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占筮學(修訂版)
- 章秋農
- 7355字
- 2020-03-06 11:10:39
四、命運與自由意志
筆者論述異化與卜筮或神道設教等例,無非說明古人未必全信卜筮,有時甚至利用迷信進行重要的事功,所以不要把古人看得過低了,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又切莫把今人看得太高了。那種認為破除迷信最有效的辦法,乃在提高社會的生活條件;或者科學發達了,自然不迷信鬼神,不相信命運;或者文化高的人不相信命運,不會去占筮,文化低的人才相信命運,才會由占卜決定自己的行為,等等。筆者經多年的觀察、探討與調查,發現并非如此,致使筆者在腦海中經常閃現出老子的名言:“人之迷,其日固久?!?/p>
“破除迷信”的口號盡管喊,可是迷信行為還是堂而皇之地存在,生命力活躍得很。甚至有人越來越迷信,越來越相信命運的感覺,有人竟以迷信為高為榮,引得江湖術士到處招搖撞騙,蠱惑人心,騙人錢財。甚至排八字算命、活拆夫妻之事又在20世紀80年代發生。另據1989年《光明日報》登載過的《看相算命圖書泛濫,令人觸目驚心》一文報道:“近年來有關看相算命之類圖書不下100種,印數足有1000萬冊,到處泛濫成災,令人觸目驚心?!笨梢娛聭B的嚴重。
我本以為,中國人對神靈的態度的兩重性最明顯、最特別、最有幽默感;即最迷信、最敬畏,也最不信、最蔑視。曾憶童稚時,家鄉于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爺上天(那時幾乎每家灶間都有灶神像),香燭供奉,虔誠精制紙馬或紙轎以備驅使。有趣的是在將灶神像與紙馬等一起焚化以前,有的家用糖漿涂灶神嘴,有的家用一小紙片涂上漿糊貼住灶神嘴。據說灶神此去要上奏天庭,涂糖者實為行賄,使其得點甜頭,說些此家好話;用漿糊者實為封嘴,免得其說壞話。極恭與極不恭并行不悖,迷信與戲弄難解難分。儀式的舉行,倒的確是極為認真的。
其實又何獨中國人如此!直到當代,人類仍然是既在破除迷信,又在不斷制造新的以各種形式出現的迷信。魯迅在一篇論諷刺的文章中說過,諷刺的藝術是將兩種極不協調的東西放在一起,如道學先生罵人,穿著西裝拜菩薩??磥?,魯迅還不能多見少怪。道學先生罵人固不希奇,穿了西裝拜菩薩,現在根本就不屬什么諷刺對象了。
人若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宿命論自然自動消失;人若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迷信也就不可能消滅。無可如何謂之命。在我看來,所謂命運,實是指人所不能預知和掌握者,那么,他們就容易去相信那些自稱能推知命運的人,迷信當然永遠存在。因此人若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占卜、星相總會有其存在的氣候與市場。
自然神學的說法,一般都稱之謂“從設計出發”。即以為自然界中常常有許多跡象表現著睿智的意向與和諧的秩序,這些表明有一個神圣的設計者存在。這種說法永遠受人崇拜。這是各種證明中最古老而又最清晰的一個,也是最能說服大多數人的理性的一個。它使我們對自然的研究活躍起來。要否定這個已被證明具有說服力的權威性,不但是毫無興味的,而且也完全是徒勞的,反對它的合理性和實用性也是十分困難。
但是,證明神存在的說法,如果要在理論上站得住腳,就必須從完全確實的感覺或現象的材料出發,必須只運用純粹自然科學的概念。最后還必須證明在感性經驗中,有一個與神的觀念相符合或相對的物體。這一要求是無法辦到的,因為從科學的立場來說,絕對必然的神的存在既不能證明,也不能否定,因此,在科學以外所能得到的任何含混的證明里,都有信仰存在的余地。
王國維《原命》有云:
“命”有二義,通常之所謂“命”,《論語》所謂“死生有命”是也;哲學上之所謂“命”,《中庸》所謂“天命之謂性”是也?!懊敝卸x,其來已古。西洋哲學上,亦有此二問題。其言禍福、壽夭之有命者,謂之“定命論”(Fatalism)(農按:今通譯“宿命論”);其言善惡、賢不肖之有命,而一切動作皆由前定者,謂之“定業論”(Determinism)(農按:今通譯“決定論”)。而“定業論”與“意志自由論”之爭,尤為西洋哲學上重大之事實,延至今日而尚未得最終之解決。
王氏并指出,我國古代哲學家除墨子外,皆宿命論者也,但如果遽謂之決定論,則甚不然,他舉了孟子為代表,孟子既是宿命論者,也兼是意志自由論者。而通觀我國哲學史,實在沒有一個持決定論的。
我們的確可以看到,中國古代哲人,講到人的禍福、壽夭,即牽涉物質利益時,往往持宿命論,如云“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關系到倫理道德、品行操守,則往往持意志自由論,如云“人皆可以為堯、舜”。在中國這個把倫理道德看得特別重的國家,沒有一個人敢于持決定論的。因為依決定論,人之一切行為都由因果關系決定,為善為惡,既身不由己,因此,可以絲毫不負責任。而在西洋,決定論與意志自由論之爭,自希臘以來,永為哲學上的題目,但爭論也最終沒有結果。
按決定論,如上所述,善人不足敬,而惡人有了借口。按意志自由論,則最普遍、最必然的因果律為之破滅,這又是愛真理者所不能接受的??档略凇都兇饫硇耘小放c《實踐理性批判》中,企圖調停此二律背反。康德綜合此二說有云:在現象世界中,一切事物必有他事物為之原因,而此原因復有他原因為之原因,如此輾轉,至于無窮,無往而不發現因果關系。所以人的經驗的品性中在在為因果律所決定,故是必然的,而非自由的。此則決定論之說真也。但現象世界外,尚有本體世界,所以人于經驗的品性外,還有睿智的品性。而空間、時間及因果律,只適用于現象的世界,本體世界則獨立于此等知識之形式外,所以人的睿智的品性是自由的,而非必然的,此則意志自由論之說亦真也。故同一事實,自現象之方面言之,則可謂之必然;而自本體方面言之,則可謂之自由。而自由之結果,得現于現象世界中,所謂無上命法(Categorical imperative)是也??档抡f過:我的頭上有燦爛的星空,道德律令在我的胸中。
康德曾為自由下定義:消極的定義為“意志之離感性的沖動而獨立”;積極的定義為“純粹理性之能現于實踐”。
王國維并不滿意于康德的折中,他說:“然意志之離沖動而獨立與純粹理性之現于實踐,更無原因以決定之歟?汗德(農按:即康德)亦應之曰:有,理性之勢力即是也。故汗德以自由為因果之一種,但自由之因果與自然之因果,其性質異耳。然既有原因以決定之矣,則雖欲謂之自由,不可得也。其所以謂之自由者,則以其原因在我而不在外物,即在理性而不在外界之勢力故,此又大不然者也。吾人所以從理性之命令,而離身體上之沖動而獨立者,必有種種之原因,此原因不存于現在,必存于過去,不存于個人之精神,必存于民族之精神。而此等表面的自由,不過不可見之原因戰勝可見之原因耳,其為原因所決定,仍與自然界之事變無以異也?!?img alt="《原命》,《王國維全集》本,第62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90187/14261487704602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957595-njYPGJvKwTJ3Dgf7PbtlCP6wr9U61fyQ-0-df51bee0ef1b02d50aac7a1f80b2328d">雖然王氏最后還是承認人應有責任之觀念,然仍未獲得在理論上之圓滿解決。
以筆者管見,此二論之爭實源于人之本性,因為幾乎人人都具有這兩相對立的觀念并存其心靈深處。在各種語系里,幾乎都有“聽天由命”這類話,也都有“慚愧”“懺悔”一類詞。中國人說“命苦”或“生就的苦命”,純粹是宿命論?!爸\事在人,成事在天”,則既有自由意志的成分,也有宿命論和決定論的成分。只要一個人的壽命不是太短,幾乎一生中都說過這樣的話,或都會有這種體驗。
我這樣說,無異宣布“迷信人人有份”,有人當然不會同意,我于是加上“幾乎”兩個字。我何嘗喜歡說這種話,我只是承認事實而已。
