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三大挑戰:新聞何為?記者何為?

——文銘權《巴山月 蜀水潮》序

張立偉

近10多年,新聞業迭遇挑戰,前浪未息,后浪人立。先有“人人是記者”,然后是“后真相”,最新又來了“人工智能”。應對挑戰,全球都在思考:新聞何為?記者何為?

文銘權的新聞作品集《巴山月 蜀水潮》交出自己的答案。我認為,這些作品有3大特征:探求深層真相;競合采訪突破;靈動敘事感人——正好應對三大挑戰。

探求深層真相VS人人是記者

人人有麥克風,有照相機、攝像機,為何還要專職記者?尋根究底,新聞是報道“生活是怎么樣的”。日常生活有表里兩層,表層,是個人生活,張三的衣食住行……是個體再生產的“事實”;里層,是公共生活,無數張三的衣食住行……是社會再生產的“真相”。

咋咋呼呼的“人人是記者”,準確說是“業余記者”,主要報道生活的表層事實:跑步、洗漱、購物、開車、嘟嘴、剪刀手、小狗追尾巴轉圈、吃了昨晚的剩面、有個小鮮肉長得像吳亦凡……由表層事實深掘廣探,探求公共生活的真相,他/她既無精力、也無能力。像本書的《秸稈禁燒:眾多產業模式為何不敵一把火?》,報道眉山市東坡區把經濟利益與鄉鎮禁燒掛鉤。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組干部包戶,在田間地頭晝出夜伏,發現一堆火就撲滅。但仍有村民燒,與眉山相鄰的成都還是煙霧鎖城。業余記者干什么呢?據說涉及公共利益即站出來,他們拍照、拍視頻、指責村民、鄉鎮、環保局……村民罵他們:你懂個球!罵戰一開,那就沒完沒了!“腦殘”“弱智”“豬頭”“狗屁”“二貨”“傻13”“問候你祖宗”“死一戶口本”……

解決公共問題,前提是有社會再生產的“真相”。探求真相,只能靠記者——我所謂“記者”均指專職記者。業余記者,好比業余醫生,在十字街頭擺手術臺,你一刀,我一刀,治療產生分歧插對方一刀……專職記者才有從業資格,銘權采訪了村民、環保局、專家和企業,以多個信源交叉印證秸稈的社會再生產。社會再生產屬于公共生活,有不同利益方的博弈。博弈并非對錯分明,記者也不是法官,其職責是客觀公正報道各方對事件的陳述。利益博弈鬧上法庭,只會引用“報紙說”,而不是“小鮮肉說”。為什么燒?村民律師侃侃而談:四川日報記者文銘權,報道客觀公正。他分析農民參與秸稈綜合利用,取決于效益是否好、成本是否低、途徑是否方便,這些問題沒解決好,當然一把火。這記者把農民感覺到卻自己說不清的東西,報道得清楚明白。希望法庭考慮文記者的報道,而不是那些歪曲事實的報道,或不負責任的網上言辭。文記者的報道還說明,目前秸稈綜合利用的產業模式有問題,單靠“禁燒”“罰款”是不行的。我認為,這種探求深層真相的報道,就是主流新聞,它是解決公共問題的核心資源。主流新聞的“權威性”,根源就在客觀性和公共性:客觀性,采訪諸多信源交叉印證;公共性,探求公共生活的真相。

銘權長期在地市駐站,一直關注“三農問題”,尤其是產業、中醫、新農保、新農合、農村環保等。這些問題,都屬于深層的公共生活。“三農問題”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必然產物。中國進入新時代,進入“兩個一百年”的交匯期,尤其是中國現代化提速15年之后,有很多公共問題。我們以“兩個一百年”為縱坐標,“人人是記者”為橫坐標,重新思考新聞何為?記者何為?早期新聞,以《紐約時報》為例,在時報老大樓保留著1851年9月18日創刊號的復制品。當地報道像拉家常,如《相互競爭的鐵匠引發騷亂》《運冰車撞倒人》《女性中毒》。連“沒有”都拿來做新聞了,如《虛驚一場》的報道:“倉儲員沒能發現第一絲火星。”另一版有簡報:“沒死。——周六的報道稱王子街的約翰·奧弗霍因中暑嚴重無法醫治,我們很高興地發現他有可能痊愈。”讓參觀的記者大吃一驚:這看起來就像一個博客嘛!

