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環境與生態環境的概念理解

在學術界,有關生態環境與生態環境史的一些基本概念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理解,而且在不同的語境與不同學科的論著中,有些學者對概念的使用也存在著不同的習慣。

1.對“環境”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環境”?從詞意解釋,它是指人們所在的周圍地方或周圍的情況與條件。在各種權威的工具書中,大多把“環境”定義為:環境是指某種人或事物周圍的境況或所在的條件。這種境況與條件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這種穩定性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語境條件下,人們對環境的理解是有差異的;在不同的學科也有不同的使用習慣,對不同的對象和學科來說,環境的內容是不同的。在一些學者看來,環境是一個泛指的名詞,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于主體而言的客體。因此,不同的學科對環境的含義就有不同的理解。以“環境”為中心語的詞匯,既可以按“環境”的性質將其劃分為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又可以按“環境”的主體將其劃分為人類環境與生物環境,也可以按“環境”的范圍將其劃分為大環境與小環境,還可以按“環境”的質量將其劃分為良好環境與惡劣環境,還可以按“環境”的內容將其劃分為工作環境、學習環境與生活環境等。可見,環境總是相對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環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隨著中心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圍繞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間、條件和狀況,構成中心事物的環境。很明顯,環境的概念有兩個基本的特征:一是具有突出的立體動態特征,凡是環繞人類社會的自然圈層,不僅地上的,還有空中的,都是環境的內容;二是特別關注與人相關的環境變化,如氣候變遷、水系變化、水旱災害、動物與植被分布及其變化等。

“環境”一詞,還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從廣義而言,環境是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總和,包括人類社會環境在內的整個物質世界。而狹義的環境則是單指自然環境而言,是指與人類社會環境相區別的自然界,是社會物質生活經常的必要的條件。事實上,在現實用語中,把環境劃分為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現象最多。這是因為,自然環境是社會環境的基礎,而社會環境又是自然環境的發展。長期以來,不同學科的學者們對環境的理解與使用有較大的習慣性差異。如對人文社會科學來說,環境是指具體的人生活周圍的情況和條件;對生物學來說,環境是指生物生活周圍的氣候、生態系統、周圍群體和其他種群;對建筑學來說,是指室內條件和建筑物周圍的景觀條件;而環境法中的環境,則是指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各種天然形成的物質和能量的總體,如大氣、水、土壤、日光輻射、生物等。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一章“總則”第二條就從法學的角度將“環境”的概念定義為:“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4年,第2頁。在環境法中,因主要是針對環境保護的立法,所以有關“環境”的概念包含了部分屬于社會環境的內容。

目前,在地理學、環境學和生態學等相關的學術論著中,“環境”一詞的使用可謂最為普遍。“環境”在一定語境下,也可成為“地理環境”“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的簡稱,有時也可稱為“生態”。我們認為,“環境”一詞之所以有不同的稱謂或作為“自然環境”等多個名詞的簡稱,主要是在不同的學科與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語境和使用習慣。

從學科用語習慣來說,一般而言,在相關地理學的論著中,學者們在涉及“環境”一詞時多習慣沿用“地理環境”或“自然環境”的概念。如趙濟、陳傳康主編的《中國地理》一書中,多使用“地理環境”的用語,有時為了強調地理環境的自然屬性,又使用“自然地理環境”的用語,但在論述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問題時,又主要使用“生態環境”的用語趙濟、陳傳康主編:《中國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38頁。;在王恩涌等人編著的《人文地理學》一書中,則“地理環境”與“自然環境”這兩個概念的使用都較普遍王恩涌等編著:《人文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0頁。。而在相關環境學的論著中,學者們在涉及“環境”一詞時大多僅習慣使用“自然環境”的用語。如曲向榮與劉培桐分別主編的《環境學概論》與孫承詠、韓威主編的《環境科學概論》等書中,使用“自然環境”概念的頻率比較高,在特定語境下,也偶爾使用“地理環境”與“生態環境”的用語曲向榮主編:《環境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1頁;劉培桐主編:《環境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8頁;孫承詠等主編:《環境科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2頁。

而在相關生態學的論著中,學者們在涉及“環境”一詞時又多喜歡使用“環境”“生態”與“生態環境”的術語。如曹湊貴主編的《生態學概論》與李博主編的《生態學》等書中,主要習慣于使用“生態”或“環境”的用語,在有關“生態環境建設”部分主要使用“生態環境”的用語。不過,書中許多地方也使用“環境生態”或“自然生態”的用語,但較少使用“地理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概念曹湊貴主編:《生態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94頁;李博主編:《生態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頁。