當過美國總統的尼克松的傳記里,明確記著尼克松自己的話:他相信命運。
當過英國首相的希思的傳記里,也清楚地寫著希思相信命運。
丘吉爾有沒有說過他相信命運,筆者已經記不起來。但下面這番話,卻使人感到命運如何使他成為一名軍人的:“在我幾乎是全班最后一名的同時,卻又意外成功地通過了軍隊的征兵考試。就我在學校名次來看,這次考試的結果出人意料。因為許多名次在我前面的人都失敗了。我也是碰巧遇到了好運——在考試中,將要憑記憶繪一張某個國家的地圖。在考試前一天晚上,我將地球儀上所有國家的名字都分寫在一張張小紙條上,放進帽子里,然后從中抽出一張,抽到了寫有‘新西蘭’國名的紙條。接著我就大用其功,將這個國家的地理狀況背得滾瓜爛熟。不料,第二天考試中的第一道題就是‘繪出新西蘭地圖’……”(丘吉爾《我的早年生活》)
這些都是世界級的名人,前二者由平民而成為總統或首相。丘吉爾則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臨危受命,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為英國立下殊勛。這三人的自由意志,也在其政治生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
最不可思議的是一些科學家,科學與迷信當然是對立的,但杰出的科學家中,有的是上帝的虔誠信徒,有的祈求菩薩保佑,有的則相信祖宗在冥冥中衛護。但這些卻并沒有因此而妨礙他們做科學實驗,而成為發明家、諾貝爾獎得主。他們在旅游時,可能會聽星相學家“利西而不利東北”的話,而取消東北之行;但他們在戰場上或實驗室往往百折不回,絕不聽天由命??梢坏┟媾R最后失敗時,卻又會同項羽一樣說“天實亡我”,歸之于命。
對于此種矛盾現象,也曾使筆者感到困惑。后來看到了美國名作家司各特·菲茨基格德在其自傳體小說《崩潰》中寫道:“測驗一個人智力是否屬于上乘,只要看他的腦子里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于其處身行事。”才豁然開朗,而對先賢們的論述認識得更為深刻。迷信、宿命論絕不只是蚩蚩群氓才有,這是非常清楚的了,但“無礙于其處身行事”與否,卻是有上下乘之別的。
再者,人之智慧總有不足之時,甚或有智慧無可用之機會。舉一簡單例子:某國王公開擇婿,應募者自非等閑之輩,且均稱不得公主毋寧死者也。經種種審核后,淘汰而剩最后一人。然尚有一嚴峻考驗,以測其心之忠否。國王乃營造相同建筑二座,其一藏猛虎,其一藏公主。由此人自選其一,徒手進入,則為藏嬌之金屋乎?抑為葬身之墓穴乎?即大喜或大悲之概率,均為百分之五十。如此人不欲臨陣退縮,決心一搏,當是時也,若能一為卜筮,恐怕他是很愿意干的。
這個例子或許杜撰得有些絕對、幼稚,但在日常生活中,類似占卜的現象,甚至以最原始的方式在發生。好多未婚女子在擇偶問題上有類占卜行為,其表現形式是將兩個各有短長的、向自己表白愛情的男子姓名分別寫在兩張小紙上,捏成紙團,使之分辨不清,然后擲于桌上,撮取其一,扯開觀看。雖往往最終并非全由此決定誰屬,但據筆者調查,女大學生有過此行為者不在少數。問其當時心理,則玩笑與虔誠的心理各占其半,但均為猶豫不決引起。男性大學生在擇偶問題上,極少此種行為。而在另一些問題上有過此種行為者亦不乏其人。
回想新中國成立不久時,迷信行為曾一度遭到嚴禁,大量迷信職業者,自亦隨之失業,只能時而偷偷摸摸賺得一二毛錢。隨著社會開放,宗教信仰自由的口號重新提起,迷信行為亦迅即借機公開出現,甚或有泛濫之勢。不僅算命先生生意很好,近年來還出現了所謂“計算機科學算命”,茲舉二例如下:
計算機科學算命
愿者上鉤。信則有,不信則無。
姓名:
出生日期: 1937年7月8日
中年患大病,喜歡在小家庭里打轉轉,對別人漠不關心,有時精神不太正常,不愛說話,愛哭。
聰明,腦子快。
戀愛:你的朋友熱情,比你富有,能得幸福。
友誼:背地里贊揚你的人較多。
將來:你有驚人的長壽。
運氣:你的錢常常是滿足的,但指望的人多。
男
浪漫天真,非常喜歡家庭生活。
切記你的命,揚長避短!
