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在悠久的生產實踐中,對天文、氣候和農業生產等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加工提煉并不斷充實完善而形成的,是我國獨有的農業氣象科學遺產。它始于周,形成于西漢(公元前137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較太陽歷的形成時間(公元前46年)早9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物候歷。二十四節氣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將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的軌道分為360°,春分為0°,以后每15°為一個節氣,共24個節氣。一年12個月,每個月2個節氣,上半月為節,后半月為氣,簡稱為節氣。而且我國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完善,總結出了各節氣的氣候特點。

一、立春

每年的公歷2月3~5日,在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我國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這樣注解的:“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可見,立,就是開始的意思。在二十四節氣中,有四立一說,即分別是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囊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系的全過程,反映了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

中國古代將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初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由這三候的名稱可以看出立春的季節變化特征,東風送暖,萬物漸漸復蘇。立春五日后,蟄居的蟲類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厚厚的冰開始融化,魚可以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就像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黃河中下游一帶土壤解凍時間從立春開始。立春第一候應為“東風解凍”,兩者基本同步。但作為春季開始的標志,還言之過早。中國氣候學上常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端,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相符。但這種劃分方法比較貼合實際。立春后氣溫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逐漸展開。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雖然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但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是新一年的重要開始。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為10~20℃的時段。

立春之后,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變長了,天氣變暖和了。氣溫、日照、降雨,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處于上升或增多階段。雖然立了春,但是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的,具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生產時應該參照。

人們常愛尋覓春的消息: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萌芽,“嫩于金色軟于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作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造美好的春天。

二、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公歷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30°時,為“雨水”節氣。雨水,在氣候學上有兩層含義: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加;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后食的樣子;五天過后,大雁開始從南方陸續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自此,大地逐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之后,氣溫回升較快,我國大部分地方氣溫一般可升至0℃以上,有時白天極端最高氣溫可達到20℃,這時沒有了降雪的條件,即使先人們將第一場春雨命名“雨水”,也是很恰當的。雨水前后,油菜、冬麥普遍返青生長,對水分的要求較高。“春雨貴如油”,這時適宜的降水對作物的生長很重要。而黃淮平原這時降水量比較少,并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如若早春少雨,雨水前后應及時灌溉,方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雨水季節,天氣變化無常,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生長的作物、林、果等及人們的健康影響很大。應做好農作物、大棚蔬菜等的防寒防凍工作。

雨水節氣的天氣特點對越冬作物生長起著關鍵作用,農諺說:“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農村要根據天氣特點,對小麥等進行中耕除草和施肥等。

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侵骨的天氣漸漸消失,而春風拂面,冰雪融化,人們明顯感到春回大地,沁人的氣息激勵著身心。濕潤的空氣、溫和的陽光和蕭蕭細雨的美妙日子正向人們迎面撲來。

三、驚蟄

每年公歷的3月6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345°為驚蟄。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由此可以看出,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當然,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是因為天氣變暖才使它們結束冬眠,使之“驚而出走”。

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此時已進入仲春,正是桃花紅、梨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據經驗得知,驚蟄前后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開始轉暖,雨水增多,開始進入了春耕農忙季節,把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驚醒了,過冬的蟲卵此時也要開始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黃河流域日平均氣溫為3~6℃。

驚蟄時節,春光明媚,萬象復蘇,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利于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工作。

四、春分

每年公歷3月21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0°時為春分,排二十四節氣之四。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春分這一天,太陽的位置在赤道的正上方,晝夜持續時間大致相等,各為12小時。春分過后,太陽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古時又把春分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漢朝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至于仲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有《明史歷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因而,春分的含義有兩方面:一是指這天白天黑夜平分: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處在春季三個月當中,平分了春季。春分過后,春暖花開,鶯飛草長,一派融融暖意春光。

我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就是說春分日后,燕子便從南方飛回了,下雨時天空便會電閃雷鳴。春分在我國古歷中的記載為:“春分前三日,太陽入赤道內。”

