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明清以前的慈善事業與醫療場域

清代慈善事業所呈現的模式與唐、宋以來的慈善事業模式并不相同。離開了宗教,尤其是佛教,唐、宋大部分的慈善醫療事業便不能理解。從南北朝下至宋末,中國的慈善事業帶有強烈的宗教性,這種特征表現在以下幾點:1.面向民眾的慈善救濟的經濟來源主要來自寺院。2.寺院提供的慈善救濟服務帶有宗教目的,救濟帶有強烈的工具性,因此,提供這些服務多是免費的。3.寺院、僧侶直接參與并提供管理、救荒、治病的服務,也參與研究疾病和醫藥。4.治療和提供救濟的場所多在寺院或者附設在寺院之下。即使是政府的慈善服務也經常寄寓于寺院而沒有自己獨立的房舍。這四個特點說明南北朝到宋時期的醫療場域在很大的程度上與宗教場域重疊,就是說有相當大部分的醫護人員是僧侶、寺院就是醫療場所、醫療方式也包括宗教的方法。病家獲取治療的途徑、場所與對于病因的解析與認識都是在宗教的意義世界里獲得的。肉體病疼的治療兼有道德和精神上的醫治和救贖。

從晉到唐末,中國社會的階層格局屬于世族僧侶時代,權力和資源主要集中在世襲的豪門士族和僧侶的手上。首先,政府在中央和地方都有醫療人員的設置。一般民眾的慈善救濟的經濟來源主要是政府和佛、道的寺院杜正乾:《唐病坊表征》,《敦煌研究》,2001年第1期,第121—127頁。。但政府的救濟極為不足。唐代雖然有官辦病坊,但是真正能解決民間醫療需要非常有限于賡哲:《唐代疾病、醫療史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2頁。。即使是政府的慈善設施與活動也與佛教有密切的關系祁曉慶:《唐代病坊研究綜述》,《敦煌學輯刊》,2010年第2期,第95—103頁。。自東晉開始,佛教寺院莊田開始發展何茲全:《中古大族寺院領戶的研究》,《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頁。,到了唐代寺院經濟雄厚,“所在公私田宅,多為僧有”,“寺觀廣占田地及水砧磑”曾義青:《中古寺院經濟和佛教慈善事業》,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第18頁。。北齊武平六年(575)大水,朝廷令饑民“赴大寺及諸富戶濟其性命”引于曾義青:《中古寺院經濟和佛教慈善事業》,第30頁。。政府依賴富戶和寺院的財力來從事救濟的做法由南北朝一直延續至整個宋代。宋代福建、浙江佛教寺院的田產極多。泉州南部、漳州寺產達民田的十分之七,最低的福州也達17.2%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版,第121—127頁。。南宋陳淳說:“此間僧寺極多,極為富饒,十漳州之產而居其七。”陳淳:《上傅寺丞論民間利病六條》,《北溪大全集》卷四七,《四庫全書》本。唐、宋寺院除了擁有豐厚的土地資源,也從事質庫借貸、出租房店、經營旅館等具有商業性的活動。宋代由于科舉制度的實行,世族慢慢失去壟斷政治權力而被新生的士紳階層所取代。但是寺院的經濟基礎仍然強大,只是控制寺院經濟的權力慢慢轉移到新興的政治權貴士紳的手里。宋代功德墳寺的賞賜在宋代進一步削弱了殘余世族對于寺院資產的控制寺院在提供和管理慈善醫療服務的重要性隨著寺院經濟的衰落而不再具有如唐宋時期的主導地位。寺院經濟的衰落可以追溯到宋徽宗大觀三年降旨常規性的容許宗親、功勛大臣指射寺院建立私人的“功德墳寺”。參看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第254頁。參看Jacques Ger-net, Buddhism in Chinese Society: An Economic History from the Fifth to the Tenth Centur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308—309。。這種控制權的轉移沒有立刻改變寺院在提供慈善救濟方面的重要性,寺院仍然在這方面繼續扮演重要的角色。強大的經濟力量就是唐、宋時期寺院慈善事業的基礎。