計算機科學算命
愿者上鉤。
信則有,不信則無。
姓名:
出生日期:1982年10月23日
喜歡愉快,心直口快,愛說愛笑愛哭,遇事想不開,經常得些小病。
不怕死,勇敢。
戀愛:你的朋友熱情,比你富有,能得幸福。
友誼:背地里贊揚你的人較多。
將來:你有驚人的長壽。
運氣:你的錢常常是滿足的,但指望的人多。
男
精明能干,但不肯干。
切記你的命,揚長避短!
人類創造了電腦(電子計算機),給它規定了職責:擔當大量“信息加工”的任務。其工作原理是通過“外部設備”(相當于人的感官),接受初始信息(按人規定的能加工的信息表達形式),然后通過中央處理裝置(CPU)對這些大量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將加工的結果即最后信息,通過外部設備輸送出來。

所謂“計算機算命”,其初始信息只有出生年月日與性別兩項,與結果信息之間既無科學依據作為聯系,也沒有統計學的準確性。如其結果信息中,戀愛、友誼、將來、運氣四項并成一組,因為儲存很少,不多幾次即出現重復現象,而且每組都是四項一起重出。如上二例中“背地里贊揚你的人較多”與“你有驚人的長壽”,在一個人身上或有可能,但總是聯在一起就顯得荒唐,更何況四項一起重出,就立刻暴露出毫無科學根據與統計學的價值。
在目前的科學技術尚遠遠達不到根據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和性別即可預測此人一生命運的水平,則作為人的工具的計算機又何能預測命運?故其欺騙性是十分明顯的。
占卜行為是那樣的難以消失,說明它自有本身的文化功能。我們見到,一切本能與情緒,以及一切的實踐活動,都可能使人碰壁。他在智能上的缺憾及有限的觀察力,都使知識在一發千鈞的時候會產生錯誤導向??墒侨祟惖臋C體亦在這等場合急覓應變的手段。巫法乃抓住人類茫然不知所措而又急待決定的剎那間使之落入圈套,取得其信仰而指揮其行動,還把這種信仰與行動放到永久的傳統形式里去,從而使它有了標準。
占筮也是為了供給人們一些現成的儀式行為與信仰,一件具體而實用的心理工具,使人于迫急之際果斷地渡過危險關口,它使人能夠進行重要的事功而有自信力,使人保持平衡的態度與精神的統一——不管是在盛怒之下,是在怨恨難當,抑是在情迷顛倒,是在念灰思焦等等狀態之下,卜筮的功能都在于使人的精神上的樂觀儀式化,提高希望勝過恐懼之類的信仰。它似乎給人以更大價值,是自信力超過猶豫的價值,堅持與有恒超過動搖的價值,樂觀勝過悲觀的價值。這也可以說是具體化了的癡情希望,愚不可及的崇高希望。但這并不可笑,如果以為可笑,那么我們自己或許也是被笑的對象。
巫術給人的欺騙是十分中聽的,為什么可以維持下去而不被揭穿,或者即使偶然被揭穿而仍能維持其地位呢?
