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Ⅰ 原尾目PROTURA

希臘文:“第一、原始”“尾”,據Imms意見,此名來源,由于第12環節呈尾狀。

Proturen(德);

Protures(法);

Proturi(意);

Proturans(英);

Бессяжковые(俄)。

原尾蟲 蚖[讀元]

[特征]

小型昆蟲,口器陷入頭部,屬內顎式,觸角及眼均缺。前足較長大,腹部12節,最初3腹節各有一對小型附肢。氣管系統有存有缺,馬氏管呈乳頭狀,增節變態,生長中增加腹節數,為不見于其他昆蟲類的特殊現象。

[概說]

本目為尖形白色或黃白色小蟲,最大的也不過2mm。分布頗廣,性喜濕潤地,常生存于泥炭地和草根地,他如石下及樹皮里,亦易發現。首次發現原尾蟲是意大利的Dodero在熱那亞(Genova),后把標本贈送給Silvestri并由意大利昆蟲學家Silvestri(1907)鑒定且報道了第一種原尾蟲,據此創建了昆蟲綱的一個新科——蚖科Acerentomidae、一個新目——原尾目Protura。

Berlese(1909)在他的專著《Monografia dei Myrientomata》中記述2科3屬10余種,還對原尾蟲的形態、解剖、組織學和生物學等方面作了系統的介紹(圖1-1)。

圖1-1 原尾蟲手繪圖

1—蚖;2—蚖的正面觀;3—生活狀態的古蚖(據尹文英)

Tuxen(1949)首先發現原尾蟲胚后發育的6個時期,并逐一審訂已記述的208種原尾蟲的模式標本,然后寫成《原尾蟲》專著。

在亞洲首先記述原尾蟲的是日本的吉井良三(R.Yossi)和今立源太良(G.Imadate),后者不但在日本和東南亞地區做了大量工作,而且對不同類群的毛序演變等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74年完成了《日本原尾目志》,共記述4科12屬42種。

我國楊集昆(1956)在北京和陜西華山首次發現了原尾蟲。

尹文英(1963)首次記述我國天目山兩種原尾蟲。此后,她和同事們報道了164種(截止1995年),其中142新種,17新屬,并建立了一個新科。

尹文英在我國發現了形態獨特、具有氣管系統的紅華蚖Sinentomon erythranum Yin(1965),并建立了華蚖科Sinentomidae以后,引起了各國學者的爭論(Imadate,1966;Nosek,1973;Tuxen,1977)。為了找出新的證據闡明華蚖的分類地位,尹文英等與意大利的R.Dallai合作,進行原尾蟲比較精子學和內部各器官的亞顯微結構研究,其結果不但證實了華蚖等的系統分類地位,同時也闡明了原尾蟲的系統淵源,并對過去原尾蟲的分類系統做了重要的修訂工作(尹文英,1983;尹文英、薛魯征,1992;尹文英,1999)。

[外部形態]

頭部為卵形或梨形,前端略狹細。無觸角,缺復眼和單眼。背面近兩側有1對假眼,前端和腹面生有口器,包括上唇、上顎、下顎、下顎須、下唇和下唇須等幾個部分,如圖1-2所示。

圖1-2 原尾蟲形態特征圖

1—普通古蚖整體背面圖;2—櫻花古蚖腹面圖;3—線毛蚖后胸背板毛序圖;4—古蚖的氣孔;5—華山蚖第8腹節的腰帶和毛序;6—檗蚖第8腹節的腰帶和櫛梳(據尹文英)

假眼(pseudoculus):位于頭部背面的兩側,過去被認為是眼(Silvestri,1907)、原始的觸角(Berlese,1909;Tuxen,1959)或觸角的遺跡(Handlisch,1926)等。后來的研究證明,假眼是原尾蟲特有的感覺器官(Yin等,1986)。

