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高檔食用菌技術咨詢精選
- 曹德賓 王廣來 涂改臨
- 11010字
- 2020-01-19 11:50:56
第二節 雙孢菇
1.雙孢菇的主要特征特性
(1)形態 標準的蘑菇形態,上部肥碩,下部粗短、周正,是“蘑菇”圖形的原型;野生的為“蘑菇”,人工栽培的即為雙孢菇。
(2)菌蓋 子實體菌蓋半圓球形、原白色或純白色。
(3)菌柄 菌柄白色、中生、圓柱形、等粗、內實,子實體組織緊實。
(4)菌膜 菌膜包圍著菌蓋的邊緣至菌柄,成熟后菌蓋底部菌膜破裂,使之成為菌環掛在菌柄上,后逐漸褪去。
(5)菌褶 成熟后菌膜破裂,菌蓋逐漸展開,露出肉色或淺咖啡色菌褶,后逐漸變深為咖啡色或深棕色,繼之產生孢子,菌蓋逐漸干縮或腐爛。
2.雙孢菇主要的生產菌株
目前,適應性較廣的菌株主要是福建蘑菇菌種研究推廣站的As2796;此外,還有高溫型菌株如新登96等。但是,后者的生產性狀尚待觀察,因為我們的多次試驗中,一級種試管內多會出現原基,對此后的生產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建議高溫季節栽培時,盡量安裝降溫設備,采用2796菌株,更好地實現高產優質的生產目的。
3.雙孢菇雜交種As2796的主要特性
雙孢菇As2796,是原福建輕工所育成的一個中低溫型菌株,是目前國內主要生產用菌株,適應中低溫出菇。菌絲半匍匐型,氣生菌絲明顯、旺盛、濃密,接種后萌發快、占領料面時間短,抗性強,一般接種后20天左右即可完成發菌,覆土后15~20天即開始現蕾;出菇溫度范圍較寬,在8℃以上即可正常生長,棚溫高達23℃時仍能現蕾,鮮菇原白至純白色,菇形圓正、無鱗片,有半膜狀菌環,菌蓋肉厚,中柄、菌柄粗直偏短,組織緊實,菌褶肉色、緊密,不脫柄,商品率高,是國內主要栽培菌株。
4.雙孢菇三級種的谷粒基質的優勢
谷粒基質,包括小麥、玉米等,是制作雙孢菇三級種的主要基質之一,其主要優勢有以下幾點:
(1)節省基質的處理時間 可臨時進行浸泡等處理,一般一天左右即可完成處理,然后即可進行裝瓶、滅菌等一系列操作。
(2)裝瓶等操作相對簡單 方便裝瓶等操作,即使是使用小口瓶如藥用的鹽水瓶、酒瓶等,也較容易操作,并可很方便地使用棉塞封口。
(3)基質營養成分高 由于營養豐富,對于雙孢菇菌絲發育以及播種后的快速萌發定植以及生長,均有較理想的發展態勢。
(4)菌種數量大 相同容積的種瓶,采用谷(麥)粒基質的菌種轉接菌種的數量大于糞草基質的菌種50%以上,播種面積大于糞草基質的菌種50%左右。
5.雙孢菇谷粒基質三級種的弊病
谷粒種也有著以下幾點固有的弊病:
(1)生產成本稍高 根據山東等地的物價水平,按使用小麥計算,每瓶200克左右,較糞草(麥草+牛糞發酵25天)基質的每瓶約高0.2元左右。
(2)同等條件下污染率高 據我們多年的研發實踐,較之糞草基質平均污染率高約3%左右,有時高達20%以上。
(3)抗高溫能力差、易老化 谷粒基質的三級種發菌期間,一般要求溫度高限為28℃,不允許超過30℃;并且,一旦完成發菌,即會在較短時間內出現諸如樹枝狀菌索等老化或異常現象。
(4)不耐長途運輸 尤其7~9月份的長途運輸,稍不注意,悶熱的車廂環境就會導致菌種失活甚至死亡。
(5)易招致鼠害等 尤其播種后的菇棚里,預防不好的話,老鼠會咬食菌種,破壞料面,造成發菌困難。
6.雙孢菇三級種的糞草基質的優勢
糞草基質的菌種,一直在某些生產區域內作為傳統技術沿用至今,說明有著巨大的操作或應用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
