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學要義
- 夏海
- 2721字
- 2020-03-13 11:02:42
四、學習國學的重點
國學知識十分豐富,涵蓋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包括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而貫穿其中的靈魂是義理。學習國學的重點就是學習義理。傳統(tǒng)義理思想聚集于儒釋道三家。釋家屬宗教,是外來文化,且經(jīng)過中華文化的熏陶和改造,實際已經(jīng)成為儒道化的佛教。儒道兩家植根于中華大地沃土,在歷史長河中深刻地塑造著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學習國學義理,重點是學習儒道的義理和思想觀點。國學義理的主要載體是文化典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很多,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和梁啟超曾開過國學書目,影響較大。胡適開出了186種國學書目,其中工具書14種、思想史96種、文學史76種;梁啟超開出了140種國學書目,其中修養(yǎng)應(yīng)用及思想史40種、政治史及其他文獻學27種、韻文38種、小學書及文法7種、隨意涉覽書28種。一般認為,梁的書目比胡的書目適當和合理。即便如此,梁開的書目仍然過多,一些書籍還古奧難懂。學習國學義理,需要進一步縮小范圍,可考慮重點學習《老子》《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本經(jīng)典,道、仁、義、禮、智、信、孝、忠、廉、恥十個關(guān)鍵詞。學好這五本書、讀懂這十個詞,就能基本掌握國學的義理,理解國學的內(nèi)容,認識國學的智慧,從而為修身養(yǎng)性、完善人格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
《老子》亦稱《道德經(jīng)》,相傳為老子所著,是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先秦諸子所共仰,被譽為“人生寶典”和“萬經(jīng)之王”。《老子》分上篇“道經(jīng)”、下篇“德經(jīng)”,計81章、5000余字。《老子》的最高范疇是道,主題思想是道法自然,邏輯結(jié)構(gòu)是由自然之道進入倫理之德,最終歸于政治理想和治國之道。在哲學上,道是天地萬事萬物之母,有無對立與統(tǒng)一是萬物的本質(zhì),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guī)律;在倫理上,道主張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德性;在政治上,道要求對內(nèi)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zhàn)爭與暴力。
《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yīng)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急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薄墩撜Z》全書20篇,計492章、15000余字?!墩撜Z》的最高范疇是仁,注重做人和修身,首篇圍繞做人這一主題進行議論,以后各篇分別論述為政以德、守禮明禮、擇仁處仁,層層剝離,依次展開。其中首篇至為重要,是理解《論語》全書的關(guān)鍵,宋人吳壽昌認為:“今讀《論語》,且熟讀《學而》一篇。若明得一篇,其余自然易曉?!保ā?span id="vyaaaav" class="kt_100">朱子語類》卷二十)朱熹十分贊同這一觀點,并在《朱子語類》中加以引用。
《孟子》相傳為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共同編纂,主要記錄孟子的政治思想、治國理念和政治行為。《孟子》全書7篇14卷,計286章、35000余字?!睹献印穼W說的出發(fā)點是性善論,強調(diào)仁義禮智是人的本性,是區(qū)別于禽獸的社會屬性;在政治方面,提出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要求統(tǒng)治者保民、養(yǎng)民、教民,實行仁政和王道政治;在教育方面,孟子和孔子一樣,也是一位成績斐然的教育家,認為教育是君子“三樂”之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
《大學》相傳為曾子思想,為曾子后學所寫定,主要論述儒家修己安人、內(nèi)圣外王的思想。《大學》全文計11章、1700余字,圍繞“修己以安百姓”的主題,提出并闡述了明明德、親民和止于至善的“三綱領(lǐng)”,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朱熹評價《大學》是“外有以極其規(guī)模之大,而內(nèi)有以盡其節(jié)目之詳者也”(《四書章句集注·大學章句》)。
《中庸》相傳為子思所作,主要論述心性修養(yǎng),富有哲學色彩和意蘊?!吨杏埂啡挠?3章、3500余字,其理論基礎(chǔ)是天人合一,解釋和倡導中庸之道,教育人們自覺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自我完善,培養(yǎng)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和至圣,共創(chuàng)“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詞在邏輯學和認知科學中的表述就是概念和范疇。概念和范疇屬于理性認識,都是人們的思維對于客觀事物普遍本質(zhì)的認識和反映。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范疇,在老子那里,道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本質(zhì)和起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仁是孔子學說的最高范疇,在孔子那里,仁的本質(zhì)是愛人,先從血緣親情開始,“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進而推己及人及物,孟子指出:“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義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范疇,義者宜也,也是倫理道德評價使用頻率最高的概念。在孔孟那里,義主要與利相對立,“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禮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疇,在儒家那里,禮的本質(zhì)是別異,荀子指出:“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序,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保ā?span id="3zkomkh" class="kt_100">荀子·富國》)這里的貴賤、長幼、貧富似乎不是人格意義上的不平等,而是社會角色的差別和道德規(guī)范的不同要求。智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范疇,在孔子那里,屬于德性范圍,“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中庸》),也是君子人格的部分,“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子罕》)。信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疇,在孔子那里,信是立身之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
,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意思是,人如果沒有信譽,真不知他在社會上如何立足。這就好像牛車沒有
,馬車沒有
,它如何能行走呢。孝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孝是仁的基礎(chǔ),“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論語·學而》)。朱熹解釋,“論行仁,則孝悌為仁之本”(《朱子語類》卷二十)。忠是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爸摇弊值慕Y(jié)構(gòu)是上“中”下“心”,即中在心上,中正不斜,原初含義就是忠誠、忠信。在孔子那里,忠一般都和信、恕合并使用,即忠信或忠恕,側(cè)重于修身和待人處世方面的內(nèi)容??鬃哟_實提出了忠君觀念,卻認為君與臣的關(guān)系是雙向互動的,而不是單向地要求臣忠于君,“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廉是一個政治倫理概念,與腐敗相對立。在孟子那里,廉的實質(zhì)是不取不義之財,“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孟子·離婁下》)。恥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國文化的主要特征。在孔子那里,強調(diào)通過德政和禮治,讓人們知恥和有恥感,“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