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第七卷:1934-1936
- 李新總主編 韓信夫 姜克夫主編
- 19969字
- 2021-03-04 18:04:44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
1月
1月1日 中央軍對福建人民革命軍發動總攻。第二路軍蔣鼎文、第四路軍張治中及第五路軍衛立煌三部共七個師,由順昌、建甌、屏南分別出動,布成品字陣形向延平、水口、古田推進。
△ 福建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沈光漢部、第五路軍譚啟秀部及福建農民自衛軍等,繼續分別進攻浙邊平陽、慶元、泰順等地,以求攻入浙江,突破中央軍重圍。翌日及3日,浙邊慶元、八都、泰順等地戰斗均烈。
△ 贛粵閩湘鄂“剿共”西路軍第二縱隊司令劉膺古令第十八師朱耀華、第六十二師陶廣兩部強襲湘贛蘇區萬載縣高村。翌日,陶師由銅鼓出發任主攻,朱師配合。
△ 湘鄂西紅三軍賀龍部撤離四川黔江,回師湖北利川。川軍陳萬仞師第十三旅達鳳崗部兩個團于是日晚進占黔江縣城。3日,紅三軍攻入利川,殲鄂軍兩個團,潰其一團,斃鄂軍新三旅團長一名。川軍陳師派佟團趕赴云陽邊境柏樹壩地帶堵擊。
△ 徐向前紅四方面軍西線指揮所,以其預備隊第二七一團和前沿的第二十七師,在四川儀隴城南五里墩,向川軍第三路軍羅澤洲部四個團發起襲擊,用以阻滯和消耗川軍的有生力量。翌日紅軍將川軍擊潰,斃團長以下400余人,俘100余人,繳槍200余支。
△ 偽滿召開各府、院、部等首腦聯席會議,討論準備實行帝制問題。
△ 孫科由中山縣返港晤胡漢民,轉達南京方面協商條件:蔣介石保留職位,汪精衛下野;軍政分離,另設國防委員會主持軍事,組織比“中政會”更有權力的委員會主持政治;請胡漢民與閻錫山、馮玉祥等往南京任職。胡表示如能接受他上年12月15日對時局宣言中所提八項主張即可到京任職。
△ 新疆邊防軍幫辦、新編第八師師長張培元派兵攻擊塔城,截留盛世才從蘇聯運往迪化之槍械。盛部航空學校校長姚雄即邀巴品古歸化軍襲擊張軍。是日,張部所屬原東北軍千余人突然倒戈與阿爾泰軍相應,伊寧大本營被圍,張培元急由烏蘇回援。3日,張軍被巴品古歸化軍消滅于伊寧,張培元得悉后于惠遠自殺。
△ 原察東“剿匪”司令劉桂堂于上年末由赤城經延慶竄入河北昌平,是日入北平西北之明十三陵及大小湯山。3日越廊房南入安次、固安。4日,察哈爾省政府通令取消其察東“剿匪”司令職,并號召劉部官兵自拔來歸。
△ 中央銀行國庫局成立。該行匯兌局歸并業務局,以席德懋任經理。
△ 福建人民政府根據上年年底公布閩海關增收海關稅的規定,是日起對福州地區輸入之一般進口貨,一律增征現行關稅一成。
△ 浙贛鐵路杭(州)玉(山)段建成通車。
△ 教育部在上海設立全國教育電影推廣處。
△ 上海宗教哲學研究所成立。該所由吳鐵城、王曉籟、王一亭等發起。宣稱“對社會提倡精神治療,冶儒、釋、道、耶、回五教為一爐,培養固有道德”。舉李玉階、章文通、王一亭、王曉籟等九人為理事。
△ 日本借口“保護國際列車”,從本日起派偽滿守備隊100名,日關東軍守備隊三四十人,登中東路西段之國際列車隨車“監護”。
△ 齊齊哈爾之《龍江日報》和《齊齊哈爾日報》合并,改稱《北滿洲日報》,并發行海拉爾及北黑增刊。該報為日偽在齊市的重要報刊。
△ 《長城半月刊》在滬創刊,潘文安主編,發行人陳一夫,上海河南路文明印刷所印刷。
△ 北平《外交周報》創刊,北平外交月報社編輯兼發行,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李圣五,委員吳頌皋、高宗武等,受外交部指導。
△ 《文學季刊》在北平創刊。鄭振鐸、章靳以主編。
△ 《漢口商業月刊》創刊,漢口市商會商業月刊社編輯,市商會發行。
1月2日 張治中部抵古田北部,與福建人民革命軍趙一肩部接戰。次日,張部進攻古田外圍;第五路軍第三十六師宋希濂部炮擊延平郊區。
△ 福建農民自衛軍范鐵民部在福建壽寧、福鼎間組織地方人民政府;并設軍官學校。
△ 中共中革軍委電令湘贛省委及紅十七師速出宜春、分宜北渡袁水,會合紅十六師向南潯路永修地區活動。是日,紅十七師蕭克部由吉安三都圩渡滬水,經永陽鎮入安福,突襲西路軍第一縱隊劉建緒部寮塘橋、竹江津等陣地,殲滅綏靖團一隊。
△ 日機轟炸察省赤城、永寧、龍門所地區。4日,北平軍分會向日駐平武官谷荻提出交涉。5日,日本借口堵剿劉桂堂,又增兵冀北密云、三河兩縣。
△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伍朝樞患腦溢血病逝于香港。
1月3日 福建人民政府閩東警備司令邱兆琛率李金波等三獨立團增兵連江,進占羅源、寧德,與中央軍海軍第一艦隊司令陳季良部戰于白鶴嶺、飛鸞嶺之間。同日,陳季良抵福建三都澳部署進攻福州計劃。
△ 第二路軍蔣鼎文部由浦城、建甌線東進,擬斷政和、慶元間福建人民革命軍后路,其孫元良師向古田推進。
△ 福建省軍獨立師師長陳齊瑄在壽寧通電投靠蔣介石。蔣委陳任新編第十師師長,令其充當進攻福建人民革命軍之先鋒。
△ 福建龍漳、興泉兩省人民政府分別在龍溪、晉江正式成立。以許友超(未到任)、徐名鴻為龍漳省正副省長;戴戟(未到任)、陳公培為興泉省正副省長。
1月4日 中央軍海軍陸戰隊進攻羅源,并以一部分攻丹陽、連江。福州形勢開始緊張。
△ 國聯技術合作專家芻貝爾(法國人)到平,遂在中法、北京兩大學講演《國際合作實現之可能》。謂“國聯對日本占據東北,深致不滿,中國現正遭嚴重危難,又因種種不平等條約之束縛,不獲與國聯切實合作,至為遺憾”。希望努力促其進展。
△ 駐滬日本水兵及海軍陸戰隊2500人在虹口閱兵,并舉行作戰演習。參加者尚有在鄉軍人及少年兵800余人。
1月5日 蔣介石駐浦城指揮進攻延平、古田第十九路軍,由第五路軍第九縱隊劉和鼎部第四、三十六、五十六師等師主攻延平,從正面強襲其西北高地;以第五路軍第十縱隊湯恩伯部冷欣師和第四路軍第三十六師宋希濂部攻擊延平各制高點;以第三十師孫連仲部進攻吉溪;蔣鼎文于安豐鎮設指揮所,直接指揮炮兵第一團和空軍助戰。同日,第四路軍第二縱隊指揮官王敬久,率第八十七師(王兼師長)和第八十八師孫元良部進攻古田。福建人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由南屏抽調兩旅增援。
