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乾隆初政

第一節 縱觀百年 胸懷大志

一、七齡曾祖入主中原

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初三日清晨,北京紫禁城內莊嚴肅靜,正在舉行清朝第六代皇帝登基大典。一位頭戴皇冠身著龍袍的英俊君主,端坐在太和殿的寶座上,接受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與張廷玉等八旗王公文武官員和外藩蒙古王公的叩拜。這個新的天子,就是在位最久、壽命最長、對中國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

弘歷后來被尊謚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圣純皇帝”,簡稱純皇帝,廟號高宗,清代的官書、筆記、文集稱他為純皇帝、純廟、純皇和高宗,蒙古王公尊他為“大皇帝”,西藏達賴喇嘛敬書“大君”,而民間一般習慣則稱其為乾隆皇帝、乾隆帝,有時又簡稱為乾隆。

弘歷雖因父皇世宗胤禛剛于十日前逝世而不無悲傷之感,但值此登基之時,肩負重任,當然要專注于國政的治理。首先是需要全面、正確地認識祖宗留下的“遺產”,以便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采取明智的方針和政策,解決存在的問題,使大清國更為鞏固,更加富強。

縱觀清朝歷史,俯瞰全局,乾隆皇帝無疑會憂喜交加,既為先祖創建的錦繡江山樂在眉梢,又因一些弊政的禍國殃民而有所憂慮。他很自然地要想起列祖列宗開國安邦之事。九十一年前,弘歷的年方七歲的曾祖父世祖(順治帝)福臨,由三十二歲的叔父攝政王多爾袞輔佐,入主中原,于順治元年(1644)十月初一在北京紫禁城即位,宣布明亡清興,中國歸屬愛新覺羅家族統轄。但是,這個自命為主宰天下的新皇帝,處境并不妙,甚至可以說是荊棘遍地,危機四伏。此時他連一個像樣的宮殿都沒有,專供皇帝上朝的太和殿已毀于兵火,他只能在紫禁城西隅的小小武英殿暫且安身,對全國頒行的即位詔書,也只能在皇極門宣讀,實在是不夠威嚴。

更為嚴重的是反清勢力非常強大。福臨即位之時,只轄有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部分地區,長江南北乃南明福王、魯王、唐王之地,陜西、甘肅和四川,分別為大順、大西農民軍所有。大順軍多達百萬,大西軍七八十萬,福王江北四鎮有兵數十萬,湖北左良玉水陸士卒八十萬,各地反清武裝風起云涌。這些部隊曾給予清朝以沉重打擊。大西軍勇將李定國大敗清軍,“兩蹶名王”——斬定遠大將軍敬謹親王尼堪,逼定南王孔有德自盡。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統率水陸大軍十余萬圍困南京,使“東南大震,軍報阻絕”,清帝幾乎想遷都遼寧回居舊地。清廷擁有多少軍隊來對付這二三百萬敵軍?說來也少得可憐,入關時,八旗滿洲只有三百一十個牛錄,按每牛錄二百丁計算,不過六萬丁。順治五年,滿洲壯丁有五萬五千三百三十名,加上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四萬余丁,才十萬余丁,就算是全部男丁皆披甲為兵,也只有十萬余名士卒,怎能迎戰二三十倍于己的敵軍?而且,即使將敵軍全部消滅,“馬上得了天下”,但全國有一百四十個府,一百九十三個州,一千一百三十多個縣,東西萬余里,南北萬里,人口約一億,這十萬余軍隊分布各地,平均每縣不到一百名,怎能堅持下去,清王朝怎能長治久安?

同時,清兵多路出擊,甲胄、弓箭、刀槍、馬匹和糧草,花費很大。順治八年、九年,每歲收入額賦只有一千四百八十余萬兩,而各路兵餉歲需一千三百余萬,加上八旗王公和文武官員俸祿二百余萬,缺銀八十七萬五千余兩。順治十三年以后,軍費激增,歲需二千四百萬,而一年所入,除去各省存留款項外,只有一千九百六十萬兩,缺餉額達四百四十萬兩,還有其他必須開支的用費,如王俸、官祿、河工、賑災,等等,需銀數百萬以至上千萬兩,確實到了入不敷出、財源枯竭、司農束手無策的地步。

明末清初的長期戰亂和封建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盤剝,以及災害頻仍,嚴重地破壞了生產力,社會混亂,百業凋敝,田園荒蕪,人口大量死亡,直到順治八年,官方簿冊所載全國戶口才一千零六十三萬余丁,田地山蕩二百九十萬零八千余頃,比起七十三年前明萬歷六年(1578)的耕地面積,減少了四百多萬頃。另外,許多漢族士紳留戀故明,對清政府消極抗拒不愿合作,廣大漢民痛恨清廷推行的“薙發、易服、圈地、投充、逃人”五大弊政,人心動蕩不安。兼之,“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獨攬大權,威壓幼君,福臨隨時有被廢的危險。

