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野生藥用植物紅茂草資源的研究與利用
- 趙強 王庭璞 索有瑞
- 2671字
- 2020-01-22 10:13:56
3.3 紅茂草生物學特性研究
3.3.1 材料與方法
(1)材料
①樣品
紅茂草植株2004年4月22日采集;紅茂草種子2003年11月8日采集。
②儀器與藥品
753BI型微機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上海光學儀器廠);WD-9403D型紫外分析儀(北京沃德生物醫學儀器公司);pHS-2C型精密酸度計(上海第二電表廠);普通恒溫箱;普通干燥箱;普通干燥器等。
碘化鉍鉀試劑(Dragendorff試劑,BiI3·KI)及其他化學試劑均為國產分析純試劑。
(2)方法
紅茂草種子發芽率及其生活力的測定。
①千粒質量的測定
從干凈的種子中隨機數抽取1000粒,稱質量,重復3次,取其平均值,即為種子的千粒質量。
②不同條件種子萌發實驗
紅茂草種子經滅菌(乙醇中浸15min,無菌水漂洗3次,再在10%次氯酸鈣溶液中浸12min,無菌水漂洗5次)后,置于鋪有濾紙的培養皿上,每皿100粒,分別放入15℃、20℃、25℃、30℃不同溫度的恒溫箱中,每種處理重復3次,每天觀測種子萌發的情況,并加適量的自來水,記錄種子的發芽數。
③種子生活力的測定
共測定12次,采用自然保存法。從采收后第一個月開始每月測定1次生活力,將滅菌后的紅茂草種子放入鋪有濾紙的培養皿中,每皿放100粒,重復3次,然后放入30℃的恒溫箱中,記錄種子的發芽數。
3.3.2 結果與分析
(1)生物學特性研究
采用實地觀察及實驗室實驗和翻閱資料相結合的方法。
(2)植物學特征
紅茂草為罌粟科禿瘡花屬野生草本、后熟種子植物,學名禿瘡花,雙子葉兩年生或多年生植物,植物體含有淡黃色汁液,莖2~5條,莖高15~60cm,被疏生短柔毛,上部分枝,基生葉多數,莖叢生,長12~15cm,寬3~5cm,基生葉大頭羽狀淺裂或深裂、裂齒粗齒狀淺裂、或基部裂片不分裂,葉片下面有白粉,具柄,葉柄長3.5~5cm,具翅莖生葉與基生同形,但較小,無柄,開花期在4~6月份左右,不耐寒冷,耐干燥,要求較強的光照,不耐蔽蔭,照度強弱與生長量,開花數及光合強度是一致的,在一定范圍內,光強度大,則光和強度大,有利于有機物質的積累,故生長量大,開花數多,反之,光和強度小,甚至只有呼吸作用,消耗體內的有機物質,處于“饑餓”狀態,則不開花,生長極端衰弱,處于死亡狀態。所以具有一定不耐蔽陰性,聚傘花序生于莖或小枝頂端,萼片2,早落,寬卵形,淡黃色,被短柔毛,花瓣4,橙黃色,寬倒卵形。長2~2.5cm,寬1.5~2cm,直徑4~6cm,雄蕊多數,蒴果細圓柱形,兩端漸尖,墨綠色,長5~6cm,寬0.5~0.8cm,被短柔毛,種子很小,咖啡色,主根長38~45cm左右,基本無側根或須根,根或全草可入藥。生境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兩山的草地、路邊等地段。
紅茂草主要以異花授粉為主,在一般條件下,由種子萌發的紅茂草植株需要40d左右的時間方可出土進行生長(圖3-7)。

圖3-7 紅茂草不同生長期照片
3.3.3 紅茂草種子發芽率及其生活力的測定
此次所采集的紅茂草千粒重為0.25g。不同溫度對紅茂草種子發芽率受環境溫度的影響較大,在20℃以下種子的萌發率很低,如在15℃時其發芽率為0.5%。在20~25℃時紅茂草種子發芽率都較低,在30℃其萌芽率最高可達18%。在35℃以上時種子的發芽率受到明顯的抑制,其發芽率為12%(表3-1)。
表3-1 不同溫度下紅茂草種子的發芽率

