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紅茂草[dicranostigma leptopodum (maxim) fedde, DLF]又名禿瘡花、禿子花、勒馬回、石長生,為罌粟科禿瘡花屬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國青海、甘肅、陜西、河南、河北等省的草坡、路旁、田埂、墻頭、屋頂及低山丘陵地帶,耐旱、耐瘠薄,有一定的抗逆性,且為野生植物,尤以青海東南部、甘肅東南部、陜西西南部等地分布最為廣泛?!侗静菥V目》記載為石長生,“味苦、大涼、無毒,主癰疽瘡腫。焙研為末,冷水調貼。春采根葉,四季枝葉繁,故有長生之名”;《陜西中草藥》記載:“味苦、澀,性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治扁桃體炎,牙痛,咽喉痛,扁桃體炎,淋巴結核,禿瘡,瘡癤疥癬,癰疽”;《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記載:“治風火牙痛,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等”;《商洛山區獸用中草藥》記載:“主治牲畜咽喉腫痛,口瘡腮黃,癰癤疥癬”。紅茂草春、夏兩季均可采挖帶根全草,陰干或鮮用。全草有毒,味苦、澀,性涼。民間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殺蟲等功效,富含多種異喹啉類生物堿。用于扁桃體炎、牙痛、咽喉痛、淋巴結核、禿瘡、疥癬、頭癬、體癬、陰囊癬、癰疽、瘺管、頑固性口炎、化膿性中耳炎、胃潰瘍、外傷、帶狀皰疹、陰戶腫痛、霉菌性陰道炎等癥,以及動物羊口瘡、乳房炎等疾病。

禿瘡花屬植物是根據采自喜馬拉雅山西部的標本,1855年首先在“印度植物志”中發表。英國植物學家Hook f et Thoms于1885年以原產于喜馬拉雅山的d.lactucoides hook f et thoms duthie No.2699, 3819, 5326, strachey winterbotton No.3,為模式種而建立的。本屬共有3種,分別是苣葉秀瘡花、寬果禿瘡花和紅茂草(禿瘡花),均分布于亞洲,我國全產。苣葉秀瘡花多生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分布經西藏向東至云南西北部,最早發現于喜馬拉雅山西部的加瓦爾區(Garwhal);寬果禿瘡花多生于海拔3500多米的云南西北至西藏東南部;紅茂草多生于海拔400~2900m的青海、甘肅、陜西等省,喜生于較干旱的黃土高原地區。近年來,有相關文獻報道,又發現了3個新名種。滇禿瘡花多生于海拔1700~2800m的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或西北部的山區;伊犁禿瘡花多生于海拔720~900m的新疆西北地區;河南禿瘡花多生于海拔200~300m河南洛陽南部干旱山區。

20世紀80年代初,陜西李鎮等人從該植物中首次分離出異紫堇堿,這為紅茂草藥物的研究真正拉開了序幕。近十多年來,研究人員從不同的研究方向和領域對西北地區特色藥用野生植物紅茂草資源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加快了對紅茂草這一寶貴資源的開發利用步伐。

本著作由2014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學術著作出版資金、201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31360603)共同資助出版。著作從藥材的種質資源分布與生理學特征、人工栽培與田間規范化種植、藥物活性成分檢測提取與分離鑒定、生物活性與藥理作用、臨床應用與產業化開發等多個方面對生長在青藏高原西南部和黃土高原秦嶺東南部,兩年或多年生草本野生藥用植物紅茂草,做了一系列全面、深入及系統的論述。將為我國西北地區特色野生藥用植物紅茂草資源的進一步研究與利用,提供系統的參考。書中絕大部分內容是作者及課題組多年來在紅茂草藥物研究與開發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參考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在紅茂草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及論文,全書分為五篇十四章內容。在編撰過程中,得到了甘肅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余四九教授和蘭州大學王勤教授的悉心指導,序由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師彥平研究員撰寫,甘肅農業大學趙海福碩士參與了本著作部分章節的編寫及校對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謝!由于筆者水平的局限,在編撰過程中難免出現疏漏及不足,敬請批評指正。

趙強

2015年9月青海西寧

縮略詞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汤阴县| 息烽县| 满洲里市| 同仁县| 清徐县| 开化县| 长乐市| 根河市| 稷山县| 延庆县| 化隆| 舟山市| 扎兰屯市| 河南省| 马鞍山市| 泾源县| 隆子县| 汕尾市| 开原市| 泸西县| 宜城市| 满洲里市| 宁蒗| 垫江县| 新乡市| 阿坝县| 龙泉市| 贺州市| 迭部县| 东平县| 彰化市| 锡林浩特市| 纳雍县| 黄骅市| 海安县| 宜良县| 关岭| 文安县| 金寨县| 武陟县| 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