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第二卷:1916-1921
- 李新總主編 韓信夫 姜克夫主編
- 5395字
- 2021-03-04 18:13:23
4月
4月1日 袁世凱下令國民會議與立法院之組織及其議員選舉,“應恪遵各該本法所定程序”,分別辦理。
△ 袁世凱咨復參政院,在立法院尚未成立以前,仍以參政院代行立法院職權。
△ 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致電唐繼堯等,謂袁世凱“業經宣布取消帝制,諸君志愿已達,尚望共濟時艱,和平解決”。
△ 陜西第一軍總司令郭浤、第二軍總司令焦子靜傳檄討袁,先后占領朝邑(現并入大荔縣)、郃陽(今合陽)、韓城和富平、蒲城、白水等縣。
△ 盧師諦四川護國軍第三支隊進入忠縣,縣知事附義獨立。
4月2日 政事堂奉袁世凱明令,公告參政院代行立法院撤銷國民總代表名義及君主立憲國體案。
△ 護國第一軍總司令蔡鍔電復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力主袁世凱“潔身引退”。稱:“國是飄搖,人心罔定,禍源不靖,亂終靡已。默察全國形勢,人民心理尚未能為項城曲諒?!?日,唐繼堯亦復電黎元洪等指出:袁倘“真誠悔禍”,即應“毅然引退”。
△ 蔡鍔致電云南都督唐繼堯等,稱:“馮玉祥兩次派人來言,渠已決心效順,其主張在倒袁以推馮,并擔任聯絡北軍?!洳壳喽嘧R大義,現已囑令速舉。”
4月3日 潮汕護國軍總司令莫擎宇分兵兩路向梅縣進發,守軍聞風逃竄,旬日間潮梅地區悉為莫部所占領。
△ 內務部呈準改川邊懷柔縣為瞻化縣。
△ 法國巴黎華法教育會、留法勤工儉學會合辦華工學校,是日開學,學生24人。該校辦學目的,“意在選吾國工人之較有知識者,授以普通知識及中法文,使得分赴各工廠為譯人,并以工余轉為華工”。
△ 山東曲阜“經學會”成立,孔祥霖為會長,聘“講師”六人,常年講經。
4月4日 廣東“江大”、“江固”、“寶璧”三艦宣布歸附反袁軍。
△ 孫中山致函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總司令居正,指示“必占濟南,則東北全局可迎刃而解”。并謂:“現在弟認濟南為至重要地點,若濟南一得,弟當親來。大約得濟南,則兩師之軍械,一二百萬以上之現款,俱可于此間籌取。持此以往,足能號召天下,幸勿忽視。”按:居正統籌直隸、山東、山西討袁軍事。
△ 北京統率辦事處密令松滬護軍使楊善德、副使盧永祥,“切實防范”黨人在滬起事。
4月5日 孫中山是日及7日先后致電指示上海革命黨人“相機而動”。
4月6日 督理廣東軍務龍濟光被迫宣布廣東獨立,改稱都督。次日,發表獨立通電。“欲求保民息戰,惟有由各省要請退位,否則各省獨立,使袁知人心全去,不敢相持,自可得和平解決?;浭⌒吉毩ⅲ幢敬艘狻?。
△ 上海廣肇公所董事伍廷芳、唐紹儀等電廣東都督,請速電京,“止派北軍赴粵,并殺蔡乃煌以謝粵人”。
△ 護國第三軍趙世銘支隊、第二軍馬為麟支隊收復滇東竹園,8日收復十八寨,12日又收復彌勒和丘北,龍體乾、黃恩錫部相繼敗退。
4月7日 蔡鍔通令續行停戰一月,并命令羅佩金等“飭所屬前線各部隊,于原有陣地擴張強固工事,嚴密防守,不得稍有疏虞”, “并加意教練新兵,整理一切”。
△ 護國第二軍總司令李烈鈞致電唐繼堯等反對與袁議和,稱“停戰之約,于袁有大利,于我則不利”;望“奮志掃除妖孽,建立新猷,永奠邦基,以解時危,以饜民望”。