(1)原料就地取材,節省成本 主要使用的稻草、麥草、牛糞等原料,各地均有,原料成本約為谷粒基質的50%左右。
(2)抗污染力強于谷粒基質。
(3)耐老化 完成發菌后,如果需要短時存儲,可以常溫下放置60天以上。而麥粒種高溫條件下30天就會菌絲發黃,活力減弱。
(4)抗高溫力強、耐運輸。
7.雙孢菇三級種的糞草基質的弊病
正如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道理一樣,糞草型的菌種自身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病,主要有以下幾點:
(1)基料處理費時費工費力 需提前三周左右進行發酵處理,周期長、工序繁瑣,勞動強度大;若是小批量生產,如僅有幾千瓶的生產數量,則基料處理難度較大——原因是料堆小,不易發酵處理。如果將上季生產用的栽培料單獨留出一些,該批生產則將之加水后軟化、堆悶3天左右使用,即可免去新料發酵之苦。
(2)裝瓶操作麻煩 尤其使用酒瓶、醫用鹽水瓶等小口瓶,只能一點一點地搗進去,很是費勁費工。即使使用標準菌種瓶,裝瓶操作也非易事,因此,在人工費用日益看漲的今天,即使谷粒的成本較高,也少有使用糞草基質做菌種的。
(3)含水率不易掌控。
(4)需要科學的設計基質配方,否則,多會因此而使得基質營養不足,生物量較小。
(5)播種量大,菌絲萌發慢。
8.雙孢菇栽培適應的原料
雙孢菇栽培,可適應諸如稻草、麥草等軟性、易腐熟的材料和畜禽糞便等,還可以利用玉米芯、豆秸粉以及玉米秸等原料,還可以利用出菇時間短的熟料栽培的菌糠廢料等,總之,本著就地取材的原則即可進行生產;畜禽糞便以牛糞為主,也可利用其它糞肥如馬糞、豬糞、羊糞、雞糞等。
此外,應根據本地資源條件和生產習慣,本著“就地、就近”的原則予以選擇,不必強求。比如,南方地區有著大量的稻草資源以及蔗渣等工業廢料,中部地區具有豐富的麥草資源,北部則有大量的玉米芯等秸稈資源,沼氣發展較好的地區具有大量的沼渣資源等,均可用于栽培雙孢菇。
原材料不同,栽培前的基料處理就有差別,比如,一般生產多使用牛糞作為配合主料,可將之曬干、粉碎后,直接加入到草料中共同發酵;而使用雞糞原料時,則應先將之進行單獨發酵處理,一般發酵半月左右以后,才可以與草料一起進入發酵程序;使用稻草麥草等原料時,加入糞肥后進行一次性發酵需要26天左右,如以沼渣為主要配合原料,則可在草料等發酵半月后再加入,只需共同發酵2周左右即可。綜上所述,應根據主要原材料的理化性質進行處理,不可教條。
9.基料的一次性發酵的概念
雙孢菇栽培中的一次性發酵,就是基料處理時一次性在棚外進行發酵處理,完成發酵后即可直接進棚鋪料播種。該種方法多在散戶的生產中應用。最大的好處就是操作相對簡便,無需蒸汽發生措施即可完成發酵。但是,由于該種操作不嚴謹,使得基料難以發酵均勻,后期病蟲害的發生概率較高,故在企業化生產或連片生產等稍具規模的生產基地不予采用。
10.基料的一次性發酵的操作
第一步,草料預濕。將草料加水預濕,使之充分泡透。方法是在有現成水泥池之類,可直接投入池內加入浸泡,或者在地上挖坑,鋪上塑料膜,投入麥草后,再鋪一層塑料膜;之后往塑料膜上灌水,形成壓力,然后再往原料中灌水。棉籽殼、菌糠廢料,在建堆前2~4小時加水拌勻即可。
