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設施桃樹優質標準化栽培技術
- 馮孝嚴
- 1860字
- 2019-11-15 19:12:51
第二章 桃的生長發育特性
第一節 根系
一、根系的種類、分布和年生長特點
桃樹根系由骨干根(包括主根與側根)和須根組成。主根由砧木種子的胚根發育而成,在它上面產生的各級較大的分支稱為側根,在側根上長出的較細的根系稱為須根。每年生長季里發生大量白色鮮嫩的新根,其中較粗的為生長根,較細小而短的為吸收根。吸收根的數量很多,吸收根能吸收無機營養與水分,吸收根從發生起短則幾天,長則20~30天就枯死。生長根也有吸收功能,但主要功能是伸展到新的土層里,在生長季末一般不會枯死,以后可繼續增粗,轉變成褐色成熟的須根,或再進一步發展為粗大的骨干根,成為輸送養分、水分的主要工具。桃主根不明顯,側根水平根發達。
桃根系分布的深度和廣度隨砧木種類、土壤條件及栽培管理而不同。根系的水平分布一般與樹冠冠徑相近或略遠,一般新根集中分布在樹冠外緣下,與其他果樹相比,桃根系分布較淺(圖2-1、圖2-2),通常深度在1米以內。尤其經過移栽斷過根的樹,水平根發達,無明顯主根(圖2-3、圖2-4)。絕大多數的根系分布在10~60厘米土層中。在設施內樹體受空間限制,樹冠小,桃根系主要分布在10~40厘米的淺層土壤中。桃樹根系分布與地上部枝條分布有對應性,對應地上部主枝的地下部往往就有一條粗大的根系。同一果園,深溝施肥的比淺施肥的根系分布得深、廣。地上部的修剪、營養失調、病蟲為害等造成的樹勢衰弱,影響到根系生長發育與分布。

圖2-1 桃根分布淺

圖2-2 設施栽培桃根分布集中區在深度40厘米以上

圖2-3 桃水平根發達

圖2-4 桃無明顯主根
桃根系在一年中有兩次生長高峰,第一次在5~6月,這是根系生長最旺盛的季節;7~8月因土溫過高,根系生長緩慢,白色吸收根形成的少,壽命較短;第二次根生長高峰出現在9~10月份,此時地上部已停止生長,葉片制造的有機營養向下運輸,土溫適宜,新根生長快,并生出許多壽命很長的吸收根,根系營養充足,斷根容易愈合再生,是秋施基肥的好時機。
二、桃根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土壤
桃樹對土壤要求不十分嚴格,一般土壤均能種植,但適合于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桃根系對土壤氧氣敏感,在黏重的土壤條件下,10由于通氣性差,根系生長不良,樹體易患流膠病、頸腐病。桃樹在酸性至微堿性土壤中(pH5~7.5)都能生長,但一般以pH5.2~6.8最為適宜。在pH4.5以下或pH7.5以上易產生缺素癥(如缺磷、鈣、鐵、硼等),pH8以上葉黃化(彩圖2-1)。桃樹對土壤含鹽量很敏感,耐鹽力弱。土壤含鹽量達0.08%~0.1%時,可正常生長;達0.2%時,表現出葉片黃化、焦葉、枯枝、落葉和死樹的鹽害癥狀(彩圖2-2)。因為老根死后腐爛分解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對新根生長有抑制作用的叫扁桃苷的物質,因此,老桃園更新時最好輪作換茬,必須重茬時,要挖凈殘根,最好換土、晾坑,以消除有毒物質的影響,防止桃樹早衰或死亡。
2.溫度
桃根在一年中的生長節奏與地上部不一樣。地上部有明顯的生長與休眠的交替,根卻沒有明顯的休眠期。只要土壤的溫度、濕度、通氣等條件適宜,周年都可以生長。根系在土溫0℃以上能順利地吸收并同化氮素;地溫5℃左右就有新根開始生長,7.2℃時能向上運輸營養物質;20~25℃為新根生長的適宜溫度,24℃為最適溫度;當土溫達到26℃以上,根系生長減緩或停止生長,被迫休眠。秋季,當土溫降至11℃時,根系生長減慢;隨著氣溫降低,逐步進入冬季休眠。根系在伸長生長的同時,也能加粗生長,桃的骨干根在秋季有一次迅速加粗生長的過程。桃樹根系耐寒力較弱,當土溫降至-11℃時就會發生凍害,而且降溫越急,受害越重。
3.水分
桃樹根系生長既要求充足的水分,又需要良好的通氣,通常適于桃樹根系生長的土壤含水量,約等于土壤最大田間持水量的60%~80%。桃根系抗旱性強,土壤含水量達20%~40%,根系也能生長很好;但耐澇性差,淹水1~3天就發生落葉甚至死亡。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的桃園,會引起根系壽命短、落葉早、流膠、落果嚴重;并且樹體早衰,產量降低。這是因為桃樹根系呼吸旺盛,耗氧量大的緣故。土壤含氧量在10%~15%時,桃地上部生長無明顯異常;當降至7%~10%時,生長受限;7%以下時,根呈暗褐色,新根發生少,新梢生長衰弱。維持桃健康生長的土壤含氧量至少要在15%以上。雨季雨量偏大的年份或地區,造成大量死樹的現象時有發生(圖2-5),建園時選地勢較高,有良好的排水通道條件至關重要。當然,過于干旱也不利于桃樹生長發育,往往造成根系和枝條生長量小,產量低,樹勢早衰嚴重。如萌芽開花期缺水則萌芽不正常、開花不盛,坐果率低;新梢與果實迅速生長期缺水則引起新梢變短,落果增多;成熟期缺水使果實不能膨大。為獲高產優質,在各生育期需及時保證水分供應。

圖2-5 澇害導致桃落葉和死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