從不同時代的語境看,“地理環境”與“自然環境”這樣的概念開始使用的時間相當早。如古希臘著名的學者埃拉托色尼在其所著的《地理學概論》一書中,不僅首創了“地理學”一詞,而且論述了人類生活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認為在地理空間中,存在著特征鮮明的自然環境同改造利用這一環境的社會兩者之間的相互聯系王恩涌等編著:《人文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頁。。此后,眾所周知的是:在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所著的《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觀點。在這一書中,有大量使用“地理環境”與“自然環境”詞語的例子[法]孟德斯鳩著,張雁深譯:《論法的精神》(上冊),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228頁。。從20世紀初期開始,我國學術界也越來越多地使用“地理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用語。

2.生態環境的定義與內涵

“生態環境”一詞的出現與使用及其被人們所接受在時間上相對較晚。有學者認為:生態環境“這個詞在我國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最初是俄文‘экотоп’和英文‘ecotope’翻譯的中文指代”張林波、舒儉民等:《“生態環境”一詞的合理性與科學性辨析》,《生態學雜志》2006年第10期。。但侯甬堅認為,“在1982年以前,中國尚不流行使用‘生態環境’一詞,而該詞語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突然出現的高頻率使用狀況,是發生在1982年及其以后”;從語源學上看,“生態環境”一詞不是源于外來語,“而是先有中文表達,后有外文譯法,出現時間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侯甬堅:《“生態環境”用語產生的特殊時代背景》,《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年第1期。。事實上,侯甬堅的說法是符合實際的。

近年來,學術界對使用“生態環境”一詞的科學與否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有人認為,“生態環境”一詞中“生態”的含義已包含了“環境”,用“生態”來修飾“環境”說不通。所謂“生態”,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它反映的是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而“環境”則是一個客體,把環境與生態疊加使用是不妥的,是不科學的,不應再采用“生態環境”的提法陽含熙:《不應再采用“生態環境”的提法》,《科技術語研究》2005年第2期等。。有人還指出,“生態”是與生物有關的各種相互關系的總和,“生態”的含義指的既不是環境的主體,也不是一個客體,更不是指的環境的性質、范圍和質量,根本不能用作“環境”的修飾語或限制詞;“生態環境”的準確表達應當是“自然環境”陳永林:《我對“生態環境”一詞的理解》,《科技術語研究》2005年第2期;陳靈芝:《對“生態環境”與“生態建設”的一些看法》,《科技術語研究》2005年第2期。

也有人認為,“生態環境”一詞的使用已約定俗成,有其合理性與科學性;“生態環境”也可以認為是偏正關系,意思是基于生態關系的環境。“生態環境”“生態建設”“環境建設”“生態環境建設”都可以用蔣有緒:《不必辨清“生態環境”是否科學》,《科技術語研究》2005年第2期。。對此,有人指出:“生態、環境兩個概念完全不同,說‘生態環境’是概念重復或大致重疊,是不對的;說由此‘生態環境’一詞不科學,不能用,也是不對的。我從來理解‘生態環境’一詞,就是‘生態和環境’,或‘生態或環境’。當某事物、某問題與‘生態’、‘環境’都有關(既是涉及生態,又是涉及環境),或分不太清是‘生態’還是‘環境’問題,就用‘生態環境’(如生態環境問題,某地區的生態環境)。這正是中國語言的特點。”“此種現象在中外文翻譯中很多,是文字、語言的特點,不能認為中國語言形成的詞匯在外國沒有就不科學。”侯甬堅:《“生態環境”用語產生的特殊時代背景》,《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年第1期。目前,盡管這類爭論還在繼續,但在國內各種有關環境史的論著中,“生態環境”一詞的使用已經是相當普遍。

從上述詞語使用的頻率來看,經百度網站搜索統計,在論述與環境相關的問題時,“環境”一詞的使用數量最大,其所含范圍也相對最為廣泛,“生態”一詞的使用次之。它們的使用量大致分別是“地理環境”一詞使用量的12.5倍與10.6倍,是“自然環境”一詞使用量的7.5倍與6.5倍,是“生態環境”一詞使用量的7倍與6倍。但在不同的階段,其統計卻存在明顯的差別。可見,在上述詞語中最早出現的“地理環境”一詞,其使用量越來越少,其頻率越來越低。“自然環境”一詞也是如此,盡管其過去使用的頻率較高,但目前已有快速減少的趨勢。至于“生態環境”一詞,雖其使用率在以前較“地理環境”與“自然環境”要少,但其現在使用的頻率已越來越高而超過了原來“地理環境”與“自然環境”一詞使用的頻率。當然,這些詞語使用的數量與頻率也與其指代的具體內涵密切相關。

