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史史料學(第三版)
- 陳高華 陳智超等
- 10296字
- 2020-12-10 18:17:49
第四節 《甲骨文合集》
自從甲骨文被發現以來,隨著甲骨文資料的日益豐富,關于甲骨學和商殷史的研究也不斷深入。從文字的考釋、卜辭的通讀、分期的整理,到對社會歷史研究的全面展開,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解放前五十年內,就有論著約九百種,建國以來的幾十年中,取得了更為可喜的成就。廣大研究者充分利用甲骨文和地下發掘的其他原始材料,結合文獻記載和民族學資料來考察商代社會,研究工作空前活躍,成果累累。單只國內的著作,就有近四百種,如果加上國外已發表的著作和尚未發表的學位論文等,就有近千種了(84)。這些豐碩的成果,使殷商這個長期在人們心目中處于朦朧混沌狀態的奴隸王朝,逐漸揭開了帷幕,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關注。
為了適應研究的需要,將過去極度分散的甲骨文史料盡可能集中起來,進行一番徹底的整理,為廣大研究者提供一部材料完備、體例精善、便于使用的大型甲骨文資料匯編,是非常必要的。
在胡厚宣多年對甲骨文資料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先秦史研究室同仁群策群力,從1960年起,正式開始了編輯《甲骨文合集》(簡稱《合集》)的工作,由郭沫若任《合集》主編,胡厚宣任總編輯。歷時二十載完成圖版部分(85)。圖版之后又完成《釋文》和《來源表》(86)。
《合集》與以往的諸種著錄書相比較,有如下顯著特點:
首先,《合集》比以往任何一種甲骨文著錄書的材料都要齊備。除解放后在小屯發掘的甲骨之外,它包括全部的國內外已著錄的傳世甲骨、前中央研究院科學發掘的甲骨和盡可能收集到的,過去未刊布過的甲骨和拓本。它可稱是甲骨文資料的總匯。原來分散在國內外的甲骨和拓本,還有不少至今未見著錄者,就國內保存的甲骨文實物來講,甚至早期收藏家的甲骨也還有未著錄的。另外在國內各單位收藏的甲骨拓本還有一百九十六種,共計十四萬零三百多片,其中也有不少未見著錄(87)。《合集》不但集中了中外書刊中著錄的甲骨文,并拓印全國各文博單位、圖書館、高等院校等有關單位和私人收藏的甲骨實物,翻拍各單位和私人藏家的甲骨拓本、照片、摹本,再加上征集到的有關資料總計不下二三十萬片之多。除安陽新出土的甲骨外,國內所藏已著和未著錄的甲骨,盡其所能,盡力收集,做了一番空前規模的清理。所收集到的新材料,如徐宗元的《尊六室所藏甲骨文字》,過去未曾發表,原骨現藏歷史所,內中就有不少史料有重要參考價值。
在全面收集材料的基礎上,《合集》入錄的標準是“凡甲骨刻辭,文句完整或比較完整,以及文句雖有殘缺但內容較為少見者”。“凡文句一般,常見而又殘缺過甚者,則不予選錄。”(88)據此標準,共選用四萬一千九百五十六片。總體來說《合集》是一部大型的精選本。
第二,《合集》采用分期分類的編輯體例,將所收入的甲骨材料先分期,各期之下再按內容分類。
如前所述,甲骨文是盤庚遷殷至紂滅亡二百七十三年之間的殷王室遺物。在此期間,社會有所發展,人事不斷變遷。如果將這上下近三百年的甲骨文資料,前后不分,混為一談,其研究的結果,勢必與事實相去甚遠。因此,將每塊甲骨上所記的事實,確定其原有的時代,是甲骨作為史料運用的必要前提。只有使用經過分期的材料,才能有效地去探索殷代社會發展的程序和文化的演進。
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根據父甲、父庚、父辛的稱謂而定為“武丁所卜”,因兄己、兄庚的稱謂而定為“祖甲時所卜”,已引出以稱謂定時代的端緒。董作賓在1933年發表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簡稱《斷代例》),將甲骨文劃分為五個時期,更為甲骨文的全面分期斷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斷代例》發表以后,影響很大,但在甲骨文的著錄書中很少采用。自1933年至1945年之前,共出版二十六種重要的著錄書,無一采用分期編排。自1945年胡厚宣編著的《甲骨六錄》及其以后的《戰后寧滬新獲甲骨集》《戰后南北所見甲骨錄》《戰后京津新獲甲骨集》《甲骨續存》等書,都是采用分期分類的編排方法,極便讀者檢閱。又因為第三、第四期,即廩辛、康丁、武乙、文丁時期,有一部分甲骨不易劃分,因而采用了將三、四期合并為一期的“四期分法”。后來陳夢家又提出將甲骨劃分為早、中、晚三期和七世九王的分法,但在實際應用中常遇困難。
《合集》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甲骨文分為:
第一期,包括武丁及其以前(即盤庚、小辛、小乙時期),將所謂“拔組”“子組”“午組”卜辭附在武丁期之后,稱為“附一期”;
第二期,包括祖庚、祖甲時期;
第三期,包括廩辛、康丁時期;
