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民歌考釋及變文考論(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學術史文庫)
- 楊公驥
- 1220字
- 2020-12-11 19:30:47
第六篇 生時同氈被
生時同氈被①,
死則嫌尸妨,(臭)穢不中停,
火急須埋葬②;
早死無差料(科),
不愁怕里長③。
行行(纏)腳臥,
永絕呼征防④;
生但(短)死路長,
久住何益(易)當。
〔考釋〕
①“生時同氈被”
“氈被”即毛氈。古時,貧窮人冬天無布被,只好以毛氈蓋體,名為“氈被”。
《陳書》孔奐傳:
“曲阿富人殷綺,見奐居處素儉,乃餉……氈被一具。”
無名氏《放榜詩》:
“薛庶準前騎瘦馬,范酂依舊蓋番氈?!?/p>
杜甫《與任城許主簿游南池》:
“晨朝降白露,遙憶舊青氈。”
②“火急須埋葬”
“火急”意為迅速,像火似的緊急。此為唐宋時俗語。
武則天《臘日宣詔幸上苑》:
“火急報春知?!?/p>
柳宗元《疊后》:
“勸君火急添功用?!?/p>
敦煌抄本《漢將王陵變》:
“火急西行自分雪,霸王固取莫推延?!?/p>
蘇軾《次韻王定國倅揚州》:
“火急著書千古事。”
元明時,“火急”或寫作“猴急”。
③“早死無差科,不愁怕里長”
“差”意為“差使”?!翱啤币鉃椤翱茥l”、“律令”。所謂“差科”,也就是“差遣勞役法規(guī)”,但唐時通常所謂的“差科”,乃是指勞役和勞役代金(附加稅)而言:當時人將“勞役”稱作“差科”。
顏師古《匡謬正俗》卷七:
“差。或問曰:‘今官曹文書,科發(fā)士馬。謂之為差;差者,何也?’答曰:‘詩云“既差我馬”,毛傳云“差,擇也”。蓋謂揀擇取強壯者。今云差科,取此義;亦言揀擇取應行役者爾?!?/p>
《唐會要》卷八十五:
“天寶四載三月敕:……每有差科,先從高等?!?/p>
韓愈《賽神》:
“白布長衫紫領巾,差科未動是閑人。”
“里長”即“里正”,是地方上的小吏,管轄百戶人家,其職務約同舊社會的保長,管理戶口、追索賦役。
《唐六典》卷三:
“百戶為里……里有正,以司督察?!崩盍指ψⅲ骸?span id="2rjxiqm" class="kindle-cn-underline">里正兼課植農(nóng)桑,催驅賦役?!?/p>
杜佑《通典》食貨三:
“大唐令:諸戶以百戶為里。……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戶口,課植農(nóng)桑,檢察非違,催驅賦役。……諸里正,縣司選勛官六品以下白丁清平強干者充?!?/p>
詩所說“早死無差科,不愁怕里長”,意為“人如早死則可不擔任勞役,再不必害怕里正”。由此可知,詩反映了當時“差科”之重和“里正”之兇。
④“行行纏腳臥,永絕呼征防”
“行”讀作杭(háng)。
所謂“纏腳”乃古時葬俗之一。古時葬法:死尸小斂時,頭蒙面帛,兩足纏繞以麻繩。
《禮記·內則》:
“唯絞紟衾冒死而后制。”
《釋名》:
“絞紟:絞,交也,交結之也;紟,禁也,禁系之也?!?/p>
皇甫謐《篤終論》:
“氣絕之后,便即時服幅巾,以籧篨裹尸,麻繩約兩端,置尸床上?!?/p>
“纏腳臥”,意為死后長眠。
“呼征防”即“呼喚入軍”。
唐時,野戰(zhàn)軍或遠征軍的兵卒名叫“征人”;邊塞戍衛(wèi)兵卒名叫“防人”。所謂“征防人”,是唐時對兵卒的統(tǒng)稱。
《唐律疏議》卷十六:
“諸在軍所及在鎮(zhèn)戍,私放征、防人還者,各以征、鎮(zhèn)逃亡罪論。〔疏〕議曰:在軍所者,謂在行軍之所(按:即征人)。在鎮(zhèn)戍者,謂在鎮(zhèn)戍之處(按:即防人)。”
“行行纏腳臥,永絕呼征防”,意為“死后兩腳纏上麻繩,長眠地下,從此永遠不會被官府呼喚入軍當征防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