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第二卷)
- 李新總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
- 2987字
- 2021-03-04 18:06:03
戴戡
馬宣偉
戴戡,原名桂齡,字循若,號錫九。貴州省貴定縣人,生于1879年(清光緒五年)。早年以縣學附生留學日本,學手工業。在日期間與梁啟超、蔡鍔相識。1907年10月梁啟超在東京組織政聞社,戴戡便參加該社。1908年戴畢業回國后,在河南法政學校任庶務,與該校監督(校長)陳國祥、教務長熊鐵崖是貴州同鄉,關系密切。辛亥革命前夕,熊鐵崖去云南參加云貴總督李經羲的幕府,戴戡隨同前往,被委為云南個舊錫礦公司經理。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蔡鍔派戴戡回貴州辦理鹽務。他回貴州后便與立憲派混在一起,準備先打入貴州革命政府,合謀篡奪革命政權。
1911年12月,貴州憲政派、地方團練和封建官紳等勢力,假借貴州樞密院名義致電蔡鍔,聲稱貴州“公口橫行”要求滇軍乘北伐之機,“代定黔亂”。貴州立憲派還發覺僅發電報不足以表達對滇軍的期望,又由劉顯世、任可澄、郭重光等密謀,派戴戡回云南,假借貴州父老名義,效申包胥故事,連續向蔡鍔作“秦廷哭”,詳說貴州“公口林立,竟成匪國”。戴戡還與唐繼堯“結約五條,請滇軍代黔組織軍政府另舉都督;擒殺革命黨首領張百麟等”。戴戡代表貴州三派保守勢力,向云南的蔡鍔、唐繼堯活動取得成效。由唐繼堯任司令率3000北伐軍于1912年1月27日誓師入黔,戴戡為唐繼堯軍帶路。滇軍到達貴陽,由戴戡牽線讓唐繼堯與貴州憲政派、耆老會及劉顯世等陰謀策劃,于3月3日清晨向貴州革命政府發動進攻,使辛亥革命后建立起來的貴州軍政府遂告覆滅。
按照戴戡等人與云南簽訂的密約,由貴州耆老會、憲政派及地方團體頭目郭重光、任可澄、劉顯世、戴戡等出面重組貴州軍政府,推唐繼堯為貴州都督。這就開創了民國以來一省以武裝奪取另一省政權的惡劣先例。4月,唐繼堯又轉任命戴為貴州都督府參贊。1913年1月戴戡任貴州實業司司長,4月任黔中觀察使,6月改任貴州民政長并加入進步黨任理事,1914年5月任貴州巡按使。1915年袁世凱為控制貴州,推行帝制,任命其爪牙龍建章為貴州巡按使,調戴入京任參政院參政。戴戡受袁世凱排擠,便常與蔡鍔商討反袁。當袁世凱加緊推行帝制,籌安會出籠后,戴戡、蔡鍔常去天津與梁啟超秘商護國討袁。1915年12月初決定蔡鍔返回昆明發動護國運動,戴戡隨蔡鍔去昆明。12月18、19兩日,袁世凱兩次急電唐繼堯,指出“蔡鍔、戴戡結同亂黨入滇謀亂,應請嚴密查訪”。1915年12月21日,戴戡參加了蔡鍔、唐繼堯主持召開的軍事會議,次日又參加了莊嚴隆重的宣誓儀式,歃血為盟。成立云南都督府,唐繼堯任都督,委戴戡為左參贊。12月31日,戴戡參加唐繼堯、蔡鍔等九人發出的《聲討袁逆并宣布政見的通電》。云南通電護國討袁,貴州護軍使劉顯世卻不表示態度。1916年1月,戴戡奉蔡鍔派遣,率部前往貴州策應獨立,24日抵貴陽。他向劉顯世進一步陳述全國反袁的形勢和勝利的必然性。劉顯世才于1月27日宣布貴州獨立,改稱都督,以戴戡任護國軍右翼總司令,以黔軍第一混成旅旅長熊其勛率部歸戴戡統率,出松坎攻四川綦江,與北洋軍曹錕部作戰。5月8日,作為南方統一政府的軍務院在廣東肇慶建立,唐繼堯任撫軍長,岑春煊任撫軍副長,戴戡、蔡鍔等十一人任撫軍。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死,7日黎元洪繼任中華民國總統,至此,護國戰爭事實上就結束了。蔡鍔被任命為四川督軍兼省長。不久蔡鍔因喉疾嚴重辭職,向北京政府保薦護國軍總參謀長羅佩金代理川督。戴戡代理四川省長兼會辦四川軍務。而實力最強的川軍第二師師長劉存厚只得了一個軍長的頭銜。羅佩金以暫代督軍的身份,獨攬全川軍政大權,不歡迎戴戡從重慶來省會成都就省長職。