口器:為內顎式。上唇固定不動,下唇是一對長三角形的薄片,其上各生1~2節的下唇須。上顎和下顎分別位于頭腔內的上顎袋和下顎袋內。多數種類的口器為咀嚼型,亦即上唇平直、上顎較短而寬;另有少數種類屬刺吸型口器,上唇向前延伸成喙(rostrum),上顎也為細長的針狀。下顎分為內、外兩葉并生有3~4節的下顎須。

胸部共有3節,前胸節背板短小,僅及中、后胸背板的1/3~1/2;華蚖科和古蚖科的種類,在中、后胸背板近兩側各生氣孔1對;胸部3節的腹板大小相仿,每節生胸足1對;側板均不發達,由少數骨片組成。3對胸足各由6節組成,有跗前節(pretarsus)、爪墊(empodium)、距毛(spur hair)和爪(claw)。前胸足特別長大,向頭前伸出,在跗節上生有一系列形狀不一的感覺器,其著生位置、形狀、大小等是重要的鑒定種、屬的特征。此外,跗爪比(TR)、墊爪比(EU)和基端比(BS)也都是種類鑒別的依據(Tuxen,1964)。

成蟲的腹部由12節組成,最后一節稱為尾節(telson),無尾須。生殖孔位于第11節腹面后緣中央。每一腹節由背板和腹板組成,前部各節的側板尚未與背板分離,常稱為背側板(laterotergite),而8~11節已具有明顯的側板。在腹部前3節的腹面,各生1對腹足,2節或1節;腹足的節數和上生的剛毛數目是分科、屬的一個重要依據。腹部第8節的前緣,在蚖目的種類中生有一條橫向的腰帶(striate band),又稱縱紋帶,其上具有柵紋或楔紋、點紋、鉤紋或退化。在第8腹節背板后部兩側有1對腹腺開口于此,其上各覆有一片形狀不一的“蓋(lid)”,后緣常生有數目不等的尖齒,稱為櫛梳(comb)。此外,在腹節上有時還生有成排的小棘或稀疏的大齒或圓形小旋輪(rotary wheel)。

毛序:原尾蟲毛序(chaetotaxy)的變化是鑒定種類的一個重要依據,而且前人將胸、腹部毛序按數碼公式來表示(Tuxen,1964;Imadate,1966)(見圖1-3和圖1-4)。

圖1-3 前胸足跗節各部分名稱和測量圖

跗爪比(TR)=;基端比(BS)=;墊爪比(EU)=(據尹文英)

圖1-4 腹部毛序示意圖

A—蚖科腹部4~5節背面毛序圖;B—第8腹節腹面毛序圖:夕蚖,檗蚖,日本蚖;C—第4腹節毛序比較示意圖(據尹文英)

原尾蟲的雌、雄外生殖器均由6節組成,分基、端兩部分:雄性的基部為基內骨(basal apodeme)、基圍陽器(basiperiphallus)和端圍陽器(acroperiphallus),端部依次為莖節(stipes)、基片(basistylus)和端陽刺(acrostylus)。射精管開口于端陽刺中部。雌性外生殖器自基部依次為基內骨、圍陰器(perigynium)、端圍陰器(acroperigynium)、基片、頭片和腹片(caput processus和processus sternalis)、端陰刺(filum processus),最后兩節常愈合為一體,陰道開口于兩基片之間。

[內部解剖]

消化系統:消化道是一條直管。中腸的后端為幽門部(pyloric regions),由強大的幽門括約肌環控制腸腔的開合(Dallai,1976)。后腸的前部主要由3個大縱褶,或由相間的3個次生小縱褶形成;后腸的后段僅為一薄層,結構簡單(Yin等,1986,1989)。

馬氏管為6個枇杷狀的乳突,放射狀圍繞在幽門室的外圍,是原尾蟲的主要排泄器官,它們的細微結構在三個不同科中有明顯的區別(尹文英,1995)。

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分為腦、食道下神經節和腹神經索。原尾蟲感覺器官分為兩類:假眼是一對獨特的感覺器官;還有主要在前胸足跗節上有多種不同形狀的感覺器。