△ 廣西都督陸榮廷電請北京政府,依據約法請袁世凱“速行宣告退位”。
△ 財政部代表顧維鈞與美國李·希格金遜公司于華盛頓訂立《六厘金幣庫券合同》,借款美金500萬元,作為軍政費用。
4月8日 陸榮廷、梁啟超應龍濟光與討袁民軍之請,率桂軍約萬人,由南寧啟程赴粵,13日抵梧州。
△ 松滬護軍使署據報,滬上黨人定于“即晚起事”,特頒臨時緊急戒嚴令。公共租界亦派捕“嚴行防范”。
4月9日 四川將軍陳宧所派議和代表劉一清、雷飚到達永寧,接受蔡鍔所提停戰規約四條:一、兩軍暫守防線,不得進出步哨線外一步,如違約冒進,格殺勿論;二、軍使及信差出入,以兩軍高級軍官所指定之道路為限;三、凡有著便服,攜帶器具,徘徊于兩軍步哨線之間者,準予射擊擒捕;四、此次停戰自4月7日起至5月6日夜半止。
△ 據吉林榆樹縣呈報:該縣黃天教徒發表反對清丈“傳文”,斥袁橫征暴斂、出賣主權、復辟帝制等罪行,號召鄉民“凡有身家者,皆宜操戈直向清丈所”。
4月10日 孫中山致函鄧澤如等,認為帝制取消后,袁世凱必倒,“自取消帝制以來……顧我等責任,則由此益形重大,此蓋鑒于辛亥之往事,以倒袁為成功者,實與往日以倒滿清為成功者,同一比例,非真民黨,不能任維持共和,振興民國,一般官僚復活,即與第二第三袁氏無異……故吾輩須不避艱巨,努力赴之”。
△ 中華革命軍四川司令部成立,石青陽為司令。次日,以石青陽名義誓告國人稱:“自今伊始,本軍當貫徹唯一之主義:一、推翻專制政府;二、恢復完全民國;三、啟發人民生業;四、鞏固國家主權,以期大憝元兇殄而后已。扶持國體,生死同之?!?/p>
△ 袁世凱特任張勛兼署督理安徽軍務,倪嗣沖為長江巡閱副使。
△ 《護國軍紀事》在上海創刊,曾毅主編。同年12月停刊,共出五期。
△ 日陸軍參謀本部次長田中義一電令關東都督府次長西川虎次郎,聲稱此時應向張作霖“表示日本之真意,使他獨立”,并將“盡力供給兵器、資金等”。
4月11日 駐日公使陸宗輿向日政府遞交照會,要求對袁世凱“給予友誼的扶助”,并表示將切實加強“兩國親善提攜”。日政府表示拒絕。
△ 華僑聯合會致電袁世凱,謂僑眾皆不認袁“仍為代表國家之元首,請速退職,以免辱國殃民”。
4月12日 浙江宣布獨立。先是駐省城旅長童保暄等謀求獨立不成,遂于是晨率部圍攻軍署,將軍朱瑞逃走。各界公推原巡按使屈映光為都督,屈不就,允仍以巡按使名義兼總司令。旋屈密通袁世凱事發,被迫辭職。
△ 是晚,陳其美在滬約陸軍發動起義未果。次日約海軍先發動,又未成。
△ 廣東各界在廣州海珠召開善后會議,籌商反袁軍與龍濟光合作等事宜。旋因意見分歧,發生沖突,梁啟超代表湯覺頓和陸軍少將譚學夔當場被龍部警衛軍統領顏啟漢擊斃。警察廳長王廣齡及護國軍中路司令呂仲銘亦受傷未及救治而亡。是為“海珠之變”。
△ 四川陸軍第二旅旅長鐘體道在南充宣布獨立。
△ 參政院參政楊度、孫毓筠、張鎮芳呈準辭職。
△ 孫洪伊致函馮國璋,請其從速宣布獨立。謂“若再遲疑,望之切者或將為苛責之論”。
4月13日 蔡鍔等致電北京政府,謂袁世凱“違反約法,自召兵戎”,雖除帝號,“復據總統”,戰事無法調停,應速行宣告退位。
△ 浙江嘉湖鎮守使呂公望等宣布與袁世凱脫離關系,與護國軍取一致行動。
△ 寧波獨立旅旅長周鳳歧宣布獨立,旋派兵兩營開進杭州,逼屈映光交出政權。屈被迫宣布正名為都督。
△ 袁世凱令任命駐德特命全權公使顏惠慶兼駐瑞典特命全權公使。
△ 旅滬豫省同鄉1284人電促袁世凱退位,稱“倘仍頑抗執迷不悟”,國人“自有最后手段”。
△ 護國桂軍和護國黔軍游擊隊占領湘南新寧縣。
4月14日 浙江巡按使屈映光偽示獨立,是日袁世凱特發布命令,稱屈“識略冠時,才堪應變”, “功在國家,極堪嘉尚”,著加將軍銜兼署督理浙江軍務。
