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土文獻與中古史研究
- 孟憲實
- 1570字
- 2021-01-08 15:23:42
二、沙州刺史李無虧
在武則天的四個祥瑞項目中,三個是天授元年(690),一個天授二年,最后還有一首歌謠是載初元年(689),而四個祥瑞都是在刺史李無虧在職時候發生的事。毫無疑問,這些祥瑞都是沙州刺史李無虧奉表上報的,他是沙州祥瑞故事的核心人物。在李無虧的上奏表中,不僅描寫了祥瑞出現的情形,還提供人證,查閱了有關的書籍,對祥瑞的政治意義進行了論證。正是因為李無虧的積極努力,沙州祥瑞成為武則天時代這類故事的有機組成部分,讓我們得以進行觀察和研究。恰好地不愛寶,李無虧墓志前幾年被發現,讓我們的研究有了更具體的個人背景可以參考。
李無虧的歷官大略是這樣的。最初是國子生,麟德二年(665)進士及第,然后進入秘書省任校讎之職。總章二年(669),任定州北平縣丞,遷許州司兵參軍,再遷宋州司法參軍。永淳元年(682)任并州陽曲縣令。垂拱三年(687),出任芮州府果毅,“仍兼長上致果之職”。載初元年,授沙州刺史,兼豆盧軍經略使。長壽二年(693),進太中大夫,進爵長城縣開國公。延載元年(694)八月七日卒于官舍,享年五十八歲,是在沙州保衛戰中負傷不治的。萬歲登封元年(696)一月十八日葬于稷州武功縣三畤原[5]。李無虧墓志的發現,對于《沙州都督府圖經》的編修年代判定有重大參考價值[6]。
李無虧擔任沙州刺史之職,從載初元年到延載元年,前后不過五年,最后戰死沙場,為國捐軀,受到女皇的詔書表彰,恪盡職守。五年中,他發現的祥瑞有四件,歌謠一首,這對于當時的政治氣氛,對于武則天的造神運動,不無功勞。至少目前所見,李無虧是武則天造神運動的一名積極參與者,就所知州地方長官而言,李無虧的積極性尚無他人可敵。
從時間上看,李無虧在沙州所作的第一件工作是載初元年四月的創作“歌謠”,以百姓名義、民間歌謠的形式,對武則天進行歌頌。雖然《圖經》上明說“唐載初元午四月,風俗使于百姓間采得前件歌謠,具狀上訖”。上奏的人是風俗使,而提供資料應該就是李無虧本人。“歌謠”對于武則天家世的來源十分清晰,是很標準的官方說法,滿篇都是文縐縐的華麗辭藻。這首“歌謠”根本不可能來自百姓。李無虧進士出身,從中央到地方,工作多年,對于當時的政治文化很了解,套路和語言也十分精熟,所以沒有人否認李無虧對這件“歌謠”的創作功勞。
李無虧在沙州任上,從載初元年到長壽二年,職事官沒有變化,依舊是沙州刺史兼豆盧軍經略使,但是其他方面都有提升。文散官從朝散大夫升為太中大夫,越過了朝請大夫、朝議大夫、中散大夫、中大夫,連升五階。爵位從長城縣開國子(《沙州都督府圖經》所記)升入縣開國公,徑達從二品。李無虧墓志說這是“并賞懋功也”。五年之間,仕途大有進步。李無虧的功勞究竟是什么,墓志沒有指明,而通過《沙州都督府圖經》我們知道,至少在地方建設和祥瑞發現上,李無虧都有功勞。
祥瑞是古代中國國家意識形態的一部分,以天意的名義,證明最高當局的統治合法性。在武則天替代唐朝的歷程中,這種合法性的證明是很重要的,在社會輿論上說服民眾,在強化高層的自我心理暗示方面都有正面價值。對于當時的地方政府而言,祥瑞作為一種強烈的政治符號,是否積極發現與呈報,也事關政治立場的表達。是否擁護武則天的新朝廷,有多種表達途徑,而祥瑞是最能表達積極態度的一個途徑,因為祥瑞的發現與呈報,內心的意愿才是真正的出發點。按照《唐六典》留下的規定,祥瑞事項分四個等級,大瑞共六十四種,上瑞三十八種,中瑞三十二種,下瑞十四種[7]。對于地方官員而言,祥瑞問題的根本,不在于是否能發現,而在于是否去發現。
現在可以認為李無虧在祥瑞問題上的積極進取獲得了朝廷的良好回報,朝廷對他的賞識與提拔,就是最重要的證明。這樣的結果,理應即是李無虧積極性的動力所在。作為集權體制下的地方官,要獲得政治進步,用各種方式靠近朝廷或許別無選擇,但在李無虧的祥瑞呈報中,我們看到,這位地方長官還有更深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