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科記考》三十卷 清徐松撰
科舉在唐代正式確立,成為中央政府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其制度極為復雜,以呂思勉《隋唐五代史》第二○章第五節所述最為詳賅。記錄各科姓名的專書稱《登科記》或《科第錄》。徐氏此書凡例謂:“唐人撰《登科記》不下十余家,見于新書藝文志者惟三家而已,曰崔氏(案新志原注失名)《顯慶登科記》五卷,姚康《科第錄》十六卷,李奕《唐登科記》二卷。崔氏書自武德逮貞元,《玉海》引《中興書目》云崔氏《登科記》一卷,是其時已有殘闕,后有續之者,迄周顯德,見《書錄解題》。姚康字汝諧,南仲孫也,其書自武德至長慶二年十一卷,續之自長慶三年畢天祐丙寅為五卷,洪興祖作《韓昌黎年譜》尚引之,《書錄解題》云洪忠宣僅得其書五卷,可見亦非全帙。李奕官兵部郎中、金吾將軍,其書宋時已不存。最后有大中十年鄭顥所進《諸家科目記》十三卷,自武德至大中,敕付翰林,每歲編次,見于《唐會要》,而藝文志不載,蓋亦久佚也。至趙宋時,樂史有《修定登科錄》四十卷,作《崇文總目》時已亡。樂史又有雍熙三年正月所上《登科記》三十三卷,《郡齋讀書志》作三十卷,起唐武德,訖天祐末。紹興三十年十月洪適又重編《唐登科記》為十五卷,《書錄解題》云‘洪忠宣得姚康書五卷于北方,丞相適又得別本起武德終大和于毗陵錢伸氏’,乃合崔氏之書,凡三本輯為一書。天寶前姚書為正,天寶后則三本合為一。晁氏書有樂無洪,陳氏書有洪無樂,《通考》始兼收之。自茲以后,惟見于《世善堂書目》及《玉芝堂談薈》。”至清代再無人見過樂史、洪適以至唐人編輯的任何一種《登科記》。所以徐松撰輯這部《登科記考》可說是毫無憑藉,從頭做起,而居然輯得三十卷,可見其功力之深厚。此書和《唐兩京城坊考》當為徐氏所治李唐文獻的兩大名作,而此書的難度實更超《唐兩京城坊考》而上之。
此書前二十六卷都是編年體,卷一至二四是高祖武德元年到昭宣帝天祐四年,卷二五、二六是梁太祖開平元年到周世宗顯德六年,實際上是唐五代的《登科記考》。每年下列舉有關科舉的沿革大事,知貢舉的姓名,各科錄取人數及可查考的姓名,可查考的試題和答卷原文,每條資料都注明見于何書(惜清人都不習慣注卷數)。卷二七為附考,將難確定中舉年代的人按進士科、明經科、制科、諸科備列。卷二八至三○是三卷別錄,前二卷輯錄有關唐五代科舉的制度、掌故、議論等文獻史料,最后一卷輯錄有關科舉的詩篇。取材精審,考訂周密。如方志、譜牒不取明、清所編,而采《永樂大典》中所存宋、元舊籍,今《大典》多已毀失,則此書亦有保存文獻之功。
版本 (1)清道光十八年徐松撰成此書,迄未刊刻,到光緒十四年王先謙任江蘇學政時才把它刻入《南菁書院叢書》。(2)趙守儼用《南菁書院叢書》本點校,將《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一本所載岑仲勉《登科記考訂補》收入作為附錄,并由張忱石編制人名索引,1984年中華書局出版,最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