第二步,建堆發酵。選地形稍高、不形成積水的地塊,確定建堆地點。方式是一層草料、一層糞粉及輔料,層層堆疊。按寬1.5米、厚度0.3米建起堆底,料堆的長度根據總料量、堆高1.5米左右而定。在第一層草料上鋪厚約5~7厘米左右牛糞粉,其它輔料(三維精素除外)約按10%比例撒于牛糞層上;再鋪約0.3米麥草、鋪牛糞、撒輔料,直至鋪完。從第二層開始,應加水將牛糞濕透,但不要淋大水,以免使其它輔料營養流失。建堆時,牛糞應有剩余,全部堆于頂部即可。建堆完成后,在1米高度處插入溫度計深入料內,用以監測料溫。
第三步,正確翻堆。自建堆之日起,建堆間隔分別滿7天、6天、5天、4天、3天各翻一次。翻堆的目的是改變料堆中各發酵區域的位置,尤其使邊料、底料、頂料等上一次發酵過程中溫度偏低、含水率較高或較低的基料,經翻堆后進入高溫發酵區域接受高溫,得到充分的發酵,使得發酵均勻,原(輔)料中所含營養物質得以有效地分解和轉化,并由此改變其理化性狀。
翻堆的方法:提前數小時對料堆噴水,使邊緣草料得以充分吸水。翻堆時先將堆頂牛糞扒下來;從料堆的一端開始,先將邊料取下,將堆內高溫區的料做新料堆的底部和頂部,將邊料、底料、頂料翻入新料堆的中部位置。建新堆的程序仍同第一次建堆,將牛糞按層鋪上,但在翻堆過程中,原料堆中的牛糞等輔料已很難完全取出再重新鋪層,因此,只有盡量均勻地使之分布在各料層中,不必苛求十分均勻;翻堆時應從第二層時開始適當補水,每層補水量視原料的含水而定,以濕透而不滲流為宜。第二次翻堆方法同上,將預留的石膏粉按層撒入即可。第四次翻堆時,兌制800倍辛硫磷溶液,在每層料中均勻噴入,以驅殺侵入料堆中的害蟲。
第四步,調整指標。待第五次翻堆兩天后,配制10%左右的石灰水,調節料的pH值在9左右,重新建堆,次日攤開料堆,將三維精素溶化后均勻噴入,邊噴邊拌,并同時調整基料含水,檢查有否活蟲或蟲卵,如有必要,可噴灑氯氰菊酯等殺蟲藥物以殺死,基料降溫至30℃或常溫水平后即可進棚鋪料播種。
11.二次發酵的概念
二次發酵就是在基料處理過程中,先在棚外進行初步發酵,使之達到基本腐熟狀態,然后將料搬入菇棚,通過加熱方式再次強行使之快速發酵的方式。該種方式,基料可以達到最大限度的發酵均勻、徹底,并在通入蒸汽基料發酵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消滅了病蟲害,發菌以及出菇過程中發生病蟲危害的概率相對較低。規模化生產多采用該法,工廠化生產更是必須全部進行二次性發酵。
12.二次發酵的操作
第一步,棚外一次發酵。預濕、建堆同一次發酵法。堆間隔時間分別為6天、5天、4天、2天;第4次翻堆后重新建堆,次日即可進棚進入二次發酵階段。
二次發酵棚外發酵時間短,增加了棚內的二次發酵時間。與一次發酵的不同之處主要有兩點:一是翻堆次數少,二是料內不必加入殺蟲殺菌藥物,即使帶病蟲進棚,通過二次發酵即可將之基本全部殺滅。
第二步,進棚鋪料。基料進棚后,有大堆方式和直接鋪料兩種辦法。
——大堆方式:將全部基料順床基堆成大堆,料堆易升溫和保溫,節省二次發酵時間,但二次發酵完成后仍需人工鋪料,易造成二次污染。實際生產中,散戶單層栽培多采用該種方式。
——直接鋪料:直接鋪床后,由于料層薄、與地面接觸面積大,導致料溫升高慢并不易保溫;但完成二次發酵后,料溫易降,并不需再度鋪床,減少了污染機會。標準化菇棚多采用直接鋪料方式。
自基料進棚,應封閉所有通氣孔、門、窗等,可卷起草苫,令基料自然升溫后,按程序進行下一步的操作。
第三步,棚內二次發酵。2天后,如天氣晴好,繼續進行棚內的日光升溫,同時往棚內靠近地面通入蒸汽,使料溫、棚溫同步達到56~60℃,并維持7小時左右。
該時段的最大制約因素有兩個:一是蒸汽量。蒸汽必須充足,使之快速升溫,除可促進基料均勻升溫、促進營養的轉化外,尚可有效地殺死病蟲,若是蒸汽量較小,或者斷斷續續,則很難達到升溫目的,也很難保持60℃的保溫。二是溫候狀態,若遇陰雨連綿的天氣,對于升溫和保溫十分不利。