第四期,包括武乙、文丁時期;
第五期,包括帝乙、帝辛時期。
以往的甲骨文著錄書,在材料的編排上,常常是根據甲骨卜辭的不同內容劃分為幾類。如王襄的《簠室殷契征文》(1925年),將內容分為十二類;郭沫若的《卜辭通纂》(1933年),將內容分為八類;胡厚宣的《戰后京津新獲甲骨集》等書,在分期的基礎上,將內容分為二十四類。這些分類比早期著錄書的混同編排,前進了一大步,但是作為史料來用,仍有許多不便之處。
《合集》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為指導,按商代社會歷史的內容進行分類如下:
一、階級和國家
1.奴隸和平民
2.奴隸主貴族
3.官吏
4.軍隊、刑罰、監獄
5.戰爭
6.方域
7.貢納
二、社會生產
8.農業
9.漁獵、畜牧
10.手工業
11.商業、交通
三、思想文化
12.天文、歷法
13.氣象
14.建筑
15.疾病
16.生育
17.鬼神崇拜
18.祭祀
19.吉兇夢幻
四、其他
對于一版上有一條以上的卜辭,包括多項內容的,僅選其中一條進行分類,其他內容將另編索引,以備查考。
第三,《合集》將大量的甲骨文材料進行過審慎的去蕪取菁的遴選和整理,除分期分類外,包括去偽、去重、拼合、換片等。
甲骨文的作偽,和甲骨文的發現幾乎是同時產生的。由于甲骨的昂貴,甚至以字計銀,引起了古董商人造偽的興趣。他們以偽刻欺騙買主,像處于甲骨文發現早期的美國人方法斂,英國人庫壽齡、柏爾根等,都收購了不少偽品。其中以方法斂所摹《庫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辭》偽片最多,諸家對偽片的鑒定有些不同意見(89),特別是對其中所謂“家譜刻辭”的真偽問題爭論最多(90)。加拿大人明義士,早期收購的大片也多是偽品,其中有些以新牛骨仿刻的甲骨,時過不久便腐臭難聞。為避免上當,后來他專買小片,并悉心研究,終成為辨偽的能手。早期的著錄書,常混入偽片。初期作偽技法拙劣,后來,像專以仿造古董為業的藍葆光,是制偽的能手。他的作品不僅刀法嫻熟,而且是在殷墟出土的無字卜骨上仿刻,骨料是舊的,文字是新的,弄虛作假,妄圖魚目混珠。但是作偽者多不認識甲骨文,常加刻幾個自造的怪字,甚至將字刻倒。另外他們更不懂甲骨文字的分期和文例,因而總要露出破綻,難以亂真。《合集》將全部偽片予以剔除,對于在一片上真偽參半的甲骨,仍然收錄,在釋文中加以說明。
已出版的甲骨文著錄書,各書之間難免重出互見。一種書之內,也往往有自相重復的情況。去重,是一件相當繁瑣艱巨的工作,甲骨片碎小,字體纖細,再加上有的編者將拓片加以剪裁,片形不一,校對重片十分困難。在去重方面,前人也積累了不少成果,如曾毅公的《殷虛書契續編校記》(91)就是校對羅振玉的《殷虛書契續編》(簡稱《續編》)中的重片。后來,胡厚宣又有所補充,作《讀曾毅公君〈殷虛書契續編校記〉》(92)。《續編》一書收錄甲骨二千零一十六片,與他書相重復的就有一千六百四十一片,不重的僅三百七十五片。由此一例,可見去重工作的繁重。《合集》在去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七十種著錄書之間,以及書和拓本之間互校,找出重片達一萬四千多片次,剔除重復達六千多片。
甲骨質脆,在出土、流傳過程中破碎很多。斷片殘骨,使卜辭不能卒讀。將破碎的甲骨拼合復原,是整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其重要性不亞于發表新材料。1939年出版的《甲骨叕存》(93),以十六種書拼合碎片成七十五版,是第一部著錄甲骨文拼合成果的書。郭若愚、曾毅公、李學勤共同編著的《殷虛文字綴合》,拼合《甲編》《乙編》斷片(見第30頁)。屈萬里的《甲編考釋》書后,著錄《甲編》新綴合的甲骨二百二十一版,補遺十版。張秉權作《殷虛文字丙編》,將《乙編》中的碎片綴合復原六百三十二版。1975年出版的嚴一萍的《甲骨綴合新編》對各家拼合續有所補。《合集》在以上基礎上,以四十余種書中的兩千多個碎片,綴合成為一千六百余版,大大超過了以前拼合的成績。此項工作由桂瓊英承擔。她將多年積累的拼合成果毫不猶豫地奉獻出來,融合在《合集》之中(94)。1999年,蔡哲茂發表了《甲骨綴合集》(95),主要以《合集》為對象,又做了不少補充綴合的工作。除了他個人的成果之外,還吸收了其他學者的綴合成果。除《合集》外,又將《小屯南地甲骨》和《英國所藏甲骨集》的有關綴合成果也附表于書后,可以說是一部迄今為止關于“甲骨綴合”成果方面的集大成著作。2004年蔡哲茂又發表了《甲骨綴合續集》(96),新的綴合成果也不斷涌現,臺灣地區學者林宏明出版了《醉古集——甲骨的綴合與研究》(2011年);繼之又出《契合集》,兩書各收入三百八十二組綴合,共計七百六十四組(97)。2010至2013年,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集》《甲骨拼合續集》《甲骨拼合三集》共計發表拼合成果九百一十四則(98)。
