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西北的威脅
雍正即位之初,一度期望能有一個穩定的環境以便他進行國內建設,他并不想為西北邊陲分去太多精力。但是,有些事情你越想躲,它越會與你糾纏不清,正所謂“你說你想要逃,偏偏注定要落腳”,而雍正就遇到了這樣的不利局面。
雍正元年(1723)五月,青海厄魯特蒙古族首領羅卜藏丹津倚仗他在西藏和西北的強大勢力,脅迫青海其他蒙古王公一同反叛。顯然,羅卜藏丹津此舉是瞅準了時機。他判斷雍正皇帝剛剛即位,一定會先忙著穩定內部秩序,并沒有多余的精力顧及西北,所以正好可以借機起事。在羅卜藏丹津的煽動之下,參加叛亂的人數一度多達20萬之眾。叛軍所到之處,無不燒殺搶掠,百姓深受其害、怨聲載道。
既然事情已經發生,那就必須勇敢地面對。馬背上民族的征戰血液再次被點燃,來吧,羅卜藏丹津,我們來決一勝負!
在象征性的勸告之后,雍正果斷下令調集軍隊前往西北平定叛亂。川陜總督年羹堯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負責具體指揮平叛事宜。岳鐘琪被任命為提督,聽從年羹堯調遣。
岳鐘琪率領六千兵馬由四川松潘一路北進,并于雍正元年(1723)年底抵達西寧。與此同時,年羹堯另外組織兵馬迅速收復西寧外圍各鎮。叛亂以郭隆寺一帶最為猖獗,年羹堯和岳鐘琪布置重兵集結于此。郭隆寺的戰斗進行得異常激烈,跟隨羅卜藏丹津叛亂的喇嘛倚仗熟悉地形的優勢,給清軍以重創,但清軍也運用火攻等戰術,給叛軍以沉重打擊。此戰最為慘烈,千余喇嘛逃進山洞躲避,清軍果斷發起火攻,喇嘛逃出山洞即被殺死,未能及時逃出的也被活活燒死或熏死。一番激戰之后,叛軍丟下無數尸首向西逃竄。戰后,就連年羹堯自己也感嘆:“自三藩平定以來,未有如此大戰者!”[1]
叛軍西逃之后,年羹堯命令岳鐘琪立即率領軍隊由西寧出發,進軍青海。對此,岳鐘琪表示異議。他認為,與其尋找敵軍主力決戰,不如派遣精銳之師直搗叛軍巢穴,以達到“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效果。兩位將領的意見很快傳到北京,經過一番斟酌,雍正采納了岳鐘琪的建議。他隨即任命岳鐘琪為奮威將軍,全權負責此次突襲。
雍正二年(1724)二月,趁著春草未生,岳鐘琪率領三路精兵迅猛撲向柴達木。此舉完全出乎叛軍意料。清軍抵達叛軍大營之時,叛軍大多正在酣睡之中,兵器和馬匹也散亂擱置。得知清軍忽然來襲,完全喪失了抵抗力的叛軍只得四散奔逃。羅卜藏丹津換上女人服裝,才僥幸逃脫。岳鐘琪指揮軍隊追趕,窮追數日無果,只得撤軍。后來得知,羅卜藏丹津逃至準噶爾,為策妄阿拉布坦大汗收留。
平定青海叛亂,歷時僅四個多月便宣告勝利結束,這讓雍正相當振奮。他宣布此戰“成功之速,為史冊所未有”[2],對年羹堯、岳鐘琪進行重獎,并且為年羹堯舉辦了規模盛大的慶功宴。幾個月來,雍正緊張而亢奮地高度關注前線戰事,此時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雍正非常看重此役,認為勝負結果事關新政權的穩固,故此,當戰爭以勝利告終之后,他長吁一口氣,對于戰果不免會有溢美之詞。雍正甚至相信,從此之后,在西北地區乃至全國,年羹堯的戰功完全可以超越當年皇十四子允禵的戰功,成為新的傳說。
羅卜藏丹津的叛亂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就被撲滅,這與年羹堯的正確籌劃、岳鐘琪的過人膽識密不可分。此役之后,青海地區暫時得到穩定,準噶爾部則失去重要羽翼,多少也為雍正徹底解決西北問題創造了良好條件。大家也在琢磨著,這位英明神武的年大將軍會不會繼續自己的輝煌,幫助大清帝國和雍正皇帝徹底解決準噶爾問題。沒想到接下來的一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平叛首功之人年羹堯,很快被雍正抓捕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