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要了解中國的今天,就必須了解中國的昨天和前天。了解前天是必要的,了解昨天則尤其必要。中華民國(1911—1949)是中國剝削制度舊社會的最后一個朝代,它就是消滅了剝削制度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昨天。因此,研究和編寫中華民國的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編寫中華民國的歷史要由它的興起一直寫到滅亡。中華民國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一個長時期的人民大革命的過程中把它推翻的,這個過程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中華民國覆滅的過程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過程,是同一個歷史過程的兩個方面。詳細地闡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斗爭過程,是中國共產黨黨史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史的任務?!吨腥A民國史》主要地是寫民國時期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怎樣由擴大、深入而逐漸被趕走和被消滅;封建主義如何由沒落而走向滅亡;官僚資本主義如何形成、發展和被消滅;民族資本主義又怎樣在受壓迫、排擠中得到發展,民族資產階級怎樣由領導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幾經挫折和反復動搖而最后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些力量的消長興亡以及它們之間的互相關系,就構成為民國史的主要內容。但這些都是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分不開的。換句話說,是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為前提的。寫民國史離不開革命史,正如寫革命史離不開民國史一樣。中華民國之亡以中國人民革命之興為前提,中國人民革命之興則以中華民國之亡為背景。民國史與革命史二者密不可分,但又各有其側重點。也可以說,它們研究的對象有聯系,但還是可以區別、而且是應該加以區別的。

中華民國有它的創立時期(1905—1911),民國成立以后又可以分為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1月—1912年3月)、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8)和國民黨政府時期(1927—1949)。我們編寫的《中華民國史》,把中華民國創立時期的歷史和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歷史合在一起,作為第一編;把北洋政府時期的歷史作為第二編;把國民黨政府時期的歷史作為第三編。

現在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中華民國史》的第一卷,共十二章。開卷兩章寫的是中華民國產生的背景,寫了“清朝統治的衰落”、“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展”三個問題。

為什么要從清朝統治的衰落寫起呢?因為中華民國是通過由同盟會領導的反清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統治而建立起來的。中華民國的興起和清朝統治的滅亡是同一個歷史過程的兩個方面。中華民國創立的過程也就是清朝統治覆滅的過程。清朝統治是由興而衰、最后才走向滅亡的。詳細地闡述清朝興亡的全過程是清史的任務。簡要地說明清朝統治衰落的過程,則是編寫中華民國創立的歷史所必需的。而且,不僅寫反清革命史需要,就是寫全部中華民國史也需要。因為前一朝代的歷史和后一朝代的歷史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民國時期1917年發生的張勛復辟事件,1932年以后日本在東北建立的傀儡政權“滿洲國”,都和有清一代的歷史分不開。樹有根,水有源,從根源上寫起,脈絡清楚。粗看起來,似乎扯得太遠;從全局看來,卻最省筆墨。

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既是反清革命產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又是中華民國史的重要內容之一,所以必須從它的開始寫起,一直寫到它被中國人民趕走,它在中國的勢力滅亡為止。要實寫,不能虛寫,虛寫容易概念化。當然,作為民國史,開頭可以簡要些,后面要寫得詳細些。即便這樣,也會與中國近代史有所重復。但這種重復是不可避免的,是完全必要的。

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初步發展,是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反清革命產生的前提條件。沒有民族資本主義,連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也不會發生。只是因為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的發展,才產生了由資產階級政黨同盟會領導的反清革命,并于1911(辛亥)年取得推翻清朝封建專制政府的勝利。也正因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足,使得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不夠強大,因而它在政治上表現軟弱,這就導致了辛亥革命不能不以失敗告終。寫反清革命,寫中華民國的創立,必須把這個問題寫清楚。人民的自發斗爭,對于瓦解清政府的統治有很大的作用。但無論是農民、手工業者和士兵(穿軍衣的農民),都不代表新的生產力,太平天國起義之所以終歸失敗,義和團的斗爭形式之所以很原始和落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到二十世紀初年,農民、手工業者和士兵自發斗爭的歷史作用,已逐漸讓位于資產階級的革命運動了。因此凡與資產階級革命派有關的(如某些會黨和新軍中的革命活動以及保路斗爭等),我們都寫得較為詳細;凡與革命派無關的,我們就寫得較為簡略,并指出它如何向資產階級革命潮流匯合的趨勢。

在封建社會里,資本主義的出現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在清政府的反動統治下,資產階級的政治活動是有進步意義的。十九世紀后半期的洋務運動,不屬于資產階級運動的范疇,我們只是簡單地提了一筆。在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沒有真正興起、資產階級形成為強大的政治勢力以前,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是進步的政治運動。在九十年代,不但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是進步的力量,就是光緒皇帝也是進步勢力的代表,因為他于戊戌(1898)年下詔變法,代表了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到二十世紀初,當改良主義的道路已經證明在中國行不通之后,康、梁等人仍然反對革命,成為保皇派。其后以張謇等人為代表的立憲派,與康、梁雖有相同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他們反對革命,但又與清廷斗爭,最后在時代潮流的推動下,甚至與清政府分裂。他們雖不是進步力量的代表,但對辛亥革命的爆發和清政府的倒臺,客觀上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我們根據他們與中華民國創立過程的關系,對他們寫得有詳有略。大體說來,對改良派寫得簡略,對立憲派寫得比較詳細。