△ 福建人民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召開會議,李濟深、陳銘樞等改變固守福州方案,決定命蔡廷鍇火速率部馳援古田、延平擊破中央軍,保全福州。蔡即命毛維壽為右路軍指揮官,指揮第二軍及第三軍之一部,沿大湖經雪峰向古田急進解趙一肩師之圍;命沈光漢為左路軍指揮官,指揮第一軍及第三軍之一部,沿白沙、甘蔗經水口向延平推進;陳銘樞、蔣光鼐、黃琪翔隨總部行營由福州向白沙前進;以第四軍張炎部為總預備隊。限令該軍于1月7日到達福州待命。
△ 湘贛軍區紅三師和贛北獨立師分途向修水縣東部湖田坂、何子恕、木古港發動突襲,與郭汝棟部張、劉二旅在湖田坂作戰。11日,紅軍經大橋北進,郭師劉旅、新七旅追擊,紅軍直入走馬場、紫荊山一帶。13日,郭師等追至紫荊山包圍紅軍。紅軍與之血戰一晝夜,贛北獨立師師長楊錫成犧牲,損失甚重。
△ 劉湘限令各軍于一周內攻占儀隴、巴中、江口及立山等地,完成其第一期“進剿”計劃。是日,四川“剿匪”軍第三路軍羅澤洲部會同第二路軍李煒如部進攻儀隴、巴中。10日,徐向前紅四方面軍自動撤出儀隴,退入旺蒼壩、千佛巖、頂山場之線,李部于當日進占儀隴。次日,羅部亦至儀隴后山,向儀隴城開槍恐嚇李部。李疑紅軍反攻,慌忙撤走,羅部即入儀隴。
△ 第四十軍孫殿英部自上年西進屯墾,為寧、青等省當局阻止,后遵軍委會之令暫停西進。是日,孫軍一部由五原循黃河河套,經寧遠、石千子向沃野移動。次日,孫軍分抵寶豐、沃野一帶。寧夏省政府主席馬鴻逵在石嘴子、平羅及寧夏省垣間節節布防。10日,孫在臨河設立軍部,積極準備西進。
1月6日 宋希濂部攻占延平制高點九峰山,湯恩伯部攻占延平東部。延平閩軍第五師師長司徒非派人向劉和鼎接洽投降;第一軍沈光漢部第一師劉占雄部不戰而退。中央軍占延平,一部進至雪峰。
△ 陳濟棠以福建戰事激烈,電令粵軍獨立第一師師長黃任寰、獨立第二師師長張瑞貴、第五師師長李振良、獨立第四師師長鄧龍光等加緊粵邊防務。8日,獨一師由大庾、蕉嶺、平遠開往上杭、永定;獨立二師向詔安、云霄推進;第五師一部由興寧向梅縣開拔,擬轉上杭。
△ 日本駐偽滿大使館參事官谷正之根據日外務省及拓務省之訓令,與關東軍司令部在長春召開聯席會議,審議“駐滿之日本新警察制度”,決定:一、駐偽滿大使館內設警務廳統制全境之日籍警察;二、警務廳長由憲兵司令官兼任(初任廳長為田代司令官);三、在東三省之外務省警察及關東廳與“滿鐵”附屬地之警察均受其指揮;四、警察之最高指揮者為關東軍司令官。
△ 劉桂堂部在中央軍第二十五師關麟徵等部截擊下,由阜城分竄冀南、魯西、魯北。11日,劉部一股竄魯北桑園、德州,一股竄魯西濮縣大王廟。12日,韓復榘派第七十四師李漢章及民團第二路軍趙仁泉等堵截,以防深入魯省。13日,劉部在冀南之一部竄深縣,一部由景縣南入清河、臨清間油坊鎮附近。何柱國軍及騎兵師白鳳翔等部緊追堵剿。
△ 張學良由意大利乘“康脫浮特號”輪回國,途經香港登岸訪胡漢民。前張學良顧問端納及東北軍舊部榮臻、鮑文樾、馮庸、米春霖、劉鳴九等十余人在港候迎。
△ 國民政府指令行政院,派陸軍第三十五師師長馬鴻賓兼任甘寧邊區“剿匪”司令。
1月7日 中央軍李延年、湯恩伯兩縱隊沿閩江而下,分東、西兩路夾擊水口。閩軍譚啟秀部背水作戰,失守天竺山。同日晚,李部占水口,譚只身乘木筏逃出重圍,閩人民革命軍兩師被殲。
△ 湘鄂邊區“剿匪”總司令徐源泉令所部進攻利川,賀龍紅三軍在利川城郊與之激戰。徐部不支,急向川軍劉湘求援。次日,川軍陳萬仞調楊勤安獨立旅由川東邊區磨刀溪向利川北部南坪洞、涼露山、汪家營之線推進。12日,紅軍與徐部再戰后南撤,16日入咸豐縣大、小沙溪。
△ 偽滿國務總理鄭孝胥召開各部總長會議,審議所謂《國策大綱》,準備實行帝制。大綱主要內容是:(甲)對內政策:(一)制定各種法律,取法制主義統制;(二)實行地方自治;(三)開發實業,統制金融;(四)振興教育,提高文化;(五)整頓警察制度及武備,維持治安;(六)廣收人才,選用賢能;(七)實行王道主義。(乙)對外政策:(一)以尊重國際主義為外交方針,與各國合作為原則,取親善政策,遵守國際法及外交慣例;(二)維持治安,保護外僑之生命財產;(三)開放門戶,歡迎外國之對滿投資及經濟合作;(四)側重對外通商政策,等等。
△ 三民主義力行社召開干部會議,決定三大活動政策:一、在全國各部隊內開展工作,以監視各軍長官活動;二、實行法西斯主義,掃蕩國民黨內部一切“反動分子”,收容雜色派別,徐圖消滅,厲行黨部法西斯化,集一切權力于領袖;三、沒收軍閥政客財產作為基金。
1月8日 汪精衛在南京國民黨中央紀念周上講話,堅持“厲行黨治”、“厲行訓政”、“掃除一切障礙”,反對以和平方法解決閩事。并謂對第十九路軍定非消除不可。
△ 張學良回國抵上海,對記者發表談話謂:“本人對于救國之主張,一如昔日,即為‘和平統一’四字?!?1日,又發表書面談話,表示:一、“姑容許一個領袖(指蔣介石)有實驗的機會,姑擁護一個主義使得發揮其效能”;二、辦教育的人共同起來刷新人才教育;三、速息“鬩墻之爭”,準備應付第二次世界大戰;四、全國“真正做到精誠團結”,并與政府商議東北難民及失業者根本救濟辦法。末謂,“如志不得行,擬再出國調查研究”。
△ 偽滿加緊進行復辟帝制活動。偽滿國務院召開特別內閣會議,討論向溥儀提出《國體建議書》。11日,日關東軍授意偽省、市長向溥儀呈送《改帝制建議書》。18日,偽滿在奉天召開實行帝制市民請愿大會,強迫市民參加。
△ 《文學季刊》在北平創刊,謝冰心、鄭振鐸、朱自清、章靳以、李長之、吳晗、林庚等編輯,北平立達書局發行(自第四期起改由該社自行發行)。
1月9日 蔡廷鍇接紅軍彭德懷電告:“蔣軍衛立煌部在閩江以南活動,有趨永泰模樣?!笔且共逃筛收嶂涟咨撑c陳銘樞、蔣光鼐、黃琪翔等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前線各部火速撤回福州,退兵閩南。會后陳、蔣、黃等星夜趕往福州,安排人民政府撤退。
△ 福建人民革命軍廈門守軍張炎部李營退往漳州。同日,漳廈警備司令兼廈門特別市長黃強、公安局長林鴻飛撤離廈門,避居鼓浪嶼。嗣后黃等降中央。
△ 中共東滿特委在延吉縣南洞召集該地區各抗日武裝領導人舉行聯席會議,討論決定共同抗日的辦法和原則:一、各武裝團體密切聯系,互相幫助,繼續開展反日反滿活動;二、對日軍前來勸降,應堅決拒絕,若有投降者應立即清算;三、當日軍來攻時,不應以武裝抵抗,應取回避主義;四、同日軍交戰或襲擊時消耗的彈藥,應由反日士兵予以補充;五、同正在避難的同志取得聯系,籌集糧食,同時應向親日偽者征收,或奪取運輸途中的糧食。
