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應知的古代軍事常識
- 趙志超
- 1101字
- 2020-12-11 19:18:47
33 近代中國建造的最優秀的戰艦是哪一艘
得益于近代軍事工業的建立,中國晚清海軍當中,不僅有外購軍艦,也有不少是本國自產軍艦。左宗棠創建的福建船政局,是國內造艦的主力廠家,一度號稱遠東第一大船廠。除了福建船政局,還有江南制造總局等洋務企業,也可以建造近代軍艦。自洋務派開始自造軍艦以來,僅福建船政局所造艦船,就達到了四十艘,總噸位四萬多噸。
在這些數量繁多的自造軍艦中,性能最為優秀的,無疑是鋼甲海防艦“平遠”號。
1886年,福建船政局參考當時國外的新式近海防御軍艦,準備建造一艘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近海防御鋼制軍艦,福建船政學堂前學堂第一屆制造專業畢業生魏瀚、鄭清濂等負責設計監制。該艦從1886年12月開工,1889年5月竣工,命名為“龍威”,加入福建船政水師。
“龍威”艦因性能出色,于1890年調入北洋水師。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均以“遠”字命名,因此“龍威”亦改名為“平遠”。
說起“平遠”艦的北調,還有一個故事。當“平遠”(當時還叫“龍威”)北上駛向天津時,出了一些機械故障,北洋大臣李鴻章便趁機詆毀,稱此艦性能不可靠,干脆別北上了,即使來到北洋,也沒有人接收。時任船政大臣的裴蔭森被李鴻章嚇壞了,急忙上書朝廷,還要把負責監造的幾個人都革職。其實這是李鴻章擺了裴蔭森一道,“平遠”艦只有一些小故障,并非大問題,即使李鴻章從國外買來的軍艦,也免不了出故障。李鴻章這樣一要挾,就占據了主動,明明得了一艘優秀軍艦,還得便宜賣乖,仿佛他自己吃了虧似的。經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和英國總教習瑯威理的檢查,“平遠”艦性能可靠,完全可以接收。
“平遠”艦設計定位為海防裝甲艦,即有著較強裝甲防護、主要在近海活動的戰艦,可以看作是鐵甲艦的近海縮小版。“平遠”艦滿載排水量2650噸,長59.99米,寬12.19米,吃水4.4米。總功率2400馬力,航速10.5節。其裝甲最厚處238毫米,編制為220人。艦上主要武器有260毫米前主炮一門,150毫米副炮兩門,中口徑火炮和機關炮8門,魚雷發射管四具。該艦各項性能絲毫不遜色于歐洲同類艦艇,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
“平遠”艦由李和任管帶,在甲午戰爭中,也參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大東溝海戰,只是為了保護運兵船,所以參戰較晚。但是在管帶李和指揮之下,依然奮勇作戰,擊中“松島”號兩炮,而自己也中彈受傷。1895年2月,日軍攻陷威海衛,“平遠”艦被俘,編入日本聯合艦隊。1904年,“平遠”艦參加了日俄戰爭,觸雷沉沒。
“平遠”艦是中國近代軍事工業的重要成果,也代表了中國科技人員努力追趕世界先進步伐的決心。但是畢竟晚清的工業基礎薄弱,“平遠”艦的很多關鍵部件都需要進口,建造成本甚至高于直接外購軍艦。甲午戰后,中國的國力進一步衰落,已經無法造出像“平遠”這種高水平的軍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