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1917—1922年孫中山在廣州建立的“護法”軍政府

一、1917年以孫中山為大元帥的“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府)

1917年6月張勛率辮軍北上,迫使盤踞北京的大總統黎元洪于6月12日宣布解散國會。張勛擁溥儀復辟失敗后,段祺瑞抵北京自任國務總理,以“再造民國”自居,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

孫中山即以維護《臨時約法》為號召,于7月由滬抵粵。海軍總司令程璧光及第一艦隊司令林葆懌也率艦隊赴廣州。北京參眾兩院被解散后,國會議員紛紛赴滬。

孫中山于1917年7月19日電請議員赴粵,共謀護法大計。他在《致津滬國會議員電》指出:“國會諸君,已被叛督稱兵解散,即與偽共和勢不兩立。今清主既已失敗,正國會自奮之時”。“諸君宜行集會于粵、滇、湘各省,擇其適當之地以開議會,而行民國統治之權。如人數不足,開緊急會議亦可,責任所存,萬勿放棄。”《孫中山全集》第四卷,中華書局,1985年,第118頁。至8月中旬,到粵議員已達130余人,尚不足法定人數,故于8月25日在廣州開國會非常會議。推舉眾議院院長吳景濂為正議長,參議院副院長王正廷為副議長。召開非常會議的理由是:查國會之開非常會議,文明國已有先例,法國此項成例尤多,大可援引。今為急于應付時局起見,惟有先開非常會議,俟足法定人數,然后再開正式會議。當時即由議長派定議員7人負責起草“非常會議條例”。孫中山在1917年8月25日國會非常會議開幕詞指出:“中華民國國會,厄于暴政,橫遭摧殘,今二度矣”。“今北部為叛黨所據,遏絕民意,乃相率而會于粵東,舉行非常會議”。“建設真正民意政府,起既絕之國運,以發揚我華夏之光榮于世界。”《孫中山全集》第四卷,中華書局,1985年,第133頁。

1917年8月29日,國會非常會議通過《國會非常會議組織大綱》據查上海《民國日報》1917年8月29日公布該大綱初稿14條。另據該報9月7日報道,這一大綱又經刪減為14條。但未公布修正本的全文。,主要規定:國會非常會議以現任國會議員組織之,至內亂戡定,《臨時約法》之效力完全恢復時解散。國會非常會議之議事,以參眾兩院院合行之,以出席議員過半數決之。國會非常會議之正副議長,以現任兩院正副議長充之。軍政府組織大綱,由國會非常會議表決,并宣布之。

1917年8月31日公布之《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陳旭麓、郝盛潮主編:《孫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87—588頁。要點是:

1.為戡定叛亂,恢復臨時約法,特組織中華民國軍政府。臨時約法之效力未完全恢復以前,中華民國之行政權由大元帥行之。大元帥對外代表中華民國。

2.軍政府設大元帥一人,元帥三人,由國會非常會議分次選舉,以得票過投票總數之半者為當選。大元帥有事故不能視事時,由首次選出之元帥代行其職權。元帥協助大元帥籌商政務,元帥得兼任其他職務。

3.軍政府設立外交部、內政部、財政部、陸軍部、海軍部、交通部。各部設總長一人,由國會非常會議分別選出,咨請大元帥特任。各部總長輔助大元帥執行職務。

4.軍政府設都督若干員,以各省督軍贊助軍政府者任之。凡有舉全省兵力宣布與非法政府斷絕關系者,得適用前項規定。

本大綱至臨時約法完全恢復,國會及大總統之職權完全行使時廢止。

1917年9月1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次日選舉陸榮廷、唐繼堯為元帥。后又選出以下各部總長:

外交部總長 伍廷芳(次長王正廷代總長,后改為林子超)

財政部總長 唐紹儀(廖仲愷代理,鄒魯為次長)

陸軍部總長 張開儒(后改為任許崇智為總長兼參軍長,崔文藻為次長)

海軍部總長 程璧光(后林葆懌繼任)

內政部總長 孫洪伊(次長居正代總長,后改任居正)

交通部總長 胡漢民(后改任馬君武為總長)

軍政府秘書長 章太炎(徐謙代理,后改任戴傳賢為秘書長)