面對如此萬分險惡的困境,多爾袞、福臨及其親近王公大臣,知難而進,想盡種種辦法,以五六萬滿洲兵丁為核心,加上蒙古八旗和漢軍數萬,又充分利用較早歸順的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等人的部隊,總共約有二十萬人,先后打敗了多達二三百萬的南明軍和農民軍,于順治十六年奪取了南明最后一個政權的都城昆明,迫使永歷帝逃往緬甸,除大順軍余部“夔東十三家軍”尚在川東荊襄地區堅持以外,消滅了其他抗清武裝。隨著國內戰爭的減少和推行恢復經濟的政策,農業生產逐漸發展,手工業、商業也有了進步,人丁相應增多,耕地面積不斷擴大。順治十八年,全國民田增至五百四十九萬余頃,加上旗地、官莊、屯田約五百八十萬頃,比十年以前增加了一倍。

福臨因國事操勞過度和痛悼愛妃董鄂氏的去世,又患上了天花,于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離開了人間,終年才二十四歲。

二、英明祖父奠定盛世之基

乾隆皇帝弘歷對他的祖父康熙帝玄燁推崇備至,經常講要“體皇祖之心為心,法皇祖之事為事”《清高宗實錄》卷892,頁22。,自然要了解皇祖當年的境遇及其克服困難、創建光輝業績的經驗。在弘歷即位的七十四年前,六齡幼童玄燁,根據父皇福臨的遺詔,于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九日繼位為帝,由索尼、鰲拜、蘇克薩哈和遏必隆四位輔政大臣佐治國政。

被稱為圣祖、仁皇帝、康熙帝的玄燁,比起先皇福臨來說,處境當然要好一些,紫禁城內的太和殿、中和殿等宮殿早已修建完畢,金碧輝煌,景象一新,他就是在文武官員叩拜下坐在太和殿寶座上頒行的即位詔。這一年的十二月,清軍入緬,擒獲了南明的最后一個皇帝朱由榔,兩年以后又剿滅了大順農民軍余部“夔東十三家軍”,遼闊大陸盡為清有。但是,擺在玄燁面前的,還有許多難題,還有嚴重的隱患。首先是要奪回大權,親主國政。從即位那一天起,到康熙八年(1669)五月十六日以前,國務皆由先皇指定的輔政大臣鰲拜等人主持,尤其是康熙六年六月索尼病故以后,鰲拜更加驕橫跋扈,把持朝政,結黨專權,藐視幼主。他引用兄弟穆里瑪、侄子塞本特、訥謨及親信濟世、佛倫等二十余人分據軍政要職,大學士班布爾善、吏部尚書阿思哈、兵部尚書噶褚哈、工部尚書馬邇賽等皆其黨羽。他將位列一、二品的部院尚書、侍郎等大臣視為下人,竟在皇帝面前對他們大聲呵斥。他冤殺內大臣費揚古及其子尼侃、薩哈連,抄沒家產,并在業已親政的玄燁面前“攘臂”“強奏累日”,逼迫這位十三歲的皇帝接受他的要求,將另一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及其子侄族人查克旦等斬殺,籍沒貲財。有一滿洲官員還曾講道:鰲拜偽稱有病,不上朝,要皇帝“親往問疾”。玄燁駕臨其府,穿堂過廳,進入寢室,御前侍衛和讬看到鰲拜神色異常,急忙跑到床前,揭去席子,發現快刀一把。玄燁故作鎮靜,假裝不知此乃奸計,笑說“刀不離身,乃滿洲故俗”,不足為奇,隨即返回宮殿。玄燁對鰲拜的專權極為不滿,于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施用巧計,將鰲拜誘入宮中,拿獲下獄,革職籍沒拘禁,對其黨羽分別懲處,一舉奪回大權,從此才真正當上了“乾綱獨斷”的皇帝《清圣祖實錄》卷23,頁18;卷29,頁3、4、5;昭梿:《嘯亭雜錄》卷1《圣祖拿鰲拜》。。這時玄燁才十五歲,就一鳴驚人,創造了奇跡,逾越了幾乎無法翻越的巨大障礙,辦成了這樣驚天動地的大事。

但是,事情并沒有完,緊接著他又要處理十分棘手的“三藩”問題。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鎮云南、廣東和福建,合稱“三藩”。吳三桂等人率領本部將士,跟隨八旗勁旅轉戰四方,為清帝入主中原、統一全國建立了功勞,因而封王開府,分別擁兵數萬、十余萬,各鎮一方。尤其是吳三桂,功最高,兵最強,勢力最大,所需糧餉也最多。順治十七年,僅云南一省就歲需俸餉九百余萬兩,清廷令裁減兵丁,吳三桂奏稱邊疆未靖,難減人員,并隨即用兵緬甸、水西,軍費激增,加上福建、廣東二藩之餉,歲需二千余萬兩,形成了“天下財賦半耗于三藩”的局面。吳三桂又心懷不軌,加緊操練士卒,整治軍械,大量購買戰馬,水陸沖要遍置私人,各省提督、總兵官多系他的心腹,長子吳應熊娶太宗第十四女恪純長公主,貴為額駙,靜坐京師,大小政情,朝夕飛報。尚可喜年事已高,其長子尚之信掌管兵權,與吳相互勾結。耿精忠也唯吳之馬首是瞻??蛷妷褐鳎泊蟛坏?,巨餉難支,玄燁毅然決定撤藩,于康熙十二年五月、八月,分遣大臣,前往廣東、云南、福建,經辦三藩撤調之事。吳三桂大怒,于十一月起兵反叛,各地黨羽紛起響應,尚之信、耿精忠亦相繼為亂,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福建、廣東、湖南七省,以及湖北、陜西、江西大部分州縣和寧夏,皆脫離了清朝的控制,一時,“天下騷動,偽檄一傳,四方響應”,“各省兵民,相率背叛”,“東南西北,在在鼎沸”《清圣祖實錄》卷99,頁8、10;趙翼:《皇朝武功紀盛》卷1《平定三逆述略》。。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蒙古察哈爾布爾尼親王,亦乘機發兵,誘約奈曼等部同反,給北京造成很大的威脅。

