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陳摶、邵雍解易
《四庫全書總目》在“太卜之遺法,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之后,接著說:“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這就說到了象數派的第三宗:陳摶和邵雍。
易學發展到北宋,又開啟了一個新的階段,新儒家興起,對經典的解讀注重闡發義理,對《周易》的研究和解讀,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據《宋史·藝文志》記載,北宋解易的著作有六十余家,明顯地分為兩大流派,即象數派和義理派。宋代象數易學與漢易相比,摒除了漢易中的陰陽災異和天人感應的成分,將象數易學哲理化,其表現形式突出的特點是以各種圖式解說《周易》,這些《易》圖又被后人附會發明,自宋至清,形成了數千種《易》圖,蔚為大觀,自清代學者始,宋易象數學被稱為圖書之學。當然,所謂“圖”“書”,主要指“河圖”與“洛書”,據今人李申、劉大鈞先生考證,圖書之說,絕非宋人自造,而是對前人的傳承和發揮,“以易圖解《易》,由來久矣,隋唐之前,早已有之。”(《周易圖釋大典·序》)
關于北宋易學的傳授系統,南宋初的易學家朱震有一番敘述:
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宋史·朱震傳》)
朱震是南宋時期的象數派易學家,他將陳摶看作宋代易學的創始人,居于宋易整個傳授系統的頂端,之后經過四傳而至邵雍。朱震所說的這個傳授體系為后世研究宋易提供了資料。南宋的王偁在《東都事略·儒學傳》中也提到了這個傳授體系:“陳摶讀易,以數學授穆修,以象學授種放,放授許堅,堅授范諤昌。”這里面說到了陳摶所授乃數學和象學。因此,陳摶可以說是宋代象數之學和圖書學派的創始人。
1)陳摶解易
陳摶是歷史上有名的神仙家,居華山四十年,人稱“華山道士”,字圖南,號希夷,是五代末、北宋初的道教大師。《宋史》說“摶好讀易手不釋卷。常自號扶搖子。著《指元篇》八十一章言導養及還丹之事。”他的象數學的淵源出自道教煉丹術,從煉丹術的角度研究《周易參同契》,借助《周易》卦爻象和陰陽之數闡釋煉內丹的過程,其所采用的方式繼承五代以來用圖式解《周易》的學風,融會貫通,創立圖式,形成了其卓有成效的圖書之學。據宋、元、明三代學者的記載,陳摶易學有三類圖式流傳下來。一是先天太極圖,二是龍圖,三是無極圖。下面就陳摶所傳的先天太極圖、龍圖和無極圖分別作簡要的介紹。
①先天太極圖

此圖參考朱伯崑先生《易學哲學史》第六章,書中介紹此圖為北宋陳摶之“先天太極圖”,保存在明初趙撝謙《六書本義》中。朱伯崑先生認為:按趙氏領會,此圖式是對《系辭》文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解釋。圖中黑白兩條魚形,乃陰陽二氣環抱之狀。陰氣盛于北方,為純陰,居坤卦之位;陽氣盛于南方,為純陽,居乾卦之位。陰氣極于北,陽氣始生,居東北震卦位,卦象為一陽二陰,表示陽氣尚微弱。其后,經過東方離卦位,東南兌卦位,至正南方的乾卦位,陽氣達到極盛,卦象為三陽。陽氣極于南,同時一陰生起。陰氣初生,居西南巽卦位,卦象為一陰二陽,表示陰氣尚薄弱。其后,經過西方坎位,西北艮位,至北方坤卦位,卦象為三陰,陰氣極盛,一陽初生。如是,循環不已。
此圖的左邊白色部分,居于東方,與右邊的白色部分代表陽,彼此響應,兩陽環抱的黑色部分代表陰,形成二陽夾一陰之象,是離卦象。右邊黑色部分,居于西方,與左邊的黑色部分環抱白色部分,形成二陰夾一陽之象,是坎卦象
。
圖中的白色部分,由弱到強的轉變,自震卦一陽生,到離卦
二陽夾一陰,再到兌卦
二陽增長,再到乾卦
三陽極盛,陽氣達到全盛,這是陽長陰消的過程。
圖中的黑色部分,由弱到強的轉變,自巽卦一陰生,到坎卦
二陰夾一陽,再到艮卦
二陰增長,再到坤卦
三陰極盛,陰氣達到全盛,這是陰長陽消的過程。
圖中黑白兩條魚形,白魚頭部有黑點,黑魚頭部有白點,意味著陽中蘊含著陰的因子,陰中蘊含著陽的因子。平時這兩個點隱藏不顯,當陽的勢力達到極盛的時候,盛陽將變革,陽中蘊含的陰的因子開始發揮作用,與對方的陰彼此感應,發揮能量并成為生陰之本,這就是白色中顯露的黑點。同樣,黑魚頭部的白點,是生陽之本。
陳摶的先天太極圖式當本于《周易參同契》。《周易參同契》乾坤居上下,坎離居左右,乾坤為天地之象,坎離為日月之象,再與其他四卦相配,以說明陰陽二氣的消長,此圖亦明此理,因此也可以稱作卦氣圖。清代經學家胡渭在其《易圖明辨》中闡釋此圖,認為其本于《周易參同契》月體納甲說,陽氣自東北的震卦生起,經離、兌至乾,是月光增長的過程,即陽息;陰氣自西南巽卦生起,經坎、艮至坤,是月光虧損的過程,即陰息。圖中白、黑兩條魚形,為東離西坎,離為日,坎為月。黑中的白點和白中的黑點,稱陽精、陰魄。代表陰中含有陽精,陽中含有陰魄。換言之,月中有陽精,日中有月魄。煉丹家認為,體味此圖式中所蘊含的自然規律,對于人身法天象地,順應天地造化,煉身體內的陰陽二氣有指導意義。周敦頤有詩贊曰:“始見丹訣信希夷,蓋得陰陽造化幾。”
此圖生動形象地描畫出了太極含陰陽、陰陽含八卦的關系,亦精妙傳神地表達了陰和陽的關系:相因相反,相輔相成,此長彼消,對立統一,對待流行,生生不己。
②龍圖

