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6 烯烴的化學性質

碳碳雙鍵的不飽和性使得烯烴具有很大的加成活性。加成反應是烯烴的主要化學性質,通常發生在π鍵上。由于π鍵電子離核相對于σ鍵電子遠,受碳核吸引力較小,比較容易失去電子而發生氧化反應,這也是烯烴的主要化學性質之一。另外,雙鍵碳原子采用的是sp2雜化態,比烷烴sp3雜化態的碳原子有更大的電負性。因此,由于誘導極化的結果,烯烴的α碳原子(和雙鍵碳直接相連的碳原子)上的氫原子(又稱α氫原子)也容易發生被取代的反應。從能量方面看,碳碳雙鍵的鍵能是611kJ/mol,它比一般的碳碳單鍵的鍵能347kJ/mol要高。因為碳碳雙鍵是由一個σ鍵和一個π鍵所組成的,所以,可以認為264kJ/mol(611-347=264kJ/mol)是碳碳雙鍵中的第二鍵(即π鍵)的鍵能。它比雙鍵的第一個鍵(σ鍵)要弱,所以π鍵的斷裂只需較低的能量。烯烴在起化學反應時往往隨著π鍵的斷裂又形成兩個新的σ鍵,即π鍵斷裂后在雙鍵碳上各加上一個原子或基團,像這樣的反應叫加成反應,加成反應是烯烴的一個特征反應。

3.6.1 加成反應

3.6.1.1 催化加氫

在鉑、鈀或鎳等過渡金屬催化劑的存在下,烯烴可以與氫加成生成烷烴。

這種加氫反應是在催化劑表面進行的。催化劑能化學吸附氫氣和烯烴,在金屬表面可能先形成了金屬的氫化物以及金屬與烯烴結合的配合物。然后在金屬表面上金屬氫化物的一個氫原子和雙鍵碳原子相結合,得到的中間體再與另一金屬氫化物的氫原子生成烷烴,最后烷烴脫離催化劑表面。乙烯催化加氫反應過程的示意見圖3-4。

圖3-4 乙烯催化加氫反應過程

進行催化加氫時,常將烯烴先溶于適當的溶劑(乙醇、乙酸等),然后和催化劑一起在攪拌下通入氫氣。在實驗室中使用高效的催化劑時,反應基本上可在常溫常壓下進行。在工業上,使用的催化劑往往活性較低,加氫反應常在高溫(200~300℃)和加壓下進行。加氫催化劑一般都制備成高度分散的粉末狀以增加其表面積,有的(如鈀催化劑)還常常以附著于活性炭等載體的形式使用。而鎳催化劑則制成雷內鎳的形式。烯烴催化加氫可以得到烷烴,而且由于這個反應是定量進行的,所以,可以根據氫氣吸收量的計算來分析試樣中烯烴的含量或測定烯烴分子中雙鍵的數目。大部分催化加氫都是順式加成,即新的碳氫σ鍵都形成于雙鍵的同一側。這一事實也說明了加氫反應中加氫這一步很可能是在催化劑的表面(即烯烴π鍵和金屬表面配位的一側)進行的。

烯烴的加氫反應是個放熱反應。這是因為反應過程中新形成的兩個C—H σ鍵放出的能量大于斷裂一個π鍵和一個H—H σ鍵所需的能量。每一摩爾烯烴催化加氫放出的能量叫做氫化熱,它的具體數值隨烯烴結構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例如乙烯的氫化熱為137kJ/mol,而乙烯的四個氫原子都被甲基取代后的2,3-二甲基-2-丁烯的氫化熱只有111kJ/mol。氫化熱的大小反映了烯烴分支結構的穩定性(氫化熱越小表示分子越穩定),所以通過氫化熱數值的比較可以用來探討不同烯烴的穩定性。

3.6.1.2 親電加成反應

烯烴具有雙鍵,在分子平面雙鍵位置的上方和下方都有較多的π電子云。碳原子核對π電子云的束縛較小,所以π電子云容易流動、容易極化,因而使烯烴具有供電性能(親核性能),容易受到帶正電或帶正電荷的親電性質點(分子或離子)的攻擊而發生反應。在反應中,具有親電性能的試劑叫做親電試劑。由親電試劑的作用而引起的加成反應叫做親電加成反應。