面對“三藩之亂”的驚濤駭浪,一些大臣驚慌失措,統軍平叛的寧南靖寇大將軍順承郡王勒爾錦、揚威大將軍簡親王喇布、安遠靖寇大將軍貝勒尚善、定西大將軍貝勒洞鄂等人,懼敵怯戰,畏縮不前。在清朝統治出現如此嚴重危機的時刻,年方十九歲的康熙帝玄燁,鎮定自若,繼續發揚其勇擒鰲拜的大無畏精神,調兵遣將,重用圖海、賴塔、穆占等滿洲能臣,撤換和懲治勒爾錦等失職王公,擢用效忠朝廷、能征慣戰的漢人和漢軍將官張勇、趙良棟、蔡毓榮等人,厚賞從征士卒,親自指揮征戰,史稱其“每日軍報三四百疏,手批口諭,發蹤指示,洞的中窾”《圣武記》卷2《康熙戡定三藩記》。。因此,很快扭轉了戰局,屢敗叛軍,于康熙二十年攻下昆明,平定了猖獗一時的“三藩之亂”,并乘勝前進,遣兵渡海南征,統一了臺灣。

南警剛解,北邊烽煙又起。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博碩克圖汗噶爾丹擊殺和碩特部鄂爾齊圖汗、車臣汗,躍為厄魯特四部之長。他占哈密,取吐魯番,滅“回部”(天山南路維吾爾族),控制了天山南北廣大區域,并企圖入主青海,吞并漠北蒙古喀爾喀三部??滴醵吣?,他率軍三萬北征,連戰連勝,迫使喀爾喀三部數十萬人投靠清朝。二十九年,其軍竟深入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距北京只有七百里,嚴重威脅了清朝安全,京師為之戒嚴。

俄國沙皇政府從順治時起,就多次派遣軍隊,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燒殺擄掠,勒索貢賦,建立了尼布楚、雅克薩、楚庫柏興等侵略據點,并不斷擴大其殖民轄區,欲圖侵占更多的中國領地。它還支持準部噶爾丹的北進行動,一再派遣使臣前往談判,宣稱要給予準部大量軍事支援。俄國殖民軍倚仗火器,十分猖狂。當時一位居住在寧古塔的文人說:邏車國(俄國)人造反,到黑龍江各地搶掠貂皮,“鋒甚銳”,“其猛如虎”,善放鳥槍。他們還使用西瓜炮,能射擊幾里以外的目標,“必到敵營始裂,遇者必死”吳振臣:《寧古塔紀略》。

康熙帝不畏強敵,堅決捍衛東北邊區,一待平定了三藩之亂,就遣派兵丁,筑城置驛,籌辦船只糧餉。準備就緒后,于康熙二十四年,命都統、一等公彭春和副都統郎坦、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統率北京、吉林、山東、河南、山西等地滿、漢、索倫、達斡爾族士卒三千余人,圍攻雅克薩,迫城中俄軍投降后班師。第二年正月,沙俄殖民軍再筑雅克薩城,康熙帝獲悉后,又命薩布素、郎坦等領兵前往,重重圍困,敵軍傷亡累累。沙皇政府遣使至京議和,請求解圍。康熙帝寬大為懷,撤退了軍隊,委派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和都統、一等公佟國綱與俄使談判,幾經周折,最后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保衛了中國神圣領土,解除了北境之危。

玄燁為了確保西北和北部地區安全,使喀爾喀三部蒙古能夠擺脫準部噶爾丹汗的奴役和欺凌,重返祖居,自由耕牧,不顧綿延數千里的沙漠惡劣地形,不畏剽悍善戰所向無敵的準部軍隊,擯棄了膽怯懼戰、貪圖安逸的某些大臣的停兵之議,于康熙二十九年及三十五年、三十六年,毅然統軍三次親征朔漠,大敗準軍,噶爾丹敗病交加死去,其子女被策妄阿拉布坦押獻至京,所部盡降??柨θ繑凳f蒙古人興高采烈地還居離別十余年的漠北故土,衷心感謝和擁戴圣祖“大皇帝”,于是阿爾泰山以東盡隸清朝版圖,拓地二萬里??滴跞晔拢嗪:痛T特部蒙古諸臺吉入京朝貢,被圣祖分授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等爵位,自此“青海始為近藩”??滴跷迨拍辏遘娙氩?,驅逐了策妄阿拉布坦的準噶爾兵,冊立第六世達賴,委任貝子康濟鼐、臺吉頗羅鼐分掌前后藏。清朝版圖又增拓二萬余里。