《宋史·藝文志》著錄陳摶《龍圖易》一卷,“龍圖”即龍馬負圖,是關于河洛一類的圖式,是河洛之學的前身。上面的圖式出自元朝張理所著《易象圖說》,第一行的左邊的圖式是天數,經過第一變,成為第二行左邊的圖式。第一行右邊的圖式是地數,經過第二變,成為第二行右邊的圖式。這樣就由原先的純天數圖式和純地數圖式變成第二行的天地合位圖式;第三變是將天地合位的兩個圖式合在一起,稱為龍馬負圖。
這三變稱為“龍圖三變”,之所以要經過三變,是因為孔子在《周易·系辭下傳》中“三陳九卦之義”,即對履卦、謙卦等九卦之德陳述了三次: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于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后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而這三次變化的依據是《周易·系辭下傳》中“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所以上圖第一行的天數和地數,天數是以五個數為一組,五組等于二十五,地數是以六個數為一組,五組等于三十。
第一變,是在天數的五組中去除十個數,根據《龍圖序》所說,分別從上、左、右、下組去除四、一、二、三共四個數,中組的五數不動,變成第二行左邊第一變的圖式,剩下十五個數,三個奇數,兩個偶數,成為奇偶之數相配合的圖式,稱為“參天兩地”之象。
第二變,是在地數的五組中進行拆分,將中間的一組拆成一、二、三共三個數,把這三個數分別加到上、左、右三組中去,下組的六個數不動,這樣就在上、左、右、下四個方位形成了七、八、九、六個四個數,即《龍圖序》所說的“六分而成四象”。然后,再把之前天數中去除的十個數添加到此圖的中央,就形成了第二行的右面的圖式。這樣,“天地之數五十有五”的總數沒有變,而兩圖已各成天地合位之圖。
第三變,是將天地合位的兩圖合在一起,這種相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兩圖相重,另一種是兩圖相交。兩圖相重,即如《龍圖序》所言,天一同地六相重,天一居上,地六居下,依此類推,地二同天七,天三同地八,地四同天九,天五同地十。兩圖相交,是第二行左圖中的五不動,右圖中的十隱藏不顯,凡奇數分別居于四正位,偶數分別居于四隅位。上述兩種相合的方式變成下面兩個圖式,稱為龍馬負圖,就是我們如今常見的河圖、洛書的圖式。

上述的變化過程可參照《宋文鑒》中陳摶的《龍圖序》一文。“龍圖三變”解釋“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圖來顯示天地之數的演變,從而說明八卦卦象起于龍圖,七、八、九、六這四個數即少陽、少陰、老陽、老陰四象皆由數演變而來,天地之數變化組合而成龍馬負圖,這為宋代易學對于河圖、洛書圖式的形成和研究開了先河。
③無極圖