(1)與鹵素的加成 烯烴容易與氯或溴發生加成反應,不需要催化劑或光照,即可生成鄰二鹵化物。碘一般不與烯烴發生反應。氟與烯烴的反應太劇烈,往往得到碳鏈斷裂的各種產物,無實用意義。

烯烴和溴的作用,通常以四氯化碳為溶劑,在室溫下即可發生反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原來是黃色的,它和烯烴加成形成二溴化物后,即轉變為無色。這個褪色反應非常迅速,容易觀察,它是驗證碳碳雙鍵是否存在的一個特征反應。顯然,鹵素與烯烴反應的活性順序是:F2>Cl2>Br2>I2

烯烴與碘難發生反應,但是與氯化碘(ICl)或溴化碘(IBr)能迅速發生加成反應。

烯烴和鹵素的加成屬于親電加成反應,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兩個鹵素原子是分別在雙鍵平面的兩邊加上去的,即得到的是反式加成產物。烯烴與鹵素的加成是鹵素分子的正電部分攻擊烯烴而開始的,由于π鍵的存在,烯烴具有供電性,當溴分子接近烯烴分子時,由于烯烴π電子的影響,使溴分子發生了極化,即一個溴原子帶有部分正電荷,而另一個溴原子則帶有部分負電荷。帶部分正電荷的溴進一步接近烯烴時,Br—Br鍵的極化程度加深,結果溴分子發生了異裂,帶正電荷的溴原子就和烯烴的一對π電子結合成C—Br單鍵形成一個碳正離子,另一個帶負電的溴離子離去。

形成的碳正離子因缺電子與鄰近的碳上具有未共用電子對的溴原子結合生成環狀的溴離子。環狀離子的存在,使溴負離子只能從環上溴原子的另一側進攻原來雙鍵碳原子,導致生成反式加成產物:

(2)與鹵化氫的加成 烯烴可與鹵化氫在雙鍵處發生加成反應,生成相應的鹵烷。碘化氫最容易起加成反應,溴化氫次之,氯化氫最難加成,因此烯烴與鹵化氫加成反應活性順序為:HI>HBr>HCl。氟化氫起加成反應的同時也使烯烴聚合。

極性催化劑能使此類加成反應速率加快。例如:氯化氫氣體直接通入烯烴,加成反應進行非常慢。而在無水氯化鋁存在下,迅速起加成反應;以氯乙烷為溶劑時,甚至-80℃都能迅速反應。有時也可在具有適度極性的溶劑如乙酸中進行,因為極性的鹵化氫和非極性的烯烴都可溶于這些溶劑,促進加成反應。

工業上氯乙烷的生產是在氯乙烷溶液中,用無水氯化鋁催化乙烯和氯化氫加成來制得的。氯化鋁起了促進氯化氫離解的作用,因而加速了此反應的進行。

烯烴和鹵化氫(以及其他酸性試劑如H2SO4等,見后)的加成反應歷程包括兩個步驟。第一步是烯烴分子受HX的影響,π電子云偏移而極化,使一個雙鍵碳原子上帶有部分負電荷,更易于受極性分子HX的帶正電部分(Hδ+—Xδ-)或質子H的攻擊,結果生成了帶正電的中間體碳正離子和HX的共軛堿X-。第二步是碳正離子迅速與X-結合生成鹵烷。

第一步反應是由親電試劑的攻擊而發生的,所以與HX的加成反應叫做親電加成反應。第一步反應的速度慢,加成反應的速度取決于第一步反應的快慢;第二步屬于離子型反應,是快反應。

鹵化氫與不對稱烯烴的加成反應,從理論上可以得到兩種產物:

但實際上,生成的主要產物是鹵原子加到含氫較少的雙鍵碳原子上的產物。有很多情況下是唯一產物,例如:

這種經驗規律稱為Markovnikov(馬爾科夫尼科夫)規律,此規律是由前蘇聯化學家Markovnikov在1869年發現的。

兩個雙鍵碳原子上的取代基不相同(即不相對稱)的烯烴叫做不對稱烯烴。當鹵化氫與不對稱烯烴加成時,可以得到兩種不同產物,但往往其中之一為主要產物。

在上例中主要生成Ⅰ,即加成時以氫原子加到含氫較多的雙鍵碳原子上,而鹵原子加在含氫較少或不含氫的雙鍵碳原子上的那種產物為主。要說明為什么會有這個規律,還得首先討論反應過程中碳正離子的結構和穩定性問題。在碳正離子的形成過程中,烯烴分子的一個碳原子的價電子狀態由原來的sp2雜化轉變為sp3雜化,而另一個帶正電的碳原子,它的價電子狀態仍然是sp2雜化,它仍具有一個p軌道,只是缺電子而已,所以也叫做缺電子p軌道,帶正電的碳原子和它相連的三個原子都排布在一個平面上(圖3-5)。

