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京房、焦延壽解易

《四庫全書總目》中說:“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于祥”,是說西漢的儒家以象數解易,與古代的太卜之遺法相差不遠,然而當出現了京房和焦延壽時,解易方法為之一變,而入于祥。祥是指祈禳求福之事,以陰陽變異預測吉兇之先兆。據《史記》《漢書》記載,孔子死后,《周易》傳數代至漢興,漢初由田何傳于周王孫、丁寬、服生,后又授于楊何。其中,丁寬傳于田王孫,田王孫授易施仇、孟喜、梁丘賀,而其中的孟喜又傳易于焦延壽,焦延壽的易學影響了京房,于是產生了“京氏之學”,這時已到了西漢中后期。

朱伯崑先生在《易學哲學史》中總結認為,西漢學者解易的學風分為三種傾向。

一是以孟喜和京房為代表的官方易學,宋人稱之為“象數之學”,其特點有三:其一,以奇偶之數和八卦所象征的物象解說《周易》經傳文;其二,以卦氣說解釋《周易》原理;其三,利用《周易》,講陰陽災變。

二是以費直為代表的易學,費氏著作已失傳,從一些文獻所述可看出,費氏易學以《易經》文意解經,注重義理,多半是繼承漢初的易學傳統,后來發展為“義理學派”。

三是以道家黃老之學解釋《周易》,是將易學同黃老學說結合起來,講陰陽變易學說。

這三種解易的傾向中,影響最大的是孟喜和京房的易學,他們是漢易象數派的創始者和代表人物。

《四庫全書總目》中言“兩派六宗”只提到了“一變而為京、焦”,本書就依此順序不言孟喜,而僅就京房易學和焦延壽易學作一些相應的介紹。

1)京房解易

西漢象數易學,以京房最為博大,對后世的影響也最為深遠。他繼承了孟喜、焦延壽的象數易,并加以豐富和改造,建構了上至天文、下及地理、中涵人事的龐大易學體系。京房的易學體系啟發了后來的鄭玄。鄭玄繼承和發展了京房易學,遂成東漢象數大家。在漢代易學中,京房既是一位開拓者,同時又起到了重要的承先啟后的作用。

京房,字君明。據史傳記載,京房是一位兼具易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三重身份的人物,他曾多次上疏給漢元帝,以“天人感應”的思想分析時局,表達政見。京氏易學詳于災異,著作有《京氏易傳》三卷傳世,其特點是“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將《周易》看作占算吉兇的典籍。

《四庫全書總目》將《京氏易傳》歸于子部術數類,對其性質、內容、體例、影響作了以下評述:

其書雖以《易傳》為名,而絕不詮釋經文,亦絕不附合易義。上卷、中卷以八卦分八宮,每宮一純卦統七變卦,而注其世應、飛伏、游魂、歸魂諸例。下卷首論圣人作易揲蓍布卦,次論納甲法,次論二十四氣候配卦,與夫天、地、人、鬼四易,父母、兄弟、妻子、官鬼等爻,龍德、虎形、天官、地官與五行生死所寓之類,蓋后來錢卜之法,實出于此。故項安世謂以《京易》考之,世所傳《火珠林》即其遺法。

《京氏易傳》三卷中的易例可概括列表如下:

綜觀此表,京房易學體系中的八宮、世應、值月、飛伏、十二辟卦、納甲、爻辰以及陰陽五行、六親、六神、互體等仍為今日術數家所必用的易例。

下面對京房易學中的重要易例進行簡要的介紹。

①八宮

京房“八宮說”打破了《周易》中六十四卦的傳統排序,采用一套不同于《序卦傳》的易卦排序。其排序方法是由爻變逐位推出的自然結果。京房八宮方位是按照《說卦傳》所說的“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確定的,其宮次的排列順序按照乾坤六子中的父親、長男、中男、少男,母親、長女、中女、少女排列,即:乾、震、坎、艮、坤、巽、離、兌。前四卦為陽卦,后四卦為陰卦,這種排列順序,與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本為同一系統。這樣就分為了八宮,每宮的第一卦(也稱純卦)各統率七個卦,這七個卦是由爻的變化而自然形成的,具體爻位自下而上變化,初爻變而稱為一世卦,二爻變而稱為二世卦,三爻變而稱為三世卦,四爻變而稱為四世卦,五爻變而稱為五世卦,上爻為宗廟不變,然后返回四爻再變而稱為游魂卦,最后下卦三爻一起變而稱為歸魂卦。見下表:

京房認為“八卦之要,始于乾坤,通乎萬物”。在此圖式中,包含著陰陽消息的思想,八宮中乾坤二宮,自上世至五世,共為十二卦,其變化規律與十二消息卦一致。京房把這種變化規律用于八宮,創造發明了游魂、歸魂體例。以坤宮為例:坤為本宮卦(亦稱純卦,為上世),初爻變成為復卦,稱為一世卦;第二爻變成為臨卦,稱為二世卦;第三爻變成為泰卦,稱為三世卦;第四爻變成為大壯卦,稱為四世卦;第五爻變成為夬卦,稱為五世卦;到這里不能再繼續變上去,否則就會變成乾卦而犯入他宮,因此只能再退回去,順著五世卦夬卦第四爻再變,成為需卦,稱為“游魂卦”;最后將需卦的下三爻同時變,成為比卦,稱為“歸魂卦”。京房說:“易有四世,一世二世為地易,三世四世為人易,五世八純為天易,游魂歸魂為鬼易。”(《京氏易傳》)

②世應

京房在八宮說的基礎上,對卦中的六個爻確立了主從關系,即“世應說”。仍以坤宮為例,初爻變化而成的復卦,即一世卦,一世的意思是以初爻為世爻;二爻變化而成的臨卦,即二世卦,二世的意思是以二爻為世爻;以此類推,三世卦以三爻為世爻,四世卦以四爻為世爻,五世卦以五爻為世爻;游魂卦由于是變第四爻而成,因此是四世卦,以四爻為世爻;歸魂卦由于是變下三爻而成,因此用下卦的最上一爻,以三爻為世爻。本宮卦則以上爻為世爻,稱為上世。

有世爻之后,就可以找到應爻。這是卦中“比應”關系的發展,即初與四應、二與五應、三與上應,所以世爻既定,應爻即可隨之而定。比如:初世卦,世爻在初,應爻必在四;二世卦,世爻在二,應爻必在五;三世卦,世爻在三,應爻必在上;四世卦,世爻在四,應爻必在一;五世卦,世爻在五,應爻必在二;游魂卦,世爻在四,應爻必在一;歸魂卦,世爻在三,應爻必在上;本宮卦,世爻在上,應爻必在三。

世應的體例,目的在于闡發六爻的主從配合關系,由于爻變會造成卦變,因此,變爻在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會對全局產生影響。由上述世爻確定體例可知,第幾世卦是由相應的第幾爻變化形成,此變爻為一卦之主,稱為“居世”“臨世”“治世”,世為主,應為從。在設定世應說的同時,京房發揮《周易·系辭傳》“列貴賤者存乎位”的說法,為一卦六爻訂立了爵位,以初爻為元士,二爻為大夫,三爻為三公,四爻為諸侯,五爻為天子,上爻為宗廟。把卦爻的結構等同于社會結構,若尊者居世,則卑者應順從尊者,若卑者居世,則尊者應俯就卑者。從社會意義而言,世應說適應時代的需要,對調節社會政治秩序有指導作用。從占筮角度而言,世爻、應爻在占筮中的作用非常大,《火珠林》筮法傳至今日仍在沿用世應說,《京氏易傳·姤》云:“定吉兇只取一爻之象。”這一爻,即指世爻。

③值月

京房將世爻值月之卦稱為“世月”,亦稱“建”,今日的術數家進行卜筮常用的“卦身”即是由“世月”起算。“世月”的推算方法非常簡單,即:若世爻屬陽,就由子值初爻位起算;若世爻屬陰,就由午值初爻位起算。舉例如下。