△ 劉湘在成都四川善后督辦公署接見上海《新聞報》、《申報》及中央社、國聞社組成的上海記者赴川考察團。謂“目前四川最重要的工作即為剿匪計劃的完成”,之后“再行著手開發四川,進行生產建設”。表示歡迎各省各界投資開發四川。
△ 財政部統一全國鹽稅,通令各榷運局自本月起,發售鹽斤除用新衡器外,每擔一律收稅10元。
1月10日 蔡廷鍇在福州召集各軍師長以上干部會議,部署退往漳州、泉州的計劃:第三軍區壽年部首先渡江南撤,以急行軍進占仙游,掩護主力部隊總撤退;第七十八師在馬尾附近監視蔣軍海軍行動,俟主力退出福州后南撤;第四軍張炎部掩護主力渡越烏龍江后跟進;第二軍毛維壽部隨第三軍之后,于惠安、泉州間輪番掩護主力撤出;第一軍沈光漢部隨第二軍之后跟進;以先遣縱隊司令邱兆琛部為總掩護以斷后路。此外,并決定政府重要人員先去香港,俟軍事穩定再返福州。同時決定,在人民革命軍主力未撤退之前,暫委張炎為福州戒嚴司令。同日,蔡、蔣聯名電請陳濟棠派兵接防閩西。
△ 中央軍魚雷游擊司令王壽廷由三都澳率艦艇兩艘及陸戰隊兩個營,會同廈門要港司令林國賡進占廈門。同日,蔣鼎文派劉光謙接收福建人民政府廈門特別市政府,楊廷樞接收思明縣府。
△ 西路軍第二縱隊司令劉膺古在萍鄉召開“清剿”會議,第十八師師長朱耀華、第五十師師長岳森、第六十二師師長陶廣等出席。會議決定將湖南全省分為五個保安區,共編34團又兩營。貫徹“軍政并行,清剿兼施”方針。實行“筑堡封鎖,筑路交通,清鄉善后”三大政策。部署以“肅清”萬載紅軍孔荷寵部為最主要任務。
△ 蔣介石派德國軍事顧問團上校軍官韓英士(亦作亨因斯)持其親筆信前往德國柏林,迎接前德國陸軍總司令賽克特再次來華,正式擔任軍事顧問團總顧問。3月6日,賽離開柏林前夕,德國總統興登堡、國防部長麥肯遜、外交部長牛賴特等曾分別接見,均表示德國政府將予以可能之支持。日政府得悉后,對此表示強烈反對,要求德國駐日大使狄克森急電柏林外交部勸阻,德政府未允。其后,日駐柏林大使訪德外交部,指責德助中國備戰,以便將來對日。
△ 國民黨中政會通過財政部發行《民國二十三年關稅庫券》一億元,作為償還銀行積欠、安定金融之用,月息五厘,七年償清本息,由財政部指定關稅收入為還本付息基金,本月起九八折發行。13日,國民政府公布《條例》。
△ 是日為日本“日俄戰爭紀念日”,溥儀在長春舉行閱兵式。同日下午舉行“中央最高首腦部及各省代表聯席會議”,決定推鄭孝胥為代表面謁溥儀,勸進帝位。
△ 全國國語教育促進會呈請教育部通令各省、市教育廳、局,推行社會教育應切實注重國語,并附辦法四條,以便推行。25日,教育部批準,通飭各地遵照施行。
△ 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前海軍部長、福建省政府主席楊樹莊在上海病逝。
△ 武昌鄂聲通訊社創立。
1月上旬 四川“剿匪”第一路軍鄧錫侯,以右翼第五師第十三旅陶凱部由劍閣縣紅巖子渡嘉陵江,右翼與第二路軍遙取聯系;中路以龔渭清旅、楊曬軒旅分別由昭化、廣元出發;左冀盧濟清旅由朝天驛沿大巴山腳東進,分別在廣元縣元壩子、王家壩、快活嶺和蒼溪縣山川寺等地,多次向徐向前紅四方面軍發動猛攻。紅三十一軍王樹森部在快活嶺之役殲滅鄧部近千人。其后,紅軍自動縮短戰線向后撤退,陶凱旅和第十五旅楊宗禮兩部進占趙家場、麻桑樹、張壩場、肖家梁及元壩子等地。
△ 上年冬,黔東車鳴翼部在龍里縣屬觀音山被王家烈部戰敗后回駐銅仁,得湘西陳渠珍之助積極準備反攻。是旬,王家烈派其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率部進攻車部,先后在岑鞏縣羅家山、銅仁縣榮店場及亞漁場、貓貓巖將車部擊敗,占領銅仁。下旬,經何鍵派員調解,雙方在龍溪口會商解決辦法。
1月11日 海軍部長陳紹寬率“海寧”等五艦由滬駛閩,次日抵三都澳向福州推進。
△ 西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劉建緒電令第十六師彭位仁由蓮花進攻永新,尋湘贛蕭克紅十七師、高詠生紅十八師主力作戰。次日,彭部開至橋頭、朱嶺坳,13日乘雪霧分途進占將軍山、更鼓寨、梅花山等險隘。湘贛紅軍模范師等大部入蓮花、安福交界之大山中,一部向永新。
△ 內蒙各盟旗代表吳鶴齡、趙泰保等在南京面謁汪精衛,請速批準成立自治區政府。汪允盡早實現。
1月12日 張治中部自9日起,從延平、屏南、水口三路圍攻古田,并以飛機進行轟炸。駐守古田之第十九路軍第五軍第七師趙一肩部連日遭到圍攻,馳援古田之右路軍第二軍毛維壽部未能及時趕到,趙部不支,是日停止抵抗,向張治中投降。中央軍占古田。
△ 是日至次日,日海軍陸戰隊200余人,乘人民革命軍正在撤退之際在福州登陸,進駐倉前山。
△ 陳濟棠約晤第十九路軍駐廣州辦事處處長陳福初,要求將駐廣州河南第十九路軍特務營撤退。次日,第十九路軍特務營自動繳械,陳濟棠派軍警接收第十九路軍駐粵各機關,并停發對福建的協餉。
△ 是日及13日,云南省第二殖邊督辦楊益謙、第一殖邊督辦李曰垓先后急電云南省政府主席龍云,報告英兵入侵班洪情形。
△ 初旬,新編第三十六師馬仲英部萬余人圍攻迪化城,盛世才派外交處長陳德立前往蘇聯駐迪化總領事館向總領事阿布列索夫請求軍援。盛世才答應在新疆實行反帝、親蘇、民平等政策。是日,巴品古歸化軍佯稱趙壽山任指揮官,分兵兩路,一由霍爾果斯入伊寧,一由塔城向綏來。馬仲英得悉后,乃派馬虎山赴頭屯河迎擊。
△ 孫殿英發出移防通電,謂“官民饑寒交迫,實不能坐以待斃,只有仍本屯墾令西行”。同日,孫部與寧夏馬鴻逵軍接戰,占領寧夏磴口縣,并電請蔣介石、何應欽令馬鴻逵停止軍事行動。次日,孫軍分路進攻寶豐、黃渠橋各大鎮。馬鴻逵電北平軍分會報告孫軍進犯寧境。何應欽即電令孫停止行動,原地待命。
△ 上年6月25日美籍教士辛普生(即新振華)在甘肅會寧縣華家嶺被土匪槍殺事件,經甘肅省政府嚴密查辦,捕獲兇手馬榮華、馬維和、范永德等三人。是日,甘肅皋蘭地方法院判處主犯馬榮華死刑,3月1日執行槍決。
△ 國民政府特派蔣鼎文為贛粵閩湘鄂“剿匪”軍東路總司令。
△ 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福建省政府委員兼主席,省政府暫設延平,由行政院轉飭陳儀迅即赴任。又令,福建省各政府、各委員、各兼廳長,由行政院查明,未經“附逆”者飭回原任,其“附逆”有據者分別褫職,遴員補充。