新聞是報道“生活是怎么樣的”,當時的記者,只要在街談巷議中核實事實,報道生活的表層與深層,都是新聞。單看表層報道,報紙就像博客。但當前,表層事實已被業余記者多方報道,像運冰車撞倒人……網上遍布圖片和視頻,記者走街串巷寫博客,怎比得上人人寫博客?公眾也愈來愈對媒體報道“運冰車撞倒人”之類的表層事實不滿,說它雞毛蒜皮。實質是業余記者的興起,報道表層事實的新聞過剩。現在的記者,必須由表層事實深掘廣探,探求公共生活的真相,社會再生產的真相,這才是“主流新聞”。質言之,人人是業余記者,新聞分化更明顯,主流新聞與邊緣新聞涇渭分明。邊緣新聞(報道表層事實)的價值急劇衰減,主流新聞(探求深層真相)的價值因稀缺而上升。本書的不少報道,寫的是一地一人一事,但由地、人、事的個案,探求深層真相,維護公共利益;客觀公正報道,推動問題解決。中國“兩個一百年”的進程中,社會最需要這種主流新聞。

競合采訪突破VS智能機器人

“人人是記者”,據說沒有獨家新聞,但本書的不少報道,是嚴格意義的獨家新聞。為什么?生活的表層事實,像“運冰車撞倒人”、像“兩口子吵架、娛樂窗外人”確實已沒有獨家新聞。但深層的真相呢?業余記者去不了,你突破到生活深層,當然是獨家新聞。突破靠采訪,采訪的心臟是競合。競合者,競爭與合作也。競合采訪突破,這是本書的又一特征。這特征應對新聞業的最新挑戰:人工智能,通俗說就是智能機器人。

美聯社2014年啟用機器人寫稿,騰訊財經頻道2015年推出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微軟小冰”在做電臺節目主持人……關于人工智能(AI),有很多預測,如AI內容生產、AI內容分發、AI內容管理、AI新聞寫作、AI新聞體驗……甚至說:AI顛覆未來,讓記者徹底消失,這就機靈過頭了。再放肆的預測,也沒說機器人會現場采訪呀!采訪是新聞報道的基礎,采訪顛覆不了,記者怎么消失?!

采訪,迄今的教科書都強調合作,像肯·梅茨勒教授的《創造性的采訪》,多年被美國新聞院系選為教材,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中譯本,書中專論“‘溫柔’提問的重要性”。合作是采訪的重要方面,但只講這方面,只對了一半,采訪的另一面是競爭。尤其是突破生活的表層,缺乏競爭休想。只看那篇《一只長不大的山地“雞”》,報道“公司+農戶”成了“公司-農戶”,養雞產業不富民。記者采訪,公司拒絕。機器人怎么辦?它賣萌、發嗲、點贊、表情包、么么噠……這些都是溫柔提問啦!沒用,合作不行,必須競爭。記者到茶館,蹺著腿,一杯茶,獨坐高樓,面帶冷笑……等到一個養殖戶,拿到他從公司財務處領取的“養戶結算表”,算出每只雞只賺0.90元,而且他養第一批雞還虧了600多元。再采訪多個信源交叉印證:每只雞賺1元錢都難,與公司承諾不低于2元大有距離。選擇采訪對象,是采訪的核心環節,要找到能夠突破生活表層的線索的人——記者與養殖戶合作,與公司競爭。

機器人的擁躉要跳起來,你也太小瞧人工智能了!機器人也會選擇,合作不行就競爭。君莫跳,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采訪對象,只是采訪的1/5。一般采訪涉及五方:采訪對象、記者、受眾、記者任職的媒體、采訪對象代表的組織。而且,每一方還可細分,如采訪對象,這里是公司與養殖戶,有形形色色的養殖戶,公司亦然。再說公司代表的組織,這是家分公司,還有總公司。這公司又同政府有關,是天全縣將公司引進。“當初鄉、村干部多次上門鼓勵養雞,現在賺不到錢卻再沒有誰來過問,有啥事情找干部,他們就相互推諉。”這五方之間,甚至分合重組的N方之間,采訪時而競爭,時而合作,或聯合幾方競爭一方,或競爭無解求助高層,充滿了競合。

