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先秦時期的諫議與政治興衰

諫議是古代君主專制政治體制中一個極為活躍的因素,直接關系到政治的清明與否和國家的興衰?!蛾套哟呵铩绕獑柹稀分小毒肮珕栔页贾戮稳絷套訉σ圆慌c君陷于難》稱:

景公問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也何若?”晏子對曰:“有難不死,出亡不送?!惫徽f,曰:“君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貴之,君有難不死,出亡不送,可謂忠乎?”對曰:“言而見用,終身無難,臣奚死焉;謀而見從,終身不出,臣奚送焉。若言不用,有難而死之,是妄死也;謀而不從,出亡而送之,是詐偽也。故忠臣也者,能納善于君,不能與君陷于難。”

通過上文可知,晏子以一個政治家的敏銳眼光,清楚地認識到了諫議與政治興衰的密切關系。西周以及吳國、齊國的興衰即為典型的例證。

一、諫議與西周的興盛和衰亡

前11世紀,興起于渭水流域的周人在首領周武王的率領下出兵消滅了殷商。周武王為了鞏固統治,實行分封制,設立三監。滅商以后僅僅兩年,武王就病逝了,其弟周公姬旦攝政,輔佐年幼的成王。經過數年征戰,周徹底摧垮了殷商的殘余反抗勢力,使周王朝真正確立了對廣大東部新征服地區的統治。周公還進一步分封諸侯,并制禮作樂,為西周王朝的統治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此后,成王和康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刑錯四十余年而不用”,社會安定,西周王朝達到了鼎盛時期,史稱“成康之治”。此后的昭王通過南征,穆王通過西行,雖然使周王朝與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聯系進一步密切了,但這仍是西周王朝由盛而衰的起點。

恭王以后,西周的國有土地制度井田制中出現了新的私有制因素,后又經過懿王、孝王、夷王,到了厲王時期,西周王朝每況愈下。厲王時社會矛盾尖銳,民怨沸騰,他最終被國人趕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國人暴動”。從前841年開始,經歷了十余年的“共和行政”后,周宣王即位。他勵精圖治,取得了對西方和南方少數民族戰爭的勝利,被譽為“宣王中興”。但這只是西周王朝的回光返照,到其子幽王時,西周王朝終于在內外打擊下滅亡了[22]。

如果仔細觀察一下這一過程就會看到,進諫與納諫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興盛時期,必有明君與名臣相結合,如成王時有周公,召王、康王時有召公、畢公,臣下能夠積極進諫,君主也能從諫如流,方能形成所謂“盛世”之局面。在王朝走下坡路乃至衰亡時期,君主對臣下的諫言往往不能擇善而從,敢于直言的大臣也較少。

西周初期的中央政權是以太保和太師作為首腦的。他們掌握著朝廷的軍政大權,并負有教養太子和年少國君的責任。周武王去世以后,成王即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輔政。周公是當時杰出的政治家,除制禮作樂外,對成王也是諄諄教導,《尚書》中的《無逸》一文就是他在還政與成王之后,擔心成王貪圖享樂、荒廢政事而寫的告誡之詞。該文一開始就提出“君子所,其無逸”的觀點,強調“無逸”必須“先知稼穡之艱難”,“知小人之依”,然后引用了周之先王和殷商時期的歷史事實,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無逸”的重要性,最后教導成王勤于政事的方法。他在代替成王發布的《多士》一文中也分析了夏商兩朝興亡的原因。

召公在《召誥》中也總結了夏商滅亡的教訓,勉勵成王施行德政。成王親政以后,對周公的諫誡一直不敢忘記,時常以《無逸》和《多士》等提醒自己,不敢驕奢淫逸,小心謹慎地治理國家。當時周王朝經過數年經營,敵對勢力多被消滅,被分封的諸侯成為周王朝的屏藩,所以成王時天下比較安定。

康王即位以后,召公和畢公輔政。召公名奭,是周族中的長老,康王時任太保?!渡袝た低踔a》中記載了召公對康王的一段諫言:

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誕受羑若,克恤西土。惟新陟王畢協賞罰,戡定厥功,用敷遺后人休。今王敬之哉!張皇六師,無壞我高祖寡命。

康王當即接受了他的諫言,表示自己一定會繼承文王、武王的遺德,使其“昭明于天下”,保住西周王朝的基業。

昭王即位后,曾統帥六師南征楚國,但其在漢水中被淹死,幾乎全軍覆沒,使周王朝的軍事力量受到了很大削弱。穆王即位后,一些少數民族開始拒絕向周納貢,周王朝開始從全盛走向下坡路。穆王就想出兵征討犬戎,大臣祭公謀父對此竭力加以諫阻。但穆王不聽,堅持出兵,雖取得了勝利,但收獲很小,并且還使西周王朝在邊遠少數民族中的威信大大降低了。