甲骨文的著錄書大部是拓本,也有一部分摹本。由于摹寫容易失誤,不如拓本真切,所以在《合集》中盡可能采用墨本。如明義士的《殷虛卜辭》共二千三百六十九片原為摹寫本,原骨現藏南京博物院,已全部墨拓收入《合集》。胡厚宣所著《戰后南北所見甲骨錄》,其中的《明義士舊藏》部分,其原拓本全見于1972年發表的《殷虛卜辭后編》,此書拓本被全部采用。《戰后寧滬新獲甲骨集》原骨多藏清華大學,亦經重新墨拓。《甲骨卜辭七集》,由美國人方法斂摹寫,白瑞華校訂,1938年在紐約出版。此書收錄甲骨五百二十七片,由七種不同來源的甲骨組成,其中第六部分是《孫氏所藏甲骨文字》,間有摹錯,學者懷疑是偽片。《孫氏所藏甲骨文字》共計三十一片,其中有十四片已找到原骨,從甲骨實物來看無一偽片,而且內容很重要,有關于田獵、地理、人名、祭祀和人祭等多項內容,這十四片甲骨的墨本也全部收入《合集》。
此外,過去的著錄書還存在許多其他的缺點,印刷不良、字跡不清的如《鐵云藏龜》《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等,《合集》盡量換以清晰的拓片。有的書將完整的拓片剪割,以適分類,以《簠室殷契征文》最為典型。《合集》則采用王襄舊藏《簠室殷契拓本》,將剪碎的拓片還其本來面目。還有的書將甲骨的正、反、臼分開排列,或缺正、缺反、缺臼。以《殷虛書契》為例,此書在傳世甲骨的著錄書中,其選材、編排、印制等方面都是比較精良的一部,但仍存在若干缺點,如自重十三片,有的墨拓不全,拓片剪割,有的缺正、缺反或缺臼,有的原為一骨之折而分為二處等。《合集》剔除《前編》中的重片,并以山東博物館、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旅順博物館、吉林博物館、吉林大學、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地藏骨,重新墨拓,共換新拓三百五十三片。
《甲骨文合集》出版后,陸續發現有漏收的材料,其中還有從未發表過的新片。為了使《合集》的內容更臻完善,由彭邦炯、謝濟、馬季凡編纂的《甲骨文合集補編》于1997年7月出版(99)。共發表甲骨文資料一萬三千四百五十片。除了這些年國內相繼出版的《小屯南地甲骨》《英國所藏甲骨集》《甲骨續存補編》沒有納入外,基本上囊括了上世紀80年代以前《合集》選余的所有著錄和未著錄過的材料,以及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稍后一段時間里,海內外陸續刊登和綴合的材料。基本上仍按《合集》體例編排,包括圖版、釋文及來源表。在圖版的最后,附有殷墟以外遺址出土甲骨,共三百一十六片(由王宇信、楊升南編輯)。
《合集》從十幾萬片甲骨中經過去偽存真的精心挑選,分期分類的科學整理,選出四萬一千九百五十六片著錄成十三巨冊,展現在研究者面前,作為中國古文字的重要載體,毫不遜色地樹立于世界古文字著錄之林(100)。作為商代的基本史料,《合集》的出版為商代歷史、商代社會的研究提供了方便,使相關的研究得以迅猛發展。
進入21世紀,隨著國家經濟的繁榮,文化建設的發展,甲骨文資料的整理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各甲骨收藏單位紛紛將藏品悉數發表,發表的方式也更加先進,力爭多方位地展現甲骨的內容。新的甲骨文著錄書主要有: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甲骨卷》朱鳳瀚、沈建華主編,刊布有字甲骨二百六十四片,無字卜骨四片。包括彩色照片、拓本、考釋、論文。200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學術叢書特刊)上、下冊。由[韓]李鐘淑、葛英會編撰。上冊為影印本及拓本;下冊為摹本及釋文,并附著錄重見表。順序編號為1—2929。著錄采用先分類再分期的辦法。200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上、下冊。濮茅左編著,共著錄甲骨五萬余片,包括彩照、拓本、摹本、釋文。2009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史語所購藏甲骨集》,由“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編印。該書是在已發表的《甲編》《乙編》《丙編》之外,由前輩學者陸續購藏的甲骨,共收錄三百八十片,包括影印、圖版、拓片和摹本,2009年在臺北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上、中、下三冊。由宋鎮豪、趙鵬、馬季凡編著。上冊為彩版和附錄,彩版著錄刻辭甲骨一千九百二十片。同片甲骨根據文字、鉆鑿等情況拍照正、反、側、臼四種不同角度。附錄還包括碎卜骨、無字卜骨等以利拼合。中冊為拓本,編號與彩照相對應;體例與《合集》一致,采用五期分法,先分期再分類。下冊為釋文和檢索表。檢索表包括與《合集》《合集補編》等書的著錄重見情況,甲骨來源和綴合等項內容。