春分節氣,東亞大槽明顯減弱,西風帶槽脊活動明顯增多,內蒙古到東北地區常有低壓活動和氣旋發展,低壓移動引導冷空氣南下,北方地區多大風和揚沙天氣。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45°以北的地區外,全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0℃以上。

春分時節,嚴寒一去不復返,氣溫回升很快。在黃淮平原,日平均溫度升達10℃以上。從而進入明媚和煦的春季。廣袤的大地上,楊柳拂面,群鴨戲水,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燦爛,桃紅李白迎春黃。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在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代表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于各季的中間。春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

五、清明

清明節是在公歷每年的4月4~6日之間,太陽位于黃經15°,按農歷則是在3月上半月,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為二十四節氣之第五節氣。《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因此得名。”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清明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淮南子·天文訓》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在《歲時百間》有這樣的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相關。在二十四節氣中,唯有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掃墓活動一般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后10天進行。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時間會有1個月之久。

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鶴,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清明時節,華南地區氣候溫暖,春意正濃。我國廣大地區的日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此時正是桃花初綻,楊柳泛青,暖風拂面,一派明朗清秀景致。

六、谷雨

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說,公歷每年4月19~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谷雨,在二十四節氣中排第六。《通緯·孝經援神契》記載:“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凈明潔也。”而《群芳譜》則有這樣的解釋:“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是春季最后一個節氣。谷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

我國古代將谷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鳴鳩拂其羽,第三候為戴勝降于桑。”是說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谷鳥便開始提醒人們要播種了,然后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

谷雨節氣,氣溫上升較快,通常4月下旬平均氣溫已達20~22℃,比4月中旬上升2℃以上。

七、立夏

公歷每年的5月6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45°為“立夏”節氣。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實際上,若按氣候學的標準,日平均氣溫穩定升達22℃以上為夏季開始。立夏前后,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

在《逸周書時訊解》中記載:“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說的是這一節氣中最先聽到蛄(螻蛄)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描述的正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說:“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此時夏收作物已到了生長后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已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民間有“立夏看夏”之說。因此,我國自古就極重視立夏節氣。

在《禮記·月令》篇解釋立夏曰:“螻蛄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講明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到來,蚯蚓也忙碌著幫助農民翻松泥土,鄉里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競相出土日日攀長。早晨,人們迎著初夏的霞光,愜意地漫步于鄉村田野,從溫暖和煦的陽光中用心感受大自然賦予自己的深情。

八、小滿

公歷每年5月21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60°時為小滿。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其含義是從小滿開始,北方大麥、冬小麥等夏熟作物籽粒漸飽滿,但尚未成熟,約相當于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滿。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四月中,小滿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滿。”從氣候特征來看,小滿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逐漸進入夏季,南北溫差明顯縮小,降水明顯增多,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較豐滿和茂盛。我國古代將小滿分為三候:“初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俾雅》中說以荼為苦菜。此時苦菜已經枝繁葉茂。《禮記》中這樣解釋靡草死:“草之枝葉而靡細者。”方氏曰:“凡物感陽而生者,則強而立;感陰而生者,則柔而靡。”此時喜陰的一些枝條細軟的草類在強烈的陽光下開始枯死。麥秋至原為小暑至,后《金史志》改麥秋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記載:“麥秋至,在四月;小暑至,在五月。小滿為四月之中氣,故易之。秋者,百谷成熟之時,此于時雖夏,于麥則秋,故云麥秋也。”此時麥子開始成熟。由小滿節氣開始到下一個芒種節氣,全國各地開始逐漸進入夏季。

九、芒種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公歷每年的6月6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75°時為芒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對芒種的解釋:“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其含義是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非常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芒種”。俗話說“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是這個忙碌時節最好的詮釋。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由此而來。

我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此節氣中,螳螂于去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孵化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并因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他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而停止了鳴叫。

芒種代表著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典型的表現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時至芒種,全國各地都是一派農忙的景象。

