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史新編試稿·全二冊(三松堂全集)
- 馮友蘭
- 4789字
- 2021-03-03 17:35:44
第三節 彭蒙、田駢、慎到——早期道家的發展
《莊子·天下篇》于宋钘、尹文之后,敘述彭蒙、田駢、慎到?!短煜缕氛f:“公而不黨(本作當,依《經典釋文》改),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于慮,不謀于知。于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齊萬物以為首,曰:‘天能復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復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f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于物,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后鄰傷之者也。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
斷,與物宛轉。舍是與非,茍可以免。不師知慮,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飄風之還,若落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嘗有罪。是何故?夫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于理,是以終身無譽。故曰:‘至于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圣,夫塊不失道?!澜芟嗯c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锺壱嗳?,學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師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滹L窢然,惡可而言?常反人,不見觀,而不免于
斷。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韙,不免于非。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雖然,概乎皆嘗有聞者也?!?/p>
荀子說:“尚法而無法,下修而好作。上則取聽于上,下則取從于俗。終日言成文典,及察之,則倜然無所歸宿,不可以經國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慎到、田駢也。”(《荀子·非十二子篇》)又說:“慎子蔽法而不知賢?!?span id="6ge2obm" class="font">(《解蔽篇》)又說:“慎子有見于后,無見于先?!?span id="nn2shxx" class="font">(《天論篇》)
韓非子引慎到的話說:“飛龍乘云;騰蛇游霧。云罷霧霽,而龍蛇與螾螘同矣,則失其所乘也。賢人而詘于不肖者,則權輕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賢者,則權重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夫弩弱而矢高者,激于風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眾也。堯教于隸屬,而民不聽;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則行,禁則止。由是觀之,賢智未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詘(原作缶,據俞校改)賢者也?!?span id="grbi747" class="font">(《韓非子·難勢》)
《呂氏春秋》說:“田駢以道術說齊王。”他說:“臣之言無政而可以得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得材?!壀q淺言之也。博言之,豈獨齊國之政哉?變化應來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當。彭祖以壽,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農以鴻?!?span id="hjs49sv" class="font">(《執一》)
《呂氏春秋》又引田駢的話說:“故火燭一隅,則室偏無光。骨節早成,空竅哭歷,身必不長。眾無謀方,乞謹視見,多故不良。志必不公,不能立功。好得惡予,國雖大不為王,禍災日至。故君子之容,純乎其若鐘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淳淳乎慎謹畏化而不肯自足,乾乾乎取舍不悅而心甚素樸?!?span id="byyvr26" class="font">(《士容》)