嚴格說來,在有關環境問題的論著中,“環境”“生態”或“地理環境”“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這些用語在其中有些地方的意思完全相同而可以互換使用,但在不同的語境下,有時它們之間的內涵還是有一些差異的。

一般來說,“地理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含義大致相同,即是指存在于人類社會周圍的自然界,包括作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各自然要素,如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礦藏和生物等。或者說,地理環境包括人類生活所依存的生態環境、生物環境和地下資源環境。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條件。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于地球表層,即巖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它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具有來自地球內部的內能和主要來自太陽的外部能量,并在此相互作用;二是它具有構成人類活動舞臺和生存基礎的三大條件,即常溫常壓的物理條件、適當的化學條件和繁茂的生物條件;三是這一環境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影響著人類的飲食、呼吸、衣著、住行。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組成物質和形態不同,水、熱條件不同,地理環境的結構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點。正是由于地理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含義大致相同,人們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也大多不分彼此,所以,《地理學詞典》這類工具書中在解釋“地理環境”詞條時就指出:“‘地理環境’又稱‘自然環境’”,而“‘自然環境’即‘地理環境’”《地理學詞典》編輯委員會編:《地理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第278、317頁。

“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是兩個在含義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時人們將其混用或互換代用。但嚴格說來,生態環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人們多認為,生態環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至于僅有非生物因素組成的整體,雖然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但并不能叫作生態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環境僅是自然環境的一種,二者具有包含關系。

至于“生態”與“環境”的概念,應該說,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點。從其相同處來看,在一定條件下的語境中,是可以互換使用的。如在討論中國生態環境變遷的時候,我們既可以說兩宋時期的生態發生了變化,也可以講當時的環境發生了變化。從其不同點來看,在有些語境中,是不能彼此通用的。假如說“長江水系這個生態系統在兩宋時期大體維持了其生態平衡”,就不能把其中的“生態”變更表述為“環境”。否則,用詞既不準確,看起來也顯得較為別扭。

如前所述,“生態”的主體是指地理環境,但其內涵與地理環境有所不同。生態關注的是諸要素之間相互鏈接、相互影響的關系。如生態學是由生物學衍生出來的,它是研究生物之間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顯然,生態是環境的生存狀態,它包括靜態的環境,也包括具有動態聯系的環境,具有從動態、到靜態、再到動態的基本變化特征,或者說,“生態”的動態特征表現得更加明顯。

至于本書研究的“環境”,是針對自然環境而言的;或者說,主要是指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對此,我們認為:環境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各種客觀現象、即作為生產資料和勞動條件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類生活、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基礎。從環境保護的宏觀角度來說,就是指人類居住的家園地球這個客觀世界。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主要包括處在地球表層的巖石圈、大氣圈、水圈、土圈(即土壤圈)和生物圈的集合體,是自然界中有機界和無機界相互轉化的場所。從考察歷史時期人類生活條件的角度而言,“生態”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客體,以“生態和環境”的意義來理解“生態環境”語義是不存在歧義的。因此,本書中使用“生態環境”一語的概念界定,更多的是側重于“生態”條件的“環境”。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書中絕大部分地方所述的“環境”既可稱為“生態”,也可稱為“生態環境”,即包含有“生態 環境”的內涵,當然也可以“自然環境”或“自然地理環境”相稱。不過,有時也可能按照語言習慣或需要來使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平市| 郸城县| 龙州县| 宁远县| 邹平县| 池州市| 抚州市| 磐石市| 隆林| 富源县| 桂平市| 自贡市| 泸溪县| 清丰县| 抚顺县| 曲沃县| 韶关市| 东源县| 阜南县| 汽车| 通海县| 舒兰市| 巫山县| 承德市| 图木舒克市| 绵竹市| 左贡县| 海原县| 榆树市| 土默特右旗| 开阳县| 昔阳县| 丹江口市| 余干县| 平南县| 浦江县| 建昌县| 铁力市| 历史| 山西省| 五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