△ 國民政府特派黃慕松為致祭護國弘化普慈圓覺大師達賴喇嘛專使;準張乃燕辭建設委員會副委員長職。
1月13日 福建人民政府及其第十九路軍退出福州,撤往漳州、泉州。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黃琪翔、陳友仁、徐謙、余心清、章伯鈞、胡秋原、梅龔彬、何公敢等人民政府領導人分別乘飛機、輪船、汽車離開福州。同日,蔡廷鍇等通電在漳州設人民政府,在泉州設總部,表示堅持戰斗。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以福州瀕危,致電福建第十九路軍,作六項緊急提議,其要點為:一、立即實踐其宣言中及協定上所允諾的人民民主權利;二、立即武裝福州、泉州、漳州各地群眾,贊助群眾參加反日反蔣戰線,以保衛福州及泉、漳各地;三、立即組織反日反蔣的斗爭團體,不應借口戰局緊張,妨礙或禁止這種組織的發展;四、實際贊助蔣敵后方民眾武裝組織和反日反蔣活動;五、決心肅清自己隊伍中準備向蔣介石投降或請托帝國主義保護的分子;六、向第十九路軍全體官兵宣布,為反日反蔣,只有與蘇維埃和紅軍合作到底,并采取一切有效方法與聯合一致的有效軍事行動。
△ 西路軍第二縱隊司令劉膺古命令第十九師第五十七旅為第一支隊,以該旅旅長陶柳任支隊長;第六十二師抽兵兩團為第二支隊,以鐘光仁任支隊長;第十八師抽兵兩團為第三支隊,以易振湘任支隊長;第五十師抽兵三團為第四支隊,以彭璋任支隊長;第六十二師抽兵兩團為第五支隊,以李國鈞任支隊長,限22日前分別集結謝家坊、潭埠、三百興、黃岡口等地待命,準備向小源、白水、菱湖等湘贛蘇區根據地發動進攻。
△ 王陵基趁紅軍撤出儀隴之后,是日命令所部主力分別向旺蒼壩、千佛巖、頂山場一線繼續發動總攻;田頌堯部之羅乃瓊師及曾憲棟師之一部向恩陽河推進。徐向前紅四方面軍在胡家場等地截擊王陵基部,一部在閬中縣雞梁山擊敗田頌堯部。
1月14日 河北省政府以“指導民運”為名,于本月初派員赴唐山解散開灤煤礦工會,妄圖用官辦的工會整理委員會取代原有工人自己組織的工會。是日,馬家溝、林西、趙各莊、唐各莊等礦工三萬余人在中共唐山市委領導下舉行罷工,要求恢復工會和失業工人復工。馬家溝礦工人的罷工遭保安隊鎮壓,死傷六人,工人要求省府嚴懲兇手。唐山啟新洋灰廠工人起而聲援。唐山礦工人表示如三日不得解決,將取一致行動。28日,唐山礦工人加入罷工。31日礦方在國民黨黨政人員的參加下被迫簽字,允許取消包工、賠償罷工損失、恢復失業工人工作,并答應工人有代表辦事處之組織以為變相之工會。2月1日,罷工結束。
△ 日軍于上年12月假“剿匪”之名侵占察邊沽源縣后,是日又有日偽軍千余名進占赤城以東之喜峰砦,并向龍門所推進,守軍宋哲元部黃守中部隊竟向后撤退。同日,日軍駐黑河司令官森一郎用飛機在察東地區散發“警告”宋哲元駐軍的《聲明書》。次日,日軍向赤城駐軍提出警告。宣稱:“(一)察東長城線系‘中滿’國疆,中國駐軍系違背《塘沽協定》;(二)立即撤退龍門所趙家營子一帶駐軍;(三)赤城、獨石口等處系協定之延長線,亦不應駐兵;(四)察軍撕去日方布告為不敬及挑釁?!?/p>
△ 孫殿英部繞過石嘴子攻至平羅附近,次日起連日全力攻擊平羅城。16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電令孫、馬停止軍事行動,靜候處置。孫部副軍長于世銘率一部由葫蘆州繞攻李崗堡,擬斷馬軍平羅、寧夏間聯絡。17日,孫、馬兩軍在李崗堡激戰,孫軍被馬軍擊潰,退至蔣砦、陳砦。
△ 英艦“白威克號”、美艦“杜爾薩號”借口護僑,各派水兵數十人在福州登陸,次日撤往馬尾。
1月15日 中共臨時中央在瑞金召開六屆五中全會,討論《目前的形勢和黨的任務》、《白色區域中經濟斗爭與工會工作》及《中國蘇維埃運動與它的任務》等問題。18日,通過《目前的形勢和黨的任務》、《政治決議案》等決議案,補選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中央黨務委員會委員。并改選中央政治局,由博古(秦邦憲)任總書記,張聞天、周恩來、項英、陳云為政治局委員。
△ 第十九路軍全部撤離福州。蔡廷鍇離福州前,聘請薩鎮冰出面擔任福州維持會會長,并以省公安局局長丘國珍、商會主席羅勉侯等為委員。下午薩等就職,由福州維持會及商會等籌助第十九路軍開拔費12萬元,全市遍貼“歡送十九路軍”等標語。蔡與其主要人員分乘汽車去峽兜。次日晨,第十九路軍退盡,中央軍海軍陸戰隊進入福州。隨后,劉和鼎、李玉堂、蔣鼎文也先后至福州。
△ 蔣介石由浦城至延平部署軍事,特委陳明仁為浦城警備司令,陳萬泰為建甌警備司令,以警戒閩北紅軍。17日又命蔣鼎文負責閩戰全面指揮,進軍泉州。20日,蔣鼎文抵廈門,命令以宋希濂、李延年兩師由福州渡閩江向泉州追擊;以王敬久、孫元良兩師自延平南下渡閩江向西南轉進,配合向泉州追擊;以冷欣、李默庵兩師向左行半徑迂回,經永春、安溪向泉州西部壓迫,并截斷蔡廷鍇所部西進龍巖的交通線;以萬耀煌、劉戡兩師從永泰南下,經仙游向泉州北部壓迫;以第三師李玉堂部由福州經海路迂回至廈門、漳州南部登陸,直搗漳州,并遮斷泉州閩軍退路。
△ 胡漢民在《三民主義月刊》第三卷第一期上發表《政治上的責任》一文,重申去年12月15日對時局宣言的主張:一、推翻軍閥統治(按:指南京蔣政權),然后實行“抗日剿共”;二、反對福建人民政府與南京政府,要求組織一個“真正代表國家人民利益”的政府;三、中國必須嚴格實行三民主義政治。并將其主張歸納為八個字:“蔣汪下野,福建回頭?!?/p>
△ 中華國貨產銷聯合公司在上海成立。該公司由參加芝加哥博覽會出品協會之各省代表周貫虹等發起,得全國18省區響應,以“生產救國為宗旨,扶助實業之發展,實行產銷合作”相號召,股本26.05萬元。30日召開第一次董監事聯席會,舉杜月笙為董事長,王曉籟、史量才、許世英、林康侯、俞佐廷、鄔志豪為常務董事,聘鄔志豪任總經理。
△ 《音樂雜志》季刊在上海創刊。蕭友梅、易韋齋、黃自編輯。該刊為全國惟一的音樂刊物。
1月16日 第五路軍衛立煌部南進追擊第十九路軍,其所屬第八十三師劉戡部在仙游以南與第十九路軍第三軍張君嵩第三師接觸。張師英勇反擊,掩護各軍南撤。同日,蔡廷鍇抵莆田,主張先集兵力于仙游,擊敗衛立煌部后南下,遭第一軍第一師師長鄧志才和第二軍軍長毛維壽反對,遂改令第三、四兩軍及邱兆琛縱隊統歸區壽年指揮,一面堵后,一面掩護西側部隊繼續南撤;并令第二軍到達惠安后,以一部占領涂嶺要隘,掩護主力晝夜兼程抵達泉州設防。