此圖據稱為陳摶所傳,清代朱彝尊在《曝書亭集》卷五十八《太極圖授受考》中描述:“陳摶居華山,曾以《無極圖》刊諸石,為圜者四,位五行其中,自下而上。初一曰‘玄牝之門’;次二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次三五行定位,曰‘五氣朝元’;次四曰‘陰陽配合’,曰‘取坎填離’;最上曰‘煉神還虛,復歸無極’。故謂之《無極圖》,乃方士修煉之術爾。”明末清初黃宗炎(黃宗羲弟,與兄黃宗羲、弟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在其所著《圖學辨惑》中認為此圖始于河上公,傳自陳圖南,名為無極圖,乃方士修煉之術,黃宗炎在其書中錄有此圖,并解釋說:
乃方士修煉之術,其義自下而上,以明逆則成丹之法。其大較重在水火,火性炎上,逆之使下,則火不燥烈,唯溫養而和燠;水性潤下,逆之使上,則水不卑濕,唯滋養而光澤。滋養之至,接續不已;溫養之至,堅固而不敗;律以老氏虛無之道已為有意。其最下圈名為玄牝之門,玄牝即谷神。牝者竅也,谷者虛也,指人身命門兩腎空隙之處,氣之所由以生,是為祖氣。凡人五官百骸之運用知覺,皆根于此。于是提其祖氣上升為稍上一圈,名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有形之精,化為微芒之氣。煉依希呼吸之氣,化為出入有無之神。使貫徹于五臟六腑,而為中層之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聯絡之一圈,名為五氣朝元。行之而得也,則水火交媾而為孕。又其上之中分黑白而相間雜之一圈,名為取坎填離,乃成圣胎。又使復還于無始,而為最上之一圈,名為煉神還虛,復歸無極,而功用至矣。
上面這段話,依據無極圖式,細致地講述了煉內丹的過程,最下一圈和最上一圈皆為虛無,從虛無到虛無之間的一段為有,最終“煉神還虛,復歸無極”,因而此圖式名為《無極圖》。
陳摶《無極圖》旨在為返歸于道提出一個理論依據及方法論,這個圖式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從無到有復歸于無”的宇宙演化,大道背后是“反者道之動”規律。一是具體的內修方法即“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修煉內丹三大步驟。
關于陳摶所傳的三個圖式:先天太極圖、龍圖、無極圖在易學哲學史上的地位,朱伯崑先生作了如下評述:“其龍圖易,講天地之數的變化和組合,由此而形成的河洛之學應屬于數學;其無極圖,講坎離卦象和五行之象,當屬于象學;其先天太極圖,既講八卦之象,又講陰陽變易的度數,象和數兼而有之。但三類圖式的共同點都講陰陽變易的法則,就這一點說,陳摶的易學可以說是宋代易學哲學的先驅。”
2)邵雍解易
邵雍,字堯夫,謚號康節,自號安樂先生、伊川翁,后人稱百源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易學家,“北宋五子”之一。其易學特點,當時被稱為數學。“北宋五子”中,張載創氣學派,程頤創理學派,邵雍的數學派與前兩者共成鼎足之勢。我們在前面曾引用《宋史·朱震傳》談宋代象數易學的傳承體系:
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
《宋史·道學傳》中,亦有邵雍從李之才那里“受河圖,洛書,宓犧八卦六十四卦圖象”的記載,因此,邵雍易學屬于來自陳摶的象數學派系統。
邵雍將易學分為先天之學與后天之學,認為先天之學是第一性的,后天之學是第二性的,先天之學明其體,后天之學明其用,因而易學應以先天之學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因此,邵雍的易學又被稱為“先天易學”。
邵雍認為以乾坤坎離為四正卦的圖式是伏羲所畫,稱“先天圖”,而以坎離震兌為四正卦的圖式是文王所畫,稱“后天圖”,邵雍易學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依據先天圖推衍易學圖式。他發展了陳摶以圖解易的風格,也繼承了漢易的卦氣理論,同時摒棄了漢易中煩瑣復雜穿鑿附會的部分,呈現出宋代象數易學不同于漢易的新風貌。
邵雍的易學哲學著作有《皇極經世書》,據文獻記載,書中包括《元會運世》、《聲音律品》、《觀物內篇》和《觀物外篇》,然而我們讀兩宋間人王湜《易學》及清人王植《皇極經世書解》,即知邵雍《皇極經世書》原本已失傳,其內容思想皆從后人整理和注解中得來,比如邵伯溫的《皇極系述》《觀物內外篇解》,張行成的《周易通變》,蔡元定的《經世指要》,以及朱熹的《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
朱熹撰《周易本義》,取《伏羲八卦次序圖》《伏羲八卦方位圖》《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載于卷首,指出“伏羲四圖,其說皆出邵氏。蓋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自穆修伯長,伯長得之華山希夷先生陳摶圖南者,所謂先天之學也。”下面分別對這幾個圖作簡要的介紹。
①伏羲八卦次序圖

《周易·系辭上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也。”《說卦傳》曰:“易,逆數也。”邵子曰:“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時之比也。后六十四卦次序放此。”(《周易本義》)
此圖式顯示伏羲八卦的排列次序,由太極而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由乾一至坤八,以“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順序排列,皆是陰陽剛柔自然生成,此圖又被稱為小橫圖。
如果用符號來代替上圖中的文字,即可成為下圖所示,則陰陽一層層疊加,三層而成八卦的過程清晰可辨,自右向左,從乾到坤的排列順序是陰陽相交而形成的自然排列。

邵雍在《觀物外篇》中說:
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上交于陰,陰下交于陽,四象生矣。陽交于陰,陰交于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于柔,柔交于剛,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
②伏羲八卦方位圖與文王八卦方位圖

伏羲八卦方位圖(又稱“先天八卦方位圖”)和文王八卦方位圖(又稱“后天八卦方位圖”)同出于邵雍。若將上述的小橫圖從中間拆分左右兩半,然后拼成圓圖,即得伏羲八卦方位圖。《周易·說卦傳》說:“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邵雍以此為依據,以“天地定位”為乾一居南,坤八居北;以“水火不相射”為離三居東,坎六居西,形成了伏羲八卦方位圖。乾與坤,山與澤,雷與風,水與火是相對的關系,而圖的左半圓各卦及右半圓各卦又有流行消長的關系。“數往者順”即由左半圓一個陽爻的震經歷各兩個陽爻的離和兌,至三個陽爻的乾,是陽氣漸長的過程,現在按照乾一、兌二、離三、震四的順序自乾往回數,所數的各卦都已是生成之卦,因此是在追數其往,稱作“數往者順”。“知來者逆”即由一個陰爻的巽經歷各兩個陰爻的坎和艮,至三個陰爻的坤,按照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順序自巽往前數,所數的卦都是未生之卦,因此是在推測未來,稱作“知來者逆”。
邵雍此圖式闡明了一年四季陰陽消長變化的規律,其在《觀物外篇》中說:
震始交陰而陽生,巽始消陽而陰生,兌陽長也,艮陰長也。震兌在天之陰也,巽艮在地之陽也,故震兌上陰而下陽,巽艮上陽而下陰。天以始生言之,故陰上而陽下,交泰之義也,地以既成言之,故陽上而陰下,尊卑之位也。乾坤定上下之位,離坎列左右之門,天地之所闔辟,日月之所出入,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長短、行度盈縮,莫不由乎此矣。
再說文王八卦方位圖,此是邵雍后天之學。邵雍依據《周易·說卦傳》:“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得出文王八卦方位圖,邵雍認為“起震終艮一節,明文王八卦也”。此圖式的八卦方位是離南坎北,震東兌西,坤西南,乾西北,巽東南,艮東北。
邵雍在《觀物外篇》中說:
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故乾坤交而為泰,坎離交而為既濟也。乾生于子,坤生于午,坎終于寅,離終于申,以應天之時也。置乾于西北,退坤于西南,長子用事而長女代母,坎離得位,兌震為偶,以應地之方也。王者之法,其盡于是矣……乾坤縱而六子橫,易之本也;震兌橫而六卦縱,易之用也。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邵雍認為后天八卦方位圖是由先天八卦方位圖轉化而來,乾由南退居西北,坤由北退居于西南,這樣就可以使震居東方,東方生物,震為長男,此即“長子用事”;巽居東南,東南長物,巽為長女,此即“長女代母”;離居南,坎居北,即“坎離得位”;兌居西與東方的震相配,艮居東北與東南的巽相配,即“兌震為偶”,兌能成物,艮能終物,這樣的后天八卦方位圖式體現的是地道,而先天八卦方位圖式體現的是天道。邵雍因此認為先天八卦是易之體,后天八卦是易之用。
③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

