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有機化學中的電子效應
1.6.1 誘導效應
在多原子分子中,由于相互結合著的原子的電負性不同,一個鍵產生的極性將影響到分子中的其他部分,使分子的電子云密度分布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具體表現為分子中電子的轉移,而這種轉移是以靜電誘導方式沿著分子鏈傳遞下去。一般常把這種電子轉移的效應叫做誘導效應(induction effect),用I表示。誘導效應包括靜態誘導效應和動態誘導效應。在靜態分子中表現出的誘導效應叫做靜態誘導效應。在反應過程中,反應物分子中的某一個鍵受外加試劑電場的影響,則鍵電子云分布發生瞬時改變,這種改變只是一種暫時的性質,只有在發生化學反應時才表現出來,這種誘導效應稱為動態誘導效應。我們主要學習靜態誘導效應。
誘導效應一般以氫原子作為比較標準,如X電負性大于氫,則電子云移向X,稱X為吸電子基或親電子取代基。由X引起的誘導效應稱為吸電子誘導效應,常用-I來表示。如Y電負性較氫原子小,則電子云移向氫原子,這樣Y就具有斥電子性質,稱Y為斥電子基或供電子取代基,由它引起的誘導效應一般叫做給電子誘導效應,常用+I表示。
α-氯代乙酸的酸性會隨著氯原子數目的增多而增強,這是靜態誘導效應的典型例子:
可見,乙酸的α-H被Cl取代后,提高了乙酸的酸性強度,氯原子取代得越多,則取代乙酸的酸性強度越大,即氯原子取代越多,吸電子誘導效應(-I)越強,酸性越強。
取代基的誘導效應沿σ碳鏈由近而遠依次傳遞,隨著碳鏈增長,迅速下降,一般到第四個碳原子時作用已經極微。這是誘導效應的特點。例如:
可見,誘導效應隨σ碳鏈增長而迅速減弱,其中γ-Cl代丁酸與丁酸的酸性基本上無變化。
1.6.2 共軛效應
當π鍵的鄰位原子存在p軌道或π鍵時,π鍵電子云可與鄰位原子的p軌道電子云或鄰位π鍵電子云發生相互重疊,形成一個不同于孤立π鍵的新的結構體系,稱為共軛體系(conjugated system)。共軛體系中的π鍵電子效應稱為共軛效應(conjugation effect),用C表示。即共軛效應是存在于共軛體系中的一種極性現象,這種效應也引起分子電子云密度的不均勻分布。
共軛體系有π-π共軛和p-π共軛兩種類型,其π電子轉移可分別表示為:
在(Ⅰ)中Y為吸電子共軛效應基團,一般稱為-C效應基團;在(Ⅱ)中X為給電子共軛效應基團,一般稱為+C效應基團。
【例1-1】 共軛效應在物理性質上的反映
可見,在丙烯醛分子中,由于與
共軛,致使高度活動性的π電子沿著共軛鏈向氧原子轉移,因而分子的偶極矩比相應的飽和醛的高,即π-π共軛使偶極矩增加。在氯乙烯分子中,鹵素的未共用電子對與烯鍵π電子共軛,電子密度向著離開鹵素的方向轉移,因而分子的偶極矩比氯乙烷的小,即p-π共軛使偶極矩減小。
【例1-2】 共軛效應在化學行為上的反映
對于上述雙環環胺酮的結構,如果不考慮共軛效應,可能會以為該化合物具有胺和酮的特性。實際上,該化合物既沒有胺的堿性,也不發生羰基的一般反應,表現為一個酰胺。顯然,該化合物的酰胺性質是由共軛效應所決定的。這里N原子的未共用電子對和鍵及
鍵的π電子共軛(p-π共軛),形成一個類酰胺體系,失去了原官能團的活性。
需要指出的是,與沿σ碳鏈傳遞的誘導效應不同,共軛效應是沿π鍵傳遞的,它不因π鍵增長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