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三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4354字
- 2021-03-04 18:14:07
黃杰
黃杰,字達云,湖南長沙人,1902年12月2日(清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三)生。祖父黃國尊為曾國藩、左宗棠之湘軍戰將,被授予五品奉直大夫,隨左氏至西北為官,五十歲時解甲歸田。父親黃德溥習儒術,兼擅岐黃,后從軍北上,1904年赴新疆,先后在諾羌、輪臺、皮山、于闐等縣衙任職,秘密參加反清革命活動,后取道俄國回到家鄉,追隨孫中山的革命斗爭不輟,1924年曾任黃埔軍校區黨部書記等職。
黃杰幼年時得祖父啟蒙,聰敏好學,喜文愛武。1920年8月在長沙省立中學畢業后在本鄉執教。弱冠之年隨父投入譚延闿所部湘軍,1923年隨譚南下廣州。其時廣東革命形勢漸趨高漲,黃杰于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翌年1月畢業后分發在教導一團任偵察隊第一排排長。2月參加第一次東征,作戰英勇;接著回師廣州,參加平定劉震寰、楊希閔之亂。嗣后任偵察隊長駐潮州。
1926年北伐戰起,黃杰任第一軍第十四師教導一團第三營營長,在何應欽指揮下于10月向福建進軍。在蘆下壩、松口的戰役中,黃杰曾掛彩但不下火線,其后北上入湘。衛立煌第十四師于1927年4月進駐南京,黃杰升任第四十團團長,旋移師鎮江。8月下旬孫傳芳軍反撲,分三路強渡長江南下,搶占龍潭東站。黃杰四十團在師長衛立煌率領下自鎮江進占龍潭東站北側之高地,鏖戰六晝夜,與友軍協力奮戰,終于擊潰孫傳芳軍。第十四師等乘勝渡江追擊,直至蚌埠。
1928年8月,黃杰所部參加北伐奉張的戰事。在滕縣東山高地的戰斗中,與張宗昌親自督率的奉軍交火,經過激烈戰斗,終于奏捷。隨后進抵濟南城。在日本侵略軍制造“五三”慘案之時,黃杰護衛蔣介石于6日凌晨便裝騎馬潛出濟南城,繞道至黨家莊。嗣后,黃杰在蔣介石與其他軍事實力派爭斗的戰事中,多有參與,軍職至1929年末已升任第一師第二旅旅長。
在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的中原大戰中,黃杰率第二旅參加隴海線的戰爭。1930年5月下旬,占領蘭封的第一師在劉峙指揮下向開封前進,雙方在民權、睢縣、太康一線對峙。7月11日夜,晉軍孫楚部三個團向商丘東北之蔣莊、賈寨進攻,在距柳河二十公里的李壩車站突破蔣軍的防線,時在商丘柳河車站督戰的蔣介石處境危急。正在率部北進的黃杰聞訊輕裝馳援,于深夜1時趕到李壩集車站,在菜油坊與敵激戰奏捷,占領柳河車站南北之陣地,蔣介石得以安全脫身。中原大戰后,黃杰獲得蔣介石授予之寶鼎勛章。
1932年3月,黃杰奉命接任第二師師長,參加“圍剿”鄂豫皖蘇區之戰事。第二師先在商城戰役中遭紅軍圍殲,黃杰接任后率殘部至豫鄂交界地大新店、寶化店一帶著力整訓,8月向湖北七里、黃安進犯,與鄂豫皖紅軍激戰不已,雙方傷亡均甚眾。10月,黃杰率師到黃安、麻城堵截向西轉移之紅軍,尾追不止。
日本侵略軍自“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全境后,繼續覬覦我神圣領土,于1933年1月進犯山海關。2月黃杰奉命率第二師北上參加長城抗戰,在南天門陣地扼守黃土梁、南元門、八道樓子一線。4月被日軍偷襲,八座碉堡均被占,遭軍長徐庭瑤嚴厲斥責。此后黃杰親臨前線加強防范,四次擊退日軍的強攻,傷亡重大。隨后所部轉移至磨石山、香水嶺一線與敵對峙。“塘沽協定”簽字后,黃杰率師駐北平,對平津地區大中學生進行軍事訓練。日方發現后,脅迫國民黨政府將黃師調離北平。黃師南歸后駐海州、徐州一帶,黃杰兼任徐(州)潼(關)地區警備司令,擔負保衛所在地區、津浦、隴海兩線交通安全之責。
