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紅薯
下面按節氣介紹紅薯種植管理方法與注意事項。
一、驚蟄
黃河中下游一帶紅薯栽培有春薯和夏薯栽培,這里僅以春薯栽培為例。
【品種選擇】根據市場需求、栽培目的和用途,選用優質、高產、抗病性好、適應性強、適宜當地生態氣候條件的省審、國審品種,盡量選用名優紅薯脫毒品種。高淀粉加工型品種可選用徐薯18、徐薯8、徐薯27、豫薯7、商薯19、豫薯13、豫薯12等;食用型品種可選用北京553、心香、蘇薯8、徐55-2、鄭紅22等。
【育苗】本節氣(二候)開始排種育苗。黃河中下游一帶屬春夏薯區,紅薯育苗方法主要有露地育苗、釀熱溫床育苗、火炕育苗、塑料大棚育苗、日光溫室育苗、小拱棚育苗等。以冷床雙膜育苗為例。
(1)育苗數量 一般春薯和套種紅薯,每667米2需栽植株數3500~4000株。
(2)需種量 一般每667米2春薯二茬苗栽齊需種薯75千克。
(3)選地與建床
①選地要求:育苗地一般選在地勢高燥、陽光充足、靠近水源、灌排方便、土質疏松和3年以上沒有種過紅薯的肥沃土地。如果是固定苗床,要更換床土并用石灰水、多菌靈消毒滅菌。
②建床要求:按1米2排種15~20千克計算苗床面積。苗床寬1~1.2米為宜,東西走向,長度根據育苗面積而定,一般4~6米為宜。挖土,深40~50厘米,回填20厘米,每1米2施有機肥3千克、45%氮磷鉀平衡肥0.15千克,深翻、耙碎、耬平,以備排種。
(4)選種 挑選具有本品種皮色、肉色等特征特性的薯塊作種薯。要求薯形端正,無病無傷,沒有冷害、凍害和漬害。凡薯塊發軟、薯皮凹陷、不鮮艷、有病斑傷斑、折斷、鼠咬,或斷面無汁液,或有黑筋發糠(莖線蟲病)的,均不能作種薯。薯塊大小均勻,單塊重以150~200克為宜。
殺菌處理:排薯前薯塊用50~54℃溫水浸種10分鐘,中間翻動2次,使薯塊受熱均勻。或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水溶液浸種5~10分鐘。
(5)排種 排種時注意分清頭尾、芽面,切忌倒排,大小分開,平放稀排,保持上齊下不齊,以利覆土均勻。排種密度不易過大,一般種塊間留空隙1~2厘米,空隙間填上細沙土。排種結束后,苗床澆1次透水。
(6)除草覆膜 覆膜前噴施封閉型化學除草劑,每667米2用72%都爾乳油100~120毫升,或50%乙草胺乳油100~150毫升,兌水50千克均勻噴灑地表。噴施除草劑后,苗床上均勻覆蓋1.5~2厘米厚細沙土,覆土宜薄,以利升溫快,出苗早。苗床土面上撒施一些作物秸稈或粗糞,然后覆蓋一層地膜,注意地膜四周不宜壓實,使膜下留有一定空隙,以利種薯透氣吸氧,防止缺氧腐爛。在苗床上按要求搭建小拱棚,膜邊用細濕土壓實,防大風掀開。苗床四周挖深20厘米的排水溝,防澇防漬。
二、春分
【苗床管理】(1)溫度管理 主要工作是苗床保溫,促芽萌發。種薯上床覆膜后,盡快使薯層溫度提高到35℃左右,并保持3~4天,然后降到32℃左右。出苗后逐漸降到25~28℃,1周后降到25℃左右。一般是晴天上午揭草苫曬膜增溫,下午4點以后蓋草苫保溫。
測溫點應分別設在苗床當中、兩邊和兩頭,找出全床的高溫點和低溫點。溫度計插在苗床上時不宜過深或過淺,以溫度計下端與薯層底面相平為宜。出苗后,還要注意測量苗莖尖層的溫度,防止高溫燒苗。
(2)水分管理 排種后在澆透水的基礎上,出苗前盡量不澆水或少澆水,以免降低地溫。在薯塊萌芽期保持床土相對濕度和空氣相對濕度均在80%左右,使薯皮始終保持濕潤為宜。如果因排薯時澆水不足,齊苗前苗床太干,影響到薯塊生根發芽,也要適當澆水補充水分。但水分不能過多,否則幼苗生長過快,易形成弱苗。齊苗后床土相對濕度保持在70%~80%為宜。
(3)塑料薄膜管理 出齊苗后及時揭去地膜,防止高溫燒苗。如果齊苗后床內溫度超過35℃,要掀開薄膜兩頭兩個角或全部掀開以通風降溫。
三、清明
【苗床管理】(1)通風煉苗 當苗高達到10厘米時,掀膜通風調溫,使床內溫度保持在25℃左右。當苗高長到20厘米左右時,栽苗前5~7天逐漸揭膜煉苗,使苗床溫度接近大氣溫度,以利栽插成活。