△ 陳濟棠電蔣介石,要求保留第十九路軍名稱,給蔡廷鍇、蔣光鼐川資出國,并將閩南劃歸粵軍防地,所遺第十九路軍由戴戟、陳維遠改編。
△ 國民政府任命李敬明為陸軍第三十一師師長;免邢震南第四師師長。
△ 蔣介石密電孔祥熙,要求在滬與德國人福斯炮廠經理接洽購置重炮。18日,孔復電報告已遵意與該廠經理晤洽。
△ 馬仲英部由迪化北郊攻占東門飛機場及無線電臺,19日攻占南梁及王家莊,其在頭屯河之戰七戰七勝。盛世才因巴品古歸化軍的援助,盡力固守迪化,并派兵一部進攻昌吉。
△ 何應欽派北平軍分會高級參謀侯成前往太原面見閻錫山,請閻出面阻止孫殿英軍西進。是日,侯在太原要求見閻。閻以患“感冒”為由,未予接見。
△ 日偽軍進攻察東趙家營、郭家窯子,圖占龍門所。守軍張人杰令所部負責守土,對進犯者妥為應付。該部宋鐵林旅胡文郁團予以還擊,至夜日偽軍撤退。
△ 劉桂堂部在魯西民團總指揮趙仁泉直轄混成團和李德宣騎兵團襲擊下,由曲周竄入邯鄲、永年,19日占涉縣,欲久居武安、林縣及涉縣地帶。豫、魯、晉三省軍隊對劉部組織會剿。
△ 波蘭首任駐華公使魏登濤在南京向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呈遞國書。
1月17日 蔡廷鍇率部由莆田經涂嶺抵泉州,是日召開緊急會議。蔡決定本人離軍去閩西,希望部隊火速分路西進閩西保存力量,凡不愿西進者自由擇定,宣布將第一方面軍部隊歸毛維壽代指揮。隨后,蔡派副參謀長范漢杰率高級參謀陳心慕往廈門與蔣鼎文接洽,說明蔡已離軍,愿和平改編第十九路軍。傍晚,蔡乘機抵漳州。
△ 蔣介石鑒于紅軍圍攻沙縣甚急,電令第三路軍總指揮陳誠以第五縱隊羅卓英及第七十九師樊崧甫部于20日向建寧推進,予以策應。陳即令羅卓英部由黎川、硝石之線向熊村、河塘一帶集結;樊崧甫師經水口至長源、淹巖一帶集結;均限23日到達,以備續向建寧推進。
△ 國民黨中政會第三九二次會議通過《內蒙古自治辦法》,凡11條:一、內蒙古自治,分區設置自治政府,對區域隸屬、組織權限、經費等各項另擬辦法;二、內蒙古自治之實施,自治區政府未成立前,由中央或當地省政府派員組設籌備處;三、內蒙古自治區在察、綏兩省未設縣治的地方各設兩區;四、自治區政府設委員五至15人,委員長一人,副委員長二人,區政府分科辦事,為區旗兩級;五、自治區政府隸屬行政院,并受中央各主管部、會之指導監督;六、自治區內之國防、外交均歸中央,其特殊性質者,在不抵觸中央及當地省政府法令范圍內,區政府可發布或制定單行法規;七、省區關系,自治區內各蒙旗行政為中央未授權省政府者屬之,如涉及省行政范圍者得與省政府會商。省政府得中央委托,可代表中央指導區政府辦理自治;八、自治區經費,由中央核準后撥款補助,稅收屬國稅者由中央征收,在已設縣區由省政府征收地方稅,自治區政府僅在未設縣區征收地方稅;九、經濟問題,未開墾與未設縣治的蒙旗,在該地住滿一年以上,不分民族得享游牧墾耕種,森林礦產歸國有,并由財政部在該區設中央銀行分行;十、教育制度及經費,由教育部會同蒙藏委員會擬訂具體辦法;十一、司法由行政司法部會同蒙藏委員會擬訂具體辦法。
△ 是日晨,內蒙各王公赴京代表尼瑪鄂特索爾及各盟旗駐京辦事處代表趙泰保等,在蒙古各盟旗聯合駐京辦事處處長吳鶴齡率領下,分別向國民黨中央黨部等機關請愿,要求設立自治區政府,該地未開墾土地暫予保留;自治區政府有一定稅收權;并反對外族人移居蒙地。
△ 上海市公安局公共租界總巡捕房共同出動,前往福州路合眾書局搜查,抄去魯迅著作《二心集》1333本,解送捕房。魯迅所著《偽自由書》出版后亦被查禁。
1月18日 胡漢民在香港對記者發表談話,對福建局勢提出善后辦法:一、寧、閩應即停戰;二、第十九路軍應即驅逐亂黨,自承其咎,取消新組織,恢復黨徽、國徽;三、依照淞滬抗日舊制,改編第十九路軍,以保存此有歷史之國家武力。
△ 晚7時,上海特別市黨部執行委員、上海市政府社會局局長吳醒亞、上海淞滬警備司令部軍法處處長陶百川、上海市政府教育局局長潘公展等,在上海“招待”本市各大報主要負責人。潘公展宣稱:“當此中央討逆剿匪均獲勝利”之后,“中央仍將專力肅清赤匪”?!霸诤蠓街逃吓c文化上,尤應排斥赤化宣傳,摒絕匪徒一切活動”。要求各報“今后對軍事政治消息之刊布要慎重,副刊文字之涉及左傾或過激者”完全不得刊載。次日,吳醒亞等又宴請各報副刊、電影專刊和各雜志編輯、新聞記者數十人。續謂:“茲后務望上海文化界一致摒絕赤化稿件”,倘再有不接受商量而發現不妥文字者,“則當以為有特殊使命論,自當另行制裁”。
△ 內蒙代表吳鶴齡、趙泰保等在汪精衛所設招待會上,表示堅決拒絕17日國民黨中政會通過的《內蒙古自治辦法》,要求照上年黃紹竑在蒙所商之原案通過。同時就《內蒙古自治辦法》向國民黨中央提出三項補救要求:一、請保障盟旗部族之原有地位及區域的權益;二、實行自治,共御外侮;三、各盟旗部永遠免除省縣之侵蝕壓迫。并聲明:蒙古自治絕非分離運動,自治并非為少數人謀利益,非反對省縣當局,僅求公允。
△ 川軍第五路軍右方兵團中央縱隊劉若弼旅(劉代旅長),經宣漢縣隘口向綏定、宣漢、城口、萬源之交通要道馬渡關推進,是日占領羅鼓寨、大羅坪等要地。徐向前紅四方面軍再次緊縮陣地,先后撤至固軍壩、羅文場、馬渡關及紅靈臺之線。
△ 班禪應國民黨中央電召,離綏經北平轉赴南京,出席國民黨四屆四中全會。臨行時發表談話稱:解決藏事須由宗教入手,必須宗教推動方可言政治。24日班禪專車抵京。
△ 財政部電令各省、市政府轉令各地銀爐業于令到之日一律停止營業,今后不得再行私開,并將公估局于同日一律撤銷。
1月19日 紅三軍賀龍部由咸豐轉戰湘西龍山縣茨巖塘。21日,湘軍陳渠珍、龔仁杰部及保安團羅致英部來攻,賀部與之接戰。23日,賀部入永順西庫,24日進攻馬達鋪、杉木村,陳渠珍等部駐守永順城。
△ 鄂豫皖徐海東紅二十八軍向河南固始出動,全殲民團三個隊,后轉移至安徽六安。
△ 西南政務委員會在廣州召開常會,決定解決閩事四項原則:一、寧、閩克日停止軍事行動;二、取消人民政府;三、李濟深、陳銘樞引咎下野;四、責成蔣光鼐、蔡廷鍇恢復第十九路軍番號,整飭軍紀,驅逐叛逆。俟執行部通過,即電請南京當局采納。22日,胡漢民及西南政委會分別致電國民政府,請求停止對第十九路軍用兵。指出“若壓迫過甚,恐其鋌而走險”, “殊非國家、地方之?!?。
△ 秦德純代表宋哲元在北平訪日駐平武官柴山,要求制止日軍對察東的騷擾。柴山答復系屬“誤會”,但仍主張在平與察省代表談判,竭力借此要挾,劃察東為“非武裝區”,逼迫察省駐軍撤至赤城以西。