黃杰之英勇善戰,頗獲好評。1936年3月,宋子文執掌之財政部成立稅警總團,特調黃杰任中將總團長。1937年7月初,黃杰參加廬山暑期軍官訓練團第一期訓練,任隊長。他聽了8月2日蔣介石關于抗戰已經開始,絕無與敵和談余地的講話,倍為激奮,即請纓殺敵。“八一三”淞滬抗戰展開后,稅警總團改編為第八軍,黃杰任軍長,率部于9月下旬奔赴上海南翔,編屬朱紹良第九集團軍,擔任蘊藻浜南岸黑大黃宅缺口的守備。10月12日,日軍藤田進第三師團和吉佐良輔第九師團在空軍和炮兵的協同作戰下向蘊藻浜進犯,第八軍陣地受到猛烈攻擊。丘之汜第五團奮勇抵抗,犧牲過半,團長陣亡,劉家宅失陷。黃杰即率孫立人第四團反擊,與敵短兵相接進行逐屋逐室之爭奪戰,奪回了陣地。11月3日,第八軍奉命轉移至蘇州河南岸防守。日軍在杭州灣登陸后,黃杰率第八軍守御惠山、西山、顧山一帶,11月23日再轉進至溧陽,扼守南京外圍。南京保衛戰結束后,黃杰率部轉移至豫東補充整訓。
1938年5月,黃杰率第八軍參加蘭封會戰,擔任堵擊歸德方面日軍西犯之敵。黃杰部署柏輝率第一〇二師守碭山,羅歷戎第四十師的一個團守永城,另兩個團隨軍部駐夏邑。稍后薛岳第一兵團主力開赴蘭封御敵,以第八軍負責守備歸德。6月2日黃杰指揮第一〇二師擊毀敵軍坦克七輛,打退日軍快速部隊的進攻。惟敵以雙倍兵力猛攻夏邑,碭山亦被包圍,守軍難以支撐,先后退守歸德。6日敵軍進攻歸德,黃杰率部奮勇抗御,堅持至12日突圍,撤至柳河車站附近,后奉命撤至平頂山西之襄城整訓。
黃杰因未能守住歸德,被蔣介石下令撤職查辦,到漢口述職。他得知蔣介石正為馬當要塞之失守而震怒不已,不敢去見蔣,乃向軍法執行總監何成濬報到。何成濬要黃杰把歸德作戰的詳細經過用圖表和文字編成戰斗詳報,送給蔣介石、軍令部和軍法執行總監部;本人即去陸軍監獄。后來上下都自請其責,黃杰被改為撤職而免于查辦。他蹲了半個月的監獄,感悟頗多。
1938年9月,黃杰被任命為成才中央軍校教育處處長;1940年5月調任中央軍校第六分校(桂林)主任。前后四年多的教學生涯,使他得以進一步研習戰略戰術的理論并總結實戰的經驗教訓。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于1942年5月自緬甸侵入我國滇西,占領騰沖、龍陵以及怒江以西地區,使我國抗戰的唯一對外運輸通道滇緬路被切斷。繼1942年夏之緬甸戰役失利后,蔣介石于1943年1月決定重新組建中國遠征軍。黃杰調任第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六軍軍長,率部駐守滇西漕澗、騰北、永平、下關一帶。中國遠征軍在司令長官衛立煌統率下,為消滅怒江以西的日本侵略軍,打通中印公路,于1944年5月初部署以宋希濂、黃杰第十一集團軍為左集團軍,擔負怒江東岸守備任務,以霍揆彰第二十集團軍為右集團軍,擔負強渡怒江、攻擊騰沖與進攻任務。5月11日拂曉,第十一集團軍第二軍新三十九師與兩個加強團首先由惠通橋勝利渡過怒江;第二十集團軍第五十四軍第一九八師在栗紫堤亦強渡怒江成功。黃杰協同總司令宋希濂指揮所部王凌云第二軍、黃杰第六軍(預二師調歸第二十集團軍指揮)、鐘彬第七十一軍于6月1日起次第渡過怒江后奮勇向前,擔負攻擊龍陵、芒市的任務。由于日軍憑借堅固工事死守陣地,我軍雖一再發動攻勢,但傷亡甚大,進展遲滯,久至膠著對峙狀態。后得友軍增援,以坑道作業迫近敵人陣地,宋希濂、黃杰指揮第十一集團軍各部分別于6月4日攻克臘猛街,6月9日攻克縝安街,6月10日攻下龍陵,后退據龍陵東郊,6月24日攻克象達,8月上旬攻克放馬橋。9月,黃杰率第六軍截斷敵人龍芒公路交通。嗣后,第七十一軍主力及榮譽第一師、第六軍新編第三十九師及第二〇〇師合力進攻,并陳納德第十四航空隊輪番轟炸的協助下,于11月3日攻入敵陣,進行白刃格斗,逐個消滅敵人據點,終于攻克龍陵,殲日軍逾萬名。繼而實施對芒市的圍攻。在次第攻占敵外圍據點后,對被圍之敵發起猛烈攻擊,炮兵部隊幾個重炮團協同猛轟敵之陣地。11月20日黃杰率第六軍進占芒市。接著第七十一軍、第五十三軍等協同作戰,于12月1日攻克遮放,殲敵一千余;15日新編第三十八師主力攻占八莫;翌年1月20日第二軍第九師和第七十一軍第八十八師攻克畹町,殲敵三千九百余人。黃杰與遠征軍數萬抗日將士在衛立煌統率下不怕犧牲,八個多月始終在人跡罕至、蠻荒不毛的深山密林中,對依仗強固工事和兇猛火力的死硬日軍進行頑強反攻,終于取得完全勝利。1945年1月27日,遠征軍與駐印軍在畹町附近的芒友會師,中印公路通車,恢復了對外交通運輸線。戰后,黃杰獲三等云麾勛章和美國政府授予的自由勛章。