△ 蔡鍔致電四川將軍陳宧,促其從速宣布獨立,并派代表陳光勛赴成都與陳商談。
△ 袁世凱特任黃國瑄署理四川巡按使。
△ 唐繼堯致書張繼,請從速籌備召集國會,謂“需用旅費津貼及一切會中用耗,滇自當妥擬辦法接濟”。
4月15日 海軍總長劉冠雄率“海容”、“新裕”等艦輪由塘沽啟航運兵赴閩。22日至溫州海面,艦輪相撞,官兵700余人死亡,余部在福建登陸。
△ 黃興自紐約致電唐紹儀、伍廷芳、張謇、梁啟超等,重申反袁到底,稱:“不去袁逆,國難無已,望力阻調停,免貽后累?!?/p>
△ 胡漢民自日本返滬,助陳其美策劃討袁。
△ 吉林省設寶清縣(現屬黑龍江?。?。
4月16日 江蘇中華革命黨人攻襲江陰,逐走守備軍旅長方更生,宣布獨立,公推尤民為護國軍總司令。旋被駐軍馮國璋部擊退,尤民被捕遇害。
△ 馮國璋電勸袁世凱“尊重名義,推讓治權”。
4月17日 馮國璋、齊耀琳通電各省,提出調停時局大綱八條,其要旨為:一、袁仍居民國大總統地位;二、重開國會;三、懲辦奸人;四、仍用民國元年約法;五、各省將軍巡按使仍舊;六、大赦黨人。
△ 馮國璋、齊耀琳電懇袁世凱仍任大總統,“勿因報紙之讕言,遽乖初志”。
△ 袁世凱令準汪大燮辭去參政院副院長及參政本兼職務。
△ 安徽中華革命黨人聯絡大通陸路警察,占領榷運局,旋被駐軍擊退。
4月18日 滇、黔、桂、粵四省都督唐繼堯、劉顯世、陸榮廷、龍濟光等以護國軍軍政府名義發表第一、二號宣言,謂袁世凱“犯謀叛大罪”,現據民國元年《臨時約法》,由副總統黎元洪接任大總統資格,并領海陸軍大元帥職。
△ 陳宧致電黎元洪等,表示由于滇、黔兩省拒絕承認袁世凱仍為總統的議和條件,他“實難獨膺”調停之任。
△ 鈕永建派江蘇護國軍第一隊隊長何嘉祿等由滬往吳江發動水巡隊起義,是日占吳江縣署,宣布獨立。22日,被馮國璋派兵擊敗。23日,水巡隊長殷培六等被捕。
△ 黨人伏龍等由滬往南通發動起事,乘輪抵南通港時被捕,次晨被害。
4月19日 龍濟光抵廣東肇慶(今高要),同陸榮廷等協商軍政事宜,并議定成立兩廣都統府、以岑春煊為都統、暫留龍濟光都督地位、處死蔡乃煌、從速北伐等五項妥協案。
△ 岑春煊偕溫宗堯、章士釗、李根源、周善培、楊永泰等由上海繞道香港,轉抵肇慶。
4月20日 伍廷芳致書袁世凱,勸其退職。
△ 向瑞琨擅以全國商會聯合會總事務所名義通電全國商會征求意見,挽留袁氏,請勿退位。23日,全國商會聯合會總事務所發表聲明書,通函各報否認,要求“查究更正”。
△ 宗社黨善耆等人,在日人支持下,募集“勤王軍”千余人,以日軍人和浪人為骨干,在旅順營城子練兵,伺機騷亂。
4月21日 袁世凱申令宣布恢復內閣制,依約法制定政府組織令,委任國務卿總理國務,組織政府,各部總長皆為國務員,同負責任。同日,公布《政府組織令》,凡七條。
△ 唐繼堯致函梁啟超,籌商倒袁善后事宜和軍務院設置等問題。
△ 唐繼堯致電各國公使,聲明“誓不承認”袁世凱與美國所訂借款新約。
△ 袁世凱任命薩福楙為中國銀行總裁,原任李士偉開缺另候任用;同日特派周自齊督辦中國銀行事宜。
△ 江西廬山林業股份有限公司奉準改組為中國第一林墾股份有限公司,兼營農業。
4月22日 袁世凱準徐世昌辭國務卿,特任段祺瑞繼任,組織內閣。次日任命段祺瑞兼陸軍總長,陸徵祥為外交總長,王揖唐為內務總長,孫寶琦為財政總長,劉冠雄為海軍總長,章宗祥為司法總長,張國淦為教育總長,金邦平為農商總長,曹汝霖為交通總長,王士珍為參謀總長。段祺瑞新內閣宣告成立。
△ 袁世凱特任倪嗣沖署理安徽巡按使,張作霖為盛武將軍;次日又令張作霖暫署督理奉天軍務兼代理巡按使。
