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王邦直家世、墓地考
一、王邦直家世考
王邦直是即墨土著人,相傳為漢代名臣王吉后裔。《王氏族譜》中有嘉慶八年王氏十四世孫王中棠序,序中說:“吾家世即墨,不知始于何代,相傳為漢諫議子陽苗裔,瑯琊嫡派。”王吉,字子陽,《漢書·王吉傳》中說他是“瑯邪皋虞人也”。皋虞在今青島即墨。西漢時有皋虞縣,現在即墨溫泉鎮的東皋虞村、西皋虞村,就是皋虞縣舊地。王吉少好學,明經,以郡吏舉孝廉為郎,后官至益州刺史、博士、諫議大夫。但漢宣帝認為“其言迂闊”,因而“不甚寵異”,于是王吉“遂謝病歸瑯邪”。王吉的兒子王駿也歷任諫大夫、幽州刺史、司隸校尉、京兆尹、御史大夫,王駿的兒子王崇歷任刺史、郡守、御史大夫、代大司空,并被封為扶平侯。一家三代都是名臣,使得瑯邪王氏家族成為漢代的名門世家。后來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的王祥以及王祥的弟弟也就是《蒙求》中“王覽友弟”中的王覽也都官至高位,他們也是王吉的后裔。王覽的孫子就是東晉大臣王導,王導的侄子是書圣王羲之,瑯邪王氏家族在東晉是最為顯赫的高門士族。
當時即墨皋虞和臨沂都屬于瑯邪郡,雖然臨沂的王導一支渡江南遷,但皋虞王氏卻一直在當地繁衍。《王氏族譜》所載的一世祖是王守信,從他開始,一直到王邦直的五世祖王振,都居住于王乾(今王圈村),而王乾離西皋虞村王吉的墓地僅僅十多里。王吉卒于公元前48年,而王守信是元末人,從王吉到王守信之間1400多年,在這漫長的繁衍過程中,這一家族似乎沒有出現過特別顯赫的人物,家世無考很正常,因而家世的傳承世系不是很清楚。《家譜》說王邦直家族是“漢諫議子陽苗裔,瑯琊嫡派”,王邦直的墓志中說他是“漢諫議大夫王吉后裔”,應該都是可信的。
王守信在《家譜》中是王邦直的一世祖,然后王守信生王伯舉,王伯舉生王載,王載生王璧,王璧生王振,王振生王佐,王佐生王鎬,王鎬生王邦直,到王邦直是第八代,所以其后裔稱王邦直為八世祖。下面是《家譜》中對以上八人的記載。
王守信:“元朝處士,誥贈通議大夫廣東按察使司按察使。配氏失考,誥贈恭人。子五。”
王伯舉:“洪武甲子歲貢生,以征辟歷官至廣東按察使司按察使,誥授通議大夫。配劉氏,誥封恭人。子五。”
王載:“字文厚,好史書。壽六十二歲。配朱氏,蘭溪縣知縣朱公女。子三。”
王璧:“字廷玉,庠生。壽六十二歲。配宋氏,繼宋氏,俱進士戶科給事中遼東苑馬寺卿諱征字文獻宋公女。子三。”
王振:“字仲鳴。例貤贈登仕郎。明于法律,善地理陰陽之學。壽六十二歲。配孫氏,尚書孫公女也。子一。”
王佐:“字翰之,副榜,成化丙午科舉人。署山西忻州學正,建坊飛黃在東關南北街。享年四十六歲,卒于官。配蘇氏。葬焯爾東嶺,有碑。子四。”
王鎬:“字京夫,歲貢,任順天府漷縣訓導,升山西臨縣教諭。所著有《漷志》《臨志》。配李氏。葬水磨河南崖。詳具北泉藍公所撰《墓志》。子一。”