201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俄羅斯國立愛米塔什博物館藏殷墟甲骨》由宋鎮豪、[俄]馬麗婭主編。公布該館所藏全部刻辭甲骨藏品共二百片,包括彩照、拓本、摹本、釋文、研究論文及著錄檢索表。201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上、中、下三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旅順博物館編;宋鎮豪、郭富純主編。該書所刊甲骨主要是羅振玉的舊藏,共著錄二千二百一十一片(《合集》曾選用五百八十七片)。包括彩照、拓本、摹本、釋文及檢索表。內容涵蓋從早到晚五個時期,涉及農業、戰爭、宗教、氣象等諸多方面。有新字、新字形、新詞例。照相包括正、反、臼、側。201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還有個人收藏的甲骨集錄:
《殷墟甲骨輯佚》,段振美、焦智勤、黨相魁、黨寧編輯。共發表甲骨一千一百余片。該書包括照片、拓本、釋文,2008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有新發現的拓本:
《云間朱孔陽藏戩壽堂殷虛文字舊拓》上、下冊。朱孔陽原著,宋鎮豪、朱德天編集。《戩壽堂殷虛文字舊拓》是朱孔陽1952年從哈同羅迦陵的后人處購得。據說是王國維手拓墨本。與已發表的石印本《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相比較,字跡更清晰,內容更完整,還有未發表的新材料。另外,每片還配有摹本,摹本是由原來在戩壽堂工作過的李慶霄摹寫的,字跡清楚、準確。該書附錄還刊出另種拓本《甲骨文集錦》,上卷為《殷虛文字拾補》有拓片一百三十五片,下卷為《殷虛文字之余》有拓片一百五十八片,合計二百九十三片。附錄還包括宋鎮豪作的《朱孔陽舊藏戩壽堂甲骨拓本校訂》和孫亞冰作的《甲骨文集錦校勘記》。拓片中有未發表過的新內容。
除了文字記載的史料之外,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留下來的遺跡、遺物也是歷史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篇幅所限,本章不包括商代考古資料的介紹。
————————————————————
(1) 三十一王為:大乙(湯)、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中宗)、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高宗)、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紂)。
(2) 《論語·八佾》。
(3) 孔穎達疏,阮元校刻:《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
顧頡剛、劉起:《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2005年。
(4) 見齊文心:《殷代的奴隸監獄和奴隸暴動——兼甲骨文“圉”、“戎”二字用法的分析》,刊《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1期。
(5) 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
(6) 司馬遷撰,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涵芬樓影印本。
司馬遷撰,[日]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
(7) 見《史記·殷本紀》篇末之“太史公曰”。
(8) 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見《觀堂集林》卷九。《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本,商務印書館,1940年。
(9) 鄭振香:《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前言》,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的發現與研究》,科學出版社,1994年。
(10) 郭沫若:《殷契粹編》第1534片考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考古學專刊甲種第十二號,科學出版社,1965年。