△ 蔣介石為反共軍事需要,派浙江建設廳廳長曾養甫任閩贛浙皖道路建筑處處長,在軍務工程專家協助下,調集工兵萬人,工人數千,開始趕筑浦城、建寧線。并計劃筑建寧、延平線,接至水口,使閩北各主要城市以汽車大道聯成一氣。
△ 蔣介石、汪精衛、陳果夫、居正、孫科、于右任、顧孟馀、葉楚傖等聯名分別致電胡漢民、馮玉祥、閻錫山、趙戴文、劉守中及在滬各中委,促速入京出席國民黨四屆四中全會。
△ 孫殿英續攻平羅,翌日被馬鴻逵部馬寶琳旅擊退。20日,閻錫山改變以前支持孫軍西開的許諾,電勸孫停止前進。21日,孫部再攻平羅失利,退集平羅北部地帶。
△ 內蒙云王、德王自滂江電黃紹竑,質問上年在蒙所商自治辦法為何擅自改變,要求黃促請國民黨中央照原案通過。
1月20日 國民黨四屆四中全會在南京召開,到中央執監委及候補執監委96人。22日,蔣介石由杭州抵南京出席。會議討論各種提案共51件,其中以西南代表崔廣秀、黃旭初根據胡漢民八項政治主張所提之提案最為會中所注目。會議通過改革政治案、分期促進訓政案,以及推行土地政策、統一水利機關、整理田賦、廢除苛雜、安撫東北流亡人員等議案。25日,全會選舉林森連任國民政府主席,并通過全會宣言后結束。
△ 國民政府任命鄧家彥為國民政府委員。
△ 偽滿國務總理鄭孝胥謁偽執政溥儀,呈遞勸進帝位建議書,并宣稱于3月1日實行帝制,以溥儀為“滿洲帝國皇帝”。偽滿外交部次長日人大橋忠一在廣播電臺作特別講演,宣稱:“滿洲國”之國體變更,與復辟“完全無關”。溥儀亦發表宣言,謂“滿洲三千萬人民全體盼余踐位,此為余之神圣權利”。同日,日本外務大臣廣田發表聲明,支持鄭孝胥的聲明,表示將促其早日實現,并電日本駐各國使臣向駐在國政府解釋。
△ 川軍第五路軍左方兵團之右縱隊范紹增師在流江河東北雙河場被徐向前紅四方面軍殲滅千余人。23日,王陵基急欲搶奪馬渡關,親臨前線指揮所部續向馬渡關推進,從東、西、北三面圍攻紅軍,所部范師第十二旅在慶云場又被紅軍夜襲擊潰,其左翼攻勢遭挫。
△ 第八十四師師長高桂滋等部,為追剿劉桂堂攻河南涉縣。29日,劉桂堂部由涉縣西竄,繞道入太行山至林縣。
△ 偽滿吉林省公署及省治安維持會,為鎮壓義勇軍活動,召開政治工作會議,決定設立行政指導班、宣撫工作和施療班,分向撫遠、寶清、密山、同江、饒河、虎林等縣執行任務。并于各地改組縣公署,實施保甲條例,整編警察隊,組織壯丁團,調查戶口和槍支,其工作時間為三個月,經費為20.655萬日元。
△ 北平“文化團體聯合會”致電國民黨四屆四中全會,建議設立“中央文化委員會”,集中人才從事編纂、譯述以三民主義為范圍的書籍,嚴格取締“反動”宣傳,以加強對文化領域的統治。
△ 中國國際學會在上海正式成立,選舉鄔翰芳、徐澤予、許性初、王新命等15人為理事,項遠村、黃造雄等五人為候補理事。會議通過建議教育部令各大學添設國際學院或增設國際課程、發刊《國際月刊》等15件提案。
△ 黔桂公路于上年11月筑成,是日午后在廣西南丹縣六寨市舉行通車典禮。
1月中旬 上?!渡鐣洕聢蟆穭摽鐣洕{查所編纂并發行,孫成歐編輯,受農村復興委員會委托進行經濟調查與研究。
△ 上海《時代漫畫》月刊創刊,主編魯少飛,發行張光宇,時代圖書公司出版。
1月21日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到會正式代表700余人,旁聽1500人。毛澤東致開幕詞。24日、25日,毛澤東代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與人民委員會作工作總結。朱德、林伯渠分別作《紅軍建設決議報告》和《經濟建設決議報告》。大會通過《對中央執行委員會兩年來工作報告的決議》、《關于蘇維埃建設的決議》、《關于紅軍問題決議案》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等。大會選出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175人,候補委員36人,中央工農檢查委員35人。2月1日大會閉幕。
△ 中央軍李玉堂師由海道抵漳州南部,一部由嵩嶼登陸進攻漳州,一部由角尾附近登陸進攻同安,于上午將漳州、同安占領。同日,李默庵師由仙游、楓亭進攻涂嶺、驛版,第十九路軍進行抵抗,與之鏖戰三四小時,5000人被包圍繳械,李師占領惠安;第九師李延年部越永泰、仙游經南安開向安溪。
△ 蔡廷鍇退抵龍巖,漳州后方部隊隨之到達,集結龍巖兵力約4000余人。蔡以與紅軍有邊界協定,欲與閩西地方武裝傅柏翠合作,遂下令破壞漳龍公路,將部隊撤退大池、小池地區整理,計劃以游擊戰同蔣介石作最后斗爭。
△ 第十九路軍第一軍軍長沈光漢、第二軍軍長毛維壽、第三軍軍長區壽年、第四軍軍長張炎受“力行社”特務頭子戴笠拉攏收買,趁是日上午中央軍進攻漳州時,通電脫離福建人民政府,投降蔣介石。
△ 外交部駐云南特派員王占祺奉外交部之命,就英國于上年12月侵犯云南邊境事往晤駐滇英國領事哈定,哈定予以否認。25日,哈定又以個人名義致函王占祺,仍謂英緬人之開礦隊未越邊界進入班洪,無視事實接連加以否認。
1月22日 中央軍宋希濂師占莆田,續向泉州推進;王敬久師與劉戡師相配合進逼泉州。對泉州取包圍之勢。
△ 蔣鼎文擬定收編第十九路軍辦法,營長以上離營,余則點械收容。蔣介石即日復電照準,令第十九路軍集合莆田、福清、惠安聽候改編。次日,蔣鼎文電泉州第十九路軍將領,限三日內作出明白表示。沈光漢等復向蔣介石要求仍駐泉州并保留第十九路軍名義,另派戴戟來閩負責改編,至25日晚仍未開出泉州。蔣未允,仍以重兵壓迫,準備以武力解決。沈等軟化,表示聽命調動,遵令候編。
△ 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主席毛澤東致函東北人民革命軍及義勇軍,表示向英勇的抗日戰士致敬,希望繼續堅持抗日民族革命戰爭,發動群眾完全驅逐日本及一切帝國主義出中國。
△ 宋哲元在北平邀集秦德純、蕭振瀛及趙登禹等會商應付日軍要求中國撤退察東駐軍的辦法,決定派張北警備司令張允榮協助察東防務,以對付日軍對察東的侵略。23日,宋偕秦德純抵北平,同何應欽商談察東問題,決定對日之無理要求據理駁復。
△ 偽滿駐日公使丁士源辭職,由沈瑞麟繼任。
△ 國民政府特派顧維鈞為海牙公斷院公斷員。
