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譚曙卿

李錫貴

譚曙卿,字鎮湘。湖南湘潭縣人。1884年4月22日(清光緒十年三月二十七日)生。父親譚舜生早故,家境貧寒,在家隨兄長務農,嗣后到福建古田縣衙當親勇。

辛亥革命后,譚曙卿轉入福建新軍,在陸軍第十四師警衛第十七營當排長,1912年3月加入國民黨。“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派李厚基帶兵入閩,解散了第十四師。譚攜帶武器赴粵,投入駐在南雄、韶關一帶的滇軍。當1917年孫中山南下護法時,改隸粵軍。是年底,孫中山組織援閩粵軍,他在許崇智部任連長。

1921年6月,許崇智部奉命“援桂”,向廣西賀縣進發,先頭部隊遭到陽朔方面桂軍陸榮廷部威脅。譚曙卿所在的團疾速馳援,里外夾攻,擊潰駐陽朔敵軍,掃除了前進的障礙,大軍終于揮戈直下,奪取桂林。譚作戰有功,升為第八旅第八團第一營營長。

1922年5月,孫中山到韶關督師北伐,譚曙卿部編屬右翼先鋒,在許崇智指揮下從翁源攻江西之虔南(今全南縣)、龍南、定南,于6月13日與友軍會師,直搗贛州。6月16日,陳炯明在廣州叛變,炮擊總統府,譚所在的北伐軍奉令回師討逆。7月,北伐軍在韶關、翁源一帶與叛軍激戰,因援軍不濟而失利,轉趨閩省。10月,許崇智率領北伐軍與皖系混成旅旅長王永泉合謀進攻福州,驅逐棄皖投直的閩督李厚基。10月6日,在進攻古田的戰斗中,譚曙卿受傷,彈洞胸背,仍裹傷力戰,驍勇當先,一鼓作氣攻克險要的水口,北伐軍乘勝攻下福州。10月19日,孫中山電令入閩的北伐軍改為東路討賊軍,譚晉升為第八旅第十五團團長。

1923年春,譚曙卿隨東路討賊軍回粵討伐陳炯明,取泉州,過漳州。討賊軍抵達潮、汕以后,陳炯明屬下的洪兆麟、林虎等佯為歸附,不久在揭陽、興寧、老隆、河源間發動突然襲擊,討賊軍二萬余眾剩下不足萬人,損失慘重;譚所在的張民達旅有所戒備,損失較輕。當時,譚曙卿團擔任殿后任務,屢戰皆捷,并從敵人手里奪回揭陽入豐順的要地言嶺關。7月,譚曙卿代理第八旅旅長。

是年8月,陳炯明為解惠州之圍,兵分三路進犯,增城、博羅同時告急。譚曙卿率部迎擊來犯之敵,大獲全勝,并占領淡水;嗣后協同友軍克平山,奪派尾,擊退來犯之叛軍。1924年春,孫中山將粵軍各部統一整編為建國粵軍,以許崇智為總司令,蔣介石為參謀長,譚曙卿改任第七旅第十三團團長。許崇智因嗜酒色、吸大煙,回師又受挫,曾一度受到孫中山的責備而去滬。蔣介石在粵軍改制和許崇智離穗期間,逐步掌握粵軍軍權,譚曙卿夤緣攀附蔣介石甚力。

1925年初,第一次東征戰啟,譚曙卿部序列前鋒、下石龍、略淡水,奪取海陸豐,并在鯉湖、棉湖、河婆等處經歷大小數十戰,次第平定潮、汕。譚曙卿因戰功晉升為建國粵軍第四師第七旅旅長。7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8月,軍隊統一編組為國民革命軍。蔣介石于9月逼走許崇智改編粵軍時,得到譚曙卿內應,將譚部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任命譚為師長,兼第七團團長,歸蔣介石直接指揮。

