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六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3841字
- 2021-03-04 18:06:36
唐紹儀
唐紹儀,又名紹怡,字少川。廣東香山唐家灣(今屬珠海市)人。生于1862年1月2日(清同治元年十二月初三)。父唐巨川是上海的茶葉出口商,族叔唐廷樞曾任上海輪船招商局及開平礦務局總辦。
唐紹儀自幼隨父到上海讀書,較早學習外語并接觸洋務知識。1874年,經清政府選派,由容閎帶領到美國留學,經中學升入哥倫比亞大學文科,共留美七年。1881年被召回國,改派至天津水師附設的洋務學堂讀書。1885年開始在天津稅務衙門任職。隨后被派往朝鮮辦理稅務。當時袁世凱任“駐扎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對唐十分賞識,調唐任西文翻譯,接著兼任辦理龍山商務委員。1894年7月,袁請內調,委唐代理其駐朝鮮的職務。
1895年,唐隨袁世凱至小站練兵,和徐世昌一起經管學務處。其后,袁任山東巡撫,唐以道員隨往山東,辦理外交和商務。1901年冬,袁世凱繼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特薦唐紹儀為津海關道。
1904年,英國加緊侵略中國西藏地方,引起我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同年9月,清政府派唐為全權議約大臣,赴印度同英國代表談判有關西藏條約。他力圖改變英國與西藏地方當局擅自簽訂的、非法的《拉薩條約》。經過兩年的交涉,與英國簽訂了《續訂藏印條約》,雖允許英國取得從印度架設電線通往西藏已開有關商埠的權利,但使英國確認中國對西藏地方的領土主權。隨后,他被授為外務部右侍郎,參加中日、中俄關于我國東北問題的交涉。
1906年,唐紹儀出任滬寧、京漢鐵路督辦、郵傳部左侍郎等職。1907年,清政府改革東三省官制,設總督、巡撫。唐出任奉天巡撫,仍致力于東三省的對外交涉。他曾大膽設想,依賴美國等修建東北“新(民)法(庫)鐵路”和設立“東三省銀行”來與日本擴張勢力相抗衡,但在日本干預下設想落空。次年,美國以部分庚子賠款“退還”清政府。唐紹儀被派為“致謝”專使,赴美活動。回國后于1910年一度任郵傳部尚書。
武昌起義后,清廷起用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唐紹儀充當袁內閣的全權代表,于1911年12月18日開始與民軍全權代表伍廷芳在上海談判議和。首先達成了湖北、陜西、安徽、江蘇、奉天的停戰協定。
唐紹儀認為他的主要使命在于運用妥協手段,使南方確認袁世凱的地位。在談判中,面對南方代表堅持必須承認共和的主張,他提出了“召集國民會議,決定君主民主問題”的折中方案,中經英國公使等穿針引線,又經過雙方多次密談,初步達成協議。正在這時,孫中山自美歸國,南方十七省代表迅速于1912年元旦成立了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袁世凱聞訊,非常忌恨,策動唐紹儀于1月2日辭去全權代表職務,由袁親自出面以電報方式與伍廷芳交涉,并立即對南方革命黨人施加政治、軍事的壓力。但同時,袁又授意唐紹儀繼續與伍廷芳秘密磋商關于清帝退位的優待辦法、孫中山的辭職和以袁繼任的各項問題。最后由于南方一再讓步而達成協議。
1912年3月,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后,提名唐紹儀為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為了取得支持,迎合資產階級民主派企圖實行政黨內閣的心理,表示愿意加入同盟會。
1912年3月25日,唐紹儀到南京組織新內閣,30日,經蔡元培、黃興介紹,由孫中山主盟宣誓,加入了同盟會。唐加入同盟會后,思想感情有顯著變化,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傾向南方,多次致電與袁磋商。經過幾番周折之后,袁世凱正式任命各部總長:外交陸徵祥,內務趙秉鈞,財政熊希齡,陸軍段祺瑞,海軍劉冠雄,教育蔡元培,司法王寵惠,農林宋教仁,工商陳其美,交通唐紹儀兼(不久由施肇基擔任)。這個內閣當時曾被人稱為“同盟會中心內閣”,從數量上說內閣的閣員大致是北洋派和同盟會“平分秋色”,宋教仁、蔡元培等同盟會員參加了政府工作。而軍、政、財實權則由北洋派掌握。在內閣之上設總統府握有實權,但北遷后的參議院里同盟會仍占優勢,所以這是一個以北洋派占主導地位的聯合內閣,處于不穩定狀態。
唐紹儀力圖推行他的“責任內閣制”,而擁有實力的袁世凱則要求大權獨攬。從內閣成立之日起就存在著矛盾和斗爭。4月20日,唐紹儀與宋教仁、蔡元培等同盟會閣員到達北京。次日在總統府由唐主持內閣第一次會議,宣告內閣成立。在內閣成立之初,唐紹儀仍希望振作精神,在任內做一番事業。但當袁世凱看到唐紹儀對他不甘馴服的時候,便聯合當時擁袁的共和黨人,向他刁難和脅迫。終于以王芝祥的改委事件為導火線,造成內閣更迭。6月15日,袁公然破壞《臨時約法》中關于總統頒布令須經內閣副署的規定,擅自任命王芝祥為南京宣慰使,馮國璋為直隸總督。唐因此感到難堪,便于當天提出辭呈,憤而赴津,27日獲準辭國務總理職。