其次,這個時期的慈善救濟服務帶有強烈的宗教目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佛寺、僧人提供的慈善服務主要包括施食、施衣、施藥、治病等。僧人不少利用醫療來弘揚佛教。《高僧傳》里不少僧徒精通醫術只是比較突出的例子而已張弓:《漢唐佛寺文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925頁;陳海平:《隋唐佛教慈善公益事業研究》,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第14—16頁。。所以慈善救濟、醫療服務是宣教的重要工具。寺院或者政府提供的救濟是免費的全漢昇:《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業》,《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60頁。。在治病方面必須指出僧人治病由于相信祈福和念咒的神力,除了施藥診治之外,他們的治療方法夾雜了含有宗教信仰的祈福、法術、咒語等手段全漢昇:《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業》,《五十年來漢唐佛教寺院經濟研究》,第58—62頁。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第433頁。。醫療方法的有效性與宗教的神力和病家的信奉行為被視為相關的。因此,宗教在醫者與患者的關系建構中十分重要巫、醫自古糅雜不分,到了唐代巫醫并用仍然普遍。在知識和人員的層面來說,巫、醫還沒有明確分離。隋、唐太醫下便有咒禁博士,而醫書中仍然包括咒術。但是咒禁療法的范圍已經在收縮。參看于賡哲:《唐代疾病、醫療史初探》,第115—117頁。

第三,這時期的僧侶和寺院直接參與提供慈善救濟的服務,僧侶甚至研究有關的學問如疾病和醫藥等。雖然,在唐代,政府與佛教都有提供慈善醫療的服務的意愿和實際行動高永健:《中國歷代社會救濟政策的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0年第4期。,但是,慈善機構的醫療人員、資源與場所主要來自寺院和僧尼歷代政府、帝王都會有偶發的,或者是只服務京城人民的療病設施或者活動,但是,這些設施或活動有沒有常規化,有沒有在全國展開都需要注意研究。病坊作為佛教的慈善事業模式應該最遲在隋朝便出現。參看郝曉慶:《唐代病坊研究綜述》,《敦煌學輯刊》,2010年第2期,第97—100頁。有關病坊在唐代什么時間出現,是貞觀或是武則天時期的爭論,參看郝曉慶同一篇文章。唐代官設病坊第一次在玄宗時。參看于賡哲:《唐代疾病、醫療史初探》,第31頁。。《高僧傳》中便有不少僧人以醫術精湛而著名薛克翹:《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年版,第327—329頁。。佛典中就有很多有關醫療、藥方的知識。敦煌文獻中不少佛典背面寫有與醫療有關的醫書也說明僧人在南北朝下至唐代都與療疾與醫療研究有密切的關系李應存、史正剛:《敦煌佛、儒、道相關醫書釋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157—183頁。也有醫書寫在儒家、道書的背面。參看同書其他章節。

最后,慈善救濟提供的場所多設在寺院里面或者附屬于寺院的房舍。即使是唐、宋政府提供的慈善服務,主要都借用寺院的現成場所,并且由僧徒管理。例如宋代京師的福田院和地方的各種收養所(養濟院、安養院、利濟院)都是由僧人主管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第424頁。。佛教寺院與僧徒不但管理病坊、提供醫治服務,亦生產藥材。唐宋寺院往往辟有藥園。如杭州開元寺、蘇州重玄寺、鎮江甘露寺都有藥圃于賡哲:《唐代疾病、醫療史初探》,第83頁。。唐宋寺院經常舉行的“湯會”,而提供“湯藥”和“湯藥丸”中的藥都是常用的藥材劉淑芬:《“客至則設茶,欲去則設湯”——唐、宋時期社會生活中的茶與湯藥》,《燕京學報》新十六期,2004年。。由于寺院有病坊與通醫術的僧侶居住,唐代的貴族在養病或治重病時往往遷入寺院,病逝于寺院的事已經變得非常普遍陳海平:《隋唐佛教慈善公益事業研究》,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第17—18頁。。這些例子證明唐代除了私家住宅之外,寺院和病坊已經是病患關系發生的重要場所。這些場所雖然都是在僧侶的管理和控制之下,但是也可以算是公共的場所,是宗教機構提供的公共場所。