王邦直:“字子魚,號東溟。由歲進士授直隸鹽山縣縣丞。上書言事,極切時弊,為權相所忌,掛冠歸里。杜門樂道,棲息鏡镕山房,寒暑不輟者三十余年。所著有《律呂正聲》行世,載《明史·藝文志》。生于正德八年四月十八日辰時,終于萬歷二十八年二月十二日寅時,壽八十八歲。崇禎十五年二月十五日入鄉賢。配高氏,壽八十五歲。又娶京人曲氏。葬水磨河南崖,有碑。子二,高出一,曲出一。”
《家譜》中還載有王邦直墓碑的碑文。墓碑的正面文字是:“明敕授迪功郎直隸鹽山縣縣丞王公諱邦直字子魚號東溟暨配孺人高氏墓”;碑陰的文字為:“公為漢諫議大夫王吉后裔,嘉靖間由歲貢筮仕鹽山,耿介不阿,應詔條陳十事,天子嘉納。為權相所忌,拂袖徑歸。杜門三十載,成《律呂正聲》六十卷行世。卒年八十八歲。崇祀鄉賢。長子諱一元,字文會,配江氏,譜載亦附葬于此。”
由以上的記載可知,王邦直的二世祖王伯舉在明初官至廣東按察使,六世祖也就是王邦直的祖父王佐考中了舉人,并當過忻州學正,王邦直的父親王鎬也當過臨縣教諭,且三世祖王載、四世祖王璧、五世祖王振都跟官宦之家聯姻,據此可以推測,王邦直的祖輩們應該算是生活在社會上層的仕宦家庭。
根據《家譜》記載,王邦直有二子,分別是王一元、王一夔。
王一元有一子是王嘉瑞。王嘉瑞有二子,分別是王馨、王馝。王馨無后,王馝有三子,分別是王大猷、王大任、王大成,其中王大任出嗣給王馨。王大猷有一子是王澤洪;王大任有二子,分別是王澤深、王澤源,王澤源就是在王邦直之后第一個重修族譜的人;王大成有二子,分別是王澤溥、王澤注。王邦直是第八世,王澤洪、王澤深、王澤源、王澤溥、王澤注已是第十三世了。以后人口從略。
王一夔有四子,分別是王兆麟、王兆豸、王兆鳳、王兆熊,其中王兆鳳和王兆熊失傳。王兆麟有一子是王馤,王兆豸有一子是王馥。王馤有二子,分別是大受、大度;王馥是否有子,《家譜》中沒有記載。王大受有三子,分別是王澤洲、王澤津、王澤渥;王大度有二子,分別是王澤潢、王澤河,他們已經是第十三世了。
二、王邦直及其家族聚居地考
前文已經提到,王邦直《家譜》中的一世祖王守信家居即墨王乾,之后除了他的第二、第三、第四個兒子失傳,他的長子王伯達、小兒子王伯舉也都居住在王乾。在《家譜》中,王伯達及其后裔被稱為王氏家族的長支,王伯舉及其后裔被稱為五支,王邦直是五支的八世祖。
長支的王伯達只有一子王鈺,王鈺只有一子王忠,王忠只有一子王揖,他們是三世單傳。王揖有三子,分別是王湧、王漢、王浩。王湧有一子王坫;王漢有一子王墀;王浩有二子,分別是王堦、王地。王坫有一子王公侯,王墀有二子王公輔、王公相,王堦有三子王汝禎、王汝禮、王汝祐,王地有二子王汝祥、王汝祜。王坫、王墀、王堦、王地是長支的第七世,他們仍然在王乾聚居;他們的兒子們,第八世的王公輔、王公相、王汝禎、王汝禮、王汝祐、王汝祥、王汝祜及其后裔也仍然在王乾居住,一直到今天王乾改為王圈,這里仍然是他們的聚居地;惟有王公侯自己搬到了索哥莊,使得索哥莊(今索戈莊)成為王氏家族長支的另一個聚居地。這是長支的居住情況。