第四步,有效保溫。停止加熱,使棚內溫度緩慢自然下降,當測棚溫降至50℃左右時,繼續加熱,通入適量蒸汽保持該溫度,期間應在每天中午氣溫最高時通風一次,注意通風時加大蒸汽通入量,以防料溫大幅降低。50℃左右維持6天即可。
第五步,快速降溫。達到保溫目的后,即可撤掉氣源,通風降溫,必要時強制通風。待料溫降至30℃及其以下時,即可進行播種。
13.菇棚外的消殺操作
清理棚外衛生,包括糞堆、腐草、臭水溝以及垃圾堆、廄舍、廁所的衛生清理等,并噴灑殺菌殺蟲藥物進行消殺,一般可使用500倍多菌靈(純粉)、1000倍的氯氰菊酯或阿維菌素溶液等,并視季節、氣溫狀況定期或不定期用藥。具體操作可參考有關“環境消殺”等相關內容。
14.菇棚內的消殺操作
棚內應清理并整理地面,通風口、門口等封裝防蟲網,修補更換棚膜,多層栽培的尚應整理和固定架層,揭掉草苫,噴灑300倍百病傻和賽百09各一遍,并澆灌辛硫磷溶液,進行高溫熏棚,老菇棚2天后再次用藥,密閉2~3天后即可啟用。該熏棚消殺的原理是:將藥物對地面及墻體和立柱等進行地毯式噴灑之后,通過曬棚使棚內產生40℃以上的高溫,藥物分子在高溫作用下異常活躍,既可使藥物“無孔不入”對病菌及害蟲進行殺滅或抑制,又可使藥物在短期內完全揮發,最大限度地避免殘留或異味。具體操作可參考有關“菇棚消殺”的相關內容。
15.雙孢菇播種的“三種二料”操作
“三種二料播種法”是一種“種夾料”的夾心式播種形式,適應于臨時鋪料的料床,如一次性發酵處理的基料。基本操作方法是:
首先,床基上撒播菌種總量的20%,播勻。
其次,鋪料20~30厘米,壓實至10~15厘米,上面撒播一層菌種,數量為菌種總量的40%左右。
再次,按第二步要求繼續鋪料,上面撒播最后一次菌種,即為三種二料。
最后,整平料面,壓實,進入下一道工序。
該種方式應用最多,雖費工較多,但發菌最快,同時發菌期間管理不當時容易引發基料發熱,應引起注意。
16.雙孢菇播種的“二種一料”操作
“二種一料播種法”也是一種夾心式的播種形式,適應于臨時鋪料的料床,如二次發酵的基料,基本方法是:床基撒播一層菌種,鋪完料后,料面再撒播菌種,基本操作方法同三種二料方式。
該播種方式屬于偏粗放的生產模式,工作效率高一些,適宜大面積生產,但發菌速度稍慢一些。
17.雙孢菇播種的“二種二料”操作
“二種二料播種法”就是直播法,從料表播種后,抖料使菌種落入料內,然后再在料表播種并壓平。
18.發菌階段的溫度管理
保持菇棚溫度20℃以上即可。以山東地區為例,9月上旬的溫度,平均氣溫應在20~24℃,最低14~19℃,最高(短時間)不超過30℃,棚內溫度一般在23℃左右,對于雙孢菇發菌很是合適。南方地區溫度偏高,可采取一些降溫措施,只要維持在25℃左右即可。東北等地可采取適當措施以利于夜間的保溫。
19.發菌階段的濕度管理
保持發菌前期的濕度在75%左右,或者更低一些為好;尤其要預防天氣原因的增加水分、提高濕度。原則是寧干勿濕。
播種后3天內,濕度自然即可,由于菇棚密閉,可在80%左右;此后料面布滿菌絲,即可采取適當的通風等措施,保持相對濕度在75%以下為宜,直至完成發菌。
20.發菌階段的通風管理
播種后的3天內無需通風,密閉菇棚,使菌絲傷口快速愈合,生發新的菌絲,順利地定植;第4天即應打開通氣孔的1/4左右,使之緩慢換氣,隨著菌絲生長量的增加,應逐漸加大通風量。如秋風干燥,可適當噴霧增濕,如棚溫過高時,尤其夜間應任其自然通氣或加強通風。
21.發菌階段的光照管理
發菌期間不需要光照,應予避光培養,只在管理時進入,可有500勒克斯左右的光照強度。可在料面覆蓋一層廢舊報紙或編織袋之類,既保溫保濕又遮擋光線。