(2)肥水管理 本節氣苗床,每4天葉面噴施1次0.4%磷酸二氫鉀和1%尿素混合水溶液,并加入多菌靈、苯醚甲環唑等殺菌劑,防止病菌侵染,促進幼苗茁壯生長。
四、谷雨
【苗床管理】(1)澆水 采苗前3~4天停止澆水,晾苗。采苗后第二天澆一次透水。
(2)追肥 每采剪1次苗結合澆水追施1次肥,選擇苗葉上沒有露水的時候,每10米2撒施尿素0.25千克,追肥后立即澆水。
(3)通風晾曬 剪苗前3~4天,白天晾曬、晚上蓋膜,達到通風透光煉苗的目的。
(4)采苗 當薯苗長到25厘米高時,應及時采苗,采苗過晚,薯苗擁擠,不利下部小苗生長,影響下一茬出苗量。采苗宜用剪苗法,要在離苗床土壤3厘米以上位置剪苗,樁基至少留1片葉,刀口要平,這樣高剪苗,可減少病菌感染傳播,能促進新芽及時萌發和小苗快速生長。剪苗時要取壯苗,但小苗、弱苗必須剪除。壯苗標準是:苗高22~25厘米,苗齡30~35天,舒展葉7~8片,葉大肥厚,頂部三葉齊平,頂芽飽滿;節間短,莖粗壯,剪口白漿多,無氣生根、無病蟲,莖韌不易折斷,春薯百苗鮮重500克以上。每剪取100株苗扎成1捆,以便運輸和出售。
【大田栽植】本節氣開始栽植。
(1)施肥 根據土壤肥力水平和計劃產量指標,確定相應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施肥原則是以有機肥為主,以化肥為輔,以底肥為主,以追肥為輔,少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氮肥總用量的70%和磷鉀肥的80%用作底肥。中等肥力條件下,每667米2產鮮薯2500~3000千克,需底施優質土雜肥(漚肥、堆肥)3000~4000千克、尿素10~15千克、優質過磷酸鈣35~40千克、硫酸鉀15~20千克。
(2)防治地下害蟲 重點防治螻蛄、蠐螬、地老虎等,可于整地前,每667米2撒施5%辛硫磷顆粒劑或甲基異柳磷顆粒劑5千克。
(3)整地起壟 紅薯應起壟栽培,深耕25~30厘米,起壟做到壟距相等,壟形肥胖,壟溝深窄,壟直,壟面平,壟土松,土壤散碎,壟心無漏耕。高水肥地,宜起大壟,壟距1米左右,壟高25~30厘米,壟面寬55~60厘米;中低肥力地塊,易起小壟,壟距65~80厘米,壟高20~25厘米,壟面寬35~40厘米。
(4)栽植密度 應根據品種、肥力、栽種早晚而定。長蔓品種宜稀,短蔓品種宜密;肥地宜稀,旱薄地宜密;春薯宜稀,夏薯宜密。一般高水肥地塊每667米2栽3000~3500株,中低肥力地塊每667米2栽3500~4000株。
(5)栽植方法 主要有水平栽法、斜栽法等方式。
①水平栽法:適宜水肥條件較好的高產地塊。要求薯苗長25厘米左右,入土3~5節,平栽在壟面下3~5厘米深的淺土層中,并壓緊壓實基部,使薯苗與土壤充分接觸,并澆足定根緩苗水,促進薯根快速生長,盡快成活。適宜水肥條件好的高產地塊。
②斜栽法:為各地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所用薯苗長約23厘米,斜插入土中,入土節位3~4個,露出土表2~3個節,栽后澆水。近土表的上層節位結薯較大,下層節位結薯少甚至不結薯。
栽植時必須選壯苗栽插,剔除“老硬苗”和病弱苗,大小苗分開栽,防止大苗欺小苗,促進均衡生長;栽前薯苗消毒殺菌,預防黑斑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浸苗10~15分鐘。
(6)查苗補種 春薯栽插后5~7天內要及時查苗,發現缺苗、死苗及時補栽健壯苗,栽后要澆透水,促進晚苗快發,保證全苗。
五、立夏
【中耕】從成活至封壟前,中耕2遍,先淺后深。
【肥水管理】肥地不追肥,弱苗追肥,每667米2穴施尿素5~10千克,距離苗棵15厘米左右,條施硫酸鉀復合肥20~30千克。栽秧后如遇大旱,應澆1次緩苗水。