王邦直所在的五支本來也居住在王乾,二世王伯舉有五子,但除了王載之外,其他的王績、王素、王景、王順都失傳;三世王載有三子,但除了王璧,長子王琮、次子王瓚都失傳;四世王璧有三子,除了王振,次子王援、三子王授都記載不詳;五世王振有一子王佐。王佐是王邦直的祖父,成化丙午舉人,他考中舉人后,即墨城東關南北街上為他建了飛黃坊。建飛黃坊一事,不僅見于《族譜》,而且在明清的《即墨縣志》中也有記載。筆者訪察了王邦直后裔,他們說王佐考中舉人后,從王乾搬到了即墨城,之后王邦直的父親王鎬、王邦直、王邦直的兒子王一元和王一夔,以及王邦直的孫子王嘉瑞、王兆麟、王兆豸,全都居住在即墨城里。王邦直的曾孫也就是王一元的長孫王馨早卒,無后;王馨的弟弟王馝首遷小莊,并在這里繁衍生息,使得小莊成為了王邦直后裔的一個主要聚居地。這是五支的居住情況。
現在筆者所搜集到的即墨《王氏族譜》,就是把王乾、索哥莊、小莊三地的王氏家族合在一起的一部家譜。
筆者2010年在小莊考察時,小莊村的書記王修訓以及村民王修諾(86歲)、王延生(60歲)等老人介紹了一些小莊建村的相關情況。他們說王馝年幼時陸續喪父、喪兄、喪嫂、喪母,孤苦無依,于是由他的祖姑(即王邦直的女兒)家也就是黃家撫養長大,后來他就定居于黃家的小莊園,娶妻生子,逐漸繁衍成現在這個260多戶800多人的大村莊。小莊這一村名的由來,是因為它乃黃家的小莊園,后來就逐漸叫成小莊了。據說當時黃家讓他在紙坊和小莊園中選擇一個,傳說紙坊出讀書人,小莊人丁旺,王馝自幼喪父、喪兄、喪母,他喜歡人旺,于是選擇了小莊園。小莊原來有祠堂,祠堂中供奉著王邦直像。像中的王邦直是四方紅臉,穿著官服,戴著明朝的官帽。祠堂前有一副對聯,是“系出瑯琊延世澤,樂正律呂振家聲”,橫批是“永言孝思”。家族中本來還有一部《律呂正聲》的舊刻本,但在“文化大革命”時被焚毀在祠堂前了。祠堂中的畫像和對聯也毀于“文化大革命”。
《族譜》中說王邦直“棲息鏡镕山房”,小莊的老人們說王邦直罷官歸來后,就在即墨城鏡镕山建了一個小茅草房居住。2010年11月5日,筆者在即墨尋找鏡镕山舊址。這時位于縣城東北的鏡镕山已是平地了,恰巧專門研究縣志的趙寶云老先生就住在這里。他住的是安平街61號,從他家向東約100米的53號左右,即為當初的鏡镕山山頂。當時南側還有座廟宇。鏡镕山很小。據說鏡镕山是隋開皇年間(約596年)從平度朱毛鎮遷于此的,又一個說法是即墨建城時,風水先生說此地雖好,但缺個山,所以順盟旺山脈連過來,堆了這個鏡镕山。當然這些都是當地的傳說。現在,這里面目全非,我們只能憑空想象當初王邦直在這里坐臥二十年寫作《律呂正聲》的情景了。
王乾現在叫王圈,筆者于2011年3月27日實地考察過。據村里的一位76歲的老人介紹,王圈原來叫王乾,有大王圈(也叫老王圈)和小王圈。大王圈分東頭西頭,1960年因修王圈水庫,東頭移民去大連。1962年移民到大連的王圈人不習慣那里的生活,于是逐漸回遷,就又建成了一個新村莊,叫東王圈,這樣老王圈也就成了西王圈。實際上兩個王圈從地理位置上說是南北關系。
三、王邦直及其家族墓地考
中國人很重視墓地,認為一塊風水好的墓地能夠使得子孫興旺發達。中國自古有每年清明節、春節時掃墓的習俗,以表達對祖先的紀念。