,上世卦,即世爻在上六,為陰爻。由初九起午(五月),向上數至世爻,為亥,亥為十月,所以震卦是十月卦。

,三世卦,即世爻在九三,為陽爻。由初六起子(十一月),向上數至世爻,為寅,寅為正月,所以恒卦是正月卦。

以此規律可推算出八宮卦中所有卦的世月,列表如下:

④飛伏

京房對八宮卦的解釋,提出了“飛伏說”,認為陰陽變化總是處于顯隱、有無、往來的狀態,顯者為飛,隱者為伏,來者為飛,往者為伏。《京氏易傳》中解釋乾卦說“與坤為飛伏”,解釋坤卦說“與乾為飛伏”,對于震與巽、坎與離、艮與兌,亦皆如此解釋,稱它們互為飛伏,這是指八宮卦的背后都潛伏著其對立的卦象。

《京氏易傳》在解釋豐卦時指出:

陰陽升降,反歸于本,變體于有無。吉兇之兆,或見于有,或見于無。陰陽之體,不可執一為定象,于八卦陽蕩陰,陰蕩陽,二氣相感而成體,或隱或顯。故《系》云:一陰一陽之謂道。

“飛伏說”揭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道理,陽中伏陰,陰中伏陽,彼此包含,相互聯系,從而促使卦爻產生變化。

在京房看來,在八宮六十四卦中普遍存在著飛伏關系,卦的飛伏體例可梳理如下。

八純卦與其正對卦為飛伏關系。即乾與坤、震與巽、坎與離、艮與兌,互為飛伏。

八宮中非純卦,即上世卦之外的一世卦至歸魂卦可分為三個階段:一世卦、二世卦、三世卦,都屬于下卦爻變,因此,與其下卦飛伏。比如:屯卦為坎宮二世卦,下卦為震,所以屯與震飛伏;四世卦、五世卦,屬于上卦爻變,因此,與上卦飛伏。比如:升卦為震宮四世卦,上卦為坤,所以升與坤飛伏;游魂卦、歸魂卦,游魂卦屬于從五世卦的第四爻變化而來,因此,同五世卦,比如:中孚卦為艮宮游魂卦,艮宮五世卦為履卦,上卦為乾,所以中孚同乾飛伏,而歸魂卦是下卦復歸本位而來,因此,同本宮純卦,比如同人卦是離宮歸魂卦,離宮純卦為離,與坎卦飛伏,所以同人與坎飛伏。

卦中爻的飛伏則以世爻與本卦相應的爻飛伏,即爻變之后與爻變之前飛伏。比如:巽宮無妄卦,九四為世爻,與巽卦六四飛伏;艮宮賁卦,初九為世爻,與艮卦初六飛伏。

京房設立的飛伏體例處處體現著陰陽二氣變易消息的規律,這種解釋體例比附在人事占驗吉兇方面,使卦與卦的關系更加密切和復雜,并且由表及里,極大地豐富了卦爻之間的聯系,也使卜筮占驗具有了更大的靈活性。

⑤卦氣

如本章節第一個表格所示,京房所倡“卦氣說”包括“四監司·二分二至·二十四氣”“十二辟卦”“六日七分”等內容(關于二十四氣和十二辟卦,參見本書《史篇·易圖五例》中“十二辟卦方位圖”和“卦氣全圖”的介紹)。京房的卦氣說與孟喜的學說大同小異,此處暫不作詳細敘述。

⑥納甲

所謂納甲,是以八卦配十干,舉甲以該十日,故稱“納甲”。此為京房所創,八宮卦各配以十干,其各爻又分別配以十二支。甲為十干之首,所以稱為“納甲”,配以十二支,稱為“納支”。

《京氏易傳》下卷曰:

分天地乾坤之象,益之以甲乙壬癸。震巽之象配庚辛,坎離之象配戊己,艮兌之象配丙丁。八卦分陰陽,六位配五行,光明四通,變易立節。

這種配法很簡單,就是以十干中的奇數甲、丙、戊、庚、壬為陽,以偶數乙、丁、己、辛、癸為陰,與乾坤六子相配,如下:

其依據為乾為天、為父、為陽,坤為地、為母、為陰,六十四卦始于乾坤陰陽,陰陽二氣乃萬事萬物之本,天文歷法的天干,始于甲乙,終于壬癸,因此乾納代表陽之始終的甲壬,坤納代表陰之始終的乙癸。其他“六子”依陰、陽各有所配。

除納甲之外,還有“納支”,是以八卦各爻再配以十二支,其配法也是把十二支分為陰陽兩組,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陽卦包括乾、震、坎、艮,陰卦包括坤、巽、離、兌,陽卦納陽支,陰卦納陰支,根據“陰從午,陽從子,子午分行,子左行,午右行”的原則進行相配,即“陽起子順行,陰起未逆行”,這一思想來源于京房對陰陽二氣產生的認識。京房認為,陰盛于子月而陽生,陽盛于午月而陰生。以乾卦為例:乾六爻自下而上分別配子、寅、辰、午、申、戌。震同乾,坎、艮卦六爻依次向后推一位,配以寅和辰為初爻,向上配陽爻,按十二支順序,隔位相配,這是四陽卦的納支方法;四陰卦坤、巽、離、兌自下初爻分別配陰支,向上各爻逆行納陰支,如坤卦六爻自下而上分別配未、巳、卯、丑、亥、酉。隔一位逆取納支。現將八卦納甲、納支圖列表如下:

上述排列中,各卦每爻的納支為何以此順序排列?這就又引出了京房的“爻辰說”。

⑦爻辰

納甲是用卦納十天干,納支是用卦納十二地支,將十二地支納入卦內,就會有陰陽之分,十二地支分陰陽,六爻也分陰陽,因此,納支的依據是爻辰。京房的爻辰說實際上用六子卦值二十四節氣,屬于“卦氣說”的范疇。

我們對上面納甲、納支圖中八卦各爻與十二地支相配的順序排列問題進行分析。

乾為八卦陽之首,配十二地支之首的子,自初爻至上爻,六爻配六陽支,順序為子、寅、辰、午、申、戌。

震為長男,所以爻辰同乾,也從子配起,六爻配六陽支,順序為子、寅、辰、午、申、戌。

坎為中男,二爻為陽爻,從乾而來,所以爻辰從六陽支的寅配起,六爻配六陽支,順序為寅、辰、午、申、戌、子。

艮為少男,三爻為陽爻,從乾而來,所以爻辰從六陽支的辰配起,六爻配六陽支,順序為辰、午、申、戌、子、寅。

坤為八卦陰之首,由于陽盛于午月而陰生,午之后為未,為陰初生,因此坤卦初爻配陰支中的未,按照“陽起子順行,陰起未逆行”的原則,坤自初爻至上爻,六爻配六陰支,順序為未、巳、卯、丑、亥、酉。

巽為長女,得坤初六,由于是陰卦,與陽卦爻辰排列方法相逆,所以先納外卦后納內卦,巽外卦初爻即全卦四爻自六陰支的未配起,依次排列,自上返初,得到的結果為初爻納丑,自下而上的順序為丑、亥、酉、未、巳、卯。

