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易傳》的著作年代和作者
過去傳統的說法,認為《易傳》是孔子所作。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即持此說,影響很深。直到北宋中期,歐陽修著《易童子問》,才開始懷疑《系辭》以下為孔子所作。理由是其言繁衍叢脞而乖戾,眾說淆亂;所謂“子曰”,乃講師之言。南宋葉適繼承了歐陽修的觀點。清朝史學家崔述于《洙泗考信錄》中,又作了更加詳備的考辨,進而懷疑《彖》、《象》為孔子所作。近人通過研究,幾乎一致認為,《易傳》十篇確非孔子所作。這已成定論。但這十篇的作者究竟是誰,已無可考。多數學者認為,《易傳》各篇非出一時一人之手,乃戰國以來陸續形成的解《易》作品。但對各篇形成的年代,仍有不同意見。大的分歧有二:一是戰國前期說,一是戰國后期說。爭論的焦點為《彖》、《象》和《系辭》的年代。
戰國前期說以張岱年、高亨先生為代表。張先生根據戰國末至前漢初期的著作中對《易傳》的引述,以及哲學命題的立定和否定,基本范疇的提出和運用,來考定《易傳》的著作年代。其結論是:“《易大傳》的年代應在老子之后,莊子之前。”(張岱年《論〈易大傳〉的著作年代與哲學思想》)“《系辭傳》的若干章節,當成于梁惠王以前,即寫成于戰國前期。”(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彖傳》應在荀子以前”,《文言》、《象傳》“應當是戰國中后期的作品。”(張岱年《論〈易大傳〉的著作年代與哲學思想》)
戰國后期說以馮友蘭、朱伯崑先生為代表。朱先生于《易學哲學史》第一卷中,對《易傳》形成的年代,主要從《易傳》所提出的概念、范疇、命題、術語和學說,如太極、道德、性命、天尊地卑、時中說、順天應人說、養賢說等,同戰國時期的作品如《孟子》、《商君書》、《管子》、《莊子》、《呂氏春秋》、《中庸》的聯系進行考證。其結論是:“《彖》文當在《孟子》以后”, “孟子和荀子之間”;《象》出于《彖》之后,“《象》的下限,當在秦漢之際以前,同樣可以看作是戰國后期的作品”;《文言》多引《象》、《彖》文意,加以發揮,其“下限當在《呂氏春秋》以前”; “《系辭》的上限當在《彖》文和《莊子·大宗師》之后,乃戰國后期陸續形成的著述,其下限可斷在戰國末年”。考辨精詳,比較有說服力。此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