△ 上?!吨袊嗄赙P共大同盟》發表宣言,聲稱“鏟除電影界赤化活動”,并謂上海的明星、天一、聯華和藝華四大電影制片公司,從1933年開始即被一般赤色作家和共產黨人所“操縱”, “宣傳赤化,鼓吹階級斗爭”;各電影公司今后絕對不得再攝制宣傳“赤化”、描寫階級斗爭和社會黑暗面的影片;凡已攝制者,“須自動刪剪”,違者“定以炸彈轟炸”。并揚言將對田漢、沈端先、錢杏邨、茅盾、沈西苓、樓建南、許幸之等所編劇本進行取締。
1月23日 國民政府任命阮肇昌為陸軍第五十七師師長,李松山為第五十五師師長;準駐秘魯特命全權公使魏子京辭職。
△ 日本外務大臣廣田在議會發表外交方針演說,宣稱:“滿洲國”與日本有密切而特別的關系,此后應“極力為之援助”?!爸袊鴳倩謴推渲伟才c繁榮,常保鄰善互助關系”。表示日本政府“深切注意關心中國之共產黨活動,及共產軍橫行之情況”。希望美國“增進歷史上之親善關系”,諒解日本在東亞之地位。并期望日、英兩國“親交關系之增進”。聲稱日本是“維持東亞和平唯一基石”,要求各國明白理解日本的現實地位。表示今后將推行“亞細亞門羅主義”,中國之權益應由日本獨占,反對英、美之在華勢力。按:此演說即為日本政府“天羽聲明”的基調。
△ 上海市郵務工會等50余工會,聯名具呈國民黨四屆四中全會,要求國民政府轉飭立法院速即修改工會法,明文規定各省、市得組織總工會,或頒布上海市總工會單行組織法規;反對國民黨中央民運會擅改工會名稱為“各業工會救國聯合會”,致使市總工會組織無形取消。
△ 河北遷安縣西部農民在中共領導下舉行抗日反蔣暴動。是日晚,上下梨樹峪農民百余人高舉“京東紅軍抗日游擊隊”大旗,與葦子峪、上川的暴動農民匯合,收繳地主槍支,沒收地主財物分給窮人,并攻打警察局。其后,國民黨調大批軍警鎮壓,30多人被捕,被迫轉移。
1月24日 內蒙代表趙泰保等連日向監察院長于右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請求采納原訂自治大綱。是日,趙等再向國民黨四屆四中全會請愿,要求中政會重議蒙古自治方案。29日,趙等又謁蔣介石,并擬就長篇宣言,分派代表向中央黨部、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及行政、司法、考試、監察、立法五院再作最后請愿。強烈反對中政會所訂自治方案,要求采納蒙方意見,予以重議。
△ 劉膺古部陶柳、鐘光仁、易振湘各支隊,分別由突石、分水坳、富財洲出發,總攻湘鄂贛紅軍根據地小源。紅軍徐彥剛部采取游擊戰術,迂回永新、安福、蓮花邊界。
△ 國民政府明令改組福建省政府。委員兼財政廳長許錫清、委員兼秘書長李章達“附逆”有據,著即褫職;委員戴戟(兼民政廳長)、鄭貞文(兼教育廳長)、孫希文(兼建設廳長)、高登艇、林知淵、李清泉免本兼各職。任命鄭貞文、林知淵、孫家哲、孫希文、徐桴、李進甲、陳體誠、李清泉為福建省政府委員,陳儀兼民政廳長,孫家哲兼財政廳長,孫希文兼建設廳長,鄭貞文兼教育廳長。
△ 國民政府令免陳儀軍政部政務次長職,遺缺由顧祝同繼任。
1月25日 彭德懷紅三軍團,尋淮洲紅七軍團各一部于23日起,由福建將樂、夏茂進攻沙縣,全殲蔣軍第五十二師盧興邦部兩個團及靖衛隊。是日,進占沙縣城。
△ “剿匪”北路第三路軍于23日以第十一、第六十七兩師由河塘移集黎川;以第十四、第九十四師集結團村、五都圍附近。24日晚,陳誠下令以第十一、第六十七兩師為右翼隊,受傅仲芳指揮進占橫村;以第十四、第九十四兩師為左翼隊,由霍揆彰指揮進占樟村;第六師由龍安鎮向橫村。是日,左、右兩翼同時發動進攻,董振堂紅五軍團踞守樟、橫兩村南部高地。戰至下午4時許,陳部右翼隊分經丁路、楊家店占領橫村;左翼隊經鐵爐、孔家田占領樟村。
△ 劉膺古至萬載,督率朱耀華、岳森兩師及陶柳、鐘光仁兩支隊,分三路進攻湘贛邊區紅軍省軍區及省蘇維埃所在地小源,紅軍及蘇維埃政府轉移。
△ 陳濟棠委李揚敬、黃任寰為閩粵邊防區正副司令,令黃克日調所部由閩西上杭開拔,先移永定,再移平和、云霄,向閩南推進。次日,又召集李揚敬,張瑞貴、繆培南等商訂布防粵閩邊防及處置第十九路軍辦法,決定以獨立第一師黃任寰、第五師李振良、獨立第四師鄧龍光等分別開入閩西、閩南和廣東大埔,設置第一、第二兩道防線;對第十九路軍殘部允改編為一獨立旅。佯稱阻擊第十九路軍散兵,實為暗防中央軍入粵。
△ 偽滿國務總理鄭孝胥在長春發表談話,為偽滿復辟帝制制造輿論。謂“以往二十余年,中華民國廢帝制,以共和相號召,實際上不過假所謂民主政治之虛名”, “故政治終致失敗”。“我滿洲國……應恢復舊道德,順天意而實施君主”, “冶物質與精神文明于一爐”。
1月26日 林森在南京國民政府禮堂宣誓連任國民政府主席職,蔣介石、汪精衛等各中委、各部院會長官、各機關代表千余人出席。中監委員吳敬恒任新職大典主席,代表中央授印、監誓,并政訓詞,林森宣讀誓詞并致答詞。
△ 國民黨第四屆中央監委第一次全會通過決議:一、推定林森、吳敬恒、張靜江、張繼、蔡元培為監委會常委;二、推定蕭吉珊為監委會秘書長;三、通過中央監委會組織法案。
△ “剿匪”北路軍總司令顧祝同令第三路軍總指揮陳誠率羅卓英、樊崧甫等縱隊由樟村、橫村向建寧推進。同日,陳誠部第十一師黃維和第六十七師傅仲芳部進攻邱家隘;第七十九師樊崧甫(兼)進攻寨頭隘;由第十四師霍揆彰、第九十四師李樹森任掩護隊,先分別進占竹箕隘、大坪。董振堂紅五軍團猛烈反擊,打退陳誠部沖鋒十余次,但損失甚大,遂撤出戰斗。傅、黃、樊等部進占邱家隘和寨頭隘。
△ 中共中央為福建事變發表第二次宣言,指出福建人民政府的失敗是改良主義第三條道路的結果,是首領動搖妥協或叛賣的結果。號召全國工農及民眾與紅軍聯合起來,打倒日本及一切帝國主義,打倒賣國的國民黨政府。
△ 紅十七師蕭克部奉中共中革軍委命令由安福入分宜縣境開始北上,準備會合紅十六師和獨立紅三師共同東進南潯路。翌日,在蕭公渡一舉突破國民黨軍沿河防線,渡越袁水,北入分宜、新喻間之雙林。28日,鐘光仁部進占小源。29日,紅軍渡錦江入宜豐地區。劉膺古令所部朱耀華、彭位仁等對蕭部主力“追剿”。
△ 是晚,第八十三師劉戡部由仙游經泉州北部進占泉州。翌日,蔣鼎文自廈門抵泉州,下令第十九路軍全部退出泉州,向指定之莆田、福清、惠安三縣集中,聽候改編。其中一部官兵,散處龍巖及閩西長汀、連城,彷徨無依。
△ 孫殿英屢攻平羅不下,改以左翼隊于世銘部佯攻平羅,由右翼隊第一一七、一一八兩師及一炮兵旅,在劉月亭指揮下經賀蘭山潛入寧夏城郊北塔發動攻城。翌日,孫軍爬城猛攻,兩軍激戰數小時,午后,馬鴻賓第三十五師抄襲孫軍后路。孫軍攻城失利,退集城西北之滿達橋、禮拜寺、八里橋一帶。雙方形成對峙。