△ 袁世凱特任錢能訓為平政院院長。
△ 孫中山電告美國三藩市《少年中國報》,決意27日離日歸國,東京本部及橫濱交通部由謝持、謝心準分別主持。
4月23日 袁世凱特任莊蘊寬為審計院院長。
4月24日 孫中山決意回國主持討袁,是日致電檀香山吳鐵城,囑轉告黃興“直乘原船到滬相會”。
△ 江西革命黨人占領玉山、廣豐,宣告獨立。27日進據上饒。旋被駐軍擊退。
△ 黨人在江蘇金山縣策動軍警起事,占領縣署,宣告獨立,旋即失敗,士兵洪杏生、王更生等人被捕,29日被殺害。
△ 龍濟光因四省禁煙督辦蔡乃煌效忠袁世凱,反對廣東獨立,策劃海珠事件,引起各界不滿,被迫于是日將蔡槍斃。
4月25日 馮國璋通電未獨立各省,主張“各省聯絡,結成團體,各保疆土,共維公安,擴充實力,責任同肩”,以便對于獨立四省和袁世凱可以“左右為輕重”,然后審度國情,妥定方針,“融洽雙方”; “四省若違眾論,自當視同公敵”, “政府若有異同,亦當一致爭持”。
△ 袁世凱任命馮德麟幫辦奉天軍務。
△ 袁世凱任命財政總長孫寶琦兼鹽務署督辦。
4月26日 馮國璋致電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勸袁退位,稱:“財政之困窘,軍心之懈怠,外交之困難,物議之沸騰,事實昭然”, “若察時度理,見為無術挽回,無寧敝屣尊榮,亟籌自全之策?!?/p>
△ 湖南零陵鎮守使望云亭在永州(今零陵縣)宣告獨立,自任“湘南護國軍總司令”。
△ 黨人由滬赴太倉策動軍隊揭旗獨立,旋即失敗,七人被捕。
△ 袁世凱任命王揖唐督辦京都市政事宜。
4月27日 唐繼堯聞知馮國璋提出八項調停辦法,是日復電聲明袁必須退位,稱:“項城一去,諸事立即解決,否則絕無解決之望?!?/p>
△ 龍濟光率段爾源、鄭開文、李嘉品等人與陸榮廷聯名電奉岑春煊為兩廣護國軍都司令。
△ 孫中山由日本啟程返滬,廖仲愷、戴季陶同行。
△ 前清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在上海病卒。
△ 滬招商局因運送北軍被人擲彈炸毀門窗墻壁,炸傷三人。
4月28日 梁啟超致電獨立各省,主張成立軍務院,設于廣東,由唐繼堯、岑春煊分別擔任撫軍長、副長。
△ 奉天桓仁縣知事王濟輝聯合革命黨人邵兆中等,率眾起事,宣告獨立,并組成“遼東護國軍”,以邵兆中為總司令,發表討袁檄文,號召東三省軍人義士共同舉義,討平叛逆,保衛共和民國。5月1日攻占蒲石河,旋進至長甸與防營交戰失敗,退入安東(今東溝)日租界地,被日警解除武裝。
△ 在許蘭洲策動下,黑龍江省宣布獨立,舉許為督軍,朱慶瀾被迫辭職。
△ 馮國璋致電獨立各省,要求“共念時艱,早作罷兵之計”。
△ 馮國璋致電肇慶梁啟超,“望命駕回滬,俾得就近商酌一切”。
4月29日 山東將軍靳云鵬電勸袁世凱“辭職讓賢”。
4月30日 蕭德明于四川大竹宣布獨立,自稱中華護國軍四川東路總司令。
是月 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農民掀起反抗“清丈地畝”運動。海龍縣鄉民3000余人,持械包圍縣署,清丈被迫中止。東豐縣鄉民聚眾數千人,散發傳單,揭露官吏“借端苛斂”,呼吁各鄉堅持斗爭,不達目的不止。綏中縣斗爭尤烈,抗丈群眾千余人,奪取保衛團槍械,圍攻縣城。阿城、蓋平、岫巖、興京(今新賓)等縣農民,也展開規模較大的抗丈斗爭。5月,“反抗清丈風潮,無縣無之”。三省當局被迫中止清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