圖3-5 丁烯與氫離子反應后生成的兩種碳正離子形式

不對稱烯烴和質子的加成,可以有兩種不同方式,即質子和不同的雙鍵碳原子相結合,形成不同的碳正離子,然后碳正離子再和鹵素負離子結合,得到兩種加成產物,如下反應所描述:

第一步氫離子的加成究竟采取哪種途徑取決于生成碳正離子的穩定性。根據物理學上的規律,一個帶電體系的安定性取決于所帶電荷的分布情況,電荷越分散,體系越穩定。碳正離子的穩定性也同樣取決于正電荷的分布情況。通常情況下,以帶有正電荷的碳原子的鄰碳上的氫原子個數作為比較依據,此類碳氫σ鍵越多,能夠通過σ-p超共軛分散電荷的能力就越強,碳正離子就越穩定。碳正離子的穩定性越大,也越容易生成。據此分析,Ⅰ有5個此類碳氫σ鍵,而Ⅱ只有2個該類碳氫σ鍵,因此,Ⅰ的碳正離子的正電荷被σ-p超共軛分散得越多,所以就更穩定,生成的比例就越大。

當然,碳正離子的穩定性大小問題也可以從過渡態及其能量大小來分析,所得結果都是一致的。

利用上述的碳正離子穩定性大小分析原理,可以分析比較不同碳正離子的穩定性及其不對稱烯烴的鹵化氫加成主要產物。例如比較伯、仲和叔碳正離子的穩定性大小:

在應用Markovnikov規律進行鹵化氫與不對稱烯烴的加成反應產物預測時,要特別注意烯烴π鍵的極性,即雙鍵碳中哪個是正極或負極。不對稱試劑鹵化氫中的氫總是加到雙鍵負極的碳上。這才是Markovnikov加成規律的本質。推廣之,該規律可理解為不對稱試劑的正電部分總是加到不對稱烯烴雙鍵的負極碳上。例如:

這是因為生成更穩定的活性中間體碳正離子的需要。

(3)與H2SO4的加成 烯烴與硫酸反應,生成烷基硫酸(也叫做酸性硫酸酯),反應產物能溶于硫酸,因此,隨著反應的進行,烯烴逐漸溶解于硫酸中。反應歷程與HX的加成一樣,第一步是乙烯與質子的加成,生成碳正離子,然后碳正離子再和硫酸氫根負離子結合。

不對稱烯烴與硫酸的加成,也符合Markovnikov規律。

由于異丁烯與質子加成所形成的是比較穩定的叔丁基正離子,所以這個反應比較容易進行。63%的濃硫酸就可以和異丁烯發生作用,而丙烯則需要80%的濃硫酸,乙烯則需要98%加熱濃硫酸才能發生加成反應。

烷基硫酸和水共熱水解得到對應的醇。

通過加成和水解兩個反應,結果是烯烴分子中加了一分子水,所以這又叫做烯烴的間接水合,工業上可利用來制備醇類。

烯烴和硫酸的加成也常用來使烯烴和烷烴分離。由石油工業得到的烷烴中常雜有烯烴。如果使它們通過硫酸,烯烴即被硫酸吸收而生成可溶于硫酸的烷基硫酸,烷烴不溶于硫酸,這就可以把它們分離。

(4)與水的加成 在一般情況下,由于水中質子濃度太低,水不能和烯烴直接加成。但在酸的催化下,例如在硫酸或者磷酸存在時,水即可以與烯烴加成獲得醇。

在實際反應過程中,第一步生成的碳正離子也可以和水溶液中其他物質(如硫酸氫根等)起作用,生成不少副產物。所以這個方法缺乏制備醇的工業價值。

因此,工業上,在高溫高壓下,以載于硅藻土上的磷酸為催化劑,用乙烯與過量的水蒸氣作用,可直接加水生成乙醇。

(5)與HO—Br或HO—Cl的加成 若將次鹵酸鈉的溶液酸化生成的次鹵酸如HO—Br或HO—Cl和烯烴進行加成反應,可生成相應的鹵代醇。

這個加成反應的結果是雙鍵上加上了一分子次溴酸或次氯酸,所以有時也叫做和次鹵酸的加成。這個反應也是一個親電加成反應。反應的第一步不是質子加成,而是鹵素正離子的加成,因為氧的電負性(3.5)大于氯(3.0)和溴(2.8)。所以當不對稱烯烴發生“次鹵酸加成”時,按照馬爾科夫尼科夫規律,帶正電的鹵素應加到連有較多氫原子的雙鍵碳上,羥基則加在連有較少氫原子的雙鍵碳上。