因此,“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預示著農民開始了忙碌的田間生活。

十、夏至

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90°時,為夏至日。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日長最長的一個節氣。據《恪遵憲度抄本》記載:“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時間達到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夏至以后,陽光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夏至接近遠日點,冬至接近近日點,且近日點地球公轉速度快,遠日點地球公轉速度慢,夏長冬短由此得來。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初候鹿角解,二候綢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為陰一為陽。鹿的角朝前生,因而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藥草,性喜陰,只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生長發育,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過了夏至就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夏至后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會繼續升高,接近地表的熱量會持續積累,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概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某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左右。

十一、小暑

公歷每年7月7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為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其意為炎熱開始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即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此時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基本與小暑相符。

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初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刮一絲涼風,而是風中都帶著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歷的六月,即小暑節氣的時候,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避暑熱。在這一節氣中,老鷹因地面溫度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十二、大暑

公歷每年的7月23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120°時為大暑。大暑為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二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的中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此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螢火蟲有兩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孵化而出,因此古人認為螢火蟲是由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前后氣溫高是氣候正常的表現。雖然盛夏高溫十分有利于農作物生長,但對人們的工作、生產、學習、生活卻有著明顯的不良影響。調查顯示,在最高氣溫高于35℃時,中暑的人會顯著增加,而在氣溫達37℃以上的酷熱日子里,中暑的人數會急劇增多。因此,做好防暑降溫工作極其重要。但是,炎熱的大暑也向人們展示了它美麗的一面,此時正是茉莉、荷花盛開的時期。芬芳沁人的茉莉,隨著天氣溫度的升高其味更濃郁,給人潔凈、馨香的享受。高潔的荷花,不怕烈日驟雨,晨開暮斂,詩人贊美它“映日荷花別樣紅”,生機勃勃的盛夏,正孕育著豐收。

十三、立秋

公歷每年8月8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

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初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是說立秋過后,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并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在氣候學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為秋季開始,而我國地域廣大,幅員遼闊,緯度、海拔跨度都很大,這就決定了全國各地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季。從其氣候特點看,立秋由于盛夏余熱未散,秋陽肆虐,一時暑氣難消,故民間古來就有“秋老虎”之說。氣象資料顯示,這種炎熱的氣候,一般要持續到9月中下旬,天氣才開始真正涼爽起來。雖說立秋之后,暑氣余威仍在,但總的趨勢是天氣漸漸涼爽。氣溫的日溫差變化開始明顯,通常是白天很熱,而夜晚比較涼爽。另外,秋還有莊稼快成熟的含義。

十四、處暑

每年公歷的8月22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50°時為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氣溫明顯下降,晝夜溫差變大,人們通常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很難適應,稍有忽視就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腸胃炎、感冒等,故有“多事之秋”之說。

十五、白露

每年公歷的9月8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65°時為白露,為9月的頭一個節氣,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溫度降低,水氣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稱之為露。

我國古代將白露分為三候:“初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是說白露節氣,鴻雁與燕子等候鳥準備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干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預兆。在此節氣白天的溫度仍有三十幾度,每到夜晚之后,會下降到二十幾度,兩者之間的溫差甚大。人們能明顯地感覺到已遠離炎熱的夏天,涼爽的秋天已經來到。夏至時陽氣達到頂點,物極必反,此時陰氣興起。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其意思是說,處暑依然炎熱,需要每天用一盆水洗澡,十八天之后,到了白露,就不能赤膊裸體了,以防著涼。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后假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我國大部分地區在白露時節秋高氣爽,風輕云淡。春夏的辛勤勞作,歷經風風雨雨,送走了高溫酷暑季節,迎來了氣候宜人的收獲季節。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此時夏季風漸漸被冬季風所代替,多吹偏北風,冷空氣南下頻率加快,又因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強度減弱,夜間常晴朗少云,地面輻射散熱快,因而氣溫下降速度也在逐步加快。白露期間,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先后降到22℃以下。按氣候學劃分四季的尺度,時序開始到了秋季。