就《天下篇》所說看起來,彭蒙等的哲學思想有五要點:
(一)“齊萬物以為首”;(二)“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三)“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四)“無用賢圣”;(五)“塊不失道”。
“齊萬物以為首”,就是以“齊萬物”為其學說中的第一義。彭蒙、田駢、慎到認為“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所以萬物雖各不相同,但就這一方面說,它們都是一樣的,這就是所謂“齊”。就“大道”的觀點以觀萬物,則見它們是平等齊一,無所謂貴賤好壞之分。這就是所謂“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稗q”就是“辨”,即對事物加以種種區別。若對事物加以區別而有所選擇取舍于其間,則必顧此失彼,得一端而遺全體。所謂“選則不遍,教則不至”。蓋有所選,則必有所不選,有所教,則必有所不教。這也就是《呂氏春秋》所引田駢的話所說的“火燭一隅,則室偏無光”?!按蟮馈奔纫暼f物為平等齊一,“包之”而不“辯之”,所以說“道則無遺者矣”。
從這個前提出發,彭蒙、田駢、慎到認為,應付事物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聽其自然。這就是《呂氏春秋》所引田駢的話所說的,“變化應來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當”。
從這個前提出發,彭蒙、田駢、慎到認為,人也應該像“大道”一樣,承認各事物一律平等,無所謂貴賤好壞的區別,對之無所用其選擇。這就是所謂“于物無擇”。既“于物無擇”,就可以“與之倶往”。
彭蒙、田駢、慎到認為,欲達此境界,則必“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知識專對事物作區別,“棄知”則不對事物作區別而“于物無擇”。執一事物為“己”;“己”就成為“主”。有“己”則不能“決然無主”;“去己”則能隨順萬物而“與物俱往”。無知無己,“泠汰(郭象云:“猶聽放也?!保?/span>于物,以為道理”,這就是所謂“緣不得已”。
彭蒙、田駢、慎到認為,人能至此境界,則“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而成一“無知之物”。彭蒙、田駢、慎到形容這種人的行動說:“不師知慮,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完全“緣不得已”而“與物俱往”。真正無知之物的運動,就是如此。這種人的行動也就不是行動而只是一種運動了。彭蒙、田駢、慎到認為這樣才合于“道”,所以說“塊不失道”?!皦K”就是“土塊”,是真正無知之物。
彭蒙、田駢、慎到的中心思想,還是“為我”。他們所特別注重的是“我”的全生免禍的方法。如說,“舍是與非,茍可以免”;“動靜無過,未嘗有罪”;“動靜不離于理,是以終身無譽”。這正是沒落奴隸主貴族,在沒落過程中,怕受迫害的失敗情緒在思想戰線上的反映。沒落貴族失去了原有的地位,遭到新興地主階級的打擊,自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這個階級,在社會大轉變的洪流中,真是“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它的思想上的代表寬慰他們自己說,這是本來應該如此的。由于他們在階級斗爭中失敗了,所以宣稱對于事物本來不應該有所選擇,什么都好,怎樣都好。自己本來不必,也不可有所主張。只要一切處于被動的地位,被推著走;這是本來就應該如此的。這種思想正是沒落貴族的對現實社會無可奈何的沒落意識的集中表現。
這種思想,講起來確實有點寒愴,所以《天下篇》也批評說,“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其所言之韙,不免于非”。但是,《天下篇》還是推許他們,說是“概乎皆嘗有聞”?!短煜缕贩Q許墨子為“才士”,宋钘、尹文為“救世之士”,都不認為是“有聞”。可見它對彭蒙、田駢、慎到,還是引為同調的。其實老莊所講的,也都是“死人之理”,不過比較隱蔽,有更多的唯心主義的理論以為掩飾而已。
以上所講的,都是根據《天下篇》的資料。荀子說:“慎子有見于后,無見于先?!本褪钦f,他專取被動,不取主動,這與《天下篇》所說也是相合的。荀子說:田駢、慎到“上則取聽于上,下則取從于俗”;這也就是“與物宛轉”的意思。照荀子所說,田駢、慎到還有“尚法”的思想。照韓非子所說,慎到還有“貴勢”的思想。這都不見于《莊子·天下篇》。
現在傳下來有不完全的《慎子》一書,其中有上面所說的思想。關于慎到的資料是有矛盾的。一方面是如《天下篇》所說的,是道家的思想;一方面是如《慎子》中所說的,是法家的思想。這兩方面,有一部分可以相通,因為法家經常利用道家一些思想,但還有一部分不能相通。