呼吸系統:氣管系統僅存在于華蚖科和古蚖科的種類。在中、后胸背板兩側各生一對氣孔,與體外相貫通。

循環系統:非常簡單,僅在背部有1條背血管,自腹部第7節向前直達前胸節的直管,在每1腹節的背縱肌之間的三角區內,沿背血管都有一個能收縮的心室,共計7個心室,每個心室具有1個心孔。

生殖系統:雄性器官:精巢1對,呈梭形或袋形,后端聯結輸精管、射精管,到端陽刺中部內側的射精孔。缺副腺和貯精囊(圖1-5)。

圖1-5 雌、雄性生殖器官

(據Berlese)

雌性器官:卵巢1對,屬無滋卵巢管,輸卵管短而較寬,至蟲體后部兩管合并為一寬管,后接狹窄的陰道進入雌性外生殖器,在兩基片之間的陰道口開口向外。

[生物學]

原尾蟲終生在土壤中度過,主要以寄生在植物根須上的菌根真菌(mycorrhizal fungi)為食,同時也是捕食性昆蟲獵取的對象。在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起著積極作用。

原尾蟲的棲息環境非常廣泛,適應性也較強,是遍布世界六大地理區的類群。我國是原尾蟲種類豐富的地區,它們通常棲居在濕潤而富含腐殖質的土壤中,一般在各地林區土壤中都能發現原尾蟲的存在。至于原尾蟲在土壤中的分布,大多數在0~15cm土層中,30cm以下就很少發現了。

原尾蟲屬增節變態(anamorphosis)。這種現象不見于其他昆蟲。原尾蟲胚后發育主要分6個時期(圖1-6):

圖1-6 原尾目昆蟲(紅華蚖)胚后發育各時期

A—前幼蟲;B—第Ⅰ幼蟲;C—第Ⅱ幼蟲;D—童蟲;E—成蟲(據尹文英)

①前幼蟲期(prelarva):卵中剛孵出的幼蟲,全身呈乳白色;腹部9節,口器和附肢均未發育完全,無氣孔。

②第Ⅰ幼蟲期:即前幼蟲蛻皮一次后,口器和附肢已具雛形,但毛序尚少,華蚖和古蚖科的種類氣孔出現,腹部仍為9節。

③第Ⅱ幼蟲期:毛序較前增多,腹部增加1節,共為10節。

④童蟲(maturus junior)期:腹部增加2節,成為12節,形態與成蟲期相似而稍小,外生殖器尚未出現。

⑤前成蟲期(preimago):檗蚖和蚖科等在童蟲之后,還可見外生殖器未發育完全的時期,其他特征與成蟲相同。

⑥成蟲(imago):腹部12節,外生殖器發育完全。

這里特別指出,原尾蟲的幼蟲期中,腹部從無11節的時期。

[分類]

Silvestri(1907)收到Dodero贈送的標本,首次鑒定并記載了世界第一種原尾蟲。Denis(1949)記載了世界已知70種,分為8屬,Ewing(1940)將原尾蟲分為主要3個科:古朊科(Eosentomidae)、蚖科(Acerentomidae)和始蚖科(Protentomidae)。Tuxen(1964)畢生致力于原尾蟲分類研究,出版《原尾蟲》專著,包括2亞目、3科、16屬、148有效種。

尹文英于1963年開始記述中國的原尾蟲。此后她和她的同事到全國各地采集研究,先后報道了164種(截止1995年),其中142新種、17新屬并建立了一個新科——華蚖科(Sinentomidae),對過去原尾蟲的分類系統做出了重大的修訂,原尾綱下分3目10科16亞科69屬。我國已有9科(圖1-7)(尹文英,1983,1992,1999)。

圖1-7 原尾綱分目、分科特征檢索圖

(據尹文英)

原尾綱分目分科檢索表

(尹文英)