【病蟲害防治】紅薯發根返苗期是地老虎的多發期,防治方法是在田間撒施敵百蟲毒餌誘殺或進行人工捕殺。另外,在紅薯病害多發區,要注意預防根腐病及甘薯莖線蟲病,防治根腐病,可用氯溴異氰尿酸1500倍液灌根;防治莖線蟲病,可用70%甲基異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2000~2500倍液,在定值秧苗時每穴0.5千克灌根。
六、小滿
【化學除草】防除禾本科雜草,每667米2可用10.8%精喹禾靈乳油30~50毫升或10.8%高效蓋草能乳油30~40毫升,兌水30~40千克,均勻噴霧。防除闊葉雜草,每667米2可用10%乙羧氟草醚乳油20~25毫升或24%乳氟禾草靈15~20毫升,兌水30~40千克均勻噴霧。防除莎草科雜草,每667米2可用40%苯達松水劑300~500毫升,兌水30~40千克,均勻噴霧。
【肥水管理】如遇天旱,應澆一次水,結合澆水,每667米2施尿素3~5千克,促進分枝生長。
【中耕劃鋤】當主蔓長到40~50厘米時,淺耕一次,松土通氣,消滅雜草,提溫保墑。
【病蟲害防治】主要防治對象有蚜蟲、灰飛虱等,可每667米2用40%氧樂果乳油50毫升或10%吡蟲啉10克,兌水30千克葉面噴施。
七、芒種
【病蟲害防治】防治蚜蟲、薊馬,每667米2可用10%吡蟲啉20克或3%啶蟲脒可濕性粉劑50克,兌水30千克噴霧;防治紅蜘蛛,每667米2可用25%噠螨靈可濕性粉劑20克或2%阿維菌素乳油50毫升,兌水30千克噴霧;防治棉鈴蟲、菜青蟲,每667米2可用1%甲維鹽乳油30毫升或2%阿維菌素乳油5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毫升加50%辛硫磷乳油50毫升,兌水30千克噴霧,5~7天后再噴1次。
【中耕培土】在紅薯封壟前,沖溝培土1次。
【澆水】如遇干旱,土壤缺墑,應及時澆水,一般以澆半溝水為宜。
八、夏至
【防旱排澇】當葉片中午凋萎,日落不能恢復,連續5~7天,可澆水,壟作以澆半溝水為宜。如遇降水過多,應及時排除田間積水,注意壟溝、腰溝、排水溝“三溝”相通,排水通暢。
【控制旺長】可提蔓,不翻秧,不摘葉。高水肥地塊,在封壟后,每667米2可用15%多效唑50~75克,兌水50千克葉面噴施,防旺長,促穩長。
九、小暑
【旱澆排澇】如遇伏旱,應及時澆水,但水量不宜過大。降水偏多,及時排出田間積水。
【噴施膨大素】為促進薯塊膨大,每667米2用膨大素12克,兌水15千克,葉面噴灑,7~10天1次,連噴2次。
【及時提蔓】7~8月份高溫多雨,甘薯莖葉生長茂盛,易滋生節根,應提蔓1~2次,減少養分消耗,但切忌翻蔓。
十、大暑
【預防高溫熱害】本節氣正是三伏高溫天氣,如果日最高氣溫超過35℃,土壤墑情不足,應及時澆水降溫,預防熱害發生。
【防旱排澇】參考“夏至”。
【噴施膨大素】參考“小暑”。
十一、立秋
【葉面噴肥】每667米2用磷酸二氫鉀200~250克、尿素500~750克,兌水50千克,對葉面均勻噴施,10~15天1次,連噴2~3次。
【追施裂縫肥】甘薯進入薯塊快速生長期后,在壟上出現裂縫時追施裂縫肥,一般每667米2用45%硫酸鉀復合肥5~10千克,加水60千克,沿裂縫灌入。
【防止旺長】進入莖葉漸衰期后,由于高溫多雨等原因,紅薯莖葉仍可能出現旺長趨勢,應根據長勢,及時采取提蔓、打頂、噴施多效唑等控旺措施。
十二、處暑
【葉面噴肥】參考“立秋”。
【追施裂縫肥】參考“立秋”。
【防止旺長】參考“立秋”。
十三、白露
【葉面噴肥】參考“立秋”。
【追施裂縫肥】參考“立秋”。
十四、秋分
【葉面噴肥】參考“立秋”。
十五、寒露
【收獲與防病】本節氣開始收獲。秋薯應于“霜降”前收完。要防止收獲過晚,以免發生冷害腐爛造成損失。收獲應選擇晴天進行,從收獲到入窖,都應認真操作,做到細收、輕刨、輕裝、輕運、輕放,盡量減少薯塊破傷,以免傳染病害。
收獲時以防治軟腐病、黑斑病為主,可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1500倍液浸薯10分鐘,撈出晾干后入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