此圖式見于《周易本義》和《宋元學案·百源學案》,是邵氏四圖之一的“六十四卦次序圖”,又稱“大橫圖”。《易學啟蒙》這樣解釋此圖:
八卦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四畫者十六,于經無見,邵子所謂八分為十六者是也。又為兩儀之上各加八卦,又為八卦之上各加兩儀也。四畫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五畫者三十二,邵子所謂十六分為三十二者是也。又為四象之上各加八卦,又為八卦之上各加四象也。五畫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六畫者六十四,則兼三才而兩之,而八卦之乘八卦亦周。于是六十四卦之名立而易道大成矣。
如上圖所示,邵雍排列此圖式的基本法則是“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程顥稱此法則為“加一倍法”,朱熹稱之為“一分為二法”。邵雍以加一倍法(一分為二法)解釋六十四卦卦數和卦象的形成,是把奇偶二數的演變置于第一位,采用的是一種數學推衍的方法,同近代的數學中的二進位制有相似之處,奇偶二數相當于二進位制中的1和0兩個數碼,從兩儀開始,類似于逢二進位。
邵雍在《觀物外篇》中詳細敘述了八卦和六十四卦形成的基本法則:
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下交于陰,陰上交于陽,四象生矣。陽交于陰、陰交于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于柔,柔交于剛,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錯,然后萬物生焉。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故曰“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也。十分為百,百分為千,千分為萬,猶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葉,愈大則愈少,愈細則愈繁,合之斯為一,衍之斯為萬。
在同一篇中,邵雍又說:
陰陽分而生二儀,二儀交而生四象,四象交而生八卦,八卦交而生萬物。故兩儀生天地之類,四象定天地之體;四象生日月之類,八卦定日月之體;八卦生萬物之類,重卦定萬物之體。類者,生之序也,體者,象之交也。推類者必本乎生,觀體者必由乎象。生則未來而逆推,象則既成而順觀。是故,日月一類也,同出而異處也,異處而同象也。推此以往,物奚逃哉!
可見,邵雍的六十四卦次序不僅以數學的方式解釋六十四卦的形成規律,同時也用來說明世界形成的過程,具有世界觀或宇宙論的意義,天地萬物都是按照八卦、六十四卦的生成次序演變而來。
④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圖式外圓內方,將六十四卦次序按一定規律排列,方圖的排列層次,可看作上述大橫圖“六十四卦次序圖”從中(姤和復之間)拆開,將從乾到復的半部變作半圓形置于左邊,再將從姤到坤的半部變作半圓形置于右邊,左右拼接到一起,即是大圓圖。然后,將大圓圖分為八段,左邊半圓分四段,右邊半圓分四段,每段八個卦,自下而上疊成八層,先排左半圓的:第一層從乾到泰,第二層從履到臨,第三層從同人到明夷,第四層從無妄到復。再排右半圓的:第五層從姤到升,第六層從訟到師,第七層從遁到謙,第八層從否到坤,六十四卦就按此次序排成了中間的方圖。
方圖的排列可以用數字圖來顯現,按照先天八卦的排列順序: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將卦以數字代替,列入方圖中會更直觀地發現其中的規律。

