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土文獻與中古史研究
- 孟憲實
- 1889字
- 2021-01-08 15:23:46
三、錄事等三官的社會地位
民間結社作為一種社會組織,自然也有組織結構,其中“三官”作為組織的行政領導,在組織內部有著較高的地位。許多結社的章程“社條”中都有關于尊重三官的規定。P.3989《景福三年五月十日敦煌某社社條》中規定:“立條后,各自識大敬小,切須存禮,不得緩慢。如有醉亂拔拳沖突,三官及眾社,臨事重有決罰。”[15]S.5629《敦煌郡某乙社條一道》中強調:“上件人立條端直,行乃眾檢,三官權知勾當。自后若社人不聽三官條式者,痛杖十七。”[16]S.6537背《某甲等謹立社條》中也有規定:“立條已后,一取三官裁之,不許眾社紊亂。”[17]這種三官條款的存在,當然是為了維護結社內部的秩序,三官作為管理者,規定其權威是維護內部秩序的重要保證。當然眾人監督也是必要的。但是,就結社內部而言,雖然很多社條宣布大家一律平等如同兄弟,大者若兄,少者若弟,但是就每個成員而言,還是三官更受尊重。
三官,一般是指社官、社長和錄事。他們是社人大會選舉的結果,但是同時在結社內部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具有較一般社人更加重要的地位,就個人而言,他們因此獲得更多的尊重。S.6537V3-5《拾伍人結社社條》中對此說明最清晰:“且三人成眾,亦要一人為尊,義邑之中,切藉三官鈐轄。老者請為社長,須制不律之徒;次者充為社官,但是事當其理;更揀英明厚德,智有先誠,切齒嚴凝,請為錄事。凡為事理,一定至終,只取三官獲裁,不許眾社紊亂”[18]。可見,三官不僅在結社內部受到尊重,而且對于三官也有素質要求。其實,這些素質要求,可以轉化為尊重要素來看待。選舉領導人,當然會從道德水準、辦事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考慮,而在當時當地的情況看,能夠當選三官,也是民間威信的一種體現,在相對穩定的社會空間內,這可以看做是一種人生成功。
結社都強調內部秩序,但是既為公開的社會組織,在日常生活中結社成員的關系及其社會角色,也自然會與結社密切聯系在一起。P.3989《景福三年五月十日敦煌某社社條》在講到制定社條的必要性時就指出,如果不制定社條,“已后街衢相見,恐失禮度”[19]。所以,民間結社本身就是社會秩序的一部分[20]。而凡是要求加入已有的結社者,都在強調因為沒有參加結社而孤苦伶仃。所以,結社的優勢就在于,所有參加者有了一個現成的組織可以依靠,這不僅體現在互助條款的規定上,其實也體現在精神與心理上。因此,作為結社的實際領導人,三官的優越地位就不僅體現在結社內部,也同時展現在社會的日常生活中。
不僅如此,我們從俄藏的敦煌資料中,還發現三官在結社內部的現實利益上優勢存在。Дх.2166是一件新發現的社內帳歷,是一份比較單純的支出流水帳,內容如下:

① Дх.2166。郝春文《〈敦煌社邑文書輯校〉補遺》題《某社三官破斛斗歷》,《中古時期社邑研究》,449頁。
這個支出帳歷中,最引人矚目的是社官、三官的消費,一共十五次,消費了粟14斗,麥10斗(包括安法律、錄事的一次消費,只知一斗,不知是麥是粟,這里算作麥)和黃麻1斗、酒五升[21],混合統計是25斗加五升酒。在這些消費活動中,三官共同消費的最多,共9次,社官3次,錄事與安法律一次,三官及兩團頭一次。另外四月“廿日就安家吃酒五升”,沒有主語,三官的可能性很大。把社官、三官和錄事等加在一起算總賬,這些結社的領導人平均12天消費一次。
有些支出項目,應該屬于結社全體,如五月齋料、買牛肉,買羊、沽酒和買胡餅。這幾項支出加起來用斗表示是麥94斗、黃麻10斗,粟20斗、(麥或粟)70斗,混合統計是194斗。此外,看人有三次,看薛頭、米判官用粟2斗。看索通定沽酒用粟3斗。三官就悲田院破粟1斗。這些活動應該動用公共開支,被看的人應該是發生了什么特殊情況,既不在社條規定的支援范圍內,又有必要表示關心,所以以結社的名義由三官出面看望。悲田院就是當時病院,也應該是有社人住進了悲田院。其他兩人的情況很難具體推測。
這樣計算起來,三官的消費與公共開支相比,占八分之一,消費多少人各有異。不管三官是否存在工作需要問題,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三官動用公共積累是“合法”的,若不是社條有相關規定,也是社人們允許的。所以,才如此堂而皇之地跟其他支出一樣記錄在社內的流水帳中。在這條資料發現之前,三官的管理結社一直被認為是沒有待遇的付出,現在看來,至少有的結社內部三官具有一定的消費權力,而這也可以看作是對三官的管理勞動進行的某種回報。
就一般社會民眾而言,結社的三官雖然不如政府官員那樣威風顯赫,同樣也是一種人生成功的顯現。在一個結社組織十分發達的地方社會,成功的三官,完全可以成為一種更具體更真實的人生榜樣。而在三官之內,似乎只有錄事必須擁有一定的文化素質要求。希望未來自己也能當一名受人尊重的錄事,或許因而成為許多少年人的生涯設計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