22.覆土后的發菌管理
(1)藥物預防 覆土后每3~5天對空間、墻壁、地面、作業道等用藥一次,藥物為500倍百病傻和300倍賽百09溶液,兩種藥物交替使用,不可摻混,用以預防雜菌類萌發或外部侵入。
(2)調控溫度 溫度調控可由高到低,最高以25℃為限,秋季播種可任其自然,如山東等地9月份順季播種時,菇棚溫度約在20℃以上,可不必進行人為調控,但冬季或初春季節播種時最低應保持5℃以上,安裝有水溫空調時,可較好地保持在20℃以上。
(3)調控濕度 通過通風、噴水等措施,保持棚濕在75%~80%范圍,低溫季節可任其自然,陰雨季節棚濕過高時應予排濕處理。
(4)調控通氣 棚內保持一定的通風,對土層內的菌絲生長是很有利的,但應注意不可強風猛吹,尤其春播生產時,一旦畦面土層發白,即是通風過量或濕度偏低,即應迅速調整。
23.菌絲后熟管理的操作
具體后熟管理的操作,可參考平菇等內容的辦法。此外,尚應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保持普通材料的覆土層的含水率在20%左右即可,不超過30%,草炭土材料可提高至40%左右。
第二,溫度保持20℃左右為宜,不要過高;如有條件,可調棚溫至10℃左右,更有利于土層內菌絲的健壯發展。
24.雙孢菇發菌期的關鍵要點
第一,第一位的要務,就是病蟲防治。除一般的封裝防蟲網等物理措施外,化學防治是有效而且快速的方法,如使用百病傻和賽百09對雜菌病害的預防和殺滅,氯氰菊酯對一般性害蟲的殺滅,毒餌對大型害蟲的誘殺,滅蟲燈對菇蚊菇蠅成蟲的誘殺,以及我們連續三年采用“QS456”拌料或液體噴灑進行防蟲治蟲的試驗等,效果均較理想。長期的研發實踐中,我們發現,不少菇農存有“等等看、過幾天再說”及其類似的做法,導致了病蟲的快速蔓延,最后形成不可救藥的局面,令人痛心。若干沉痛的教訓,我們應該認真總結并引以為戒。
第二,菌絲后熟管理的措施和時間要到位。對于大多數生產者而言,菌絲后熟的概念,這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名詞,其實,自21世紀初期,我們即在致力于該技術的研究,并一直不間斷地進行推廣,雖然有了一定的收效,但尚不理想。希冀本書讀者能夠認真理解和應用該技術,讓自己的生產實現質的飛躍。
第三,應盡量降溫和保持良好的通風。這是一個常規性的管理問題,但在實踐中,往往落實的不到位,甚至很差,有待于讀者參考本書以及其它資料的內容,在實際生產中認真應用和體會,并在實踐中逐一進行總結,借以快速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
第四,保持覆土層適宜的含水率。雖然問題比較重要,但該問題還算比較容易解決。目前還有人對此感覺有點“憷頭”,但實際操作的技術難度不大,只要通過一些管理手段保持覆土層合適的含水率即可,這里介紹幾個“手眼觀察法”,供讀者參考——只要達到下述要求,即為合適。
——覆土面色澤偏淺,不要過深或發白,此時的普通土覆土材料的含水率應該在20%左右。
——使用草炭土的,抓起覆土材料后用力攥,指縫下可有水滴,但不成線,此時覆土材料含水率約在40%左右。
——使用自制營養土的,抓起后用力攥,然后丟下,該團塊裂為幾塊,既不散成干土狀,又不會成為泥塊,此時的覆土材料含水率約在20%左右。
——使用礱糠土的,抓起后用力攥似可成團,一旦丟下即可散為碎塊甚至碎屑狀,此時的含水率在25%~30%。