是年10月,蔣介石率師進行第二次東征,直指惠州城,與叛軍楊坤如、莫雄等部血戰不下。惠州三面環水,依山為堞,號為天險。蔣介石指揮炮轟惠州城,譚曙卿率部炮轟城西南角奏捷,在硝煙彌漫中振臂疾呼踏坎登城,獲摧堅之功。旋在華陽附近之塘湖與叛軍主力林虎部遭遇,苦戰受挫,退守羊湖角;后在何應欽指揮的第一師和李濟深指揮的第十一師援助下協同作戰,脫離困境,在塘湖殲敵約五千。嗣后奉命率部追擊竄入閩境的叛軍殘部。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北伐湘鄂。10月初,第一軍由軍長何應欽指揮,東進福建。譚曙卿奉命部署第九團在松口右岸布防,率余部隨何應欽在大埔集結。閩軍李鳳翔部曹萬順、杜起云兩旅在防地起義,譚率部進攻永定城。因有馮軼裴的第十四師進攻蘆下壩、斷峰市回援之敵,譚部次日進占永定城,當即回師松口,擊破閩軍。閩軍兵敗如山倒,民軍紛起響應北伐軍。何應欽率譚曙卿等部長驅直入,12月上旬進占福州。

北伐軍占領福州后,何應欽改編福建民軍和部分閩軍,組成新編第一軍,任命譚曙卿為軍長,留在福建專事點編、訓練新編部隊。新編第一軍編有:第一師吳威部,第二師郭鳳鳴部,獨立一旅高義部,獨立一團葉定國部,獨立二團陳國輝部,獨立三團楊漢烈部,共計十八個團;此外,收編為獨立第一師的盧興邦部也歸譚曙卿指揮。原定整訓兩個月后即出發北伐,但這些民軍頭領原來多是占山為王或劃地為界的軍閥、土匪,他們不愿離開老巢出戰。譚得到蔣介石的允準,也就在福州駐扎了下來。

1927年3月,譚曙卿因母病故,擬告假回原籍湘潭治喪,蔣介石和何應欽電示:“現在閩省軍事善后亟待進行,全賴藎籌碩劃,移孝作忠即在閩持服,毋庸請假離職。”譚得到蔣、何的信賴,竭力擴大自己的權勢。他組織“新編軍同志聯歡社”,黨同伐異,先是壓服駐在城臺一帶的獨立第四師師長兼衛戍司令張貞部,后來又與海軍陸戰隊和省防軍教導團相抗衡。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清黨”反共,譚曙卿次日即在福州開始捕殺共產黨人及進步人士。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譚立即通電“擁蔣護黨”。他在福州組織“處理共產分子委員會”,先后捕殺中共福州特委負責人徐琛、余招貞夫婦,宣傳部長方爾灝,福州學生會聯合會理事長翁良毓,以及其他共產黨人林梧鳳、鄭尚衡、朱明莊等。

是年7月,蔣介石把福建政權交給海軍部長楊樹莊,正式成立福建省政府和國民黨黨部,譚曙卿欲主閩政的野心未能如愿。但他不甘罷休,除在軍事上依靠參謀長趙啟錄外,千方百計在省城軍政、黨務、報館、民眾團體安插私黨,形成了以張志韓、胡遁、胡啟儒、李大超、程玄斟、藍瑛、謝瘦秋、羅谷蓀、尤永增、吳求哲等十人為核心的譚系幫派。而在閩南、閩北則被收編的郭鳳鳴、盧興邦等橫行無忌,稱王稱霸,致使省政府的政令幾乎出不了省城之外,楊樹莊憤而離閩赴滬。南京國民政府任命省府委員兼軍事廳長方聲濤代理省主席。譚仍未得逞,更加肆意刁難,從而和楊、方等閩系海軍派以及與黃展云、林壽昌等地方勢力的矛盾日益尖銳。

“八一”南昌起義后,周恩來、朱德率領葉挺、賀龍兩部南下,何應欽及南京軍事委員會迭電命令譚曙卿率新編軍前往閩粵邊境堵截。方聲濤等人為要乘機驅譚出閩并削弱新編軍,也催促他早日拔隊出動。譚當即派員到省財政廳坐索大筆開拔費和給養物資,但只派駐在福州的第二獨立團陳國輝部和第一獨立旅陳國華部開往龍巖。