朱熹解釋此方圓合一圖說:“圓圖象天,一順一逆,流行中有對待,如震八卦對巽八卦之類。方圖象地,有逆無順,定位中有對待,四角相對,如乾八對坤八之類。此方圓圖之辨也。”(《宋元學案·百源學案》引)“有逆無順”,是說方圖上下八層,就六十四卦的順序說,都是從右到左。按朱熹的解釋,圓圖的重點在于講陰陽流行,方圖的重點在于講陰陽定位。前者是就時間過程說的,后者是就空間方位說的。此圖后世俗稱“六十四卦方圓圖”。
邵雍指出了此圖式的結構和運行原理:“陽起于復,而陰起于姤”“夫《易》根于乾、坤,而生于復、姤。蓋剛交柔而為復,柔交剛而為姤,自茲而無窮矣。”
邵雍認為,坤為純陰,陰為陽母,母孕長男而生復,坤、復之間非陰非陽,稱“無極”,“天根”以生。乾為純陽,陽為陰父,父生長女而為姤,乾、姤之間,“月窟”以伏。所以,自復卦開始,沿東邊(圓圖左半邊)運行至乾,是陽氣漸長的過程。至乾而陽氣達至極盛,于是姤卦一陰生,沿西邊(圓圖右半邊)運行至坤,是陰長而陽消的過程。然后,坤又接復,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由上面的大橫圖可以看到,太極、二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是陰陽二爻自然疊加而成,井然有序,順理成章,六十四卦方圓圖由大橫圖演變而來,六十四卦陰陽消長的順序仍是一派自然,這是一種不假安排的自然之序,陰陽轉化,此消彼長,形成對稱結構,其中陰陽運行循環無端,其根本皆本于太極,萬物化生皆從此出。邵雍認為此圖即為伏羲所畫的圖式,伏羲當初只畫了圖式,沒有文字,但天地萬物之理已經盡在其中了。
邵雍的六十四卦方圓圖是由時間和空間搭建起的宇宙模式,或者說,是邵雍描摹了自然形成的宇宙架構,天地萬物和人類生活都處在此架構之中,無不是一陰一陽的循環消長和對待流行。如果將邵雍的先天易與漢易相比,可以發現,邵雍只講陰陽,不講五行,宇宙萬物的生成是一個陰與陽不斷分化組合的過程,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以此類推逐次展開,直至無窮。這種說法倒有些現代宇宙學中的“宇宙大爆炸”學說的意味。邵雍這種宇宙認識論和思維方式,對宋代易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這也是宋代象數易學明顯異于漢易之處。
⑤皇極經世圖
邵雍以元會運世和歲月日時制定了一個歷史年表,用以計算宇宙演變和人類歷史的演變,元會運世與天之四象相對應,歲月日時與地之四象相對應,并以八卦的符號系統來表述。此年表稱為皇極經世圖。其子邵伯溫解釋說:“至大之謂皇,至中之謂極,至正之謂經,至變之謂世。”經是治理的意思,“皇極經世”意為以大中至正應變之道來治理世事。
邵雍認為,太陽一年繞天一周,故以日配元。日月交會一年十二次,故以月配會。經星一年運行三百六十度,故以星配運。一日十二時辰,故以辰配世。由此而規定了一套具體的算法,一元為十二會,一會為三十運,一運為十二世,一世為三十年。這樣算下來,一元就等于129600年(1×12×30×12×30),一元只是宇宙時間的初始階段。一元中有元、會、運、世,接下來,一會中也有元、會、運、世,同樣用乘法計算,可得出一會所統率的時間為155200年,以此類推,運和世中也分別有元會運世,也作如此的次第相交,到世之世,得到一個龐大的數字559872000年。接著再配以地數,即以歲月日時分別與元會運世次第相交,如此終始循環,直至無窮。
朱熹的弟子蔡元定對邵雍的《皇極經世》作了高度贊揚:
康節之學,雖作用不同,而其實則伏羲所畫之卦也,明道所謂加一倍法也。其書以日月星辰、水火土石,盡天地之體用。以暑寒晝夜、風雨露宿,盡天地之變化。以性情形體、走飛草木,盡萬物之感應。以元會運世、年月日時,盡天地之終始。以皇帝王霸、《易》《書》《詩》《春秋》,盡圣賢之事業。自秦漢以來,一人而已。(《皇極經世緒言》)
這個年表可以看作邵雍為宇宙歷史制定的年譜,邵雍將此宇宙周期表與六十四卦圓圖中的六十四卦相對應,六十四卦分為八宮,八宮順序即為伏羲八卦次序圖中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八個卦分別對應元、會、運、世、歲、月、日、時,每宮中的八個卦再分別配以元、會、運、世、歲、月、日、時,然后次第相交,每宮中的八個卦,居奇位數則乘以十二,偶位數則乘以三十。從乾卦開始,為元之元,到坤卦為止,為辰之辰,最終可以算出一個周期的天數和地數之總和為1216192320年。看上去,非常繁雜,其實把握了規律就是次第相乘,用邵伯溫的說法即“其法皆以十二、三十相乘”,以現代的計算機來進行這些乘法計算并不困難,而邵雍以這樣的數學算法,并非只做算術游戲,而是要將時間周期與歷法、卦氣、卦象相配,以供起卦占卜之用。邵雍依據六十四卦圓圖制定了一個歷史年表,如蔡元定所言“其書以日月星辰,水火土石,盡天地之體用”,以天象日月星辰配元會運世,為宇宙歷史制定了年譜。
邵雍在其《皇極經世一元吟》中說:
且以一元言,其理尚可識。一十有二萬,九千余六百。中間三千年,迄今之陳跡。治亂與廢興,著見于方策。吾能一貫之,皆如身所歷。(《伊川擊壤集》卷十三)