更復雜,競合只是采訪手段,目的是突破表層挖掘真相。這又涉及記者任職的媒體,同一件事,四川日報與雅安日報會有不同的采訪,天全縣電視臺又不同。不同,不光是媒體之間,還同時考慮“本媒體”的受眾,報紙與刊物不同,報刊與廣電不同,不同媒體的采訪才百花齊放,也深入到真相的不同層面或側面。因為是四川日報報道,引起各級政府重視,組成省、市聯合調查組實地調查。記者回訪:《“山地雞”開始長個了》。問題開始解決,這次采訪就是合作主導了。銘權在達州、德陽、雅安、眉山長期駐站,每個地方都有不少獨家新聞,我相信,他的溫柔提問也不少。

競合采訪突破,機器人能代替記者嗎?暫不論突破的目的、也不論于N方之間,單看競合,就要把機器人搞昏。機器人擅長純粹的競爭或合作。像競爭,阿爾法狗打敗世界最頂尖的圍棋高手。但是,你讓它邊競爭邊合作,時不時競爭轉向合作,合作轉向競爭,競爭轉向、合作轉向……連轉幾次,要把機器人累得癱倒在地,像蟲子一樣四肢亂晃……單純合作呢?那更糟。法國媒體人夏爾·丹齊格說:糟糕的訪談,就是以問號作結的阿諛奉承。例如:凱思,您是在什么年齡發現自己的吉他才華的?如果你玩過機器人聊天,這是其對話風格:它奉承對象,讓對象高興——那怎么挖真相?進一步說,只會合作的機器人,一試就發現。還記得電影《銀翼殺手》嗎?戴克追殺變節機器人,后者具備人的各種能力,從人群中找出它們相當困難。戴克先試探:談談你同父母在一起的感覺?機器人談不出,它們靠科技復制,沒有父母子女……采訪對象,就假設那山地雞公司吧:啊哈,機器人!捏捏臉蛋,輕薄調戲,把它帶到坑里去!如果真用機器人代替記者,采訪對象會把機器人帶進坑里,機器人再把新聞業帶進井里,浸入黑暗腐臭的淤泥中,萬劫不復!

靈動敘事感人VS后真相謠言

采訪突破為挖掘真相,真相又受到“后真相”的挑戰。其含義是:情感的影響力超過事實。相對于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有相對小的影響。這可是黑虎掏心!新聞業安身立命的報道事實講述真相,現在被告知:你那真相已不再處于前沿地位,真相沒有被篡改,也沒有被質疑,只是變得次要了。真相次要,謠言蜂起。

我曾分析,后真相是對“薄情”的懲罰。新聞理論長期忽略情感,新聞業務多“薄情報道”。但受眾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你情冷淡,愛人不見了,向誰去喊冤……沒有比放下報紙、關上電視更容易的了。受眾疏遠媒體,后真相乘虛而入。令人高興的是,銘權的報道卻有情。有情不是亂拋形容詞或多整排比句:鼓掌沒有不熱烈的、看望沒有不親切的、成就沒有不巨大的……這不是報道,是表態、是跺腳。報道和跺腳還是有區別的。感情要納入形式,通過靈動敘事來感染人。

敘事,新聞界愈來愈重視“講故事”。本書講了多個故事,尤其是其人物通訊。但我重視比“故事”更廣義的“敘事”,因其糅合了更多的敘事手法,就看《全國自強模范為鄉親修橋欠債11萬元 誰來幫幫誠信的“金矮哥”? 》。金矮哥在當地是爭議人物,出資給鄉親修橋,因預算不當,欠債18萬元。沒拿到材料款或工錢者,罵他是“騙子”。出工出料收不到錢,是很傷感情。上門罵人,取鬧有理,這就造成后真相——情感的影響力超過事實;后真相同發泄相連,也必然同謠言流言攜手。

記者的責任是講述真相。它不止于“探求”和“挖掘”,還要“講述”出來讓受眾認同——最低限度是不表示反對。講述真相,必須靠新聞敘事。部分受眾已經動情,要有另一種情感來吸引更多的受眾。報道開頭頗具匠心:

雨后初晴。記者來到眉山市仁壽縣寶馬鄉高照村2組一個小山坡上,只見一座用木棒搭建成的“高腳樓”,一間用塑料編織袋圍起來、不到一米高的“窩棚”,幾十個泡菜壇分3排分布在莊稼地里,用幾塊大石頭壘成的露天灶臺上,一口鐵鍋銹跡斑斑……

大病初愈的金少林正在揮動比自己還高的鋤頭,用力挖掘一個蓄水池。“蓄上水,腌制泡菜就方便多了。”指著山頂那上百口偌大的泡菜壇,大汗淋漓的金少林說,這是他還清鄉親們債務的最大希望,也可能是唯一的希望。

新聞界重視講故事,常見分析人物、情節、懸念、沖突……似乎把小說手法搬過來就行。不行!你講“新聞故事”,先要問哪些不適合,比如,順敘決不適合,你從主人公3歲講起,讀者早煩了。以上引文是倒敘,把突出片斷提到前邊,這同新聞的倒金字塔結構相通。以倒金字塔推出“序場”,讓讀者駐足停留;不引讀者追結局,而是好奇“為什么”?這種敘事手法又便于展開深度報道。

之所以讓讀者停留,是糅入電影化敘事。電影敘事依賴場景。場景,一般強調對話、細節,好萊塢說那是“陷阱”,優秀寫作強調反應,對話、細節要納入動作,動作/反應,構成一個節拍,節拍是場景的細胞。以上共3個節拍:幾十個泡菜壇/一口鐵鍋銹跡斑斑;大病初愈的金少林/揮動比自己還高的鋤頭;蓄上水腌制泡菜/還清債務的唯一希望。節拍的精髓是“出乎意料”,3個節拍,每個都有些出乎意料。驚鴻一瞥這電影場景,你會不會被電到?好不好奇為什么?想一想看不看下文?

電影化敘事之外,還有散文化敘事。穆青多年強調“新聞散文化”,這對屬于廣義“散文”的新聞報道,又是有深厚散文傳統的中國報道,特別有意義。散文主要由兩種內容構成:敘述+插筆。好些散文名篇,精彩就在插筆。像丘遲《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像韓愈《祭十二郎文》:“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于共居,歿不得撫汝以盡哀,殮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新聞報道拿來插筆,方便記者敘事、議論、描寫、抒情。再看作品:

從1996年起,金少林的生命中就只有兩個字——“還債”。……

“命硬”的金少林終于病倒了!尿毒癥、腎結石、胃病、嚴重貧血癥……但他不肯花錢住院,仍然一天只吃一頓飯,實在餓極了便勒緊褲腰帶一坐一整天。

銘權向電影搶場景,向散文借插筆。場景是細微敘事,插筆是概括敘事;場景在一個地點展開,插筆大幅度跨越時空;場景再現采訪觀察,插筆表達報道主題;場景處理對話與細節,插筆表達記者的評價……將其糅進狹義的“講故事”,使本書的敘事活潑不呆板,有靈氣而富于變化,是謂靈動敘事。

新聞界有說法:報道就是講事實,有話直說。有位總編輯大搖其頭:“‘有話直說’,文章一定不好看,必須傷腦筋在‘直說’的過程中保留一點點白描的‘花’和疏針的‘繡’,清楚明白的文章才有風格。”總編輯是誰?董橋,曾任香港《明報》總編輯。董橋說:“花拳繡腿是文章的根基。”我看更是記者的根基,新聞報道是急就章,往往連重讀一遍的時間都沒有,要靠平時儲備花拳繡腿。花拳繡腿者,敘事技能也。其盛行于小說、電影等虛構敘事,新聞則是非虛構敘事,守住非虛構界限,放手拿來與虛構與否無關的通用敘事技能。哪怕催稿急如星火,手提電腦張開大嘴喊你,海妖一樣地喊你;截稿期限的手槍頂著你,殺手一樣地頂著你;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思考總比打字快,不時考慮哪兒插朵花、哪兒刺枝繡,你的報道絕不是清水掛面的赤貧。銘權做過電視,寫過小說和散文,把這些根基用于平媒報道,他的文章靈動好看。