在軍事方面連續奪取輝煌勝利的同時,康熙帝在扭轉財政危機、恢復和發展生產方面,也取得了極為可喜的重大成就。他即位時,年缺餉額四百余萬兩,千萬人民衣食無著,大片田地荒蕪。四川省人丁太少,“有可耕之地,而無耕田之民”《清圣祖實錄》卷36,頁7。。長年戰亂,嚴重影響了水利建設,河道失修,河患頻繁,黃河、淮河多次決口,淹沒田園廬舍,沿河州縣成千上萬赤子葬身魚腹。以“欲致海宇升平,人民樂業”自詡的康熙帝,為改變國窮民貧的艱窘困境,作出了極大的努力。他鼓勵墾荒,實行“更名田”等政策,保護耕地者的所有權,放寬新墾地的起科年限,使荒地迅速開墾成熟,六十三年內(包括雍正二年),耕地面積增加了一百三十四萬余頃,比他即位那一年,增長了四分之一《清文獻通考》卷1。。他認為,“蠲租乃古今第一仁政,下至窮谷荒陬,皆霑實惠”,多次大規模地蠲免租賦。他在位六十一年里,先后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區,以災蠲、逋蠲、輪蠲、大蠲等形式,蠲除賦糧、丁銀和逋課五百余次,僅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一次就蠲免江蘇、陜西本年未完錢糧及明年應征錢糧六百萬兩,二十八年正月又免去江蘇歷年積欠二百余萬兩。從康熙元年至四十八年,共免去租賦一億余兩,相當于三四年的全國總收入。他又于康熙四十九年十月決定,三年之內,將全國各省錢糧和舊欠通免一周,共免銀三千二百余萬兩。他還注意讓佃農在蠲賦中得到一些實惠,令地主按蠲賦分數減收佃農田租,并于康熙二十九年七月明確規定,凡遇蠲賦之時,“七分蠲免業戶,以三分蠲免佃種之民”,后又于四十九年重申此令,“永著為例”《清圣祖實錄》卷147,頁27;卷244,頁13。。他還于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宣布實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制度,使廣大農民的丁賦負擔相對穩定,不再增加,對減少農民因丁銀輸納困難而逃亡的情況有所改變,有利于生產的發展,而且為雍正時“攤丁入畝”創造了必具條件。

玄燁對治河特別重視,他親政以后,以河工作為與“三藩”并列的三大要務之一,親筆書寫于宮中柱上,時刻考慮。還在進行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時,盡管國家財政狀況比較困難,他便開始了整治黃河、淮河的工作,于康熙十六年委任杰出的治河專家安徽巡撫靳輔為河道總督,第一次就撥款二百五十余萬兩。此后,隨著國庫的充裕,河工經費愈益增加,達到“歲費三百余萬”之多,超過了歷代任何一個王朝。玄燁還多次南巡,視察河工,提出了讓水順人意的治河理論和一些重要的指示,督促大臣認真修建,使治理黃河、淮河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對保護沿河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和促進水路運輸與工商業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康熙帝還下詔永停圈地,不許滿族貴族濫收投充人戶,放寬“逃人法”,革除或減輕了順治年間禍國殃民的三大弊政的危害。他還一再懲辦殘酷虐待奴仆的八旗貴族官員,對迫害旗下家人至死的主子,從嚴處治,將原定奴仆三次逃走者正法的規定,改為免死發往寧古塔。

康熙帝治政的極為難得的一點,是崇尚節儉,“惜財用”,“不妄費”,多次責令臣僚減少宮中用費。他在康熙四十九年十月宣布蠲免全國錢糧的上諭中指出,正因為“每發供御所需,概從儉約”,所以能以歷年節省的儲蓄,供蠲賦賑災之用《清圣祖實錄》卷244,頁3。。他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的遺詔中,總計在位時用度說:戶部幣銀,全用于征戰、賑饑,河工歲用三百余萬,而他的巡狩行宮卻不施彩繪,每處不過用銀一二萬兩。連曾經長期出入宮廷為圣祖講課的法國傳教士白晉,也對他的儉樸美德極為佩服,稱贊他的生活“是簡單而樸素的,在帝王中是沒有先例的”白晉:《康熙大帝》中譯本,頁20—22。。

由于康熙帝實行了很多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又自奉甚儉,因此有力地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經濟相當繁榮,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國庫也由空空如也而變為糧谷充實、帑銀日增。他即位時年缺餉額四百萬兩,很快就變為庫存余銀八百萬兩,到康熙五十年至五千余萬兩。玄燁的長期勵精圖治及其所取得的文治武功,給通常所說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他聰明的孫子乾隆皇帝提供了一個值得效法的楷模。