上圖為黃宗羲《易學象數論》中的“掛一圖”的“元之元”部分,黃氏于“皇極二”中釋此圖曰:
乾、兌、離、震為天之四卦,四卦自交成十六卦,十六而十六之得二百五十六卦,謂之《掛一圖》,以之分配元、會、運、世、年、月、日、時。然在一元會止十二,止以辟卦配之。一元之中有三百六十運,一會之中有三百六十世,一運之中有三百六十年,一世之中有三百六十月,一年之中三百六十日,一月之中三百六十時,凡此六者,則以《掛一圖》配之。皆用四爻直一,三百六十盡二百四十卦,余十六卦,每氣之首各用四爻,二十四氣恰盡余卦。
“掛一圖”中,從“元之元”到“世之世”,共有二百五十六卦。一元有十二會,與十二辟卦相配,再配以二十四節氣。黃宗羲以此方法起卦得運卦、世卦、年卦、月卦、日卦、時卦,論證分析后,認為朱子說“《經世》書以十二辟卦管十二會,繃定時節,卻就中推吉兇消長。堯時正是乾卦九五”所言不確,黃宗羲算出“唐堯在星之癸,一百八十,是上爻將終,安得云九五哉?于其易明者且然,況科條煩碎,敦肯究心于此乎?”邵雍的這種算法確實科條煩碎,難怪《四庫全書總目》說“務窮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我們發現,這種逐次以一配多,然后再配以卦氣、歷法的方式頗似“焦林直日”,焦氏是以值日之卦與六十四卦次第相配,可以出現四千零九十六種結果,以所占得的結果對應林辭,而邵氏是以各卦配元、會、運、世、歲、月、日、時,將時間納入卦中,以流年對應卦爻象,得出占卜結果,兩者另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將卦氣納入體系中。
邵雍將如此漫長宏大的時間和空間納入計算之中,用辯證的易學思維,洞察宇宙運行、世事興衰的大規律,真可謂思貫千古、胸懷宇宙。人類在思考與追求中不斷前行,現代科技發達到可以使人類進入太空,對于宇宙天體間的距離,以光年來計算,通過對時間和空間的探尋和把握以期進一步了解宇宙運行的真相及規律。邵雍在《觀物外篇》中說:“易之數,窮天地始終。或曰:天地亦有終始乎?曰:即有消長,豈無終始?天地雖大,是亦形器,乃二物也。”天地雖然大,也是有形的器物,是器物就有生滅,宇宙有它的運行周期,整個宇宙是眾多世界生滅連續的過程。當下,人類對地球之外的星體以及宇宙有越來越多的了解,太陽系、銀河系,以及那些恒星、黑洞、黑洞之間形成的吸力波,無不遵循著生滅相續、循環不已的規律,每一種狀態的顯現都是這個規律中的過程,正所謂“天地雖大,是亦形器,乃二物也”,邵雍試圖用他的《皇極經世圖》揭示宇宙運行的規律及其過程。
邵雍以他的這一圖式制定出這樣的宇宙歷史年表,是對易學卦氣說的推衍和擴充,他以陰陽消長的法則推出天地有終始的結論,宇宙同樣是陰陽消長不斷變化的過程。在將整個宇宙萬有的變化納入陰陽消長的過程之后,邵雍將關懷的目光回到人類社會,人類歷史的變遷遵循陰陽消長的運行法則,盛衰榮辱、生死窮通,無不在過程之中,因此,邵雍提出了“觀物”的人生觀,既然明白了事物發展的規律,知曉了眼前的一切不過是陰陽消長的過程,人就應該從紛繁的表象中超脫出來,冷靜觀察萬般變化,不以物傷心,亦不以心傷物,做到兩不相傷,而自得于自在的境地。當胸中裝得下整個宇宙,自然界的風月可以去自由品評的時候,人生便獲得了高尚的樂趣。這種道家氣質的宇宙觀人生觀,加上儒家氣質的人文意識和終極關懷,使邵雍成為易學史上一位儒道兼綜易學大家。
至此,我們已經簡略介紹了象數派三宗的易學特點,為了使讀者更多地了解象數派尤其是圖書之學,特補充易圖五例如下。
3)易圖五例
①河圖、洛書
朱熹《周易本義》卷首所載河圖洛書:

《周易本義》在此兩圖之后有一段文字說明:《周易·系辭上傳》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此河圖之數也。洛書蓋取龜象,故其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河圖之數,按漢易的說法,乃五行之生數同五行之成數合在一起,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為陽、為天、為奇數;以黑點為陰、為地、為偶數。并且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所以圖式結構分布為:一與六共宗居北方,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與七為朋居南方,為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與八同道居東方,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與九為友居西方,為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居中央,為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圖中數字的排列所依據的規則是什么呢?這個問題,清代李光地在《周易折中》卷二十一《〈啟蒙〉附論》部分,把這一排列過程表述為“陽動陰靜”與“陰動陽靜”的法則。
大意是說,一到十這十個自然數當中奇數為陽,偶數為陰,河圖與洛書都是由奇數與偶數進行有規律的變化而形成的。現以“陽動陰靜”為例:

河圖陽動陰靜圖
河圖就是十個數字的排列,“五”和“十”居中央,然后其他的八個數分別排列在四個方位上,從上方(即南方)開始排,從“一”開始,一個方位排兩個數,從外向內排列,外“一”內“二”。然后按順時針,也就是往右轉,在右方(即西方),三四從外向內排列,外“三”內“四”。然后在下方(即北方),六七從外向內排列,外“六”內“七”。然后在左方(即東方),八九從外向內排列,外“八”內“九”。這八個數這樣分布于四方。接下來就是所謂的“陽動陰靜”,也就是這樣排好之后,一和七是陽數,陽動,就是單數“一”和“七”交換位置,這個“一”本來在上面挪到下面,“七”本來是下面移到上面。左右“三”和“九”交換位置,如此交換后的結果是:一、六居乎北,二、七居乎南,三、八居乎東,四、九居乎西,就形成了“河圖”的數字排列。
黃壽祺先生在《周易譯注》的“讀易要例”中說:“事實上,‘河圖’方位以‘五行數’(見揚雄《太玄經》)當之,‘洛書’方位以‘九宮數’(見《大戴禮記·明堂》)當之。”也就是說,“河圖”是五行生成圖,“洛書”是九宮圖。
我們來看洛書圖式與九宮圖。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將天宮以“井”字劃分九個等份,以正中的方位為中宮,對應四正四隅八宮方向,在晚間從地上觀天的七曜與星宿移動,可知方向及季節等訊息。對于古代天文學來說,“九宮圖”非常重要。洛書的數字排列與九宮圖相符。