靈動敘事感人,靈動是手段,感人是目的,尤其是與后真相謠言的競爭。新聞不是現實,新聞是對現實的一種敘事,謠言是另一種敘事,兩者有“漢賊不兩立”的敘事之爭,包括情感競爭。情感納入報道,基本要求是公眾選擇性注意,瞥一眼那些場景、那些插筆就被吸引;更高要求是公眾選擇性理解或記憶,認同記者報道,在頭腦中形成“還債”的金矮哥圖像。李普曼早就說過,人們并不是對“現實世界”作出反應,而是對“他們頭腦中的圖像”作反應。這個圖像的有無,清晰或模糊,將產生非常現實的后果。

大多數公眾認同報道,謠言簡直沒有立足之地。當前值得注意的傾向,不是以靈動敘事擠壓謠言的生存空間,而是以事實同謠言硬懟。或搞“事實核查”,美國媒體以洪荒之力搞“事實核查”,還是被“后真相”打得丟盔卸甲。或搞“數據新聞”,據說數據才精確,才是硬事實。我認為:數據新聞只有對不對,沒有好不好。二二得四是對,二二得蠟燭是不對。數據運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般錯成二二得三或得五,數據新聞必錯成:二二得蠟燭!得蠟燭當然不好,二二得四就好嗎?它等于說:阿媽是女人,說了句大白話嘛!說它好,那是不對的;說它不好,那會沒禮貌;所以最好的回答是不回答:數據新聞沒有好不好的問題。沒有好不好,根本不能在公眾頭腦中形成圖像,你怎么同后真相競爭?很高興本書沒有感染這些時髦病。

以上從銘權作品的特征,分析新聞何為,實際也講了記者何為。新聞業迭遇挑戰,基督已死,戈多未至;孔雀東南飛,西北有高樓;業余記者滿江湖,仍離不了專職記者。專職記者之所以“專”,就在鉆研業務,做好報道。“我為自己清理前面的道路,”左拉說,“因為不可能有別人來為我清理。”我在微博問:現在還有多少人關心新聞業務?在充斥“網紅”“10萬+”“變現”“唯快不破”……的喧囂中。心疼那些新記者,既沒經過嚴格的采寫訓練,又不斷追逐新媒體時尚,日月逝于上,體貌衰于下,人到中年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斯記者之大痛也!我與銘權相識10多年,他邀我寫序。瀏覽作品,我即回復:愿意寫這個序。我認為這些作品于新聞業務有特色,這些特色對當前新聞界應對三大挑戰有普遍意義。

應對三大挑戰,實際是記者一身三任。沒有探求深層真相,就是邊緣新聞的一地雞毛;沒有競合采訪突破,就只有人云亦云,或被采訪對象帶進坑里;沒有靈動敘事感人,受眾不信媒體信謠言。三位一體,一氣化三清,記者不能做好任何一件事,就不能做好所有的事。

浙江亭,看潮生,潮來潮去原無定,惟有西山萬古青。湯因比曾提出“創造性應戰”,其不僅化解挑戰,還刺激自己獲得繼續前進的動力。什么動力?讓“人人是記者”為記者報料;讓“后真相”給記者提供新鮮選題。點贊人工智能,以后每個記者都配智能機器人,與記者智斗幾場,打一拳問“疼嗎?”——2017年九寨溝地震,機器人25秒出報道:“疼嗎?”……記者必須有看家本領,在追求、在采訪、在寫作。機器人斗敗:這個記者哪——不尋常!盡力做事,夾著尾巴做機器人,災難現場當背鍋俠,怕記者遲到,把文銘權扛在肩膀上在大街上狂奔……

(作者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省網絡輿情研究中心副主任、二級研究員)

品牌:新華
上架時間:2018-10-09 11:30:47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新華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渝北区| 德昌县| 都江堰市| 康保县| 吐鲁番市| 泰兴市| 建昌县| 怀仁县| 独山县| 鄱阳县| 泽库县| 兴化市| 恩施市| 西贡区| 抚远县| 嘉兴市| 平乐县| 石嘴山市| 福安市| 咸丰县| 宜宾县| 喀喇| 靖西县| 长阳| 克拉玛依市| 珠海市| 醴陵市| 乐安县| 瑞安市| 伊春市| 宣汉县| 东山县| 满洲里市| 华坪县| 东山县| 武威市| 栖霞市| 建平县| 新龙县| 武陟县| 大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