其反應歷程與加鹵素相似,可以用下面的式子來說明。第一步反應是溴正離子和烯烴雙鍵結合為溴離子;第二步反應是水分子或溴負離子的反式加成。

與HO—X的加成,不僅是烯烴,也是其他含有雙鍵的有機化合物分子中同時引入鹵素和羥基官能團的普遍方法。對于不溶于水的烯烴或其他有機化合物來說,這個加成反應需在某些具有極性的有機溶劑的水溶液中進行,可以便于它們的溶解和反應。

烯烴和溴在有機溶劑中可發生溴的加成,和溴在有水存在的有機溶劑中,則發生HO—Br的加成,但得到的產物除溴代醇外,還有二溴代物。如果在溴的氯化鈉水溶液中,則得到的產物更為混雜,除以上兩種產物外,還有一氯代產物生成,可以從上述反應歷程的第二步加以理解。

在單獨氯化鈉水溶液中,乙烯不發生任何加成,所以上述的混雜加成,特別是有一氯代加成產物的生成,證明它們都是親電加成,第一步都是溴正離子的加成,第二步才是負離子的反式加成。在溴的氯化鈉水溶液中,溴離子,氯離子和水分子并存,彼此競爭,它們都有機會加上去,所以得到了各種加成產物。

3.6.1.3 自由基加成——過氧化物效應

在通常情況下,烯烴和HBr加成產物遵循馬氏規則。然而,在日光或過氧化物存在下,烯烴和HBr加成產物取向正好和馬爾科夫尼科夫規律相反。例如:

反馬爾科夫尼科夫規律的加成,又叫做烯烴與HBr加成的過氧化物效應。它不是離子型的親電加成,而是自由基型的加成反應。因為過氧化物可分解為烷氧自由基RO·或者羥基自由基HO·,這些自由基又可以和HBr作用,就引發了溴自由基的生成。

過氧化物+HBr→Br·

溴自由基加到烯烴雙鍵上,π鍵發生均裂,一個電子與溴原子結合成單鍵,另一電子留在另一碳原子上形成另一個烷基自由基。烷基自由基又可以從溴化氫分子奪取氫原子,再生成一個新的溴原子自由基。如此繼續循環,直至兩個自由基相互結合使鏈反應終止。

自由基反應的引發也可以用過氧化苯甲酰加熱至60~80℃產生苯酰氧自由基或者進一步產生苯自由基來加以引發。

C6H5COO·+HBr→C6H5COOH+Br·

光也能促使溴化氫離解為溴自由基,所以它也是個自由基加成反應,它們的第一步都是溴原子的加成。下面示出兩種不同的反應途徑。

在前一章中,我們已經談論過自由基的穩定性次序,即途徑①生成的自由基比途徑②生成的自由基更穩定,因為前者有5個碳氫鍵的σ-p超共軛的離域作用,而后者僅有1個碳氫鍵的σ-p超共軛的離域作用。自由基穩定性的判斷和碳正離子穩定性的判斷方法是一樣的。

值得注意的是過氧化物只對溴化氫有影響,而不影響氯化氫和碘化氫,因為過氧化物在一般條件下不能使氯化氫氧化為氯自由基,對碘化氫來說雖能把它氧化為碘自由基,但碘自由基加成不夠活潑,并且可自身結合成碘分子。

3.6.1.4 硼氫化反應

烯烴和乙硼烷(B2H6)容易發生加成反應而生成三烷基硼,這個反應叫做硼氫化反應

乙硼烷是甲硼烷(BH3)的二聚體。在溶劑四氫呋喃或其他醚中,乙硼烷能溶解并以甲硼烷與醚結合的配合物形式存在。

加成反應中,由于甲硼烷是個強的路易斯酸(硼原子的外層只有六個價電子),因此它可以作為一個親電試劑而和烯烴的π電子云配位,然后硼原子加到取代基較少因而立體障礙較小的雙鍵碳原子上,氫則加到含氫較少的雙鍵碳原子上。加成的取向正好與馬爾科夫尼科夫規律相反。

