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斯人去矣 大雅云亡

——王世襄先生

11月28日,暢老走了。

直到30日的中午,我才從上海友人的電話中得知暢老去世的消息。自那時起不斷地接到各方面的電話,談的都是有關暢老去世。急忙打開電腦,網上僅有兩三條關于王世襄逝世的報導,到12月1日的上午,網上訪談、追憶和博客中的信息才鋪天蓋地踵至。大家都為暢老如此簡單、寂然的后事(29日即行火化,并于同日安葬在萬安公墓)而感到遺憾和惋惜,或許遺憾的是未能送他老人家最后一程,寄托一點哀思;而惋惜的是中國從此失去了一位學養深厚的文化人。

暢老后事如此低調、迅捷,認真想來,正是他一生的為人風格,我相信他確實早有這方面的安排與囑托。聯想幾年前夫人袁荃猷先生的去世,如出一轍。因此我始終沒有給敦煌打電話,暢老走得如此安靜,沒有驚擾任何人,此時再打電話給敦煌表示哀悼,確實有些多余了。

半年前暢老住在朝陽區中醫醫院的時候,敦煌到我家來過兩次,敘述暢老的病情,說是時好時壞,有人去看他就特別興奮。我說要去看他,敦煌說等好些再說,免得他見到我又要說許多話。大約是9月間,敦煌來電話,說他住進了協和ICU病房,并說無礙,不久一定會出來。我知道協和的ICU管理嚴格,每天只有下午半小時的探視時間,又要換隔離衣,于是相信了敦煌的話,始終沒有去看他。

最初拜識暢老是在二十三年前的1986年春天,那時他還住在東城南小街芳嘉園15號院的老宅中。這里的東屋西屋,也是苗子先生和張光宇先生一度住過的地方,“文革”后期,幾位老先生在此度過了一段逆境中的美好時光。暢老最初接待我是在他北房東側的廚房之中,屋里異常雜亂,光線幽暗。我的初衷是向他約稿,后來說起家世和我的父親,暢老自然親切了許多。尤其是暢老說到硬木家具,更是興奮,只是我對此道純屬外行,后來他突然問道:“聽說您家老太太50年代在后門橋(地安門)買過一個明代的‘氣死貓’(一種放在廚房用來儲存食物的窗欞狀櫥柜,能使貓看到櫥柜里的食物卻吃不到,故此得名),不知現在還在不在?”我說那是我祖母買的,其實只是四框是明代的,兩扇門兒是清代后配的,那柜子仍在我家使用。話在不經意間,我也沒有十分在意。那日聊了許久,出門時驀然回首,廚房門首貼了張白紙,赫然寫道:“本人概不為人鑒定文物。”

是年夏初,我尚住在和平里二區的蝸居,有天早晨六點半,我尚未起床,猛然聽得一陣叩門,打開房門一看,居然是暢老,手里還拎著一個碩大的冬瓜,看來是早上買菜之后來的。開門見山,暢老略略寒暄后即道:“我想看看您家那個‘氣死貓’。”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暢老一直掛記著這件“氣死貓”,念念不忘,以至于登門造訪。我請他隨便看,暢老里里外外觀察,然后說道:“不錯,是個‘城門柜兒’,料差了點兒,兩扇門是清代的工。您能不能讓我照幾張相片兒?”我說當然可以,于是暢老從個藍布兜兒中取出照相機,從各個角度照了幾張。

張宗子曾曰:“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暢老一生鐘愛木器家具,執著如此,正是他深情真氣之所在。

近二十年來,或許是因為“文物熱”升溫,朱家溍、王世襄的名字才為人所熟知、追捧,關于他們的書籍、畫冊出版了不少,更賦與了許多傳奇色彩,并被譽為“奇人”、“泰斗”、“名家”,他們一生為文物鑒定所作出的貢獻才為人贊頌。其實,季黃(朱家溍)與暢安(王世襄)先生的人生經歷都并非順暢,他們出身世家,青少年時代受到過良好的中西文化教育,更兼家學濡養,功底深厚。除卻自身的專門學問之外,涉獵廣泛,興趣寬博。季老擅丹青,通音律,文武昆亂不擋;暢老更是養鴿子,蓄秋蟲,架大鷹,訓獾狗,樣樣精到。有人稱他們為“玩兒家”,我總以為說得太輕浮了些。得以拜識季老、暢老二十余年,并被他們以為忘年之交,除了世誼的緣故之外,更是覺得有太多的東西可以向他們請教,每次往謁攀談,總有未能盡興之感。

暢老是位不拘小節的老人,我有兩次請他來出版社開會,他都會提個買菜筐子蒞會,且坐不多久就會打起鼾來,但每談到他感興趣的話題,他又會滔滔不絕,聊得很熱鬧。記得有次我們應邀在地壇公園參加個會議,暢老始終是昏昏欲睡,晚宴時聊起營造學社,尤其是營造學社在宜賓李莊的生活,暢老卻十分興奮。當時在座的還有羅哲文先生,恰是中國營造學社僅僅健在的兩位見證人,后來又談到朱桂老(啟鈐),居然一頓飯吃到晚上九點鐘。

季老與暢老在抗戰中后期和抗戰后為文物保護工作所做出的重要貢獻,直至上世紀80年代才被予以承認,遺憾的是自50年代至70年代,也是他們一生中最好的年華,幾近三十年的時間,他們的經歷卻又是如此坎坷,如此暗淡,以致他們的大部分著述是六七十歲之后的暮年完成的。每次與暢老的談話總會轉到1952年被關押在朝陽門外東岳廟的往事,幾次用話岔開,但常常又轉回這個話題。可見這一段經歷給暢老造成的心靈創傷有多么深刻。