第五,含水不足時,輕者可通過空中噴霧予以補充,重者可采取棚內灌水加空中噴霧給予補充。反之,則應增加通風量,有條件的應打開水溫空調器予以通風排濕。
請讀者注意:上述的覆土材料含水率,均為“大約”而非一定,因為即使同為“普通土”,南北各地甚至同一地區內也有較大差別;或者,都是礱糠土,但是,其中糠殼的比例、發酵的時間等均是重要影響因素,名雖同,而質不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讀者朋友千萬要本著一分為二的精神,區別對待上述數字的含義,而不要采取“拿來主義”,或者對該指標采取斷章取義的理解及要求。
25.催蕾階段的各項管理指標
(1)溫度指標 15℃左右為宜,一般可調控至13~20℃之間,低于8℃不現蕾,高于20℃則現蕾瘦弱。
(2)通風指標 按照小通風、慢通風、通風不止的原則,將菇棚的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0.05%左右即可。
(3)濕度指標 采取地面灌水、噴濕墻體、空中噴霧等措施,控制棚內相對空氣濕度在85%~95%之間,即可為菇蕾的發生和生長提供良好的水分條件。
(4)光照指標 白天300勒克斯以內,以刺激現蕾。
(5)就我們幾十年的研發實踐來看,上述各項指標的單一性達到和保持,均不是難事,比如溫度的保持,僅需增(降)溫設備即可,其它指標也是如此。但是,各項指標僅僅是一個參考數字,關鍵的問題在于全部指標的協調,而且,這個協調必須是動態性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機械地按照書本數字進行死板的管理,結果必定失敗無疑,這是我們在長期食用菌研發實踐中總結分析之后得出的結論,同時也是很多事實證明了的,舉例說明:國內有人(勞務)去國外做出菇技術員,(要求)業主安裝了大量自動化設備,按照書本將各項管理指標調整到最佳數字,只需監看屏幕即可實現出菇管理;該技術員沒想到在國外的管理可以如此的輕松,天真地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了,可是,香菇一直不能現蕾,別的企業都大量上市了,自己管理的還是只菇不出。后來,還是請有關專家幫助找到原因,順利解決;但是,出菇結果自然是損失很大。該實例就是說明各管理指標的動態性和高度的協調性問題,希冀本書讀者不要發生該類問題。
26.幼菇階段的各項管理指標
(1)溫度指標 將溫度調整到11~20℃之間,是保障幼菇健康生長的關鍵環境因素之一。溫度由高到低變化的效果較好。
(2)通風指標 菇棚的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0.05%~0.08%范圍內,幼菇即可正常生長。
(3)光照指標 除進入操作外,其余時間均可密閉光線,以期產生潔白、鮮嫩的子實體。
(4)濕度指標 按催蕾階段的管理方法,將濕度調控至85%~95%之間即可。
(5)覆土水分 根據覆土材料的種類,較之催蕾階段適當提高,如草炭土,可達到30%~40%甚至更高,其它視土壤質地而定,一般不宜超過30%。
27.成菇階段的各項管理指標
(1)溫度指標 成菇階段,對于環境條件的抗力稍強,因此,溫度下限可適當下調至9℃,但是,上限不要給予增加,最好使之保持在上限下限之間的中部偏低位置,因為,偏高溫度下生長的子實體,一是肥碩度不夠,二是發生病害的機會偏多。
(2)通風指標 保持二氧化碳濃度0.1%以內即可。
(3)濕度指標 繼續保持幼菇階段的水平,即85%~95%之間;菇棚灌水或噴水時,可臨時短暫的達到100%,但不會維持時間太長。