生成的一烷基硼可再和烯烴加成為二烷基硼,然后再和烯烴加成為三烷基硼。

如果烯烴雙鍵上都具有立體障礙比較大的取代基,反應也可能停止在一烷基硼或二烷基硼的階段。

硼氫化反應后所得的反應混合物可直接和過氧化氫的氫氧化鈉溶液作用,反應混合物中的烷基硼即可被氧化并水解為相應的醇。

烯烴的硼氫化反應和氧化-水解反應的總結果是雙鍵上加上一分子水(—H和—OH),所以它為制備醇特別是伯醇的一個好方法。

由于乙硼烷有毒,而且能自燃,一般都避免直接使用,而是采用了把制備乙硼烷的原料硼氫化鈉和三氟化硼直接和烯烴作用的方法。

3NaBH4+4BF3→2B2H6+3NaBF4

總的來說,硼氫化-氧化反應操作簡便,產率也高,所以在有機合成上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3.6.2 氧化反應

空氣中的氧和各種氧化劑都能使烯烴氧化,氧化產物取決于所用氧化劑的種類和反應條件。

3.6.2.1 催化空氣氧化烯烴

在銀或氧化銀的催化下,乙烯可被空氣中的氧氣催化氧化為它的環氧化物——環氧乙烷。

用仿生催化劑催化空氣氧化烯烴。這是目前最為環保的一種氧化方法之一,這種技術主要以金屬卟啉、酞菁金屬配合物和Salen金屬配合物及其固載催化劑作為模型,模擬人體血液中的細胞色素P450酶的催化氧化功能的氧化方法。

用過氧乙酸氧化丙烯可以得到環氧丙烷。

而用催化劑,催化空氣氧化丙烯則得到丙烯醛。

3.6.2.2 高錳酸鉀氧化

稀的高錳酸鉀溶液在低溫時即可氧化烯烴,使在雙鍵位置引入順式的兩個羥基,生成鄰二醇。反應必須保持在中性或堿性溶液中進行。這個反應也叫做烯烴的羥基化反應。作為實驗室制備方法,也可用四氧化鋨(OsO4)代替高錳酸鉀,這樣可以得到更高的產率。

如果用酸性的高錳酸鉀溶液,濃度很高或過量太多,則可以使生成的二醇繼續氧化,在原來雙鍵位置發生鍵的斷裂,得到的產物將是酮和羧酸的混合物。這些反應可以作為烯烴結構推斷的重要依據。

紫紅色的高錳酸鉀溶液在反應中迅速褪色。因此這個反應是檢驗是否有雙鍵存在的一個簡便方法。

3.6.2.3 臭氧化反應

將含有臭氧(6%~8%)的氧氣通入液體烯烴或烯烴溶液(在惰性溶劑如四氯化碳中),臭氧即迅速且定量地和烯烴作用,生成黏糊狀的臭氧化物,這個反應稱為臭氧化反應。

某些臭氧化物在加熱情況下易發生爆炸,但一般可以不經分離而進行下一步水解反應。臭氧化物和水作用即水解為羰基化合物——醛或酮。

水解時有過氧化氫生成。為了避免生成的醛又繼續被氧化,所以常在保持還原條件下進行水解。例如,在鋅粉和乙酸存在下水解,或在加氫催化劑(如鉑、鈀等)存在下通入氫氣。這樣可以避免過氧化氫的生成,醛也就不會被氧化。由臭氧化物水解所得的醛或酮保持了原來烯烴的部分碳鏈結構。因此由醛酮結構的測定,就可以推導原來烯烴的結構。例如:

即有甲醛生成的具有的結構,有RCHO生成的具有的結構,有生成具有結構。依此類推。

3.6.3 α氫原子的反應

和雙鍵碳直接相連的碳原子叫做α碳原子,α碳上的氫原子叫做α氫原子。α氫原子的地位特殊,它受雙鍵的影響,具有活潑的性質。和一般烷烴的氫原子不同,α氫原子更容易發生取代反應和氧化反應。