紅茂草種子生活力的測定是在種子采集后的第一個月開始(11月份),每個月測定一次,以一年為一個周期,每次萌發實驗的條件相同,其實驗的結果表明:隨著儲藏時間的增加,紅茂草種子的發芽率逐漸下降,而且在前5個月中種子萌發率下降不明顯(14%~18%),在后7個月下降明顯,特別是10個月以上種子發芽率在1.57%以下(表3-2)。
表3-2 紅茂草種子生活力的測定

3.3.4 討論
通過對紅茂草野外調查和查閱資料可知,紅茂草是典型的陽性植物。所以其種子的萌發需要較高溫度的自然條件,萌發的適宜溫度為28~30℃,另外,通過對它種子生活力的測定可看出,紅茂草種子在室溫條件下,貯藏時間不宜過長,一般為5個月以內。在5個月以上,應貯藏在溫度為10~15℃的冷庫中。對于種子的采收不宜過早,也不宜過遲。如果過早,會使它的萌發率更低,而過遲,果莢裂開,不易采收到種子,應在蒴果的顏色呈墨綠色時或稍深一些時采集較好。紅茂草生物堿提取實驗表明,用此種方法,操作簡便,得率較高,且生物活性堿含量的測定準確。
不同溫度對紅茂草種子發芽率受環境溫度的影響較大,在20℃以下種子的萌發率很低,在30℃其萌芽率最高可達18%。在35℃以上時種子的發芽率受到明顯的抑制作用,紅茂草種子生活力的測定其實驗的結果是:隨著儲藏時間的增加,紅茂草種子的發芽率逐漸下降,而且在前5個月中種子萌發率下降不是很明顯(14%~18%),在后7個月下降很明顯,特別是10個月以上種子發芽率在1.57%以下,通過對紅茂草發芽率和生活力的測定,為以后擴大紅茂草的種植資源,可把紅茂草進行人工質量標準化實驗栽培,進行合理的開發,從而推動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
紅茂草植株的合理采收,對保證藥材質量,保護和擴大藥源,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勞動人民對中草藥的采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春采茵陳夏采蒿,知母黃芩全年刨,秋天上山挖桔梗,及時采收質量高”,說明采收季節對保證中草藥質量的重要性。那么,對于紅茂草的適宜采收時期,必須把與它的有效成分的積累動態與植物生長發育階段這兩個指標結合起來考慮,但這兩個指標有時是一致的,有時是不一致的,因此,必須根據具體情況加以分析研究,以確定適宜采收期。由于紅茂草屬于罌粟科植物,所以它的各不同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等)所含生物活性堿不同,那么如何確定它不同器官的采收季節,還需進一步做大量的工作。
研究認為,對紅茂草這種野生藥物資源,首先應該有計劃采藥,不要積壓浪費;其次要合理采收,只用地上部分,若要留根,一般要采大留小,采密留稀,合理輪采;最后要封山育藥,有條件的地方,在查清當地實際需要之后,把所屬山地分區輪采,實行封山育藥。
3.3.5 結論
紅茂草為罌粟科禿瘡花屬野生的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肅,陜西,河南南部和山西南部,生長在草坡、路邊,民間藥用,用于治療禿疤、疥癬、瘰疬等疾病。據天水師范學院王廷璞研究員通過免疫學,毒理學,病理學等基礎研究證明,紅茂草有效成分可抑制結核菌的生長和orf病毒的繁殖。對各型胃炎和胃潰瘍以及肝損傷等疾病亦有非常好的療效,是一種亟待開發的新型藥物資源。同時,它還可以作為綴花草地,可就地取材,裝點園林景色,具有廣泛的推廣應用價值。為開發這一新型的藥物資源,我們對其進行了生態觀察及一些基礎性的研究。
紅茂草為陽性植物,且耐寒性較差,因此,應種植在光照較強,而且溫度適宜的地方。紅茂草種子的發芽率和生活力較差,儲藏時間不宜過長,用當年的種子播種,種子保存在陰涼,干燥的地方。紅茂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了保證其野生資源不受破壞,保證藥材質量,要推廣標準化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