1中、后胸節背板生有中剛毛(M)1對

中、后胸節背板缺中剛毛…………………………………………………………華蚖目Sinentomata

2中、后胸節背板無氣孔,腹足上剛毛不超過4根…………………………………………………………蚖目Acerentomata

中、后胸節背板兩側各生1對氣孔或退化;3對腹足均為2節,各生5根剛毛  古蚖目Eosentomata

3假眼梨形,具“S”形中裂;顎腺管中部為香腸狀膨大的萼………………………………………………………夕蚖科Hesperentomidae

假眼圓形無中裂;顎腺管中部生有球形或心形的萼

4假眼多數具后桿,顎腺管中部具光滑的球形萼………………………………………………………………………始蚖科Protentomidae

假眼無后桿,顎腺管中部具心形萼

5萼光滑無花飾,顎腺管基(盲端)部細長簡單、或有2~3個膨大處、或有分支…………………………………檗蚖科Berberentulidae

萼部生有花飾或其他附屬物

6萼部光滑,背面生單一盔狀附屬物………………………………………………………………………………………蚖科Acerentomidae

萼部膨大并具多瘤的花飾和單一盔狀附屬物……………………………………………………………………日本蚖科Nipponentomidae

7蟲體色淡而半透明,后胸背板生1對前剛毛(A2),中、后胸背板無氣孔,3對腹足均為2節…………………富蚖科Fujientomidae

蟲體棕紅堅硬,后胸背板生2對前剛毛(A2.4),中、后胸背板各生1對氣孔,但缺氣管龕;第1對腹足2節,2~3對腹足1節………………………………………………………………………………………………………………………………華蚖科Sinentomidae

8中、后胸背板各生1對氣孔并具氣管龕………………………………………………………………………………古蚖科Eosentomidae

中、后胸背板的氣孔退化,或稍留痕跡………………………………………………………………………………旭蚖科Antelientomidae

1.夕蚖科Hesperentomidae

假眼梨形具“S”形中裂;前胸足跗節上的感覺器為短棒狀;顎腺管細長,中部的萼常稍膨大如香腸,遠端生有小花椰菜狀的花飾。腹部2~3節的腹板前排剛毛均為2對。本科已知3屬21種。分布:全北界和東洋界。

我國已知2屬10種。如:華山夕蚖Hesperentomon huashanensis Yin,1982(圖1-8):全長1.3~1.5mm,頭部前端具短喙。前胸足跗節長90~93μm,爪長27~29μm,跗爪比=3.1~3.3。前跗節上的感覺器均較短而呈尖錐狀。胸、腹部的毛序見表1-1。尹文英(2016)強調指出:每一種毛序都不同。沒有“科”的統一模式。

圖1-8 華山夕蚖Hesperentomon huashanensis Yin

A—背面觀;B—假眼;C—顎腺;D,E—前胸足跗節外側面和內側面圖;F—第2腹足;G—第3腹足;H—櫛梳;I—雌性外生殖器(據尹文英)

表1-1 華山夕蚖胸、腹部毛序表

①A1.2.4.5;②P1.2.3.4.4'.5;③P1.1'.2.3.3'.4.4'.5。(可參閱圖1-4)。

3對腹足均為2節,各生4剛毛。腹部第8節的櫛梳長方形,后緣生尖齒約10枚。雌性外生殖器的端陰刺為尖錐狀。

分布:我國華北、華中和西南區。

2.始蚖科Protentomidae

希臘文:“第一”+“昆蟲”。

第1~2對腹足2節,第3對腹足1節;顎腺管上具光滑的球形萼。假眼圓形有后桿或無后桿。前跗感覺毛呈短棒狀。除新熱帶界外,其余5大地理界均有分布。我國已報道4屬10種,如短跗新康蚖Neocondeellum brachytarsum(Yin,1977)(圖1-9)。