3.6.3.1 氯代

盡管烯烴雙鍵在化學反應中表現很活潑,但是這種活潑也不是絕對的和無條件的,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烯烴也能起取代反應。例如,丙烯在氣相氯化時,當低于250℃時反應的主要方向是加成反應,但隨著反應溫度的上升,取代反應產物逐漸增加,當溫度超過350℃,取代反應幾乎占絕對優勢了。因為此時已經有利于氯自由基的生成。通常工業上采用400~500℃的高溫下,使丙烯和氯分子進行氣相自由基化反應,發生α氫原子被氯取代的反應,得到3-氯丙烯取代產物而不是加成產物。

在這個反應條件下,有利于氯自由基的生成,所以這里進行的是和烷烴氯代同樣的自由基型取代反應。由于α氫原子更活潑,所以首先被取代。

3.6.3.2 氧化

烯烴的α氫原子易被氧化,在烯烴氧化的討論中已提到丙烯在一定條件下可被空氣氧化為丙烯醛。但在不同條件下,丙烯還可被氧化為丙烯酸。

丙烯的另一個特殊的氧化反應是在氨的存在下的氧化反應,簡稱氨氧化反應。由此可以得到丙烯腈。

丙烯醛、丙烯酸和丙烯腈的分子中仍具有雙鍵,它們仍可以作為單體進行聚合。得到不同性質和用途的高聚物。所以它們都是重要的有機合成原料。

3.6.4 聚合反應

烯烴可以在引發劑或催化劑的作用下,雙鍵斷裂而相互加成,得到長鏈的大分子或高分子化合物。由低相對分子質量的有機化合物相互作用而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應叫做聚合反應。聚合反應中,參加反應的低相對分子質量化合物叫做單體,反應中生成的高相對分子質量化合物叫做聚合物。乙烯作為單體聚合而得的聚合物叫做聚乙烯。

在聚合過程中,乙烯通過雙鍵斷裂而相互加成,所以這種聚合反應又叫做加成聚合反應。由于是分子間相互加成,所以烯烴在聚合過程中,每斷裂一個π鍵即伴隨生成兩個σ鍵。因此總的來說它是個放熱反應,一經引發之后,反應即容易進行。在聚合反應中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它們的相對分子質量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高聚物實際上是許多相對分子質量不同的聚合物的混合物。由相同單體,但在不同反應條件下聚合而得的聚合物,不僅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的大小不同,它們的不同相對分子質量分子組成分布以及高分子鏈的結構等也可以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它們的性能和用途也不同。為了要得到各種不同規格和用途的聚合物,就要研究在不同條件下聚合的各種反應歷程以及所得產物的結構。以聚乙烯來說,在上述反應式所示的反應條件下所得到的聚乙烯,工業上叫做高壓聚乙烯。高壓聚乙烯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在2500~50000左右。這里所用的引發劑是自由基鏈反應的引發劑,所以這種聚合物反應又叫做自由基聚合反應。高壓聚乙烯分子并不是單純的直鏈化合物,由于是自由基鏈反應的緣故,它的分子中還具有支鏈。這種分子結構決定了它的密度較低(約0.92g/cm3)和比較軟,所以高壓聚乙烯又叫做低密度聚乙烯或軟聚乙烯。

工業上乙烯也可通過齊格勒-納塔催化劑在低壓下(0.1~1MPa),60~150℃時聚合。由低壓法得到的工業產品叫做低壓聚乙烯。由于齊格勒-納塔催化劑的作用,低壓聚乙烯分子基本上是直鏈分子,平均相對分子質量可在10000~300000,一般在35000左右。低壓聚乙烯的密度較高(約為0.94g/cm3),也較堅硬,所以又叫做高密度聚乙烯或硬聚乙烯。

聚乙烯耐酸,耐堿,抗腐,具有優良的電絕緣性能,它是目前大量生產的優良高分子材料。低壓和高壓聚乙烯按它們性質的不同,都各有合適的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文县| 湘潭县| 西贡区| 乌海市| 攀枝花市| 包头市| 伊金霍洛旗| 南川市| 微博| 社旗县| 天等县| 洛隆县| 陆良县| 合江县| 灌阳县| 绥宁县| 苍南县| 武义县| 德化县| 阜阳市| 定远县| 旌德县| 原平市| 康马县| 英德市| 肥东县| 彩票| 革吉县| 蚌埠市| 岳池县| 蒲江县| 吴川市| 墨江| 黔西县| 磴口县| 龙门县| 汶川县| 航空| 启东市| 吴川市| 宁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