離為中女,得坤六二,先納外卦后納內卦,離外卦二爻即全卦五爻自六陰支的未配起,依次排列,自上返初,得到的結果為初爻納卯,自下而上的順序為卯、丑、亥、酉、未、巳。

兌為少女,得坤六三,先納外卦后納內卦,兌外卦三爻即全卦上爻自六陰支的未配起,依次排列,自上返初,得到的結果為初爻納巳,自下而上的順序為巳、卯、丑、亥、酉、未。

⑧五行

《京氏易傳》說:“生吉兇之義,始于五行,終于八卦。”又說:“八卦分陰陽,六位五行,光明四通,交易立節,天地若不變易,不能通氣。五行列迭,四時更廢。”京房將五行納入《周易》解說體系,以五行配卦爻,并規定八卦五行的屬性,創立了以五行解《易》的先河。京房根據《說卦》中以乾為金,坤為地(即為土),震為旉,為草木生發之象,故為木,巽為木,坎為水,離為火,兌為毀折,為剛,故為金,從而規定八卦的五行屬性:乾、兌卦屬金,坤、艮卦屬土,震、巽卦屬木,離屬火,坎屬水。以此,由八卦相重而來的六十四卦就可以看成是皆由五行元素構成,從而,由六十四卦構成的宇宙圖式也就無不在五行之中了。

《尚書·洪范》記載:“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京房認為,五行生旺各有其時,于天干而言,甲乙木旺于春,丙丁火旺于夏,庚辛金旺于秋,壬癸水旺于冬。于地支而言,寅卯木旺于春,巳午火旺于夏,申酉金旺于秋,亥子水旺于冬。還有丑未辰戌,為土,于方位為四維,于月歷為四季,分別在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的十八天,合共七十二天,其余的木火金水,各值七十二天,五行平均。

京房將天干、地支、五行配入八宮,即成為《火珠林》所載的八卦六位圖:

這是一個占驗系統的圖式,也可以看作一個宇宙模型。干支五行配八卦,卦爻陰陽的變化與歷法配合,以卦氣的運行流轉,推算人事的吉兇。

在《京氏易傳·五行陰陽篇》中,包含了“五行五合”“五行六合”“五行三合”“地支藏人元五行”“六沖”“六害”“三刑”“五行生克”“五行休旺”“天干生旺死絕”“納音五行”“八卦五行”“五行五星”等內容。

“五行五合”是指五行與十天干合;“五行六合”是指五行與十二地支合;“五行三合”是指十二地支每支隔四位與另兩支相合,即:申子辰合水局,寅午戌合火局,巳酉丑合金局,亥卯未合木局。其“六沖”“六害”等,均是根據天干、地支所排列的位置,以及干支所歸屬的五行,以生克的原則確定彼此的關系。

此處僅就“五行生克說”作進一步的介紹。

京房的“五行生克說”本于《淮南子·天文訓》:“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子生母曰義,母生子曰保,子母相得曰專,母勝子曰制,子勝母曰困。以勝擊殺,勝而無極。以專從事,專而有功。以義行理,名立而不墮。以保畜養,萬物蕃昌。以困舉事,破滅死亡。”京房將其納入八宮,以八宮卦為母,以其爻位為子。按照上述五行的關系,母子之間存在著相生或相克的關系。京房指出:“八卦鬼為系爻,財為制爻,天地為義爻,福德為寶爻,同氣為專爻。”系是制我者,財是我制者,天地是生我者,福德是我生者,同氣是同我者。

按照京房以“六親”(又名“六神”)形式對易卦卦爻的標示,六親分別以官鬼、妻財、天地(父母)、福德(子孫)、同氣(兄弟)來表示。則制我者為官鬼,我制者為妻財,生我者為父母,我生者為子孫,同我者為兄弟。這里的“我”指有著五行屬性的八宮中的某一卦。這些都是五行生克的思想。有了這種指導思想,再看八卦六位圖,就可以知道將天干、地支、五行納入八宮的意義所在了。京房以一套層次分明、井然有序、彼此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功能體系,架構出一個天人同構的價值世界。

以上也是京氏易學納甲筮法體系的重要組成內容,下面以乾卦卦例來說明京氏易學的思維模式:

乾為天

壬戌土 父母 世

壬申金 兄弟

壬午火 官鬼

甲辰土 父母 應

甲寅木 妻財

甲子水 子孫

乾宮為金,納甲、納支后,可知五爻為金,因此為“兄弟”;上爻、三爻為土,土生金,因此為“父母”;二爻為木,金克木,因此為“妻財”;初爻為水,金生水,因此為“子孫”;四爻為火,火克金,因此為“官鬼”。因乾卦是純卦,所以上爻為世,則三爻為應。這些排列分析的結果即可用于進行占驗的依據。京房以陰陽轉化運行和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結合卦象、爻象、八宮、世應以及飛伏、卦氣等信息,構筑了一整套的占驗體系。

綜上所述,京房認為,天地萬物的運行是一個有規律的過程,體現為自然整體的和諧,人類社會處于這個完備的系統規律之中,順應規律就會和諧順暢,違逆規律就會禍亂敗亡。京房精心創建了一整套的象數模式,以象數規律體現天道規律,倡導社會與自然的整體和諧,以陰陽災異之說分析時局、預測趨勢、表達思想。

京房通過八宮、世應、值月、飛伏、卦氣、納甲、爻辰、五行生克等理論構建起的象數易學系統,揭示了事物的規律性和復雜性,呈現出多層次交錯、反饋的作用關系,體現了天人合一且多維立體的思維模式。

京房建立了以陰陽五行為架構的哲學體系,將陰陽二氣的運行和五行之氣的生克表現在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中,借助天文歷法理論,闡釋《周易》所蘊含的事物變化,這種思維模式和論證方法對漢代及后世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2)焦延壽解易

焦延壽是介于孟喜與京房之間的一位易學家,其學說早于京房。焦延壽從孟喜的學說中得到啟發,而京房是焦延壽的弟子,焦延壽的思想影響了京房。

《漢書·儒林傳》說:“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敘(楊何)、丁將軍(丁寬),大誼略同,惟京為異黨。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托之孟氏,不相與同。”如此說來,焦延壽是“獨得隱士之說,托之孟氏”,沒有明確地言明孟焦有師承關系,而焦延壽被前后兩個易學大家的光芒所掩,似不如孟、京為世人所矚目。同時,因為焦延壽為人淡泊,和光隱幾,并不自明易例,于是其易學思想未得彰顯。

《漢書·京房傳》記載焦延壽在陳留郡小黃縣做縣令時,“以候司(伺)先知奸邪,盜賊不得發”,是說在任職期間,他常先知奸邪,而使為盜者不敢輕舉妄動。據說他曾預言京房將會“得我道而亡身”,并不幸而言中。可知,焦延壽是一位頗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焦延壽有《焦氏易林》一書傳世。全書四千零九十六則筮辭,凡八萬余字,比較完整地展現出焦延壽的易學風貌。唐代的王俞形容《焦氏易林》:“辭假出于經史,其意合于神明”,認為是不朽之作。但由于《焦氏易林》敘述形式獨特,且東漢以來《易象》失傳,所以對《焦氏易林》一書,“二千年來,無有通其義者”(尚秉和《焦氏易林注》)。這本書之所以還能流傳下來,錢鍾書說:“卜筮之道不行,《易林》失其要用,轉藉文詞之末節,得以不廢。”也就是說,《焦氏易林》是憑借其文詞得以流傳至今。該書在文本形式上,以《詩經》四言詩傳統的四言韻文為主體,又在《周易》六十四卦基礎上以通行本六十四卦卦序為框架結構全書。筮辭多數為四句,偶有三句、五句或六句不等,全書四千零九十六則筮辭,其實就是四千零九十六首四言詩歌,有很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當然,其最重要的價值還在其易學價值,由于焦氏易的特殊性及其對京房的深刻影響,加之京房在漢易中至關重要的地位,《四庫全書總目》才會將京、焦并列為“兩派六宗”之一宗。

①焦林直日

焦氏易學的體例,最著名的就是“焦林直日”。《漢書》卷七十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記載:“(焦延壽)其說長于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風雨寒溫為候,各有占驗。”“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就是說以六十四卦輪流在一年中值日,統攝一年中“時”的陰陽變化。具體而言,就是由每一卦變六十四卦,六十四乘以六十四,共可變為四千零九十六題。所謂題,就是“乾之坤”“坤之蒙”等,每卦可變成六十四卦,就有六十四題,每題附有一則林辭,用作占測吉兇的依據。