黃杰此前四年的軍事教學業績,給人印象深刻。抗日戰爭勝利后,他被調任中央訓練團教育長,主持復員、編委軍官的轉業訓練工作;1947年4月又兼軍官訓練團教育長,調訓作戰部隊團以上指揮官。軍官訓練團還設“戡亂建國訓練班”,培訓高級軍官,蔣經國常來過問。
蔣介石發動的內戰節節敗退之時,黃杰先于1948年7月調任長沙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三陸軍訓練處處長;1949年1月被任命為國防部次長,兼陸軍第五編練司令官,在衡陽負責編訓第十四、二十三、一〇二軍。4月國共和談破裂后,解放軍渡江南下,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與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密議起義共謀和平,黃杰受命趕赴長沙加以阻撓,但見陳明仁決心已定,當日下午飛離長沙。8月4日長沙和平解放,黃杰以衡陽、寶慶為依托重組省政府,被廣州國民黨政府任命為湖南省主席、湘贛綏靖總司令和第一兵團司令。他集結一些殘部在衡寶一帶布防。9月13日人民解放軍發起衡寶戰役,黃杰指揮第一兵團協同白崇禧部隊頑抗,想要依托湘江、資水阻擊。但人民解放軍四野和二野部隊從東西兩路在祁陽以北地區予以圍攻,10月14日殲滅了白崇禧部四個主力師。黃杰乃率部搶渡資水向桃花坪、新寧南撤,從東安黃沙河渡過湘江撤入桂境,駐廣西全縣。他在白崇禧于11月5日召開的軍事會議上,主張進入黔滇固守,但為多人反對。在11月下旬的廣西戰役中,黃杰率部撤至中越邊境的明江,但在憑祥、寧明被解放軍追擊,大部被殲,殘部三萬兩千人向云南方向逃竄,12月13日由廣西隘店逃入越南。
1953年5至6月,黃杰所率三萬余殘兵分七批運往臺灣。8月1日,黃杰被蔣介石委為臺北衛戍司令,翌年7月升任陸軍總司令兼臺灣防守司令。1962年轉任臺灣省主席,1969年7月升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并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1972年轉任“總統府”戰略顧問。此后他參加編印蕭天石主編之《中國子學名著集成》(一百零二冊)。
1995年1月14日黃杰在臺北去世。
主要參考資料
黃杰:《黃杰自述》,臺北《傳記文學》第38卷第3期。
黃杰:《抗日戰爭的回憶》,臺北《傳記文學》第31卷第2期。
黃杰:《回憶滇西反攻》,臺北《傳記文學》第38卷第3期。
黃杰:《海外羈情》(1—10),臺北《傳記文學》第10卷第2期至第11卷第5期。
江翠竹:《我所知道的黃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長沙縣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長沙縣文史資料》第5輯,1987年版。
李兵:《1949年冬黃杰入越紀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湖南文史資料選輯》第24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宋瑞珂:《關于黃杰和稅警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組《文史資料選輯》(上海),第15冊,1963年版。
陳訓正著:《國民革命軍戰史初稿》,1929年南京印行。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遠征印緬抗戰》編審組編:《遠征印緬抗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茅家琦主編:《臺灣三十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