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出版前言

《中華民國史》十二卷本由中華書局出版,完成了中華民國史研究室成立以來最重要的工作任務。

《中華民國史》編撰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其時正值“向科學進軍”的熱潮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提出,在那年制訂的國家科學發展十二年規劃中,列入了民國史研究的計劃。曾經親歷辛亥革命的董必武先生和吳玉章先生,始終關注民國史研究的計劃,并曾在1961年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紀念之際重提纂修民國史事。當然,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以及研究條件的不夠周全,這時的民國史研究還停留在科研計劃的層面,未及進入實際寫作。

1971年,在全國出版工作會議期間,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精神,將撰寫中華民國史列入了全國重點出版規劃,并將民國史的撰寫任務交由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現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負責組織進行。為此,近代史研究所在1972年組建中華民國史研究組(1978年改稱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由李新先生負責,擬訂了編寫多卷本《中華民國史》和《中華民國大事記》、《中華民國人物志》、《中華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專題資料)》的編撰計劃。

眾所周知,在當時的條件下,學術研究事業面臨著種種的困難。尤其是對民國史研究這個過去并無研究基礎、而又存在著相當政治敏感性的新興學科而言,其研究起步之難,非親歷其事者恐未必能夠體認。但是,民國史研究組的全體同仁,在李新先生的主持下,迎難而上,集思廣益,擬出了民國史研究的基本方案,確定了民國史研究的指導思想、研究對象、研究原則和研究方法,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唯物史觀出發,以民國時期的統治政權為主要研究對象,充分占有材料,如實記敘歷史,評價公允平實,文字力求簡練,等等。以此為開端,在當時艱難的環境下,民國史組的同仁開始了最初的研究工作,并積累了一些研究的成果。

1978年以后,隨著國家實行改革開放的路線和政策,科學的春天到來了,民國史研究也因此而煥發活力,真正成為科學的研究。經過將近十年的積累和努力,1981年,《中華民國史》第一卷由中華書局公開出版發行,這是1949年以后中國大陸公開出版的第一部民國史,并以其史料豐富、立論平實而引起了海內外學界乃至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中華民國史》第一卷的出版,是民國史研究作為學科誕生的重要標志及奠基之作,其所確立的民國史研究的基本對象、原則與方法,至今仍為學界所大體沿用,從而引領了民國史研究的潮流,確定了民國史研究的前沿地位,于此亦反映出民國史研究前輩當年所秉持的科學精神和求實立場,反映出學術研究的客觀規律,并已為民國史研究的實踐所證明。

以《中華民國史》第一卷的出版為契機,民國史研究事業由蹣跚起步而迅速發展而繁榮興盛,并已在今日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歷史學研究中最具活力的斷代史研究領域,成為中國歷史學中具有國際性影響的學科之一。撫今追昔,我們對前輩學者當年篳路藍縷的開創之功及其遠見卓識,實當銘感于心,永志不忘!并對在《中華民國史》編撰過程中卓有貢獻但已故去的前輩學者李新、孫思白、李宗一、彭明、周天度、朱宗震諸位先生,致以我們由衷的敬意!

自1981年起,《中華民國史》各卷接續出版,1987年出版第二編第一、第二卷,1996年出版第二編第五卷,2000年出版第三編第五、第六卷,2002年出版第三編第二卷。但是,因為內外環境的變化,《中華民國史》的撰寫工作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難,原先擬訂的十二卷本編撰計劃遲遲未能完成,以至我們不斷接到學界乃至社會各界的催詢。在此,我們向那些多年來始終關注著民國史研究計劃的各方學者和讀者表示誠懇的歉意,讓你們久等了!

自2003年起,民國史學科被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我們也對民國史研究計劃作了調整,努力督促民國史未出各卷的寫作,終在2010年底全部完成,交付中華書局。在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紀念之際,《中華民國史》十二卷本全部出齊,這是民國史研究室老中青幾代學者多年辛勤努力的結果,也是民國史學科多年發展的階段性總結,我們亦以此而可告慰于所有為民國史研究計劃作出貢獻的前輩學者、后輩學人和各界讀者!

在《中華民國史》十二卷本出版之際,需要說明的是:一、考慮到全書命名的簡潔統一,此次統一以“卷”命名,而不再使用以前“編”的定名,各卷大體以其研究時段為分隔,不再使用已出各卷的主題性標題。二、全書十二卷所涉方面和問題甚多,作者不一,寫作時間也不一,故有些問題的敘述可能在書中出現時有所重疊、強調或有所缺失、精簡,時限銜接也未必嚴格按前后順序。三、以前出過的七卷,此次付印前訂正了書中的史實訛誤之處,修改了個別的文字,但因為原書作者有些已故,有些離退,再加時間有限,我們對原書并未有大的改動,仍然保留了當年出版時的基本面貌。四、以前未出的五卷為新撰,但因各卷作者的學術經歷與學術風格有別,其中某些卷的某些章或與其他卷章的寫作風格有異,本著百花齊放的精神,我們尊重作者的處理,基本保持了作者寫作的原貌。五、各卷的人名、地名及注釋的版本和體例,因其史料來源不一,外文譯法不一,舊今地名不一,等等原因,可能間有參差,我們已經盡量將其統一,但因全書篇幅較大,或仍可能有漏網之魚,有待今后再版時訂正。六、原先已出各卷的圖片,因為技術原因無法再用,此次十二卷的圖片全部重新選取、制作;也是因為技術的原因,各卷卷首均未附地圖,讀者可參考各類已出地圖集。七、各卷所附參考文獻和人名索引全部以漢語拼音為序統一重新編制。