十六、秋分

秋分在每年公歷的9月22日或24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此為我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可見“秋分”在二十四節氣中占有比較特殊的位置。其有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后,北極附近極夜范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范圍漸大。二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間,平分了秋季,秋分之“分”便由此而來。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初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后進入了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過去,正是清爽涼風、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的好季節。秋分后太陽直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福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顯著加快。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在東北地區降溫早的年份,秋分見霜已屬平常。而在西北高原北部,氣溫已降到0℃以下,已經有雪花漫天飛舞、大地銀裝素裹的壯麗景象。

自秋分起,氣候主要呈現三大特點:陽光直射的位置持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將越來越顯著,白天逐漸變短,黑夜變長(直至冬至達到黑夜最長、白天最短);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幅度將高于10℃以上;氣溫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漸步入深秋季節。南半球的情況則恰恰相反。

十七、寒露

每年公歷10月8日或9日,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七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說:“五之氣,慘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涼,快要凝結成霜了。

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初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并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有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全部開放。

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標志。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了。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計算,已是冬季,千里霜鋪,萬里雪飄。

十八、霜降

每年公歷10月23日或24日,太陽位于黃經210°時為霜降。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也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其意為天氣更冷了,露水凝結成霜。此時,我國黃河流域已出現白霜,沃野千里,處處銀色冰晶熠熠閃光,此時樹葉枯黃,開始落葉。

我國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蟄蟲咸俯。”此節氣中豺狼將捕獲的獵物先陳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蟄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進入冬眠狀態中。霜,只有在晴天形成。南宋詩人呂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寫道:“驛內侵斜月,溪橋度晚霜。”陸游在《霜月》中寫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可見寒霜出現于秋天晴朗的月夜。干燥晴朗的秋季夜晚云彩很少,地表散熱較快,氣溫突然降到0℃以下,把空氣中的水汽凝結在溪邊、橋間、樹葉和泥土上,形成細小的冰針或六角形的霜花。人說“濃霜猛太陽”就是這個道理。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征。當然,即使在相同緯度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一樣,貼地層空氣的溫度和濕度不同,初霜期和霜日數也就不同。民間有“霜降殺百草”的說法。被嚴霜打過的植物,一般都會喪失生機。這是因為植物體內的液體,由于霜凍結成冰晶,蛋白質沉積,細胞內的水分外滲,使原生質嚴重脫水而變質。其實,霜和霜凍雖緊密相連,但危害植物的是“凍”不是“霜”。有人曾經做試驗:把植物的兩片葉子,其中一片葉子蓋滿了霜,另一片葉子沒有蓋霜,分別放在同樣低溫的箱里,結果無霜的葉子受害極重,而蓋霜的葉子只有輕微的霜害痕跡。事實證明霜不但危害不了莊稼,相反,水汽凝結時,會釋放出大量的熱,免除植物凍害。與其說是“霜降殺百草”,不如說是“霜凍殺百草”。由于凍持續有霜(有時沒有霜,稱黑霜),所以把秋霜和春霜統稱為霜凍。

十九、立冬

每年陽公的11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225°時為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古時民間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初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屋。”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屋”中的雉指野雞一類的大鳥,屋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類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其實,我國地域廣闊,各地的冬季并不同時開始于立冬日。按氣候學劃分四季標準,以下半年月平均氣溫降至10℃以下為冬季,則“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基本一致。

“立冬”并非就是冬天開始的意思。尋根究底,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相同,是建立、開始的意思。然而“冬”字有很多意義,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其意是說秋季作物都已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由此可知,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到來。全面地說,立冬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含義。

二十、小雪

每年公歷11月22日或23日,太陽到達黃經240°時為小雪。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其意為降雪的開始時間和程度。