《慎子》說:“民雜處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大君者,太上也,兼畜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無能去取焉。是故不設一方以求于人,故所求者無不足也。大君不擇其下故足。不擇其下,則易為下矣。易為下,則莫不容,莫不容,故多下。多下之謂太上?!?span id="efvf2uk" class="font">(《民雜》)這是把慎到的“齊萬物”的哲學思想,應用到政治上。照這個說法,君在社會中的地位就好像道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萬物都“有所可”,人們也都“有所能”,雖然“所能不同”,但都為“上”之用,都是“上”的資本(資)。道包萬物無所選擇;君也應該包一切人無所選擇。這樣,他的“下”就多了?!跋隆痹蕉?,“上”的地位就越穩固,力量也就越大。
《慎子》也說明法家所主張的“君道無為,臣道有為”的道理。它說:“君之智未必最賢于眾也。以未最賢而欲以善盡被下,則不贍矣。若使君之智最賢,以一君而盡贍下則勞,勞則有倦,倦則衰,衰則復返于不贍之道也。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則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謂之倒逆。倒逆則亂矣?!?span id="1oqiydr" class="font">(《民雜》)意思就是說:國君的聰明能力未必比別人高。用不必比別人高的聰明能力,而想把下邊的事情都辦好,那是不可能都照顧到的。假使君的聰明能力比別人都高,可是??克粋€人的精力,就要把下邊的事情都辦了,這樣,他就太勞苦,勞苦就要疲倦,疲倦就要衰弱,歸結還是不能都辦。所以人君不要把一切事情都作為自己的任務而親自去辦。辦事是臣的任務,君的任務不是辦事,而是叫別人去辦事。所以君必須“無為”,只有“無為”才可以統治“有為”。這也是法家把道家的“因性任物而莫不當”的原則在政治上的應用。
“君”憑什么統治呢?照《韓非子》所說的,慎到認為就是憑權勢。這也許就是荀子所說的,田駢、慎到“尚法而無法,下修而好作”的意義。法家“尚法”,可是慎到所說的“法”,實際上是“勢”。所以荀子認為他是“尚法而無法”。在“下”的必須“有為”,所以是“下修而好作”。韓非子說,慎到認為“賢智不足以服眾,而勢位足以詘賢”;這也就是荀子所說的“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
《慎子》又認為天下國家并不是天子或國君的私有財產。他說:“故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立官長以為官,非立官以為長也?!?span id="am2mkyw" class="font">(《威德》)原來的奴隸主貴族的國家,是和宗法制度聯系在一起的,國家就是一個宗族的私產。根據“親親”的原則,國君率領著他的兄弟子侄,分擔政權,進行統治。新興的地主階級要求打破這種宗族的國家,建立政治國家。上邊所引慎到的理論,就是說明,國家并不是君主的私產,官長也不是君主為他的親族安排的位置。他們的任務,主要的就是為國家辦事。這種“公天下”的理論,是法家思想的一個重要貢獻。
《慎子》承認“法”不一定都是好的,但是照他說,“法雖不善,猶愈于無法”(《威德》)。君不一定都是賢的,但是他說:“多賢不可以多君,無賢不可以無君?!?span id="moigkhw" class="font">(佚文)這是法家為新的統治階級的統治所作的理論的根據。
《慎子》說:“人莫不自為也,化而使之為我,則莫可得而用矣。是故先王見不受祿者不臣,祿不厚者不與人難。人不得其所以自為也,則上不取用焉。故用人之自為,不用人之為我,則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謂因。”(《因循》)在這里,慎到指出“自為”和“為我”的區別?!白詾椤本褪翘孀约捍蛩恪H硕继孀约捍蛩悖吚芎?。統治者就利用人的這種心理,用“刑”、“賞”把人組織起來,為他服務。這就叫“用人之自為”?!盀槲摇钡娜吮纫话闳烁M一步地為自己打算,把“自為”推到它的邏輯的結論。這樣“為我”就成一種理論,就如同個人主義成為一種主義。這樣的人精打細算的“結果”,認為受統治者的俸祿而為他服務,是得不償失。這種人是統治者所厭惡的。法家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也反對這種人。
這里所說的慎到跟《天下篇》所說的慎到,是有矛盾的。照《天下篇》所說的,慎到是站在“為我”者的立場,看怎樣才能夠“茍可以免”?!渡髯印匪f的慎到是站在新興的統治者的立場,說“為我”者不可以用。
兩方面的資科把這些矛盾的思想都說成是慎到的思想,要把它們統一起來是困難的。作為道家的慎到,是為沒落的奴隸主貴族服務的。作為法家的慎到,是為新興地主階級服務的。二者是不可得兼的。關于這一點,資料不足,我們只好闕疑。
【附注】《管子·白心》等四篇的內容與《天下篇》所說宋钘、尹文的思想不合。是否也可以像《慎子》這種情況,認為它們都是宋钘、尹文的思想,把其不同作為闕疑呢?我認為不可以。慎到的思想有法家的一面,這是有荀子、韓非子的話可為證明?!豆茏印匪钠c《天下篇》的宋钘、尹文,只有篇名的巧合。所以兩種情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