唐紹儀離京后,在天津稍事逗留,便南下上海。過了一段時間寓公生活。1914年,他出面邀請一批紳商朋僚,在上海北四川路開設“金星人壽保險有限公司”,集資額達一百萬元。其中設有董事會、經理部、總務部、出納部、交際部等,唐被推為董事長,同鄉富商兼政客盧信任總經理。列名為該公司股東的包括當時副總統黎元洪、交通系首領梁士詒等。“洪憲”帝制發生時,唐紹儀約集在上海的蔡元培、汪精衛聯名“率先向世凱嚴厲警告,使即取消帝制野心,并辭職以謝天下”。電文抬頭稱袁世凱為“慰廷先生”,公開在國內各報上登載,產生了較大的影響。1916年6月袁世凱死后,黎元洪繼任總統,一度聲稱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曾任命唐紹儀為段祺瑞內閣外交總長。唐擬北上就職,行至天津,獲悉張勛等軍閥聯名通電反對,于是便毅然南返。
1917年春夏間,北京政府內部發生了以美、日兩國勢力為背景的“府院之爭”,引出了解散國會、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7月,孫中山率海軍南下,到廣州建立護法軍政府,唐紹儀也南下參加,于9月11日被孫中山任命為財政總長。次年5月,軍政府中的桂系軍閥排斥孫中山,取消了大元帥制,改為七總裁合議制,唐任總裁之一兼財政部長。由于桂系軍閥推行“以粵養桂”的政策,大肆掠奪廣東人民及政治上的獨裁專制,倒行逆施,促使唐紹儀逐漸同桂系分離,在政治上同孫中山趨向一致。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國內外出現了一股和平熱潮,南、北政府醞釀舉行和談。護法國會參、眾議院議長林森、吳景濂等發電推薦唐紹儀為南方出席和議的總代表。唐紹儀依賴金星人壽保險公司的支持為南方代表借籌了一筆經費,促使和議于1919年2月20日在上海舉行。唐紹儀充當南方軍政府總代表,北京政府總代表為朱啟鈐。雙方表面上就恢復國會等問題進行討論,實際上為劃分地盤、爭奪權力而爭吵不休,到五四運動發生后,以毫無結果而中斷。
1920年6月,孫中山、伍廷芳在上海通電反對桂系軍閥,唐紹儀在上海也參加。接著粵軍把桂系軍閥驅逐出廣東,他隨孫中山等回廣州恢復軍政府。這時唐認為孫中山的政治主張難于實現,不愿支持,沒有繼續任職。此后,退居家鄉。1922年夏,黎元洪在直系軍閥扶持下復任總統,8月5日,發表唐紹儀組閣的任命,因有直系軍閥首領曹錕、吳佩孚的阻撓,唐“不愿出山”。1924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唐采取沉默態度,閉門不出。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之后,聘唐為高級顧問,他也沒有前往就職。
1931年5月,汪精衛、孫科等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與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相對峙。唐紹儀應邀參加,擔任常務委員。“九一八”事變后,寧粵合流,當年冬,唐當上了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委員。1932年1月,廣州設立“西南政務委員會”,唐任常務委員。3月,唐兼任中山縣縣長。后因與廣東軍閥陳濟棠爭奪政治權力和該縣的收益,陳濟棠策動了中山縣的“倒唐”事件。1934年10月,縣兵“嘩變”,以索餉為名包圍唐的寓所,迫使他離開中山縣,重返上海。1936年,唐紹儀出席在南京召開的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提議撤銷“西南政務委員會”等兩機關,幫了蔣介石的忙,后因蔣沒有給以相應的報答,對蔣不滿。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侵占上海、南京后,企圖拼湊一個統率南北的偽政權,把南方的唐紹儀、北方的吳佩孚作為重要爭取對象,有所謂“南唐北吳”之稱。日本方面曾多次派人與唐紹儀接觸,企圖說動唐紹儀出山充當傀儡,但唐并未答應日方要他出任偽職的要求。
在日本拉攏唐充當傀儡的同時,蔣介石、孔祥熙等國民政府最高當局也不斷對唐籠絡,不僅防止他為敵所用,還曾指令他利用與日方接觸的機會,探聽同日本議和的條件。1938年4月,唐紹儀的舊友羅家衡受吳鐵城等人之托由廣東到上海,勸說唐保全晚節,為國民黨效力。羅在上海活動后到武漢,受到行政院長孔祥熙的贊賞。隨后羅發密函告唐說:“中央對我公將來出主和議,甚表同意。”又有材料說:5月初,章士釗“在漢受中央之囑,專事來滬探討唐少川意旨,并影響唐在中央領導下一致對日。故章到滬后,僅與唐晤面兩度即返港也”
。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孔祥熙于1938年7月5日給唐紹儀的復信,其中表示對唐“個人關于展開達成體面和平的談判的建議表示欣賞”。孔還明確表達如下意向:“在我看來,兩種方式可以嘗試一下,以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通過你的斡旋,你是否可非正式地把日方關于實現體面和平的看法和條件通知我們,顯然我們必須先知道日方是否有消除敵對狀態的愿望;同時,消除敵對狀態必須以高層領導人,最好是文官出面。同時,起來催促各自政府進行和平談判。”
就在上述信件發出兩個月后,唐紹儀與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進行接觸,社會上有所傳言并產生了重重的疑云。1938年9月30日,潛伏在上海的軍統特務“奉命”策劃刺唐行動,由謝志磐等三人假裝送古董為名,用利斧將唐紹儀砍斃于其家中,并聲稱為“鋤奸”行動。事件發生后,重慶國民政府并沒有掌握唐紹儀投敵的真憑實據,為了掩人耳目,當局正式頒發《國府委員唐紹儀褒揚令》,認為唐“近年養病滬濱,于國事多所獻贊”。發給治喪費五千元,將其生平事跡宣付“國史館”。蔣介石、孔祥熙等也發電表示“極惋悼”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