三、皇父銳意改革 國庫充盈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圣祖玄燁逝世,乾隆皇帝的父親胤禛即位,一般稱為雍正、雍正帝或世宗。雍正帝繼位的合法性雖不無可疑之處,他對政敵的處置過于無情,甚至對同父所生的骨肉同胞八弟允禩、九弟允禟、十弟允蒚、十四弟允蒱也殘酷虐待,或陰謀殺害,或革爵監禁,因而聲名不佳,被反對派扣上“謀父”“逼母”“弒兄”“屠弟”“好殺”“誅忠”等十大罪狀。他在執政的十三年里,也犯了不少錯誤,有些弊政危害較大,不得人心。但總的來看,平心而論,他仍不失為一位勇于進取、興利除弊、政績卓著的杰出的封建名君。他有很大的抱負,有較強的革新勇氣,要“振數百年之頹風”,“將唐、宋、元、明積染之習盡行洗濯”,以達到“澄清吏治,鐱安民生”,“天下永享太平”《雍正朝起居注》五年一月十七日條、五年二月初三日條。。

康熙末年,由于圣祖玄燁年事漸高和諸皇子的爭奪嗣位使他心力交瘁,政務比較松弛,官吏貪污之風盛行,錢糧短缺、賦銀拖欠的情況相當嚴重。戶部歷年庫銀虧空數百萬兩,江蘇從康熙五十一年至雍正元年(1712—1723)拖欠賦銀八百八十一萬余兩,加上歷年積欠三百五十三萬兩,共欠一千二百三十四萬余兩。兼之,自康熙末年派遣兩路大軍屯戍西北,準備進攻策妄阿拉布坦,花費了巨量銀米。這一切,使國庫存銀急劇減少,從最盛時的五千余萬兩,下降為八百萬兩。雍正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堅決整頓吏治,清查虧空,充實國庫。他多次下詔,督促部院大臣和各省督、撫嚴厲追查,懲治侵盜公款、勒索屬下的貪官污吏。他責令戶部歷任堂官、司官及部吏賠償戶部虧空銀一百五十萬兩,以內務府官員李英貴伙同他人冒支正項錢糧一百余萬兩而抄沒其家,因原任山西巡撫蘇克濟勒索屬下州縣巨萬銀兩而籍沒其家財產,賠償虧空。

康熙末年,錢糧火耗日漸加重,有的州縣催收—兩正額賦銀,竟要民間多交四五錢的火耗,還有其他名目的額外苛派,以致“竭小民衣食之資,供官司奴隸之用”《清世宗詩文集》卷1《諭布政司》。。州縣官吏將這些收入,一部分呈送上司,一部分作為地方公事用費,一部分吞沒入己,既苦了百姓,又無助于國庫的增收,還為他們的貪贓枉法開了方便之門。因為,既然上司接受了下級的銀兩,就不得不對他們瞻徇容隱,任其橫行,從而加劇了吏治的敗壞。雍正帝多次征求臣僚意見,反復考慮,最后決定實行耗羨歸公制度,規定各州縣以低于現在的耗羨率,定個比例,正式征收,解交省里。這筆耗羨銀的開支,主要是兩項:一為官員的“養廉銀”;一為彌補地方虧空和留做地方公用。這個制度,使耗羨率降低了不少,限制了康熙末年地方官對民間的狂征濫派,也使地方經費有了一定程度的明確化、預算化,彌補了一部分原被官吏侵占的帑銀,還為一些志在為民謀利、律己頗嚴的清廉官員提供了足夠的養廉的物質條件,對國庫、對人民都有一定的好處。

雍正帝采取的另一更為重要的改革,是實行“攤丁入畝”制度。秦漢以來,臣民對封建國家承擔的賦役義務,一向是按人丁和土地分別征收的,丁有差役,田有租賦。隨著土地兼并的劇烈和官吏作弊、豪紳橫行,富豪之家“田連千畝,竟少丁差”,貧苦農民“地無立錐,反多徭役”《清世宗實錄》卷24,頁11。。窮民被迫流亡,連累里甲賠累,官府也得不到實惠,于國于民皆大不便。雍正帝毅然推行“攤丁入畝”制度,以州縣為單位,將康熙五十年本州縣的丁銀作為定額,平均攤入地畝中隨田賦征收,這樣一來,有地或地多之人增加了賦稅,而無地少地的窮苦人民則減少了負擔,“貧者免役”,“貧民無厘毫之需”,而國家的丁銀收入也有了相當可靠的保證。盡管豪紳富室極力反對,浙江田多的富人竟到巡撫衙門示威吵鬧,但雍正帝毫不動搖,明確宣布說,丁糧攤入地畝,“于窮民有益,而于紳衿富戶不便”,堅持推行《上諭內閣》,雍正四年七月初二日諭;《朱批諭旨》雍正四年八月初二日李衛奏折;乾隆《蘇州府志》卷8《田賦》;同治《建昌府志》卷3《賦役》;乾隆《濟寧直隸州志》卷5《輿地》;乾隆《夏津縣志》卷4《食貨志·田賦》;《清高宗實錄》卷911,頁6。。雍正二年,直隸首先開始攤丁入畝,福建、山東、河南、浙江、陜西、甘肅、云南、江蘇、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湖北等十三省相繼仿效,除山西一省遲遲未完以外,全國基本上在雍正年間將丁銀攤入田畝?!皵偠∪氘€”減輕了貧苦農民的賦役負擔,削弱了他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是中國封建賦役制度的一大改革,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