川軍第二師師長劉存厚,自認在護國戰爭中立有大功,又是川人,理應出任督軍或省長,可是兩個職務都被羅、戴奪走,心中不滿。而戴戡知羅佩金反對他來成都就任省長,他既不敢貿然動身來成都,但又不愿坐失良機,遂于11月14日電成都各縣,提出安民、財政、金融的施政綱領作試探。羅佩金在11月14、16兩日令督署、省署文武官員改著便服,參加公民大會反對戴戡。遠在北京的梁啟超為戴戡順利接任四川省長,派川籍進步黨人黃大暹來重慶聯絡川中各界人士,襄助戴戡。經黃大暹向嘉陵道尹張瀾、劉存厚及羅佩金疏通后,戴戡才于1917年1月14日率黔軍第一混成旅及省署衛隊兩營抵達成都履任。15日他主動拜會羅佩金,16日才正式視事。戴戡到成都就本兼各職迫羅佩金交出政權,實行軍民分治,雙方矛盾尖銳。戴戡借羅佩金大肆裁軍傷害川軍利益,從中挑撥川滇軍的關系,暗中與擁有實力的川軍第二師師長劉存厚密商倒羅,并許事成之后保劉出任會辦軍務之職。
1917年3月27日,羅佩金下令裁減川軍第四師,使川、滇軍矛盾尖銳化。4月18日,羅佩金與劉存厚在成都爆發巷戰。19日下午,劉軍將大炮推至三橋架設,向皇城督軍署轟擊。駐成都的日、英、法領事請戴戡一同出面調停。戴戡唯恐羅、劉不能打得兩敗俱傷,另找借口不參加調停。20日,梁啟超在北京策動17名川籍議員向大總統黎元洪提出:立即免羅佩金、劉存厚職,任命戴戡兼代四川督軍。取得黎元洪照準。劉存厚與戴戡原約定,共同攻打羅佩金,但戰事爆發后,戴戡坐視不理,盡收漁人之利,劉存厚自然痛恨戴戡。劉存厚為泄私憤,21日凌晨劉軍再攻羅佩金。戴戡答應支援羅佩金再戰,結果羅軍戰敗,羅佩金含淚將督軍印信移交戴戡,離開成都。
進步黨首領梁啟超、湯化龍見戴戡身兼四川督軍、省長、會辦軍務,為進步黨奪得四川地盤,對戴戡大加贊揚。張瀾見戴戡身兼三職恐引起不良后果。勸戴戡實踐諾言,讓出會辦軍務一職給劉存厚,以平其憤。戴戡拒絕了張瀾的建議。5月1日,戴戡就任督軍后,劉存厚便提出補發40萬欠餉。戴戡不理,反下令劉存厚撤退駐城內的部隊。劉存厚抗拒不辦,雙方形成僵局。戴戡又與羅佩金密商:滇黔聯合解決劉存厚部。7月5日晚,戴戡與劉存厚兩軍戰爭在成都爆發。劉軍將戴戡及黔軍圍在皇城內,戴戡急電羅佩金馳援。羅佩金派出的滇軍在途中遭川軍阻擊。劉軍開始炮轟皇城,戴戡困居皇城內,眼看彈盡糧絕,援軍又無蹤影。16日,戴戡派鄒憲章為代表要求省參議會出面調停,條件為:黔軍定于7月17日午前4時開始撤退,至同日午前撤退完畢。黔軍在劉軍中留下人質,使兩軍做到黔軍沿途不劫掠,川軍不追擊。
劉戴戰爭期間,川黔兩軍共焚燒民房三千余家,死傷居民達六千余人,數以萬計的民眾流離失所。
戴戡暗自計劃退出成都,再聯合滇軍卷土重來。17日,戴戡及旅長熊其勛化裝夾雜在黔軍士兵中出了成都。黔軍一出城,劉存厚即將黔軍人質放回,以解除戴戡對劉軍追擊的顧慮,哪知川軍士兵化裝成老百姓為黔軍當向導,引黔軍走迂回往復的小路,到晚才走出30華里。途中黔軍士兵不斷逃散。18日,戴戡準備經籍田鋪到仁壽縣與滇軍會合,黔軍剛出發就被埋伏在那里的川軍吳慶熙部隊包圍。黔軍在突圍時被川軍擊潰,戴戡和川西道尹周銘久走到仁壽秦皇寺,躲進了一戶農民家里。川軍跟蹤追來,戴戡知不能逃脫,便拔槍自戕而亡。同年7月24日,北京政府任命周道剛暫代四川督軍,8月8日又電令劉存厚、羅佩金遵照前發查辦令,進京聽候發落,所部軍隊悉由周道剛統馭,四川又重新落入北洋軍閥控制之中。后經梁啟超多次與國務總理段祺瑞吵鬧,北京政府才追贈戴戡為陸軍上將,給銀一萬兩治喪。
主要參考資料
肖波、馬宣偉著:《四川軍閥混戰》,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年版。
謝本書、馮祖貽主編:《西南軍閥史》(一至三卷),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1996年版。
謝本書等著:《護國運動史》,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肖先治等主編:《辛亥革命在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