暢老近年出版的著述幾乎全都親筆題字贈送給我,直至前年他的《錦灰不成堆》出版,大概是他贈我的最后一部著作。在這些著作中,我最偏愛的是他完成于1943年的《中國畫論研究》。此書當是暢老的處女作,當時未經刊行,僅以行楷謄錄,線裝成冊,直至近年才影印出版。《中國畫論研究》雖為暢老的早年之作,卻不乏關于中國繪畫理論的真知灼見,同時也奠定了暢老一生從事文物研究的最初基礎。今人多鐘情于暢老關于明式家具、竹刻、營造、鴿哨、文玩雜項的研究,這些絕學當然都是大家之言,不容忽視,但《中國畫論研究》確是一部關于中國繪畫理論研究的力作。

我十分珍視的另一本書是暢老夫人袁荃猷先生贈給我和內子的剪紙集,至今記憶猶新的是某日我與內子去迪陽公寓拜訪暢老,那日暢老家中出奇地安靜,留給我們很長的聊天時間。我與暢老談書畫,袁先生則與內子談興甚濃,還搬出她的剪紙作品和關于古代音樂史方面的舊作讓內子觀賞,尤其是她在暢老八十壽辰時創作的一幅大樹剪紙,包含了暢老一生的事業和愛好,真是匠心獨具。臨走時袁先生親筆題字,將她的剪紙集贈送給我們。

與王世襄先生一起,談他的《中國畫論研究》

如果說暢老一生中有過許多不幸,但有兩點卻又是暢老的幸運:一是上天補給他失去的光陰,讓他在將近七十歲時著書不輟,完成了一生的夙愿。二是夫人袁荃猷先生與他相濡以沫,結伴終生。

暢老尚美食,卻又十分平實,絕非崇尚奢華的飲饌,他能將許多家常菜做得很精致。也許是祖籍福建閩侯的原因,暢老善用糟,我曾請教過福建紅糟的用法,他老人家都是經驗之談。

80年代末,有次父親對我說:“早上王世襄來過一個電話,說是東直門外十字坡開了一家點心鋪,叫作薈萃園,匯集了舊京許多老字號的傳統點心,你可以去每樣給我買一點嘗嘗,王世襄的話是不會錯的。”果真,那時薈萃園剛剛開張,確是很地道,像奶油薩其瑪、翻毛月餅、奶油棋子兒之類,都很不錯,當時店鋪內還懸掛著暢老為薈萃園的題字。只可惜不到兩年就歇業了。

王世襄先生題簽

暢老常常提起上世紀50年代“俄國老太太”的俄式西餐,尤其那擺滿餐桌的各種俄式小吃,每談及此,暢老總會眉飛色舞。他曾在80年代的《中國烹飪》上撰文寫到“俄國老太太”。有次我對他說起我的一本隨筆集即將出版,其中也有一篇談“俄國老太太”的小文,暢老極感興趣,并說愿意為我的書題簽。后來這本《老饕漫筆》確是由暢老題簽,季老作序,為拙作增色良多。

拜識暢老二十余年,除了這本小書,我從來沒有請暢老題寫過任何文字,不愿為此給他增添麻煩。凡有人輾轉請托,我也是一概拒絕。前年有位蘇州的朋友,寫了一部《懷袖雅物:蘇州折扇》,收錄了蘇式扇骨、扇頁和成扇,十分精美。登門托我請暢老作序,我說暢老年事已高,不能再為人作序題詞,請他另尋他人。也是這位朋友合該走運,正于此時,暢老給我打來電話,說自己渾身瘙癢難熬,讓我想辦法推薦一位大夫調治,恰好我與舊京皮科名醫哈銳川先生的文孫哈毅熟識,當時就帶這位哈大夫前往迪陽公寓。診斷開方后我順便說起家中蘇州來客,欲請暢老為《懷袖雅物:蘇州折扇》作序的事,不料暢老欣然同意,說自己對蘇扇是外行,作序不行了,就寫首詩罷,并讓我次日帶這位朋友和書稿去寓中。第二天暢老看罷書稿,十分高興,又聊起他的舅父金西厓、金東溪的刻竹藝術,立成五言絕句一首,題贈這位蘇州朋友。越三日,暢老又打電話來,說吃了哈大夫的藥立竿見影,瘙癢痊愈。又說上次那首五言絕句不好,這兩日又斟酌了一下,改為五言律詩,讓我近日去取。暢老的誠懇認真確實讓我感動。

有人曾謂:中國今后在各個方面出許多專家不難,但要再出幾個像啟功、王世襄、朱家溍這樣的文化人卻不容易了。我想這話的意思是后來人很難具備他們那樣的綜合文化素養。暢老常說自己不懂政治,不懂人情,其實文化人何必要那么多的機變練達,他們需要的是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于此天地間自由地翱翔馳騁。

季黃(朱家溍)先生走了,元白(啟功)先生走了,而今,暢安先生又走了,帶走了他們自己的天地。

2009年12月1日于彀外書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昌市| 调兵山市| 新沂市| 古丈县| 奉新县| 济南市| 宿松县| 额尔古纳市| 英吉沙县| 大冶市| 武川县| 睢宁县| 田林县| 长武县| 金湖县| 原阳县| 夏津县| 张家口市| 资溪县| 砚山县| 舞阳县| 靖宇县| 昆山市| 无极县| 昌乐县| 洛宁县| 洮南市| 芦山县| 湾仔区| 潮安县| 清原| 南陵县| 六盘水市| 泰宁县| 龙州县| 张家川| 浏阳市| 永宁县| 新乐市| 府谷县| 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