第一,誰都知道的事實,乃是人類的記憶對于積極的證據永遠比消極的強。一次成功可以勝過許多次失敗,所以證實巫術靈驗的例證,永遠比反證來得昭著彰明。比如《左傳》記載的占筮出奇靈驗,有人就懷疑是事后制造出來的,且因此而懷疑《左傳》的真實性。殊不知唯其“靈驗”方才記上,不靈驗的記上去干什么?所以未必一定需要事后假造。
第二,選擇性的行為,有些是不可逆的。譬如有人請求占筮者代其作出抉擇,即使為他選擇的不怎么理想。但他既已選擇了此,對于選擇彼是否比選擇此優越,已無法驗證,也就是已無法取得反證。
筆者行文至此,自然地想起了靄理士《性心理學》這本書里《社會對于性歧變的態度》這一節。靄理士為反駁法國作家古爾蒙所說“戀愛的病理學是一個地獄,這地獄之門是永遠開不得的”而寫道:
應知我們目前所處的并不是一個表演劇本的場所,專演但丁所作《神圣的喜劇》一類的作品,而是生物科學的領域。在這個領域里所謂生理的狀態是不斷的在轉入病理的狀態,生理與病理之間,找不到一絲接縫的痕跡,接縫既沒有,試問哪里還有什么門?試問地獄之門又從何開起?病理的成分在生理中原就可以找到,而病理的作用也始終遵守著生理的法則,根本無法劃分。每一個常態的人,就性生活一端而論,如果我們觀察得足夠仔細的話,總有一些變態的成分,而所謂變態的人也并不是完全和常態的人不同。
靄氏又說:
我們要提出的問題不再是“這樁行動是不是反常”?而是“這樁行動是不是有害”? ……這問題是很有幾分重要的,因為很多經驗豐富的醫師相信,近年以來有不少的方式,有許多種目前還有人所稱的“邪孽”,是比以前更見流行了;流行既更廣,它們有害無害的一層自更有確定的必要。何以有的方式,有的歧變現象,更見得流行了呢?這其間原因是很多的。
把“神靈”的卜筮與“性”的問題扯在一起,似乎擬于不倫。但筆者認為,人們對于迷信行為的態度與對于性歧變的態度是頗有一些相似的。迷信既然消滅不了,而過分迷信卻肯定是有害無疑。對于禁止不了的東西,最好的辦法是疏導,疏導的最好方法是用科學解釋迷信現象。但遺憾的是不少容易使人迷信的神秘現象,還不能得到科學的闡釋。
筆者撰寫《周易占筮學》的目的,即是企圖利用《周易》這部占卜與哲學混在一起的古代典籍,用占筮的形式,引向高級的社會咨詢,或許可以對普及《周易》學盡其綿薄,而起到一般的閱讀所起不到的效果。因為《易》學一方面固然傾向于哲學化,他方面則仍然保存它的筮占的神秘性,這是由神秘莫測的卦畫、經、傳的“空白點”“不定點”“回旋余地”決定了占術的復雜化、高級化,并成為占卜的最高形式。
人的閱讀欣賞心理都是呈流動狀態的。在這種心理特性作用下,《周易》文本中的意象通過占者的解釋,可能在讀者心中不斷地趨于清晰完整。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反映公式印證了這一心理流程:
刺激叢(《周易》文本的顯意象與潛意象)→神經系統的組織作用(在想象的擴展延伸中,按組織作用的鄰近原則、類似原則、共同命運原則、封閉原則、完形原則,將雜亂無章、競相紛呈的表象按上述原則進行排列組合)→對組織結果的反映(在想象中確認并由占筮觸發而形成新的意象),而使貞問者在焦灼的思慮中獲釋而分解出色彩繽紛的線索。它無疑地將啟發人們的智慧與處理事務的信心。這也就是《系辭傳》所謂“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但這是一個非常艱巨而又危險的工作,因之我國歷史上亦向有“《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的優良傳統。王夫之曰:
張子之言曰:“《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比环菑堊又畡撜f也?!抖Y》:筮人之問筮者曰:義與?志與?義則筮,志則否。文王、周公之彝訓,垂于筮氏之官守且然,而況君子之有為有行,而就天化以盡人道哉!自愚者言之,得失易知也,吉兇難知也;自知道者言之,吉兇易知也,得失難知也。所以然者何也?吉兇兩端而已——吉則順受,兇無可違焉。樂天知命而不憂——前知之而可不憂,即不前知之而固無所容其憂。兇之大者極于死,亦孰不知生之必有死,而惡用知其早暮哉!惟夫得失者,統此一仁義為立人之道,而差之毫厘者,謬以千里,雖圣人且有疑焉。一介之從違,生天下之險阻。其初幾也隱,其后應也不測。誠之必幾,神之不可度也。故曰“明于憂患與故”,又曰“憂悔吝者存乎介”。一剛一柔,一進一退,一屈一伸,陰陽之動幾;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造化之權衡,操之于微芒;而吉兇分途之后,人尚莫測其所自致。故圣人作《易》,以鬼謀助人謀之不逮,百姓可用,而君子不敢不度外內以知懼,此則筮者筮吉兇于得失之幾也。固非如《火珠林》者,盜賊可就以問利害……是知占者即微言大義之所存,崇德廣業之所慎,不可云徒以占吉兇,而非學者之先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