胡厚宣:《武丁時五種記事刻辭考》,收入《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第三冊,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專刊之一。又收入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二十一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齊文心:《歷組胛骨記事刻辭試釋》,刊《中國史研究》1991年第4期。
(11) 沈建華、曹錦炎編:《新編甲骨文字形總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12) 關于甲骨文的總片數,說法不一。參見胡厚宣:《八十五年來甲骨文材料之再統計》,刊《史學月刊》1984年第5期。陳煒湛:《關于殷墟甲骨文的兩個基本數字》,刊《中國文物報》2003年1月3日第7版。
(13) 見宋鎮豪主編:《百年甲骨學論著目》,語文出版社,1999年。
(14) 劉一曼:《殷墟陶文研究》,刊《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15) 陳志達:《商代的玉石文字》,《華夏考古》1991年第2期。
(16)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下冊),燕京學報專號之十七,哈佛燕京學社出版,1941年。
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考古學專刊丙種第二號,科學出版社,1958年。
(1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69—1977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年第1期。
(1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婦好墓》,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考古學專刊丁種第二十三號,文物出版社,1980年。
(19) 李學勤:《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文物》1977年第11期。
(20) 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新出金文分域簡目》,考古學專刊乙種第二十二號,中華書局,1983年。
(21) 《鐵云藏龜》自序。董作賓、胡厚宣:《甲骨年表》,商務印書館,1937年。
(22) 孫詒讓:《契文舉例》自序,上海蟫隱廬石印本。
(23) 孫詒讓:《契文舉例》自序,上海蟫隱廬石印本。
(24) 《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序。
(25) 王國維:《隨庵所藏甲骨文字序》,載《觀堂別集》卷四。
(26) 王國維:《古史新證》,1934年北京來薰閣書店影印王氏稿本。
(27) 《殷虛書契后編》簡稱《后》。
(28) 郭沫若:《殷契粹編》112考釋。
(29) 董作賓主編:《殷虛文字甲編》。
(30) 胡厚宣:《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商務印書館,1951年。
胡厚宣:《八十五年來甲骨文材料之再統計》,刊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編:《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129期,1984年10月,中華書局。
(31) 羅振玉:《殷商貞卜文字考》,1910年,玉簡齋石印本一冊。
(32) 羅振玉:《殷虛書契》序。
(33) 羅振玉:《殷虛書契》序。
(34) 見羅振玉:《殷商貞卜文字考·序》。
(35) 羅振玉:《殷虛書契》序。
(36)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1914年12月王國維手寫石印本一冊。又1923年10月,商承祚決定不移軒刻本節錄四章一冊,附入《殷虛文字類編》。又1927年2月,東方學會石印增訂本三卷二冊。
(37) 《殷虛書契考釋》序。
(38)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科學出版社,1960年。
(39) 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凡例》,大東書局1934年出版。
(40) 載《武漢大學文哲季刊》三卷二、三、四期;四卷二、四期;五卷一、四期,未完。
(41) 193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石印本一冊。
(42) 1938年,在美國紐約(New York)出版影印單行本一冊。
(43) 1939年,在紐約出版影印單行本一冊。