因此,南北朝以至宋末這個時期的慈善醫療服務,無論在提供服務的場所、機構、人員、藥物各方面,寺院和僧侶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除了政府之外,宗教、寺院是這個時期民間提供慈善醫療援助的最主要力量,地方大族和私人支助的自發性慈善活動顯然是沒法比擬的非政府的慈善救濟、對于病者的救助等活動在魏晉下至唐宋時期都有記錄。只是,這些大部分來自地方大族,士大夫家族,和個別官員以個人身份捐資提供的。參看梁庚堯:《家族合作、社會聲望與地方公益:宋元四明鄉曲義田的起源與演變》,《中國近世家族史與社會學術討論會文集》, 1998年,第221頁。以個人財力提供醫療救濟的例子如文彥博曾在洛陽勝善寺,捐俸建立“藥寮”屋13楹,“擇僧之知醫者為寮主以掌之。”蘇軾在杭州創立安樂坊,錢寔(佃)等人創立龍興府養濟院。但是這些病坊的經費都是他們自己捐的,沒有經過群眾集體捐募。張文:《兩宋民間濟貧恤窮活動述論》,《宋史研究論叢》第七輯,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12頁。。但是宗教與寺院直接或者間接提供的慈善服務,尤其是醫療方面,到了清代已經不再是主要的社會力量參看第7頁注②。梁其姿認為在唐代會昌廢佛之后“從此以后,在社會救濟一事上,宗教團體從第一線退到第二線,主力落在中央政府身上,這個發展,到了宋代達到高峰。宋代政府不是被動地接收慈善組織,而是破天荒建設了一系列的社會救濟機構,以滿足貧人不同的需要。”參看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時期的慈善組織》,第24—25頁。。在清代,民間自發的組織與政府成為慈善服務,無論在經費、設施、場地與人員各方面最重要的提供者。這是因為清代已經不再是士族僧侶社會,而是定型的“士商社會”了。

從社會的權力分配和經濟資源的控制兩方面來觀察,清代已經形成定型的“士商社會”。“士商”在清代是政治、經濟、文化生產與自發組織等重要領域的主導社群。在清代推動和辦理慈善事業的主要社會力量是“士商”和他們籌建的同業、同鄉、同志、慈善等自發組織,而不是寺院、僧侶或者政府在寺、廟中設立醫局或者提供醫療服務還相當普遍,但是隨著十九世紀后半葉自發組織的增多,寺、廟只是僧人、地方官員、職業醫士提供醫療服務的一類場所,而不是提供主要經費和醫療設施的社會力量。如《湖北荊州韋華寺僧山海天專醫內外兩科》(《申報》1877年9月13日),《金山寺鎮江世醫王漢東》(《申報》1897年8月24日)。《兩邑尊各延醫士在城內普照寺、城外妙嚴寺設立施醫藥局以救貧人》(《申報》1887年7月29日)這個例子的經費來自地方官。。在“士商社會”里,慈善服務主要是依賴各類自發組織如善堂、同業和同鄉組織(會館、公所),透過向士商、官僚和一般民眾募捐集資的模式來籌集經費。提供慈善服務的自發組織多擁有集會的場所并且主要由士商自己輪流管理、營運,不再像唐宋時期主要依賴寺院經濟和僧徒的管理當然,委托或者雇傭僧、道來看守房舍、墓地還是有的。。同時提供疾病診斷、醫治,對于研究病理、藥物等工作大部分已經轉移到專業的醫者手中。清代的醫療場域已經不再是由世族、僧侶的社會階層來主導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阡县| 武胜县| 茶陵县| 永州市| 保德县| 沁阳市| 仁怀市| 玉溪市| 蒲城县| 克什克腾旗| 永登县| 珲春市| 佛教| 五大连池市| 张家界市| 廉江市| 汝阳县| 周口市| 龙南县| 河西区| 买车| 凌云县| 合川市| 民县| 黎川县| 大宁县| 台东市| 延安市| 兴隆县| 保山市| 大连市| 永寿县| 敖汉旗| 玉龙| 嵩明县| 余江县| 伊吾县| 鸡西市| 邹平县| 庆阳市| 海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