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仁學歷史發展梗概

孔子仁學要義:孝悌為仁之本;愛人為仁之義;忠恕為仁之方;博施濟眾為仁之行;恭寬信敏惠為仁之象;仁內禮外,仁是靈魂,禮是形態。

孟子仁義之說:仁基于人性,惻隱之心——仁之端;居仁由義(仁,人之安宅;義,人之正路);仁心發用為仁政,制民之產。

《易傳》仁生之論:以感生為仁德,天地之大德曰生;以通變為生德,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以仁義為人道,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中庸》仁誠之說:無誠不善,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不誠無物;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孝經》仁孝之論:孝為德之本,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以孝治天下,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

程顥《識仁篇》: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

朱熹仁說之矛盾: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仁本生意,乃惻隱之心也;但他以愛之理而名仁者,終將仁歸之于理(參看錢穆《朱子新學案》)。

陽明一體之仁: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是一體之仁(《大學問》)。

譚嗣同《仁學》:仁以通為第一義,通之象為平等,不通不能博愛,要通商惠工,發展經濟,還要通學、通教、通政,破閉關、等級、綱常,有近現代氣息。

孫中山三民主義與新八德:以民有、民治、民享推行仁政,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更新傳統“八德”,為現代中華建國復興指路。

辜鴻銘論仁:仁是人類純真的情感,中國人有愛心,兼有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給人印象是溫良(《中國人的精神》)。

總之,孔子仁學的遞相傳承雖非思想史主脈,亦受到相當重視,時隱時顯,時縮時擴,綿延不絕。其間,孟子性善仁政說,《易傳》感生通變說,《中庸》不誠無物說,朱熹仁本生意說,程顥、陽明與物同體說,譚嗣同以通釋仁說等等諸說對仁學內涵的深化與擴充最有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水埗区| 和顺县| 元朗区| 九台市| 沅江市| 绥芬河市| 凤翔县| 诸暨市| 牡丹江市| 锦屏县| 句容市| 确山县| 屏东县| 新昌县| 正定县| 虞城县| 高密市| 新源县| 黔东| 黎城县| 盐山县| 壤塘县| 锡林郭勒盟| 蒙自县| 建宁县| 西宁市| 侯马市| 团风县| 嘉黎县| 喀什市| 云林县| 台南市| 罗田县| 饶阳县| 新源县| 阳信县| 龙川县| 永善县| 沽源县| 柯坪县| 柏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