(44) 詳見齊文心:《關于英藏甲骨整理中的幾個問題》,載《史學月刊》1986年第3期。
(45) 《英國所藏甲骨集》上、下兩編共四冊。1985、199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李學勤、齊文心、[美]艾蘭合作。該書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大力支持。
(46) 正編二千六百七十四片,下編補入六十一片(見下編下冊補1至補61)。
(47) 《竹書紀年》中有關于“伊陟、伊奮”的記載。伊陟之名又見于《史記·殷本紀》。
(48) 見齊文心:《伊尹、黃尹為二人辨析》,收入《英國所藏甲骨集》下編上冊。
(49) 見《英國所藏甲骨集》下編上冊第247頁。
(50) 臺灣利氏學社出版。
(51) 臺灣利氏學社出版。
(52) 四川辭書出版社出版。
(53) 李學勤、齊文心、[美]艾蘭:《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古物博物館藏甲骨文字》,中華書局,1999年。
(54) 日本《甲骨學》第七、八、九、十、十一期。又見《古文字研究》第三輯,1980年。
(55) 收入《古代銘刻匯考》,日本東京文求堂石印,1933年。
(56)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羌甲》,中華書局,1979年,第43頁。
(57) 又有臺北藝文印書館翻印本,書名改為《善齋藏殷契萃編》,1970年10月出版。日本三一書店影印本,1976年2月出版。
(58) 胡厚宣:《殷代的冰雹》,《史學月刊》,1980年2期。
(59) 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風名考證》,《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二冊,1944年3月。
(60)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復旦學報》(人文科學)1956年1期。
(61) 1996年又出《甲骨續存補編》,上下兩冊七卷,胡厚宣輯,王宏、胡振宇整理。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62) 王宇信:《新中國甲骨學六十年(1949—2009)》第27—30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63) 《帝王世紀》:“帝乙復濟河北徙朝歌,其子紂仍都焉。”見徐宗元:《帝王世紀輯存》,中華書局,1964年。
(64) 《安陽發掘報告》第三期,1931年6月。
(65) 刊《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一種,1933年1月。
(66) 刊《文物》1977年11期。
(67) 劉一曼、曹定云:《三論武乙、文丁卜辭》,《考古學報》2011年第4期。
(68) 董作賓:《安陽侯家莊出土之甲骨文字》,《田野考古報告》第一冊,1936年8月。
(69) 燕耘:《商代卜辭中的冶鑄史料》,《考古》1973年第5期。
(70) 見齊文心:《“六”為商之封國說》,收入《甲骨探史錄》,三聯書店,1982年。
(71) 見齊文心:《殷代的奴隸監獄和奴隸暴動——兼甲骨文“圉”、“戎”二字用法的分析》,《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1期。
(72) 1961年由“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在臺北出版。
(73) 胡厚宣:《武丁時五種記事刻辭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三冊,1944年。
(74) 收入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科學出版社,1956年。
(75) 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63年第4期。
(76) 刊《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64年第4期。又見于《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77) 鐘柏生主編,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小屯第二本。
(78) 高謙一編撰:《殷墟文字丙編通檢》,“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專刊之八十五。1986年臺北出版。
