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三卷 清趙鉞、勞格撰
唐御史臺是監察機構,任職者很有威權。《新唐書》卷四八百官志說:“御史臺,……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糾正百官之罪惡,中丞為之貳。其屬有三院:一曰臺院,侍御史隸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隸焉;三曰察院,監察御史隸焉。凡冤而無告者,三司詰之,三司謂御史大夫、中書、門下也,大事奏裁,小事專達。凡有彈劾,御史以白大夫,大事以方幅,小事署名而已。有制覆囚,則與刑部尚書平閱。行幸乘路車為導,朝會則率其屬正百官之班序。”御史臺有臺獄,獄旁有精舍,想用佛教來感化罪囚。武周時殿中侍御史崔湜撰《大唐御史臺精舍碑銘》,開元十一年殿中侍御史梁升卿追書刻石,碑陰及兩側則為題名,碑今存西安碑林,《金石萃編》卷七四著錄全文,據《萃編》統計,“碑陰題名上截凡侍御史并內供奉一百二十二人,殿中侍御史并內供奉四百九十七人,下截及左右棱不書官位者一百十九人,中間攙入鄭韜會二十七日寓直一行,左側題一百三十三人,左側題侍御史兼殿中一百三十八人,碑額題監察御史四十二人,碑陰額題知雜事御史五十一人,而知雜事御史之下有云自天寶元載已后,則非開元十一年一時所刻矣。”
此《題名考》由趙鉞草創,屬稿未半,由勞格續成。趙、勞都是浙江仁和人,而勞在校勘考證上的功力更深更有名。勞家是清道咸時有名的藏書家,父經原(笙士),撰《唐折沖府考》,子三人,長檢(青主)、次權(巽卿)、季格(季言)。權、格都喜校書,而格熟于唐代文獻,所校尤其精密,后來藏書家稱之為“勞校”(勞氏事跡見勞格《讀書雜識》前所附勞檢撰《亡弟季言司訓事略》及丁寶書刻書序,又民國初吳昌綬撰《唐棲勞氏三君傳》,見吳氏《松鄰遺集》卷四)。此《題名考》實際上也是使用校書的方法,將與題名者有關的文獻分別記在名下,積多就成為一部詳博的資料書。后來岑仲勉整理唐代文獻基本上走這個路子。
版本 (1)清光緒初丁寶書刻《月河精舍叢鈔》本,丁氏是勞氏兄弟的朋友,勞格的遺著《讀書雜識》、《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和下面要講的《郎官石柱題名考》都收入這部《叢鈔》。(2)1997年中華書局出版張忱石點校本,并附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