王邦直家族是王吉的后裔,王吉墓至今猶存。《漢書·王吉傳》中說王吉是“瑯琊皋虞人”,王吉墓現在就在即墨溫泉鎮西皋虞村,筆者曾于2011年3月27日對它進行了實地考察。王吉墓1982年就被立為青島市重點保護單位了,但30年過去了,這里仍然只有一塊石碑,并沒有進行開發和保護。據介紹,這里有許多大墓,南7北8,東5西6。原來還有一個廟,當年香火很旺,現在卻只有遺跡和瓦礫了。近年來,經常有盜墓者光顧,但沒聽說有什么貴重之物。據介紹村上有一戶村民原來還用一個墓中出土的瓦罐來盛酒,現在也遺失了。
王邦直的一世祖王守信到六世祖王佐(王邦直的祖父)都葬在王乾。考中舉人的王佐本來已經搬到即墨縣城居住了,但《家譜》中記載王佐去世后葬在了焯爾東嶺。焯爾東嶺在王乾,可見王佐雖然搬到了即墨城,但去世后還是葬在了王乾(即現在的王圈)。焯爾東嶺現在已經找不到了,據當地人說,1960年修王圈水庫時,大水把焯爾東嶺淹沒了。
王邦直的父親王鎬、王邦直、王邦直的兒子王一元、王一元的兒子王嘉瑞、王嘉瑞的長子王馨,族譜中都說葬在了即墨城的“水磨河南崖”。現在那些墳墓都被平掉了,王氏后人已經很多年都沒找到王邦直的墓地了。但2010年8月23日,竟然奇異地找到了王邦直的墓地。下面是那天的考察記錄:
王修諾陪王修訓書記去水磨河尋祖墓。9點到11點,沒找見蹤影。一陣小雨過后,天很熱,一老人沒帶雨具顯現。王問:“這地是哪個村的?”他說:“你管哪村的干什么?”王很郁悶。后走到村邊,老人問:“你們是來干什么的?”王說:“我們是外地來尋祖的,我們老祖在此,我們來尋找一下。”老人很感動:“這是你們后人熬好了,來尋祖了。你找我找對了,我73歲了,這一片地都是我的。”于是他指出了王邦直墓地。說以前有藍田墓碑為證,“文革”時都被破壞了。
王書記很高興,說:“老祖顯靈!這么多年,多少次來找都沒有找到,這次總算如愿以償了。”
2010年10月23日,王守倫與劉新海又去尋找王邦直墓。下面是那天的考察記錄:
中午12點,我們與王書記、王延生等六人去尋找王邦直墓。這次比較順利,從即墨市文化路向西至即墨職教中心西側北拐300米左右,水磨河南岸拐彎處有個大石堌(現在有一石碑,碑上刻著“SL154”),向南十米左右就是王邦直墓。這里是一塊菜地,但有松柏蔥郁。東墻職教中心院內另有幾個祖墳,現都已平了。
據考這里曾是王氏墓地,王修諾等都記得在解放前曾來祭墳,并有一薛姓在此看墳地。解放后,薛姓無助,也搬到小莊定居了。現在小莊還有一個薛家胡同。
總而言之,王邦直家族主要有王乾、索哥莊、即墨城和小莊四個聚居地,他們的墓地也基本上在這四個地方。王邦直的祖父王佐始搬到即墨城中居住,他去世后仍葬在了王乾。王邦直的父親王鎬始葬在了即墨城的水磨河南崖,之后王邦直和他的兒子、孫子、長曾孫也都安眠于此。雖然這些墳墓已經不存在了,但王邦直這位文化名人的英靈似乎依然籠罩著這方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