會產生并發癥和后遺癥,因此必須嚴格控制治療劑量。熱療的特點是不會引起被作用的生物組織產生分子電離,也不會影響組織的原子、分子結構,因此對身體和環境基本沒有什么不良影響,因此被譽為“綠色治療方法”。
熱療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答:(1)需要簽署《熱療知情同意書》,認真閱讀《熱療患者須知》。
(2)治療前請取下所佩戴的任何金屬飾品,需穿全棉開胸內衣,并自備一套內衣、水杯、吸管、全棉毛巾。治療時間為1~2h,治療前排空大小便(高強度聚焦超聲治療例外,保留膀胱充盈)便于接受較長時間的治療。造口者需盡可能將糞便排盡,進行局部清潔,并自帶1~2個造口袋。
(3)高強度聚焦超聲(HIFU)治療前3天應在護士的指導下按飲食要求進食,治療前一晚配合護士進行腸道準備,帶金屬避孕環的女性患者需在治療前3~5天取環,治療時保證膀胱內儲存足夠多的尿量,進行前列腺治療時需留置導尿,帶管時間為15~21天,這樣可以防止治療后所出現的排尿困難。進入治療室后需要更換鞋,一般可留一人陪同。避免大聲喧嘩,禁止使用移動電話,以免干擾治療。
(4)由于治療時會出較多汗,可適量飲用水或飲料。
(5)由于熱療時因種種原因有可能導致局部溫度過高而產生燙傷。盡管醫務人員會通過測溫裝置來觀察溫度變化,但存在個體差異,尤其是“燙傷高危”患者發生燙傷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在治療中需要保持良好的溝通,患者既可以根據醫務人員的提問來回答,也可以主動告知醫護人員自己在治療中的感受,尤其是在治療部位出現的一些異常感覺,如疼痛、燙、針刺感,以及心悸、呼吸困難、神志改變時應立即報告;化療者若出現如惡心等消化道癥狀也要及時告知。這樣便于醫務人員及時調整治療參數,以得到療效最好、不良反應最低的治療效果。
(6)如果在治療中感覺局部溫度不夠高,也需要跟醫務人員交流,避免治療體位變化或因設備故障而導致治療達不到預期溫度影響療效。
(7)治療后要注意對皮膚的保護,尤其是如果發生了皮膚燙傷,更要注意對皮膚的護理,可以局部涂抹濕潤燒傷膏進行處理,燙傷部位一般很快就能痊愈。
(8)治療后隨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便于醫師了解病情,及時指導應對方法,除了配合醫院及醫師的各種隨訪外,還應主動聯系醫院,可以使用門診復查、電話咨詢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