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兩宋生態環境變遷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無論古今中外,人與自然的和諧,都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各種不同關系之間和諧的基礎。沒有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也就沒有人與人之間所組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的和諧。黨的十八大報告就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研究我國歷史時期包括兩宋的生態環境變遷史,就是希望找到并總結中國歷史上人們長期追求“天人合一,動靜隨宜”或“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有益經驗與教訓,為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積極價值的學術成果。古人言,“以古為鑒,可知興替”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
,就是這個意思。
正因為如此,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我們就有志于從事中國傳統的生態文化與生態環境變遷史方面的學術探索,隨之也自覺地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這一研究領域,期待能在這一具有勃勃生機的學術園地有所收獲。近20年來,雖然在這方面的成果至今屈指可數,但我們完全依靠傳統的“自給自足”式的小農經濟手段,辛勤耕耘,總算是盡心盡力了。1995年,我們開始撰寫的《中華五千年生態文化》一書被列為國家“九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1999年,本書如期完成,由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可以認為,該書就是我們從事中國傳統生態文化和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研究的一個有益的嘗試;同時,也為開展中國生態環境史的研究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近些年來,我們仍然主要致力于這一方面的相關研究,其中有些想法一直縈繞于腦海,有的甚至反復討論,多次修改,如有關環境與生態環境的概念理解、生態環境史的定義及其分歧、生態環境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價值、生態環境史學研究的緣起與重要成果、兩宋生態環境變遷史研究的時空界限、兩宋生態環境變遷史的研究對象與內容、兩宋生態環境變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兩宋生態環境變遷狀態的基本評估等學術界較為關心的熱點問題,期望借此機會在這里談些不一定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方家,并殷切地期盼得到學術界的批評與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