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屈辭域外地名與外來文化作者名: 湯洪本章字數: 1814字更新時間: 2020-03-06 11:06:59
七 研究材料
本研究論題主要采用了以下五類文獻材料。
第一,楚辭學文獻。歷來有涉屈辭古地名的楚辭類文獻材料是本論題主要使用的原始材料。這類材料包括屈辭文本、《楚辭》注疏、《楚辭》研究等文獻典籍。屈辭文本有諸如明翻宋本《楚辭章句》、汲古閣刊本《楚辭補注》等。《楚辭》注疏類主要有洪興祖的《楚辭補注》、朱熹《楚辭集注》、汪瑗《楚辭集解》、王夫之《楚辭通釋》、林云銘《楚辭燈》、蔣驥《山帶閣注楚辭》、戴震《屈原賦注》、王闿運《楚詞釋》、聞一多《楚辭校補》《離騷解詁》及《天問疏證》、游國恩《離騷纂義》及《天問纂義》、姜亮夫《楚辭通故》及《重訂屈原賦校注》、蕭兵《楚辭全譯》、孫作云《天問研究》、趙逵夫《屈騷探幽》、黃靈庚《楚辭章句疏證》等。《楚辭》研究類主要有洪興祖《楚辭考異》、朱熹《楚辭辨證》、汪瑗《楚辭蒙引》及《楚辭考異》、蔣驥《楚辭余論》及《楚辭說韻》、梁啟超《屈原研究》、錢穆《楚辭地名考》、饒宗頤《楚辭地理考》、游國恩《楚辭論文集》、姜亮夫《楚辭學論文集》、湯炳正《屈賦新探》《楚辭類稿》及《淵研樓屈學存稿》、蘇雪林《屈原與〈九歌〉》《天問正簡》《楚騷新詁》及《屈賦論叢》、蕭兵《楚辭新探》及《楚辭文化》、趙逵夫《屈原和他的時代》、李大明《楚辭文獻學史論考》及《漢楚辭學史》、熊良智《楚辭文化研究》、李誠《楚辭文心管窺》及《楚辭論稿》等。
第二,楚辭學外相關歷史文獻。這類材料在本論題的研究中亦占極大比重,主要為印證屈辭古地名所涉相關問題之先秦漢初文獻以及厘清地名演變軌跡所涉之史地文獻。諸如《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老子》《論語》《莊子》《孟子》《墨子》《晏子春秋》《荀子》《列子》《韓非子》《管子》《慎子》《公孫龍子》《商君書》《孫子》《吳子》《尹文子》《呂氏春秋》《國語》《戰國策》《穆天子傳》《古本竹書紀年》《逸周書》《世本》《帝王世紀》《山海經》《說文解字》《爾雅》《史記》《新序》《淮南子》《海內十洲記》《神異經》《鹽鐵論》《論衡》《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十三州志》《文選》《文心雕龍》《水經注》《博物志》《華陽國志》《括地志》《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輿地廣記》《太平御覽》《元一統志》《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等。
第三,近代以來中外考古類文獻。本論題在對屈辭所涉古地名進行考證時,還參考了出土文獻及考古資料。如在探討“九州”問題時,即使用了《殷周金文集成》。在探討先秦交通時,也多參考新近出土文物資料,如《楚文化考古大事記》《曾侯乙墓》《望山楚簡》《楚文物圖片集》《中國考古大發現》《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選》《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中國文明起源研究》《劍橋插圖考古史》《世界考古大探索》《西亞考古史》等。
第四,中西交通史文獻。上古交通問題為本論題旁證部分之重要基石,一切文化交流總要通過一定的交通渠道與媒介來完成,故本論題亦花費較多筆墨介紹了先秦時代中西交通與文化交流的整體面貌。這類材料主要涉及中國各類史書所涉與交通相關的記載以及中西交通研究史料,諸如《史記·匈奴列傳》《史記·南越列傳》《史記·西南夷列傳》《史記·大宛列傳》《漢書·匈奴傳》《漢書·西域傳》《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后漢書·西域傳》《佛國記》《大唐西域記》《東西洋考》《西域水道記》《西突厥史料》《多桑蒙古史》《中西交通史》《中西交通史料匯編》《中國古代航海史》等。
第五,泛文化研究文獻。本論題研究先秦特別是屈辭中所涉古地理,研究目的并不僅僅在考證這些古地理語詞本身的原初含義,筆者更加關注的是,通過屈辭古地名的研究,探索先秦時代的文化地理觀念,以期對先秦文化以及先秦時代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關系做些補益。故筆者在論述中還大量使用了中、西泛文化類文獻材料。這里所說的“泛文化”類文獻,主要是指除了以上各類文獻材料以外,舉凡涉及與本論題相關,卻又難于有所明確歸類的各類文化學、神話學、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地理地圖學等各學科文獻,其中包括《楚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國青銅時代》《中國哲學對于歐洲文化之影響》《明清之季中西關系簡史》《中國天文學史》《中國地圖學史》《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國》《中國科學技術史》《圣經》《歷史》《西洋上古史》《希臘神話》《奧義書》《古蘭經》《歷史哲學》《神話學》《比較神話學》《金枝》《文化人類學》《原始思維》《古代社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