雍正帝在制止地主階級野蠻虐待佃農的問題上,也采取了重要措施。河南總督田文鏡以豫省紳衿地主橫行不法,壓佃為奴,私刑拷打,奸淫婦女,地方官員徇私舞弊,包庇紳衿,奏請從重懲治,嚴厲禁止。吏部議復,擬請立法規定:以后紳衿苛刻虐待佃戶,鄉紳照違制律議處,衿監吏員革去職銜。雍正帝批令增添處罰抗租不交的佃戶的條例。隨即吏部議復奏準:不法紳衿私置板棍,擅自拷打佃農的,鄉紳照違制律議處,杖一百,衿監吏員革去衣頂職銜,杖八十;地方官失察,交部議處。如果地主將佃農的婦女強占為婢妾,該犯議絞,監候;地方官失察或包庇,該地上級不行揭參,均交部分別議處。如果佃農拖欠地租、欺慢田主,亦杖八十,所欠之租照數追繳,賜予田主。這是清朝政府第一個明確規定主佃關系的法例,是通行全國的法例,影響很大。這個法例,固然保證了地主的經濟收入,不許佃戶欠租,但它畢竟明文規定,不準地主非刑拷打佃戶,不許地主欺壓佃戶、奸污婦女,從法律上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地主對佃農的人身壓迫,為佃農減少對地主的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雍正帝又一革除前朝弊政的措施,是使山西等省樂戶、浙江的“惰民”等“賤民”除籍為良。山西、陜西“樂戶”的祖先,是明朝擁護建文帝的官員,永樂帝奪位后斬殺了這批官員,將他們的妻女罰入教坊司,充當官妓,從此世代相傳,沿襲賤業,痛遭豪橫紳衿和流氓惡霸蹂躪。雍正帝同意臣僚的建議,批準他們改業從良,削除樂籍,并除豁京中的教坊司樂戶,命其從良,另選良民充當樂工。浙江紹興府的“惰民”,傳系宋朝罪人的后裔,備受欺壓,男子只許以捕蛙、逐鬼為業,婦女則為媒婆或為人髻冠梳發,“辱賤已極”,與樂籍一樣,亦被世宗下諭除籍,轉為民戶。江南省徽州府的“伴當”、寧國府的“世仆”、蘇州府的“丐戶”,與樂戶、惰民一樣遭受野蠻虐待,廣東沿江沿海一帶的“旦民”,被迫以船為家,不得登陸居住,雍正帝先后下諭,取消了這些名稱,讓他們成為良民。盡管由于封建勢力的阻撓,這些賤民在實際生活中還受到許多歧視,一些賤民未能真正除籍為良,但總算是在法律上革除了長期以來束縛他們的禁令,有了離開賤籍的可能,不少賤民也確實成為民戶,取得了良民的資格,這不能不說是雍正帝的一項“德政”。

雍正帝對“逃人法”也作了一些修改。康熙時規定,收留有主逃亡奴仆的“窩主”,流徙尚陽堡,兩鄰、十家長、地方,枷號一至二月,責四十板釋放;逃走三次的奴仆,發給寧古塔窮民為奴?,F在改為,逃奴在該地居住超過一年的,窩主、十家長、鄰居、里長俱照“不應重律”,責三十板;居住不及一年的,俱各免罪;超過了兩年,才照從前定例治罪。逃亡的單丁男婦,年過六十,免照逃人例治罪。這就進一步減少了“逃人法”弊政的危害。

雍正帝大力改革旗務,削弱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下五旗王公旗主對本旗旗下官民的統治。他取消了康親王崇安、順承郡王錫保、信郡王德昭掌管旗務的權力,委任十六弟莊親王允祿、平郡王福彭管理鑲白、正紅二旗“滿洲都統事務”(即兼職都統),禁止下五旗王公任意殘害屬下官員和勒索錢財,徹底結束了下五旗王公對旗下的君臣關系和主從關系,下五旗人員從此由本旗旗主的私屬,轉變為皇帝的臣仆。

雍正帝的這一系列改革,使廣大人民的賦役負擔有所均平和減輕,吏治敗壞的情況有了較大的改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國庫收入,從即位時的八百萬庫存幣銀,增至六千余萬兩,“國用充足”,“倉庾亦皆充實,積貯可供二十余年之用”昭梿:《嘯亭雜錄》卷1《理足國帑》;《皇朝經世文編》卷26《論增兵籌餉疏》;魏源:《圣武記》卷11。。這就為他進軍青海,經營西藏,實行改土歸流和用兵準部,提供了足夠的物質條件。