我國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由于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此時,冷空氣使我國北方大部地區氣溫漸漸降至0℃以下。黃河中下游地區平均初雪期與小雪節令基本相同。雖然開始下雪,通常雪量并不大,且夜凍晝化。但如若冷空氣勢力較強,暖濕氣流又相對較活躍時,就有可能下大雪。

“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氣。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其意思是,“小雪”節氣由于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改為雪,但此時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還不足,因此稱做小雪。雪是寒冷天氣的標志物。隨著氣候轉冷,地面上的露珠凝結成了霜,天空中的雨變成了雪花。但因為此時的天氣嚴寒不足,所以下的雪往往是半冰半融狀態,或落到地面后即刻融化了,氣象學上稱之為“濕雪”;有時還會雨雪同下,叫做“雨夾雪”;還有時降下像米粒一樣大小的白色冰粒,稱為“米雪”。

二十一、大雪

每年公歷的12月7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255°時為二十四節氣之大雪。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我國古代將大雪分為三候:“一候鵑鷗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其意是說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由于此時是陰氣最盛的時期,正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荔挺”為蘭草的一種,也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大雪時節,我國廣大地區的最低溫度已降到了0℃或以下。通常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的區域,會降大雪,乃至暴雪。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節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然而,雖然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但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進一步減少。

二十二、冬至

每年公歷的12月21日至23日,太陽到達黃經270°時,即為冬至節氣。古時人們對冬至的理解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早在春秋時期,我國已經用土圭觀察太陽測定出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現代天文科學測定,與夏至日相反,此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初候蛆叫結,二候集角解,三候水泉動。”據說蛆叫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然生長,但陰氣仍然非常強盛,土中的蛆叫仍舊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各異,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后長,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消而解角;由于陽氣初長,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能夠流動并且溫熱。冬至期間,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最少,但由于此時地面在炎熱的夏季積聚的熱量還沒完全消散,故此時氣溫還不算最低。但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比獲得的太陽輻射熱要多,因此氣溫短時間內會持續下降。我國大部分地區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所以民間有“冬至不過不冷”之說。天文學上也把“冬至”確定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至過后,全國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時期,也就是人們常言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俗語。

二十三、小寒

每年公歷1月5日或7日,太陽到達黃經285°時為小寒。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我國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并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筑巢;“鴝”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通常我國在小寒就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17日,正是在小寒節氣內。“小寒”一過,正式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寒天。

小寒節氣,開始形成最為強大和穩定的東亞大槽,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也到了最為強大且穩定的時期,西風槽脊尺度達至最大,且配合西風的最大強度。雖然在小寒節氣冷空氣降溫過程頻繁,但很多都沒有達到寒潮標準。人們還是要注意氣象臺對強冷空氣的預報,以預防大風降溫和雨雪天氣對春運的影響,注意防寒防凍。

二十四、大寒

每年公歷1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二十四個節氣。大寒,顧名思義是天氣寒冷到極點。《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初候雞始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征鳥,卻正處于捕食能力最強的狀態中,盤旋于空中到處尋覓食物,以補充身體能量抵抗嚴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內,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且最堅強、最厚。另外,大寒出現的花信風候為“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磯(生于江南一帶)”。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一團。”此時像小寒一樣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融,呈現出冰天雪地的嚴寒景色。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此時天氣雖然依然寒冷,但由于是冬季即將結束之時,因此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那樣酷寒,隱隱中已可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跡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沙市| 三江| 且末县| 阆中市| 克什克腾旗| 凤冈县| 疏附县| 景东| 温宿县| 临城县| 乌鲁木齐县| 沁水县| 历史| 大荔县| 神农架林区| 松原市| 徐水县| 汉中市| 获嘉县| 行唐县| 晋宁县| SHOW| 吉首市| 东乌珠穆沁旗| 万荣县| 石景山区| 湖南省| 新竹市| 沁阳市| 崇州市| 满洲里市| 盐源县| 北辰区| 汤原县| 渝中区| 游戏| 喀喇沁旗| 砚山县| 邳州市| 闽侯县| 阿拉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