總參謀長 李烈鈞

海軍總司令 林葆懌

1917年9月1日孫中山就任大元帥職,中華民國軍政府宣告成立。同年9月11日制定《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府組織條例》15條。依據《軍政府組織大綱》第10條的規定設立大元帥府,下設參議處、秘書處、參軍處以及衛戍司令和顧問等。孫中山就任大元帥后,在領導北伐的同時,還制定了若干除舊布新的法律法規。

但應指出,桂系首領陸榮廷、滇系首領唐繼堯為了與北京政府謀求妥協,并未就任元帥職。孫中山在軍政府中卻受西南實力派的排擠。至1918年5月4日,后者操縱非常國會中的政學系通過《修正軍政府組織法案》,將大元帥首領制,改為七人總裁制。推舉唐紹儀、伍廷芳、孫中山、岑春煊、陸榮廷、唐繼堯、林葆懌七人為總裁,以政學系首領岑春煊為主席。

1918年5月4日,孫中山發出《辭大元帥職通電》。在5月21日《辭大元帥職臨行通電》中,繼續強調約法與國會的重要性。他說:“國于天地,必有與立,民主政治賴以維系不敝者,其根本存于法律,而機樞在于國會。必全國有共同遵守之大法,斯政治之舉措有常軌;必國會能自由行使其職權,斯法律之效力能永固。所謂民治,所謂法治,其大本要皆在此。”《孫中山全集》第四卷,中華書局,1985年,第480頁。

孫中山辭職后離開廣州,這樣,第一次護法斗爭宣告失敗。以后軍政府更成為西南實力派把持的政權。

二、1921年以孫中山為大總統的“護法”軍政府(大總統府)

1920年6月,孫中山派朱執信、廖仲愷至漳州,促使粵軍陳炯明返粵,討伐桂系軍閥。孫中山于1920年11月回廣州重組軍政府。同年12月7日軍政府特任孫文為內政部長,唐紹儀為財政部長,唐繼堯為交通部長,陳炯明為陸軍部長。同時宣布外交部長伍廷芳、司法部長徐謙、參謀部長李烈鈞,均照舊供職。任命李錦綸為外交部特派廣東交涉員,黃強為粵海關監督,陳其尤為潮海關監督兼汕頭交涉員。1921年1月1日,孫中山《在廣州軍政府的演說》提出:“要重建一個正式政府,以代替臨時的僅是護法性質的政府。”陳旭麓、郝盛潮主編:《孫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3頁。

1921年4月7日,廣州非常國會通過《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7條。主要規定:(1)中華民國大總統由國會非常會議選舉之,以得票總數之半者為當選。(2)大總統依本大綱之規定行使其職權。(3)中華民國政府設置各部,掌握部務。部長由大總統任免。(4)本大綱自施行之日,原軍政府組織大綱即行廢止。出席非常國會的222名議員,以218票推選孫中山為大總統。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大總統,任命陳炯明任內務總長兼陸軍總長,并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伍廷芳為外交總長,唐紹儀為財政總長,湯廷光為海軍總長,李烈鈞為參謀總長,馬君武為總統府秘書長,廖仲愷為財政次長,伍朝樞為外交次長,徐謙為司法總長兼理大理院院長。1922年4月,陳炯明與北洋軍閥相勾結,被孫中山免去內務總長、粵軍總司令和廣東省長之職,只保留陸軍總長。但陳并不知悔改,竟于6月16日發動軍事叛亂,炮轟總統府,迫使孫中山轉到永豐艦后,于8月再次離粵赴滬,使孫中山的“護法”運動徹底失敗。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科尔| 武胜县| 门源| 边坝县| 龙泉市| 都江堰市| 焦作市| 油尖旺区| 兴国县| 喀什市| 海晏县| 青川县| 东源县| 禄丰县| 容城县| 银川市| 饶河县| 克东县| 绵阳市| 固始县| 抚松县| 汉沽区| 连平县| 宜兰县| 乌苏市| 常山县| 普格县| 武陟县| 平凉市| 和田市| 阜宁县| 井陉县| 眉山市| 华容县| 承德县| 武隆县| 且末县| 牙克石市| 宁波市| 监利县| 团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