青海居民主要是蒙、藏二族,也有一些漢民,由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的子孫統轄。他們于康熙三十六年始受清帝封授爵位,成為“近藩”。雍正元年(1723),固始汗之孫羅卜藏丹津親王脅迫各部臺吉尊己為“達賴渾臺吉”,不許他們使用清政府封授的王公爵位稱號,誘使大喇嘛察罕諾們汗煽動藏、蒙牧民二十余萬隨己反叛,欲圖獨霸青海,控制西藏。他劫持清駐西寧的辦事大臣兵部左侍郎常壽,攻西寧,掠牛馬,抗官兵。雍正帝立即委任川陜總督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四川提督岳鐘琪為奮威將軍,統兵進剿,很快就大獲全勝,羅卜藏丹津慌忙逃走。雍正帝批準了年羹堯呈上的處理青海“善后事宜”,將蒙古各部編設佐領,實行扎薩克制度,把一部分藏人編為民戶,另一部分實行土司制,歸道廳、衛所官員管轄,在西寧等地增設駐軍,改西寧廳為府,下轄西寧縣、碾伯縣、大通衛。從此青海正式直接隸屬于清朝中央政府。

雍正五年六月,西藏噶倫阿爾布巴等襲殺忠于清朝的康濟鼐貝子,掌管后藏的扎薩克臺吉頗羅鼐奏請清帝發兵進藏剿叛,世宗遣左都御史查郎阿統西安滿兵四百及陜西、四川、云南綠旗兵一萬五千名入藏。第二年五月,頗羅鼐擒獲阿爾巴布等,平定了叛亂。查郎阿辦理善后事宜,奏準以頗羅鼐為貝子,總管西藏事務,留大臣正副二人,領川、陜兵分駐前后藏鎮撫。從此西藏正式設立了辦事大臣,加強了西藏與中央政府的隸屬關系。

雍正帝的又一重大決策,是在西南地區大規模地推行“改土歸流”政策。云南、貴州、四川、廣西、湖南、湖北居住著苗、壯、彝、藏等少數民族,他們長期以來遭受土司的嚴重剝削和野蠻虐待。像烏蒙地區(原隸四川,后改歸云南)的土官祿鼎乾家族,對部民濫征賦稅,“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土司一娶媳婦,則土民三年不能結婚,土民被土司殺害,其親族還要交“墊刀金”數十兩,時人稱土民是土司的“萬世奴仆”,“子女財帛總非本人所自有”,他們“終身無見天日之期”。這些大大小小的土司,還經常脅迫屬民從征,大肆掠奪,“專劫殺為生”,使鄰近地區的漢族和其他民族人民深受其害。一些有識之士,早就奏請繼承明朝改流之制,革除這些土皇帝,將土司地區改隸清朝政府直接管轄;但屢遭中央因循茍且的管事大臣議駁。雍正四年,云南總督鄂爾泰上疏痛言土司制度禍國殃民,懇請改土為流。世宗早已知道土司“生殺任情”、奪取屬民牛馬妻女等等罪過,當即批準鄂爾泰的建議,并升任他為云南、貴州、廣西三省總督,經過五年的招撫和進剿,終于在云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湖北的大多數地區,廢除了土司制度,委任流官管轄,實現了“改土歸流”《清世宗實錄》卷20,頁17;卷81,頁16;卷143,頁2、14;《朱批諭旨》鄂爾泰雍正四年九月十九日奏;《圣武記》卷7。。這對增強祖國的統一,促進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都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部分土官敵視改流,不少新上任的滿漢官員又苛索民財,豪猾胥吏欺壓土民,魚肉百姓,因而不斷發生騷亂,尤其是雍正十三年春貴州苗疆的大動亂,更使州縣失陷,省城戒嚴,一些膽小怕事的官員以此為借口,激烈反對改流,雍正帝也開始動搖不定,幾乎使這一重大的改革中途夭折(詳見本章第三節)。

在進軍青海、經營西藏、實現改土歸流方面連續獲勝的形勢下,勇于進取的雍正帝準備向準噶爾部進攻,任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岳鐘琪為寧遠大將軍,分統北路、西路大軍,進駐阿爾泰和巴里坤,伺機攻敵,不料傅爾丹大敗于和通泊,岳鐘琪部牧場被劫,軍事上遭到了重大失敗,這一任務只能讓他的愛子乾隆皇帝來完成了。