圖1-9 短跗新康蚖Neocondeellum brachytarsum Yin

A—背面觀;B—假眼;C—顎腺;D—前胸足跗節外側面圖;E—第3腹足;F—櫛梳;G—蟲體后部腹面圖;H—雌性外生殖器(據尹文英)

分布:我國華中、西南、華北和東北區。

3.檗蚖科Berberentulidae

第1對腹足2節,第2~3對腹足1節,各生2~1根剛毛;后胸背板有中剛毛(M)和2對前剛毛(A2.4);顎腺管中部的萼呈心形,簡單無花飾;下唇須退化,具1感器和1~3根剛毛;第Ⅷ腹節前緣的腰帶柵紋清楚或不同程度退化變形。已知21屬142種,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國已報道9屬46種。如海南肯蚖Kenyentulus hainanensis Yin,1987(圖1-10),分布:海南島。

圖1-10 海南肯蚖Kenyentulus hainanensis Yin

A—假眼;B、C—顎腺;D、E—前胸足跗節外側面觀和內側面觀;F—第5~7腹節背板毛序;G—腰帶;H—櫛梳;I—雌性外生殖器(據尹文英)

4.蚖科Acerentomidae

希臘文:“無角”+“昆蟲”,指無觸角而言。

后胸背板具2對(A2.4)至4對(A.1.2.3.4)前剛毛,和1對中剛毛(M);顎腺管細長平直,具心形萼和單一的盔狀附屬物;下唇須由1感器和成簇的剛毛組成,第Ⅷ腹節的腰帶常有清晰的柵紋,分布于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本科在我國現已記載6屬7種,除線毛蚖分布在我國中部外,大都分布在我國東北和西北地區。如華山蚖Huashanentulus huashanensis Yin,1980(圖1-11)。

圖1-11 華山蚖Huashanentulus huashanensis Yin

A—背面觀;B—下唇和下唇須;C—假眼;D—顎腺;E,F—前胸足跗節外側面觀和內側面觀;G—第3腹足;H—櫛梳;I—腹部后部腹面觀(據尹文英)

5.日本蚖科Nipponentomidae

后胸背板具2對(A2,4)至4對(A1,2,3,4)前剛毛和1對中剛毛(M);上唇常突出成喙,顎腺管細長,萼部膨大,既有單一盔狀附屬物,也有多瘤的花飾;第8腹節腹板的剛毛式為4/2。主要分布在古北界內。我國已記載5屬8種,分布在西北和東北地區。如中國麗蚖Callientomon chinensis Yin,1980(圖1-12)。

圖1-12 中國麗蚖Callientomon chinensis Yin

A—背面觀;B—前胸背板示3對剛毛;C—假眼;D—口器;E,F—顎腺;G,H—前胸足跗節外側和內側面觀;I—第3腹足;J—櫛梳;K—雌性外生殖器(據尹文英)

6.富蚖科Fujientomidae

中、后胸背板均缺中剛毛(M),僅有1對(A2)前剛毛;3對腹足均為2節;假眼大而不突出,第Ⅷ腹節腹板剛毛式4/4。本科迄今只有1屬2種,即富蚖屬Fujientomon Imadate,1964,屬于古北界與東洋界成分。我國現已記載1種——雙腰富蚖F.dicestum,分布于長江下游地區和云南等地。

7.華蚖科Sinentomidae

華蚖科是尹文英1965年所建的新科。

中、后胸背板均缺中剛毛(M),有前剛毛2對(A2.4)和兩側各生氣孔1對,氣孔內缺氣管龕。假眼特大而不突出,上有10數根線紋,第2~3對腹足1節,各生2剛毛;第8腹節腹板剛毛式2/7,成蟲身體堅硬呈紅棕色。本科僅1屬3種,即華蚖屬Sinentomon Yin,1965,分布于古北和東洋界內。

新種:紅華蚖Sinentomon erythranum Yin,1965(圖1-13)。正模標本采自上海市西南郊的東佘山。山上遍植毛竹,雜草叢生,土壤為褐色或黃褐色,腐殖質較多。調查發現分布廣泛:北自北緯31°,南到北緯21°,跨越了溫帶、亞熱帶兩個地區,是常年出現的種類,在5~15cm的土層中數量最多。在系統進化上是較為特化的類群。