△ 西藏駐南京代表接拉薩電稱:西藏司倫噶廈益倉及僧俗官民大會舉熱振呼圖克圖為總攝政,掌握西藏政教大權,其軍權仍由司倫噶廈負責。31日,行政院決議準熱振代攝達賴職權,2月23日正式就職。
1月27日 國民政府任命李文范為國民政府委員。
△ 林彪紅一軍團、羅炳輝紅九軍團各一部增援董振堂紅五軍團,分別向寨頭隘、王坊發動反攻。次日,陳誠部第十四師、第十一師各以一團作掩護,將主力陸續撤回樟村,以便集中力量與紅軍作戰。
△ 廣西省政府主席黃旭初在南京謁蔣,代表李宗仁、白崇禧表示愿意服從“中央”,并請求予以經濟補助。
△ 西藏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代表程文淵、李春先等在南京向國民黨中央及行政院請愿,請求由政府設法驅除西藏宵小,改良政治,并派大員護送班禪回藏主持一切,以免西顧之憂。
△ 財政部與中國、交通、中南、金城等16家銀行合組之銀行團簽訂4400萬元借款合同,指定以意大利庚款余額為還本基金,海關稅余款為付息基金,利率月息八厘,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償清本息。2月8日,合同公布。
△ 中華鄉村教育社在南京棲霞鄉村師范學校舉行成立大會。古楳、何玉書、彭百川等100余人到會。大會通過社章,提出調查、研究、實驗、推廣、編撰等五項工作任務。選舉何玉書、陳劍修、吳研因、彭百川、梁漱溟等16人為理事。該社有社員200余人,團體社員20余個。分設事工、教育行政、社會教育、教材等四組分任工作。
1月28日 陳濟棠以中央軍占泉州、漳州,乃改訂布防計劃,指定獨一師黃任寰駐上杭,獨四師鄧龍光駐永定,第五師李振良駐平和,獨二旅嚴應魚駐巖前。并于大埔、蕉平、蕉嶺各縣設警備司令部。布成弧形陣線,仍防中央軍入粵。
△ 蔣介石委派陳調元任贛粵閩湘鄂“剿匪”預備軍總司令。2月7日,陳至南昌設總司令部。3月23日,國民政府明令公布。
△ 紅新十軍方志敏部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等三師由江西紫湖口向浙江常山縣球川鎮出擊。翌日,在江西玉山、德興兩縣邊界之大橋與當地駐軍發生激戰,常山縣球川駐軍前往增援,紅軍撤回。
△ 徐向前紅四方面軍主動放棄馬渡關,退守大埡口、鷹背場之線。翌日,川軍王陵基部右方兵團第八旅進占馬渡關,第九旅本部進至馬渡關左側背之得勝場、魯班河、百丈巖一線。
△ 國民黨上海警備司令部以“左傾”嫌疑逮捕民立女子中學秘書、《春秋劇社》主持人王大藻。市教育局以該校校長王本嵒“容留共黨”,予以撤職,并派吳醒亞、童行白等11人改組校董會。
△ 青海西寧青海電訊社創立,由陳秉淵主辦。
1月29日 國民黨中央舉行紀念周,陜西省府主席邵力子報告《西北開發與建設》。強調要開發西北,必先救濟西北;要建設西北,必先發展西北的交通。
△ 李濟深于26日自汕頭乘輪抵港,轉赴澳門,隨回廣西。是日由梧州乘船經戎墟轉回原籍蒼梧縣。
△ 國民政府任命傅汝霖為內政部常務次長。
1月30日 國民政府任命班禪額爾德尼為國民政府委員。
△ 蔣介石在泉州任命毛維壽、張炎為東路軍第七路軍正、副總指揮。同日,毛、張在惠安通電就職。
△ 行政院會議決議,撤銷青海西區屯墾督辦公署,免去孫殿英督辦兼職(2月1日國民政府明令公布)。同日,北平軍分會代委員長何應欽電令孫殿英率部退磴口以北地區,遵照北平軍分會之編制進行縮編。
△ 孫殿英由寧夏城北迂回寧朔,轉攻寧夏城。是日在金家寨、李家巖再次為馬軍擊敗。
△ 灤榆行政專員陶尚銘與日特務機關長儀我在天津商定《改正榆關接收方案》六條,定于民國二十三年2月10日實行接收。按:1933年1月3日,日本陸??哲娐摵瞎ハ萦荜P,自此榆關為日軍侵占。嗣經簽訂中日《塘沽停戰協定》,日方將榆關交還中國接收。幾經談判,始達成《接收方案》六條。
1月31日 顧祝同委薛岳為北路“剿匪”第六路軍總指揮。以第四十三、九十七、九十二、九十三等師編為第六縱隊,由劉紹先任指揮官;以第五十九、九十、九十九等師編為第七縱隊,由吳奇偉任指揮官。同時,命兩部由永豐經古縣、藤田向彭德懷紅三軍團和尋淮洲紅七軍團陣地沙溪、龍崗圩、古龍崗等地推進。
△ 甘寧陜綏靖主任朱紹良由蘭州赴中衛,調部支援馬鴻逵抗擊孫殿英軍。2月2日,青軍騎兵第二師馬步青部抵寧朔,馬得援軍后,宣稱將以全力反攻。
是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取消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和紅一方面軍司令部的名義和組織,紅一方面軍總部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合并,方面軍所屬部隊由中革軍委直接指揮,稱中央紅軍。2月3日,中革軍委改組,主席仍由朱德擔任,周恩來、王稼祥為副主席。
△ 南昌行營劃江西全省為五大守備區。以豐城、清江、新淦、永豐、吉水、藤田、樂安、鳳岡為第一路守備區;宜黃、新豐、南豐、黎川、南城、臨川、崇仁為第三路守備區;資溪、金溪等縣為第五路守備區;余江、萬年、東鄉、貴溪、樂平、德興、浮梁、鉛山、弋陽、橫峰、玉山、上饒、廣豐為贛東守備區;峽江、吉安、泰和、遂川、萬安為贛江守備區。分別訓練團隊,建筑碉堡公路,防堵紅軍。
△ 日本陸軍參謀部決定所謂《對察施策》,依據其上年7月16日關東軍參謀所提《暫行蒙古人指導方針綱要案》,以錫林郭勒盟和察東地區為“施策目標”,并依情勢的發展向西擴張,企圖建立第二個傀儡——偽“蒙古國”。《施策》的項目包括:開辟交通、通商交易、開發產業、利用喇嘛教及回教、設置經營教育、醫療和善鄰會館。宣稱建立蒙古軍,強化蒙古自衛軍,設置通訊機關、諜報等。
△ 關東軍、“滿鐵”與偽滿共同組設勞工管理委員會,以管制和限制關內移民。
△ 川軍田頌堯第二十九軍國民黨特別黨部在川北潼屬各縣,先后破壞中共川北各地機關30余處,逮捕共產黨員156人,查抄文件、刊物9000余件。
△ 教育部在南京設立東北青年教育救濟處,專門辦理救濟東北青年教育事宜。
△ 廣西省苗瑤教育委員會(后改稱特種教育委員會)成立,由省教育廳長雷沛鴻兼任委員長。其任務是在苗、瑤族中推行教育工作。
△ 《四川經濟月刊》在重慶創刊,四川省銀行經濟調查室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