(79) 郭若愚:《殷契拾掇》第二編·序。董作賓:《商代龜卜之推測》,《安陽發掘報告》第1期。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第11—13頁。貝塜茂樹:《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本文篇》第117—122頁。
(80) 許進雄:《甲骨上鉆鑿形態的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81) 許進雄編撰:《明義士收藏的商代甲骨》,1972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出版。許進雄編撰:《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1979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出版。
(8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83) 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岐山鳳雛村發現周初甲骨文》,《文物》1979年第10期。見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出版。曹瑋:《周原甲骨文》,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出版。
(84) 胡厚宣:《編好〈甲骨文合集〉向建國三十周年獻禮》,《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三期。關于自甲骨文1899年被發現到1999年百年來甲骨學論著詳目,可見宋鎮豪主編:《百年甲骨學論著目》,語文出版社,1999年。
(85) 《甲骨文合集》影印本13冊。1979年至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
(86) 胡厚宣主編,王宇信、楊升南審校:《甲骨文合集釋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胡厚宣主編,肖良瓊、謝濟、顧潮、牛繼斌編:《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87) 胡厚宣:《編好〈甲骨文合集〉向建國三十周年獻禮》,《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三期。
(88) 《甲骨文合集·凡例》。
(89) 《殷虛卜辭綜述》第652頁。
(90) 胡厚宣:《甲骨文〈家譜刻辭〉真偽問題再商榷》,于省吾:《甲骨文〈家譜刻辭〉真偽辨》,刊《古文字研究》第四輯,中華書局1980年12月出版。齊文心:《關于英藏甲骨整理中的幾個問題》,刊《史學月刊》1986年第3期。
(91) 見1939年,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國學匯編》。又單行本。
(92) 見1941年,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責善半月刊》二卷十五期。又收入《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第四冊。
(93) 曾毅公:《甲骨叕存》一冊,1939年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出版。
(94) 彭邦炯:《默默奉獻的甲骨綴合大家——我所知道的〈甲骨文合集〉與桂瓊英先生》上、下,《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7月27日、29日。
(95) 蔡哲茂:《甲骨綴合集》,“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外版書,1999年。
(96) 蔡哲茂:《甲骨綴合續集》,文津出版社,2004年。
(97) 林宏明:《醉古集——甲骨的綴合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出版,2011年。
林宏明:《契合集》,臺北萬卷樓出版,2013年。
(98) 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集》(2010年)、《甲骨拼合續集》(2011年)、《甲骨拼合三集》(2013年),學苑出版社。
(99) 彭邦炯、謝濟、馬季凡:《甲骨文合集補編》全七冊,語文出版社,1999年。
(100) 1983年,在英國墨拓甲骨期間,時任大英博物館東方部主任的羅森夫人,請我參觀了該館古巴比倫泥板文書的庫藏(約十三萬片)。由古文字專家用摹寫的方法著錄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