9月,蔣光鼐、蔡廷鍇在贛東鉛山重建第十一軍,奉命拔隊東進。譚曙卿聞訊后,企圖阻止第十一軍過福州未成。10月10日,第十一軍開抵洪山橋一帶,福州各界人士前往迎迓,高呼打倒譚曙卿的口號,并派出代表向蔣光鼐等請愿,訴說譚禍閩的罪行,要求第十一軍將譚驅逐出閩。譚的親信謝瘦秋開槍搗亂歡迎第十一軍的會場,當場被縛送公安局關押。譚聞訊自知處境岌岌可危,一方面做轉移駐地的打算,飭令閩侯縣調集挑夫一千二百名供其急用;另一方面派出代表于10月12日去第十一軍慰勞。蔣光鼐、蔡廷鍇極力穩住譚曙卿,將部隊駐扎在城外,蔡還特地單騎入城,向譚道謝,再三表明第十一軍只是過境并非久駐,打消譚的疑慮。當天晚上,譚曙卿宴請第十一軍領導人,蔣、蔡等只帶了兩營衛隊進城,徒手赴宴。次日,蔣、蔡設午宴回請譚曙卿等人,暗中命令第十一軍以出操、野營為名,分頭向新編軍各部駐地接近。到了12時午炮一響,全市特別戒嚴,第十一軍分割包圍了新編軍軍部及駐大王府、東湖、南門、舊米倉各部,經過兩個小時的戰斗,就把新編軍全部繳械,而譚本人則在宴會上被拘捕。事后,譚離閩去日本,往見正在日本訪問的蔣介石,然后到上海,向何應欽報告這次事變的經過。

1928年1月,蔣介石回到南京復職后,譚曙卿繼續追隨蔣介石參加北伐,任陸海空軍總司令部膠東軍點驗中將主任。不久,膠東軍兵亂萌發,譚前往處置,將膠東軍改編為獨立第四旅,自任中將旅長,并兼隴海鐵路警備司令。9月,改任陸海空軍總司令部高等顧問。1932年11月,到漢口任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中將參議。

1933年11月閩變事起,譚曙卿奉命以軍事特派員名義隨衛立煌部“參贊軍幕”。譚曙卿企圖東山再起,把古田的陳鳴九,閩清的黃炳武、黃懿蘭,永泰的林成珊、吳大昂、張致華,閩南的陳國輝等部再次予以改編。但時過境遷,能聽他調遣的不過千把人。1935年3月至次年2月,譚曾任蔣介石南昌和漢口行營中將參議。后即隱居田園。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侵略軍大舉侵犯我國。在全民抗戰的激勵下,譚曙卿于1938年春赴武漢,奉令襄理西北軍務。4月15日,譚由西安驅車赴甘肅,途中突患肺炎,21日逝于甘肅平涼。

主要參考資料

《福建三十年來省政暨民軍嬗變紀略》,1942年鉛印本。

王敬:《譚曙卿》及附錄,蕭繼宗主編《革命人物志》第15集,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6年版。

楊兆英:《蔣介石隨粵軍入閩及篡奪軍權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編輯室編《福建文史資料》第2輯,福建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晨報》1927年10月14日、27日。

陳齊煊:《十一軍驅逐譚曙卿側記》(1980年5月18日筆者訪談錄)。

錢履周:《記譚曙卿》(1980年3月18日筆者訪談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于都县| 周至县| 安龙县| 偃师市| 嘉黎县| 祥云县| 库伦旗| 临泽县| 盐池县| 武鸣县| 鄯善县| 景谷| 西吉县| 广安市| 清徐县| 郯城县| 台湾省| 应城市| 襄汾县| 洞口县| 乌恰县| 平乐县| 洪洞县| 库车县| 徐州市| 禹城市| 宕昌县| 通州市| 巴彦淖尔市| 商洛市| 湖口县| 咸丰县| 巴彦县| 即墨市| 桃江县| 抚宁县| 翁牛特旗| 铜陵市| 浠水县| 新昌县| 武夷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