圖1-13 紅華蚖Sinentomon erythranum Yin

A—背面觀;B,C—前胸足跗節外側和內側面觀;D—后胸足跗節;E—中胸氣孔;F—第3腹足;G—雌性外生殖器;H—雄性外生殖器;I,J—腹部末端背、腹面圖(據尹文英)

8.古蚖科Eosentomidae

希臘文:“下等、原始”+“昆蟲”。

中、后胸背板具前剛毛2對(A2,4)和中剛毛1對(M),通常各生氣孔1對,孔內常生2根氣管龕。3對腹足均為2節,各生剛毛5根;假眼圓形或橢圓形,無線紋或有3~5條線紋和小泡。第8腹節腹板剛毛式通常為2/7或0/7或2/9。本科是原尾蟲中最大的一科,已記錄10屬260余種,屬全球分布型。我國已記錄6屬78種。如梅花擬異蚖Pseudanisentomon meihwa Yin,1965(圖1-14)。分布:我國華中區和華北區南部。

圖1-14 梅花擬異蚖Pseudanisentomon meihwa Yin

A—背面觀;B,C—前胸足跗節腹、背面觀;D—雌性外生殖器(據尹文英)

9.旭蚖科Antelientomidae

中胸和后胸背板的氣孔退化不見,或在氣孔處留有點狀痕變,其他特征與古蚖相近。其是我國特有的稀有類群。已知1屬(旭蚖屬)3種,分布:江蘇、江西、上海、廣西和西藏地區。

參考文獻

今立源太良,尹文英.中國原尾蟲的研究——康蚖屬的一新種.昆蟲學報,1979,22(3):320-323.

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昆蟲學:上、下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薛魯征,尹文英.褶爪滬蚖假眼的電鏡觀察(原尾目).昆蟲學報,1991,34(2):151-154.

楊集昆.我找到了原尾蟲.昆蟲知識,1956,2(5):227-228.

尹文英.中國原尾目昆蟲的兩新種.昆蟲學報,1963,12(3):268-275.

尹文英.中國原尾蟲的研究(Ⅰ):滬寧一帶的十種古蚖.昆蟲學報,1965,14(1):71-92.

尹文英.中國原尾蟲的研究(Ⅱ):有管亞目的一新科.昆蟲學報,1965,14(2):186-195.

尹文英.中國原尾蟲的研究(Ⅲ):始蚖科的一新屬及其在系統分類上的意義.昆蟲學報,1974,17(1):49-54.

尹文英.原尾目昆蟲的兩新屬.昆蟲學報,1977,20(1):85-94.

尹文英.中國原尾蟲的研究——始蚖科的三新種及幼蟲期的記述.昆蟲學報,1977,20(4):431-439.

尹文英.中國原尾蟲的研究——上海地區古蚖科的一新屬和六新種.昆蟲學報,1979,22(1):77-89.

尹文英.中國原尾蟲的研究:蚖科的新種、新屬和幼蟲期的記述以及在系統分類上的重要意義.昆蟲學研究集刊,1980(1):135-156.

尹文英.中國原尾蟲的研究——蚖科的一新屬:多腺蚖屬.昆蟲學報,1980,23(4):408-412.

尹文英,任秉孚,金根桃,等.上海東佘山竹林土壤中原尾蟲區系和生態調查.生態學報,1981,1(2):126-135.

尹文英.原尾目古蚖科、始蚖科//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西藏昆蟲:第1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35-40.

尹文英.華蚖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在系統分類上的地位.昆蟲學研究集刊,1981:161-170.

尹文英.中國原尾蟲的研究——夕蚖屬二新種及其幼蟲期記述.昆蟲學報,1982,25(1):89-95.