“焦林直日”是一種分卦值日法,《周易》卦序中的六十四卦,除震、離、兌、坎外,其余六十卦進行輪流值日,一爻值一日,六十卦值三百六十日,震、離、兌、坎四卦為方伯監司之官,掌管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四個卦同時又專主四時之氣。在二十四節氣中,每兩節氣共三十日,由五個卦值日,每個卦排班,六爻值完六天,就接著排下一個卦。這樣,每一天都有卦在值班,當需要占卜的時候,就看當日得到的是什么卦,將值班的卦和卜到的卦聯系到一起就出現了“某卦”之“某卦”的題,由題看相應的林辭,依此占斷吉兇。

比如,在兌卦值日的六天內,在某一天進行卜筮,得到了大有卦,那就是“兌之大有”,去《易林》中查相應的林辭即可。此筮法不管爻變。按這樣的方法進行占筮,由于每天有一卦值日,則其筮得的卦就只有六十四種可能,而不是四千零九十六種可能。

這種筮法,蘊含的是“常”與“變”動態結合的思想,并將這種結合貫穿到四時、節氣之中,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形式相較于京房易學而言,堪稱簡易,體現了焦延壽易學“大道至簡”的旨趣。

②林辭

焦延壽《焦氏易林》的筮辭別具一格,世稱“林辭”,全書四千零九十六則林辭,古雅玄妙,是《詩》與《易》珠聯璧合的杰作,如“乾之頤”:“純服素裳,載主以興。德義茂生,天下歸仁。”林辭中有多處直接引用《詩經》的內容,如“小畜之睽”:“芽蘗生達,陽昌于外。左手執鑰,公言錫爵”,語出《邶風·簡兮》。有時直接征引《周易》經傳內容,如“賁之比”:“鳥飛無翼,兔走折足;不常其德,自為羞辱”,明顯化自《恒卦》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與其他典籍相比較,《周易》的獨特之處在于:卦爻符號與文字所構成的話語系統是以“象”為根基的,對于《焦氏易林》中的筮辭,越來越多的易學家認為必由《易象》而來,只是深奧難解,一直未能清晰顯現其體例。近代易學家尚秉和先生著《焦氏易林注》,認為《易林》無一字無來歷、無一字不根植于卦象。他廣泛運用伏象、覆象、中爻、半象,以及先天卦、后天卦、納甲、辟卦、九宮等法來解《易林》,以求無一字不合象,共發掘《易林》用象一千五百余例,遠遠超過了《說卦傳》所載。比如,《易林》中的“益之萃”,林辭有“送金出門,并失玉丸。往來井上,破甕壞盆”之辭。尚氏認為這是“以萃三至上正反兌”,是說萃卦四、五、上形成正兌之象,三、四、五又形成反兌之象,所以會有“往來井上”之辭,尚氏稱此為“正覆象”。由此可略見近代象數派解易的基本風格與思維方式。

《焦氏易林》林辭的神秘與魅力有待于更多維度的詮釋與解讀,而焦延壽和京房師徒二人的風格一隱一顯,一簡一繁,奠定了漢易的精神風貌,而京房最終成為漢代象數易學的一代宗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河县| 永德县| 商河县| 淮阳县| 营口市| 留坝县| 上饶市| 临泽县| 大渡口区| 汪清县| 黄平县| 开平市| 南宁市| 岚皋县| 英吉沙县| 裕民县| 台湾省| 平遥县| 玉田县| 屯留县| 东平县| 肇庆市| 奉新县| 杭锦旗| 西充县| 中山市| 封丘县| 开原市| 吉隆县| 招远市| 宜丰县| 永寿县| 常宁市| 兴海县| 西平县| 万山特区| 于都县| 临潭县| 龙游县| 上虞市| 南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