《中華民國史》十二卷本的提綱由各卷作者擬定,經研究室內外同仁討論,再由李新先生審定;第一至三卷文稿由李新、李宗一先生審定;第六、第八、第十一、第十二卷文稿由李新先生審定,第四、第五、第七、第九、第十卷的部分文稿由李新先生審定;各卷作者及寫作的具體情況,詳見各卷前言。此次十二卷本出版的組織、聯絡工作由汪朝光負責,已出各卷訂正責任人:第一、第三、第十一卷汪朝光,第二卷曾業英,第六卷楊天石,第八卷黃道炫,第十二卷陶文釗。全書清樣由汪朝光通讀訂正,金以林、李在全參加部分工作。參考文獻、人名索引、圖片統一編排制作,其中參考文獻及人名索引編纂者:第一、第三卷李在全,第二、第六卷呂迅,第四、第十一卷汪朝光,第五卷楊天宏,第七、第八卷黃道炫,第九卷吳景平、徐昂,第十卷曹瑋、印超,第十二卷馬曉娟;圖片選取人:第一至第四、第六、第十一、第十二卷李在全、鄔逸飛,第五卷楊天宏、李在全、鄔逸飛,第七、八卷黃道炫、鄔逸飛,第九卷吳景平、宋青紅,第十卷馬建標。

我們深知,《中華民國史》十二卷本雖然全部出齊,但囿于我們的水平及種種主客觀因素,全書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諸如研究對象主要局限在當年統治政權的政治、軍事、外交層面,而于經濟層面有所欠缺,思想、文化、社會層面則基本未涉及;有些評價或仍有苛求之處,還可以發見時代局限所留下的痕跡;歷史資料的運用尤其是海外藏民國史料的運用還有不及;全書在技術方面還有不協調之處;等等。所有這些不足,正反映出民國史研究發展的歷程,也是其從一株幼苗發育、成長為參天大樹的過程中所難以完全避免的。也正是因為有這些不足,才激勵著我們和代代學人繼續努力,在未來撰寫涵蓋面更廣、評價更公允、史料運用更豐富、總體更成熟的民國史,將民國史研究的事業不斷發揚光大。

《中華民國史》的作者隊伍,并不限于民國史研究室的研究人員,還包括了不少其他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正是他們對于本書撰寫的熱心支持,才使本書最終得以完成,并保證了本書撰寫的學術質量。對于所外各單位的學者為《中華民國史》撰寫所付出的辛勤努力,我們表示由衷的感謝!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歷任領導、近代史所科研處和圖書館、海內外不少學術機構和檔案圖書典藏部門、民國史研究的諸多學者,以及其他一些單位(如中國建設銀行信托投資公司)與個人,都對《中華民國史》的編寫工作予以各種形式的支持。在《中華民國史》十二卷本完成出版之際,對于所有曾經為本書撰寫作出貢獻的各界人士,我們謹在此致以由衷的謝意!

負責出版《中華民國史》的中華書局,從已故的前總編輯李侃先生、副總編輯何雙生先生,到書局歷任領導以及近代史室、歷史室的劉德麟先生、陳錚先生及編輯諸君,對于《中華民國史》的編輯出版始終如一,無論出版市場和內外環境如何變化,總是為《中華民國史》的出版提供方便,傾盡其力,充分體現了出版人的堅守與責任。在此次《中華民國史》十二卷本編輯出版的過程中,中華書局總經理李巖,總編輯徐俊,歷史編輯室李靜、歐陽紅等,對于全書的編輯成稿貢獻良多。在此,我們謹對中華書局及與《中華民國史》編輯出版相關的人士表示我們發自內心的感謝!

《中華民國史》十二卷本的編纂工作雖已告成,但我們的民國史研究工作卻遠未結束。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點學科,我們有志在未來的民國史研究中推出更多的成果,培養更多的新人,與海內外民國史研究學界攜手合作,共同推動民國史研究事業的不斷進步。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

2011年5月28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辽县| 民权县| 大埔县| 龙游县| 铜山县| 龙游县| 富裕县| 察哈| 舟曲县| 康定县| 岳阳市| 朝阳区| 贵阳市| 隆回县| 巴林左旗| 定南县| 探索| 沙坪坝区| 平遥县| 鹿邑县| 蓬溪县| 丹东市| 广州市| 库尔勒市| 衡山县| 黔西| 曲阜市| 芒康县| 大丰市| 青浦区| 茶陵县| 大邑县| 财经| 云安县| 永昌县| 平顶山市| 九台市| 登封市| 柳江县| 井冈山市| 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