(4)光照指標 平時可予避光,只在入棚檢查操作時達到500勒克斯。
(5)覆土水分 最大限度地提高,可使之達到最大持水率,但不允許有過多的水分流落到基料中,以防料內菌絲發生自溶。
28.白色石膏霉的防治
(1)參照平菇等病害的預防措施,徹底處理菇棚,尤其要注重“藥物高溫悶棚”,效果很是理想。
(2)科學配料,尤其應視原料質地、生產季節以及床基等具體情況準確掌握原料加水量。
(3)嚴格控制發酵及翻堆時間,宜推廣采用二次發酵技術。
(4)加強通風、降低棚濕的同時,使用百病傻等藥物預防和殺滅。
(5)發現病害后,可除掉覆土材料,使用7倍左右的食醋液噴灑病區;重新覆土后,噴灑一遍400倍左右的百病傻溶液;發病嚴重時,應予清料處理。
29.黃色石膏霉的防治
防治措施:參考本節28白色石膏霉的相關內容。
30.雙孢菇枯萎病的防治
(1)基料在使用前盡量通過暴曬處理,勿選受潮、結塊、變霉的原輔材料。
(2)推廣采用二次發酵技術。
(3)調配基料營養,使之全面、豐富、均衡,提高菌絲即子實體的抗性。
(4)除藥物先期處理菇棚外,發菌及出菇期間每5天左右噴灑一次300倍賽百09溶液,并與300倍百病傻交替使用。注意:藥物不能噴到菇體上。
(5)發病初期,迅速挖除病區,直接撒施賽百09藥粉后覆蓋新土。
31.雙孢菇爛褶病的防治
(1)加強菇棚內外消毒殺菌。具體參考菇棚消殺的相關內容。
(2)對覆土材料進行藥物處理。使用300倍百病傻溶液噴灑覆土材料,堆悶一周左右即可使用。
(3)加強棚內通風,必要時進行強制通風、降濕。
(4)保持適宜的棚溫和棚濕。
(5)摘除染病菇體,發病嚴重時,連同病區基料全部清除出棚進行處理,病區噴施200倍百病傻溶液,或直接撒施賽百09藥粉。
32.雙孢菇霜霉病的防治
(1)覆土材料暴曬后,藥物處理,參考第一節69等相關內容,兌配300倍左右的百病傻溶液噴灑,邊噴邊拌,然后建堆覆膜,2~7天后即可使用。
(2)加強通風、降濕。
(3)發現病害,立即噴施100倍百病傻溶液覆蓋病區,并隨之清除出棚,該區域直接撒施賽百09藥粉,然后填充新的處理后的覆土材料。
33.雙孢菇紅根菇的防治
(1)往畦面噴灑2%石灰水上清液,提高基料pH至8~8.5水平。
(2)春季驟然高溫時,提前采取降溫保溫措施,并采取提高棚濕、少量多次往畦面灑水等方法,避免一次性澆灌大水。
(3)噴施400倍賽百09藥物進行預防和殺滅。
34.雙孢菇銹點菇的防治
(1)加強通風,空間噴霧使菇體上有小水珠時,更應強制通風,使水珠在1~2小時內蒸發掉。
(2)噴灑500倍百病傻溶液,殺死病原菌的同時,并預防其它病原的侵染。
35.雙孢菇地雷菇的防治
(1)適當提高并保持棚溫,如屬覆土過粗,則應在出菇間歇期再覆一次較細的土,使畦面不再坑坑洼洼;如果因為覆土材料過細、板結,則應行劃松處理,并加強通風。
(2)保持覆土層適宜的含水率。
(3)保持菇棚空氣濕度在90%左右。
36.雙孢菇薄皮菇的防治
(1)保持棚溫和基料水分,尤其春季逐漸轉暖,應盡量保持溫度在最低水平,并設法使基料含水率處于合適水平。
(2)料床營養不足時,可適當澆施三維精素混合液之類速效營養。
(3)屬菌種退化問題,則應吸取教訓,下批更換菌種供應單位。
37.雙孢菇空心菇的防治
(1)科學設計和調配基料,使之營養豐富、全面、均衡。
(2)調控菇棚溫度,尤其春季,應保持偏低棚溫,達到12~15℃的水平為最佳狀態。
(3)科學合理地對基料及覆土用水,使覆土材料達到合適的持水率。
38.雙孢菇“拉膜菇”防治
(1)科學設計和執行配方,調配基料營養全面均衡,給雙孢菇菌絲及子實體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