四、神童脫穎而出 父祖寵愛

回顧往事,審視現局,放眼未來,無疑會使剛剛登基的乾隆皇帝勇氣倍增,信心十足,豪情大發。他自然會深深感到,他的處境比曾祖父順治帝福臨、祖父康熙帝玄燁好上千百倍。這兩位皇帝即位之時,不過是一無所知只會打鬧年方六七歲的小小幼童,衣食都不能自理,哪能治理國政,大權當然旁落他人之手。何況戰亂頻仍,國庫如洗,民心不順,大有朝不保夕、喪失天下的危險。而今日的新皇帝弘歷,已是二十四歲文武雙全的英俊君主。他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出生,從小就為父祖寵愛,受到非常好的教育。他六歲就學,受書于謹厚剛誠的庶吉士福敏,據說能過目成誦,課業進展迅速??滴趿荒甏?,他拜見皇祖父于圓明園,圣祖玄燁看到這個不到十一歲的孫子聰睿俊秀,十分喜愛,命養于宮中,讓孝懿仁皇后之妹貴妃佟佳氏與和妃瓜爾佳氏精心撫育。如此優遇,超過了其他皇孫。這位年近古稀的祖父,曾經親自給小孫子講課,并以《愛蓮說》相試,弘歷毫不驚慌,“誦解融徹”,祖父非常高興,夸獎備至。為了讓這個可愛的龍孫得到更好的全面培養,玄燁讓弘歷向其十六叔莊親王允祿學火器,向二十一叔貝勒允禧學騎射。弘歷勤學苦練,技藝日增,深通家傳妙法,不管是在圓明園練射,還是在南苑行圍,他經常能屢發屢中,這個垂髫的小孩如此英武,觀者莫不稱贊。這年夏天,弘歷由父母帶領,隨祖父前往承德避暑山莊,在皇祖賜予居住的“萬壑松風”中讀書。有一天,他看見御舟停泊于晴碧亭,聽到祖父叫他,立即迅速跑去,直趨巖壁而下,玄燁怕他摔跤,叫他不要快跑,以免蹉跌,其愛護之情確非尋常。還有一次,弘歷隨父母向皇祖問安拜覲,玄燁非常高興,笑容滿面,連聲稱贊其母是“有福之人”。圣祖往木蘭秋狝,弘歷跟隨,入永安莽喀圍場。玄燁用槍射中一熊,見熊倒臥在地后,命弘歷往射,欲圖讓他得到初次打圍就獵獲大熊的美名和吉兆,有意對他特別培養,不料差點出了大禍。弘歷剛剛上馬,大熊突然立起,年方十一歲的弘歷面臨這一龐然大物拼死反撲的危險,毫不驚慌,控轡自若。玄燁趕忙再發一槍,將熊擊斃?;氐綆ぶ懈嬖V妃嬪說:“此子誠為有?!?,而且“福將過予”,如果他到熊的面前時熊才立起,后果不堪設想。一個久御朝政、威震四海的英明天子,對這一小小孫子如此特殊培養和寵愛,必然會在政界產生巨大影響,文武百官必然會理解到這些行為的深刻含義,也就是說它在康熙帝擇立嗣君問題上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禮親王昭梿為此專門寫了《圣祖識純皇》短文,評論說:“由是(圣祖)益加寵愛,而燕翼之貽謀因之而定也。”昭梿:《嘯亭雜錄》卷1。

皇祖如此垂青,皇父必然要更加寵愛。若按一般常情,以母親之身份高低和孩子的年齡大小來定諸皇子的地位,那么,弘歷沒有什么優勢。他排行第四,生母是四品典儀凌柱之女鈕祜祿氏,十三歲嫁與當時還是雍親王的胤禛,地位并不高,連側福晉(即側妃)都不是,《清史稿》稱其為“格格”,不過是地位低微沒有封號的小妾。除去早殤的弟兄以外,他的三哥弘時,母為知府李某之女,被封為側福晉;他的六弟弘瞻,母劉氏為管領劉滿之女,封貴人;他的五弟弘晝之母耿氏,雖也和鈕祜祿氏一樣是所謂的“格格”,但甚受胤禛寵幸。因此,弘歷之所以得寵,不是靠生母和其他什么外在因素或偶然的機遇,而是完全靠自己的天資和才干,以此博得了皇祖的贊賞和歡心,對胤禛的繼位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因而當然會得到皇父的特殊寵愛。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在乾清宮西暖閣召見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大臣和九卿,諭告說:已預將嗣君之名書寫于密封的錦匣內,放置在乾清宮正中的正大光明匾額的后面,日后需要時即從這里取下宣讀。這個預定的嗣君,不是別人,正是剛剛十二歲的皇四子弘歷。雍正十一年正月,世宗封弘歷為寶親王,從此命他每年代祀北郊,并讓他了解對準部用兵的軍機大事。雍正十三年春,貴州苗疆騷動,世宗特命弘歷、果親王允禮等為辦理苗疆事務王大臣,直接處理涉及改土歸流是否堅持實行的重要國務。

這位從小就靠自己本事脫穎而出的英俊君主,執掌大權后,當然要繼承他祖先勇于進取的優良傳統,要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偉大事業,第一步就是要革除弊政,安定人心,解決苗疆叛亂及與準部議和問題,以便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為下階段大踏步前進準備好條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节县| 鲜城| 会宁县| 星座| 深泽县| 宜川县| 洛宁县| 葫芦岛市| 乌拉特前旗| 荣成市| 呼图壁县| 溧阳市| 阳山县| 张北县| 玉林市| 伊通| 蛟河市| 莱阳市| 宣威市| 富蕴县| 大新县| 文山县| 关岭| 呼和浩特市| 子长县| 长泰县| 北海市| 湾仔区| 普兰店市| 乌海市| 安义县| 屏边| 沧源| 陕西省| 天峻县| 麦盖提县| 简阳市| 富顺县| 红原县| 池州市| 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