尹文英.原尾蟲系統發生新概念及其起源與分類地位的探討.中國科學B輯,1983(8):697-706.

尹文英.原尾目已知屬的分群及其檢索特征.昆蟲學研究集刊,1983(3):151-163.

尹文英,薛魯征.原尾蟲比較精子學的研究及其在系統分類學上的重要意義.中國科學B輯,1992(7):703-711.

尹文英.中國動物志原尾綱.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尹文英.原尾綱//鄭樂怡,歸鴻.昆蟲分類:上冊.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7-51.

尹文英,謝榮棟,楊毅明,等.原尾綱重新分群的特征分析.動物分類學報,2002,27(4):649-658.

張之沅,尹文英.中國原尾蟲的研究——廣西古蚖科六新種的記述.昆蟲學研究集刊,1981(2):171-182.

Berlese A.Monografia dei Myrientomata.Redia,1909,6:1-182.

Dallai R.Fine structure of the pyloricregion and malpighian papillae of Protura (Insecta,Apterygota).Journal of Morphology,1976,150(3):727-761.

Dallai R,Nosek J.Ultrastructure of sensillum t 1 on foretarsus of Acerentomon maius Berlese(Protura:Acerentomida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ect Morphology and Embryology,1981,10:321-330.

Dallai R,Xue Luzhen,Yin Wenying.Flagellate spermatozoa of Protura (Insecta,Apterygota) are motil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ect Morphology and Embryology,1992,21:137-148.

Essig E O.College Entomology.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42.

Ewing H E.Synonymy and synopsis of the genera of the order Protura.Proceedings of the Biological Society of Washington,1936,49:159-166.

Ewing H E.The Protura of North America.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40.33(3):495-551.

Franois J,Dallai R,Yin Wenying.Cephalic anatomy of Sinentomon erythranum Yin(Protura:Sinentomida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ect Morphology and Embryology,1992,21(3):199-213.

Haupt J.Ultrastruktur des pseudoculus vonEosentomon(Protura,Insecta).Zeitschrift für Zellforschung und Mikroskopische Anatomie,1972,135(4):539-551.

Imadate.Protura (Insecta),Fauna Japonica.Tokyo:Keigaku Publishing Company,1974:1-320.

Larink O,Biliński S M.Fine structure of the egg envelopes of one proturan and two Collembolan genera (Apterygo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ect Morphology and Embryology,1989,18:39-45.

Nosek J.The European Protura,their taxonomy,ecology and distribution with keys for determination.Genève(Museum d'Histoire Naturell),1973:1-345.

Tuxen S L.The Protrua:a revision of the species of the world with keys for determination.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 B,Taxonomy,1964,34(1/2):4.

Tuxen S L.Protura and Brazil during 400 millions years of continental drift.Studies on Neotropical Fauna and Environment,1978,13:23-50.

Xue Luzhen,Dallai R,Yin Wenying.Tracheal ultrastructure of Protura (Insecta:Apterygo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ect Morphology and Embryology,1993,22(1):13-23.

Yin Wenying,Xue Luzhen,Tang Bowei.A comparative study on pseudoculus of Protura// Dallai R.2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Apterygota.Siena,1986:249-256.

Yin W Y,Imadate G A.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Gracilentulus(Protura)fromEastChina.from East China.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Series A,Zoology,1979,5(1):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川县| 金湖县| 屯昌县| 乌拉特中旗| 曲阜市| 潮州市| 灵石县| 白山市| 阿城市| 怀柔区| 腾冲县| 喀喇| 远安县| 维西| 郁南县| 社会| 汨罗市| 涞水县| 津市市| 阿克苏市| 固始县| 武川县| 封开县| 宕昌县| 浮梁县| 恩施市| 碌曲县| 葫芦岛市| 沅江市| 三穗县| 阿图什市| 龙江县| 宝兴县| 富蕴县| 义乌市| 涟水县| 乾安县| 扎赉特旗| 石屏县| 宽甸| 汉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