(2)制定科學合理的生產計劃,并予嚴格執行,尤其制種和堆料兩大環節,一定要及時進行,不可拖延,以保證播種發菌和出菇有足夠的時間。
(3)自己不制種需要引種栽培時,應提前1~3個月選擇信譽好、技術高的供種人進行預訂,以保證不誤播種季節。
(4)氣溫由低升高的季節,應提前做好降溫的準備,如安裝排風設備,或水溫空調等均可。
(5)加強管理,根據氣溫狀態和子實體生長階段隨時調控棚溫。
(6)采掉拉膜菇,整理畦面,加強水分管理,配合降溫措施,至高溫來臨之前,爭取產出一批或更多批優質菇品。
39.防治蟲害對棚外環境的處理
結合環境的清理和消毒殺菌,對害蟲蟲源予以徹底清理,包括倉庫、糞堆、垃圾堆、污水溝以及廄舍、廁所等地,在清理衛生的基礎上,噴灑高濃度殺蟲劑予以一次性徹底殺滅,一般可使用1000倍左右高效氯氰菊酯或阿維菌素等藥物。
40.防治蟲害對菇棚內部的處理
配合棚內的消毒殺菌,對菇棚進行殺蟲處理,基本方法有以下幾點:
(1)地面灌水時,順水澆入800倍辛硫磷或毒辛等類藥物;地面稍干后,撒施石灰粉,殺菌殺蟲兼顧。
(2)一次性發酵鋪料播種前,噴灑一遍氯氰菊酯1000倍液以驅殺蟲類。
(3)播種后,根據環境和溫度,每3~7天噴灑一次氯氰菊酯1000倍液。
(4)入秋后的晝夜溫差大于10℃時,螻蛄、蠼螋、蟋蟀、馬陸等害蟲為避寒和尋求食物計,大量進入菇棚,甚至鼠婦等小動物也紛紛進入,咬食菌絲或子實體,可使用高效氯氰菊酯800倍液一次性予以殺滅。
(5)對少量鉆入基料或墻體中的少量害蟲,可采取糖醋液的誘殺辦法,具體辦法:將紅糖、白酒、食醋、敵敵畏、水按1∶0.5∶0.5∶0.1∶100的比例,溶入40℃熱水中,即成糖醋誘殺液。
(6)對在基料內孵化的菇蚊菇蠅幼蟲,可使用磷化鋁予以一次性徹底殺滅。
41.防治蟲害對基料的處理
一次性發酵時:最后的第二次翻堆時均勻噴入800倍辛硫磷或毒辛等藥物;每天一次對料堆噴灑1000倍氯氰菊酯,以防菇蚊類近料產卵;也可使用阿維菌素藥物,防蟲尤其防螨、殺螨的效果很好。采取二次發酵技術的則無需用藥,二次發酵時維持數日的蒸汽和熱量即可將之殺滅。
42.預防性用藥的操作
(1)發菌期間,在菇棚封裝防蟲網的前提下,根據栽培環境和蟲害密度,采用空間噴霧的方式,每1~3天噴灑一次氯氰菊酯1000倍液,即可達到預防蟲類進入的目的;但在周邊有飼養場、垃圾堆之類時,尚應加密用藥次數,并與環境用藥相配合,方可達到預防效果的理想化。
(2)出菇階段,參照上述用藥,但要注意:不得使藥物接觸子實體。
43.害蟲的誘殺方法
對較大體型的害蟲以及小動物類,可兌配糖醋液予以誘殺,注意每天更換,保持新鮮,具有很強的誘惑氣味。方法是:海綿碎塊吸足糖醋液(參考本節40等內容),置于小塑料盤,在畦面上間隔2米左右放置一個藥物盤,可誘殺部分害蟲,尤其較大型的爬行類的害蟲如馬陸、蟋蟀、螻蛄、螨類、鼠婦、蝸牛以及線蟲等,均可被殺死。
44.害蟲的熏殺方法
(1)磷化鋁熏殺 這是常規熏殺的主要方法之一,畦面上每1米距離左右放置一片磷化鋁,然后蓋嚴塑料膜,即可殺死全部害蟲。方法是:預先覆蓋塑料膜(地膜最佳),并將磷化鋁用紙包好,掀開塑料膜將藥物投入后迅速蓋嚴即可。6~12小時后揭膜,害蟲將被全部殺滅,即可正常管理。
(2)噴藥熏殺 該方法不常用,多用于藥物熏殺螨類或料內的幼蟲等。如使用殺螨藥物噴灑后,隨即對菌袋或畦面覆蓋地膜、塑料膜之類,以求藥物釋放的空間最大限度地縮小,從而增加藥物濃度和強度,加強其殺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