此圖式中,每一行,每一列,以及兩條對角線上的和都等于十五,這種數學現象在當代國際數學界叫作“幻方”。中國的“洛書”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幻方”,是三階幻方。洛書看上去像一只大烏龜,記憶這個圖式的口訣:“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洛書”所表示的這樣的三階幻方的數字排列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國南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叫楊輝,在他所著的《續古摘奇算法》一書中,討論了河圖和洛書的數學問題。其中對于洛書所表示的三階幻方的排列,找出了一種奇妙的規律。楊輝的表述是:“九子斜排,上下對易,左右相更,四維挺出。”所謂“九子斜排”就是從一到九這九個數,從左上到右下斜著排下來,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這叫“九子斜排”。然后“上下對易”就是“一”和“九”對調位置。“左右相更”是左右兩個數對調位置,也就是“七”和“三”對調位置,然后“四維挺出”,四維就是四個角上這四個數。“挺出”往四個方向挺出去,這樣就形成了這個洛書的數字排列。

洛書陽動陰靜圖
楊輝所總結的洛書的數字生成過程簡捷而且非常容易記住。李光地在《周易折中》中,把楊輝所概括的這種排列方法也用“陽動陰靜”來表述,由于上下左右這四個數都是單數,即陽數,“對易”和“相更”就是互相對調位置,是動。二、四、六、八這四個數不動,是靜,在這個動靜過程完成之后再“四維挺出”,就成了洛書的排列。
朱熹在《易學啟蒙》中對河圖、洛書進行詳盡的介紹后,言道:“(圣人)則河圖者虛其中,則洛書者總其實也。河圖之虛五與十者,太極也;奇數二十、偶數二十者,兩儀也;以一二三四為六七八九者,四象也;析四方之合以為乾、坤、離、坎,補四隅之空以為兌、震、巽、艮者,八卦也。洛書之實,其一為五行,其二為五事,其三為八政,其四為五紀,其五為皇極,其六為三德,其七為稽疑,其八為庶征,其九為福極:其位與數尤曉然矣。”朱熹的這段話將“河圖”“洛書”之數落實到圣人效法“河圖”作“八卦”,效法“洛書”制《洪范》“九疇”。
②十二辟卦方位圖

十二辟卦方位圖
十二辟卦擇取六十四卦中的十二個特殊卦形,配合一年十二月的月候,指示自然界萬物“陰陽消息”的意義,故又名“月卦”“候卦”“消息卦”。
黃壽祺先生在其《周易譯注》的“讀易要例”中介紹此卦圖說:“十二辟卦的來源甚古,其說首見于《歸藏》云:‘子復,丑臨,寅泰,卯大壯,辰夬,巳乾,午姤,未遁,申否,酉觀,戌剝,亥坤。”(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辟”字之義,猶言“君”、言“主”,謂此十二卦為十二月之主。
此圖十二卦中,陽爻逐序遞生的有六個卦,從子月復卦到巳月乾卦,陽爻從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復卦初爻為陽爻,臨卦是初、二爻為陽爻,泰卦是初、二、三爻為陽爻,大壯卦是初、二、三、四爻為陽爻,夬卦是初、二、三、四、五爻為陽爻,而乾卦則六爻皆陽,在此六個卦象中陽爻逐次增長,故稱為“息卦”,“息”為生長之意。
陽極而生陰,乾卦全陽之時,一陰生于地下,初爻之陽被陰所替代,從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陰爻逐序上升,陽爻依序遞減:姤卦初爻為陰爻,從姤卦、遁卦、否卦、觀卦、剝卦,以至坤卦,此六個卦象中陽爻逐步消減,以至全無,故稱為“消卦”。在十二辟卦中,子月(中氣冬至)為復卦,為一陽來復之象(初爻為陽爻),表示冬至過后陽氣初生,而午月(中氣夏至)為夏至過后,陽氣盛極而轉衰、陰氣初生(初爻為陰爻),寅月陰陽調和(三陽爻、三陰爻)故初春為“三陽開泰”,其義即源于十二辟卦。
“十二辟卦”是《周易》研究中的重要學說。《周易譯注》云:“十二辟卦,自西漢孟喜、京房、東漢馬融、鄭玄、荀爽、虞翻,以迄清代漢學家,莫不采用。”
③卦氣全圖(含六十卦值候)
西漢易學家孟喜易有“卦氣”“十二月卦”“六日七分”等例,以卦配時,以卦氣開象數易,但卦氣的源頭早于孟喜,據今人劉大鈞先生《“卦氣”溯源》考證,“卦氣”起源應于先秦,可推至殷商。孟喜的卦氣之說用意在于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象、爻象配合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日,儼然是一個歷法系統。
其法以坎、離、震、兌為四正卦分配四時,每一卦主一時:坎冬、離夏、震春、兌秋。每卦六爻,每爻主一氣,共主二十四氣,四卦的初爻分別主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冬至、夏至),即震初九春分、離初九夏至、兌初九秋分、坎初六冬至。四正卦已經各管一季,共余六十卦來配日,若每卦配六日,六十卦即共配三百六十日,然而每歲實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須再分配于六十卦。五又四分之一除以六十,得數不是整數,于是孟喜創一日有八十分的說法,這樣,五又四分之一乘以八十,得四百二十分。將四百二十分分配至六十卦,于是得每日七分,加上之前每卦所配的六日,就形成了每卦“六日七分”。六十卦已經配日妥當,接著將六十卦分配于四正卦之下,每一正卦可得十五卦,每一正卦管一季,剛好是三個月,十五卦分到三個月中,得每月五卦。所以在卦氣系統中,形成五卦為單元的結構。在每一單元中,剛好配入十二月卦中的一個卦,因為十二月卦本來就分值十二個月,剛好配合,于是每單元中便成為一個月卦(十二辟卦之一)配上四個雜卦(非月卦)。孟喜再將十二月卦稱為辟,其余稱為公、侯、卿、大夫,五卦值月的次序,先為侯,然后次第為大夫、卿、公、辟。下圖將孟喜“月卦配七十二侯圖”與“六日七分卦氣圖”綜合到一起,即成包含六十卦值候的“卦氣全圖”:

卦氣全圖
卦氣全圖分為八層,由內起第一層為坎、震、離、兌四正卦(圖中四正卦的位置并未依東南西北的位置擺正,原因是要將十一月冬至復卦放在最接近讀者的正方向,所以四正卦放在了四隅的位置);第二層為四正卦六爻;第三層為十二月;第四層為十二月建辰,如十一月為子,十二月為丑等,所附元枵、星紀等,為黃道十二宮名;第五層為二十八宿及二十四節氣;第六層為值月的十二消息卦及其六爻;第七層為消息卦每爻的值候,如蚯蚓結、麋鹿解、水泉動等;第八層為五爵六十卦,如公中孚、辟復、內候屯等。
卦氣說的應用,其初為《易》筮占驗,象數易家注經,多依卦氣圖而注,其后復用于歷學,此中所含古代歷法、氣候等方面的知識是研究古代天文、歷法、氣候等重要的參考資料。
④《太極圖說》

太極圖說
此圖參考朱伯崑先生《易學哲學史》第六章第三節,書中介紹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有圖和說兩部分,《太極圖說》是對圖式的解說。今本《太極圖說》是經過朱熹的整理而流傳下來的(上圖)。南宋的朱震為宋高宗講《周易》時所進周敦頤的太極圖與此圖不同。朱伯崑先生認為,儒家學者周敦頤將道教的太極圖加以改造并作了新的解說,吸收了其中的宇宙論,拋棄了成仙得道的煉丹術,從而形成了《太極圖說》,以此作為儒家成圣人的理論依據。周敦頤在圖式中還保留了陰陽動靜分上下的注文,而朱熹修訂過的圖,從圖式上去除了道教煉丹術的影響。朱熹修訂的太極圖成為明、清時期的標準圖式。
現將朱熹所修訂的周敦頤《太極圖說》摘錄于下: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圣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而主靜(無欲故靜),立人極焉。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周子全書》卷一)
朱熹認為無極是用來形容太極的,表示太極無有形跡,既無極而又太極,二者無時間先后關系。對于“說”的部分,“無極而太極”是朱熹作了修訂的(原句為“自無極而為太極”)。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將道家的無極觀念引入解易系統,并以陰陽動靜解釋太極和兩儀的關系,朱熹接續其說,稍作修訂后成為其理學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學說在易學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后世易學有較大影響。
⑤《序卦》圓圖

《總卦》圓圖
《周易折中》在卷二十二“《序卦》、《雜卦》明義”中錄有《序卦》圓圖,并作文字解釋說:
孔子《系辭傳》,敘上下篇九卦曰:“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先儒以其卦推配上下經皆相對,蓋乾與咸、恒對,履與損、益對,謙與困、井對,復與巽、兌對,每以下篇兩卦,對上篇一卦,凡十二卦而二篇之數適齊矣,然十二卦之中,又止取九卦者,乾、咸其始也,兌其終也,略其終始,而取其中間之卦,以著陰陽消息盛衰之漸,故止于九。前所推上下篇各四節,陰陽消息盛衰之次,與此圖密合。
此圖將《系辭》中所提及的九個卦的關系在《序卦》所述卦序所形成的圓圖中用連線體現出來,這九個卦我們在介紹陳摶的《龍圖序》時曾經提及,稱之為“夫子三陳九卦之義”,孔子對這九個卦的卦德講了三次,可見對這九個卦的重視。《周易折中》總結先儒對這九個卦關系的認知,發現上經的每一卦正好對應沿直徑所指向的下經的兩個卦,這樣就有十二個卦出現在對應關系中,略去這十二個卦中處于上、下經首卦的乾、咸以及十二卦末尾的兌,取其中間就是篇中所論的九個卦,以此來闡明陰陽消息盛衰漸進的變化。
圖中所呈現出的這種對應關系確實很奇妙,既體現了卦序中所蘊含的變化流行、生生之義,又體現了上、下經之間的對待關系,可見,三陳九卦,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