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特別是1905年成立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是二十世紀初年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力量。我們寫中華民國創立的歷史,自然要以它為主體。對它的醞釀和成立,我們盡可能詳細地寫了;對它成立后領導的各項革命活動,我們也盡量搜集材料,詳細地寫了;尤其是對辛亥年的革命運動(從保路運動到武昌起義、各省響應以至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我們寫得更為詳細。凡是與后來整個民國時期關系較多的人物和史實,我們都盡力不使遺漏;反之則略而不詳。由于材料和篇幅的限制,所謂的詳細,也只是相對而言;因為中華民國創立的歷史,僅僅是中華民國史的開篇,它只能占相應的比例,而不能像寫辛亥革命專史那樣的詳盡。中華民國創立的歷史,按理寫到中華民國成立就可以打住,南京臨時政府時期應該另寫一編。但是南京臨時政府只存在三個月,時間短,內容少,不足單獨成編,所以我們把它和中華民國的創立合寫在一起。不過,由于它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我們還是為它專門列了一章。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曾經發生過無數次農民斗爭和起義,這些農民斗爭和起義是正義的反壓迫斗爭,推動了封建社會的發展,但卻不能革故鼎新,改變封建社會形態,建立起新的社會制度。因此,從嚴格的科學意義上說,還不能算是革命。只有以孫中山為首的同盟會領導的辛亥革命,才明確地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國的綱領,并用武裝斗爭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建立了以民族資產階級為主體的南京臨時政府,算得上是真正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場革命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和主觀指導的錯誤,讓袁世凱這樣的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代理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篡奪了革命勝利果實。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并沒有根本改變,資產階級革命家想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愿望并沒有實現。但是,經過這場革命,資本主義還是向前發展了,人民的民主主義覺悟還是提高了。從此以后,任何人想復辟君主專制制度,想穿龍袍、當皇帝,沒有不遭到徹底失敗的。我們在這卷書里,根據客觀事實,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和南京臨時政府的歷史成就和偉大意義,同時也指出了其弱點和錯誤。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來研究和編寫歷史,就要絕對尊重歷史事實,還歷史以本來的面目,而不容作任何歪曲。在編寫過程中,我們搜集和利用了國內收藏的大量書籍報刊、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以及其他地方檔案館的檔案、全國政協和各地方政協有關辛亥革命和民國時期的歷史資料,同時也盡可能地參考了臺灣和國外出版的有關著作、文章和資料。但限于人力、物力和我們的水平,因此,在資料和立論上的缺點和錯誤一定不少,希望讀者不吝批評指教!這一卷書,還只是初稿,我們將博采一切好的意見,盡快加以修訂。

繼第一編之后,我們還要繼續撰寫第二、第三編。第二編的主要內容是:一、袁世凱的竊國和敗亡(1912—1916);二、皖系軍閥的興衰(1916—1920);三、直系軍閥的興衰(1920—1924);四、國民革命的興起和北洋軍閥的覆滅(1924—1928)。第三編的主要內容是:一、國民黨政權的建立(1927—1930);二、國民黨安內攘外政策的破產(1931—1936);三、國民黨走上抗戰的道路(1937—1938);四、國民黨的消極抗戰和積極反共(1939—1944);五、國民黨竊奪抗戰果實和玩弄和平陰謀(1945—1946);六、國民黨軍攻守的失敗和國民黨政府的覆亡(1946—1949)。

編寫《中華民國史》,是編寫整個一代的歷史,既要求內容翔實,又要求立論公允,我們雖全力以赴,但茲事體大,非合眾力不能成功。我們熱烈地希望各方面的同志們和海內外的專家們來共襄盛舉!

李新

1980年10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嘴山市| 锡林郭勒盟| 盐山县| 平湖市| 东乡族自治县| 焦作市| 大安市| 新沂市| 建宁县| 会东县| 崇礼县| 莒南县| 堆龙德庆县| 新巴尔虎右旗| 集安市| 昭苏县| 堆龙德庆县| 宜君县| 舞阳县| 洞口县| 钟祥市| 陇西县| 灵武市| 苏尼特右旗| 新乐市| 中山市| 嵊泗县| 华池县| 大城县| 广汉市| 富锦市| 呼图壁县| 中西区| 闸北区| 宾川县| 苏尼特右旗| 巴林右旗| 武乡县| 从化市| 商南县| 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