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與退
圍繞年羹堯所上演的這出悲喜劇跌宕起伏,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在此無須贅述。雖說有年羹堯咎由自取的一面,但也與雍正的寡恩刻薄直接相關。而且,其上演節奏之速,還是讓所有的人都來不及反應,甚至是目瞪口呆。
就在給年羹堯治罪的同時,雍正得知西北局勢變化的消息。英明神武的年大將軍被斬,讓一直蠢蠢欲動的準噶爾人欣喜若狂。他們本能地判斷,舉事的時機又到了。
雍正五年(1727),準噶爾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策零繼汗位,成為準噶爾地區的新領袖。相對于父親策妄,策零更加獨斷專行,而且更加富有主見,以至于俄國人評價其為“所有土著民族中的最強者”。策零繼位后不久,便用優惠政策號召民眾耕作生產,同時努力發展軍工,逐步走上與清政府武裝對抗的道路。羅卜藏丹津逃亡至準噶爾地區之后,清政府多次要求策零交人,但策零一直拒不接受。為了與清廷對抗,他積極勾結俄國,引以為外援。雍正五年,策零以父親策妄去世為由,向雍正申請派人入藏為其父“設供”。雍正非常擔心策零有什么特別的企圖和動機,故此一直不予允許,雙方的矛盾也逐步表面化。
雍正在進行一番簡單的廷議之后,決定加緊進行戰爭準備。大學士朱軾等人認為時機尚未成熟,建議戰爭暫緩。而另一大學士張廷玉則極力支持發起戰爭。張廷玉非常清楚雍正的用意,所謂廷議最多只是一個程序而已,雍正只不過希望為戰爭找到更為充足的理由,收獲更多的支持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