西周又經歷了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位君主后,歷史上有名的暴虐君主周厲王即位。他不僅生活極其腐化,整日沉湎于酒色,而且十分貪婪,整日盤算如何聚斂更多的財富。他壟斷山林川澤,禁止民眾到山林川澤謀求生路,其中的產品全部歸自己所有,公開與民爭利,引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這樣最終只會導致周王室的衰亡。于是,一個叫芮良夫的大臣就對厲王提出了批評,勸他要遠離像榮夷公那樣的奸佞小人,廢除“專利”的各項規定。

芮良夫首先懇切地說:“榮夷公只看到眼前的一點兒蠅頭小利,而不顧這會給國家帶來什么樣的危害。大王您如果繼續聽他的建議,國家可就危險了。雖然好利是人的天性,但利是天地萬物生成的,人人都可以利用,怎么能讓天子壟斷呢?這種做法只會招致天下百姓的憤怒?!?/p>

芮良夫接著說:“為國君者要想很好的君臨萬民,就要給人民廣開財路,才能獲得他們的擁戴,時刻擔心做不到這一點會招致百姓的怨恨。先祖文王就是一再將福澤賜給天下百姓,從而得到了民眾支持,成就了周的基業。而現在大王卻要推行專利,使歸附的人越來越少。如果不趕快罷免臭名昭著的榮夷公,那么江山就很危險了?!?/p>

周厲王對芮良夫的建議一句也沒有聽進去,不僅沒有疏遠芮良夫,反而提拔他當了周王朝的卿士,繼續推行“專利”之策,結果搞得民怨沸騰,謗言四起。周厲王得知天下對自己有嚴厲批評,于是讓人監視百姓,一旦發現有敢批評自己者,一律嚴加治罪,迫使百姓“道路以目”。召公得知后,立即加以諫阻,批評“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要厲王廣開言路,放棄專利,但厲王依舊一意孤行,根本不予采納。

厲王的“專利”之策雖然增加了部分收入,但大大失去了民心。前841年,憤怒的“國人”——包括平民和一部分貴族,在宗周一哄而起,手持武器包圍了王宮。厲王被迫從后門逃到了彘地(今山西霍縣一帶),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國人暴動”。這次暴動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當時不僅國人,就連一些中下級官吏和軍隊都對他不滿。但厲王絲毫聽不進臣下的諫言,反而變本加厲,所以最終被趕出王宮,客死他鄉,同時也使西周的統治基礎被嚴重動搖。即使后來出現了所謂的“宣王中興”,西周的衰亡已無可挽回了。

二、諫議與春秋時期吳國霸業的興衰

春秋時期,由于東周王室日漸衰微,其控制諸侯的能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與此同時,各諸侯國卻在急劇發展自己的勢力,不斷征伐和吞滅周圍的小國,先后有齊、晉、秦、楚、吳、越等諸侯國都因國勢增強而積極從事爭霸的活動。當時從事爭霸的諸侯國君大都能選任賢能,廣開言路,擇善而從。如齊桓公就進一步發展了太公確立的“尊賢尚功”之策,重用管仲、鮑叔、隰朋、寧戚、東郭牙等人,善于納諫,成為其成就霸業的重要保證。晉文公對隨他一起流亡的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等也是言聽計從,最終回國即位并稱霸。秦穆公也是重用賢才,甚至從奴隸中選拔百里奚,并再三向他求教,百里奚方才向他談了自己的主張,君臣連續談了三天,秦穆公十分信服,就把秦國政事交給百里奚管理。

春秋后期,北方各國之間的爭霸已日漸平靜的時候,僻處長江下游的吳國經過若干代的發展,迅速崛起,參與到爭霸中,在闔閭時強盛一時,旋即走向衰亡。吳國的興衰充分證明了君主能否納諫是影響國家盛衰的重要因素。

吳國的崛起是從吳王壽夢開始的。前585年,壽夢即位為國君。他是一個積極進取、勇于開拓的君主,曾利用朝見周天子的機會到各諸侯國考察學習他們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狀況。在與之交往的中原各先進國家中,晉國對其影響最大。晉是當時中原各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是與楚國爭霸的唯一對手。由于吳國力量日益壯大,加上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引起了晉國的重視。

晉國認識到,可以利用吳國從后方牽制楚國,于是在壽夢二年(前584)派使者訪吳,與吳國建立聯系。吳國原是楚國的臣屬國,為擺脫楚國的控制,也急需一個強大的外援。雙方一拍即合,于是晉派兵車30乘到吳國,幫助其訓練軍隊,使之走上了叛楚獨立,開拓疆土的道路?!蹲髠鳌こ晒吣辍份d:“吳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奔命。馬陵之會,吳入州來,子重自鄭奔命。子重、子反于是乎一歲七奔命。蠻夷屬于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于上國?!眽蹓粢哺姆Q吳王,并數次參加諸侯大會,逐步走上了爭霸之路。

壽夢死后,吳國統治集團內部因王位繼承問題產生矛盾,使吳國國力受到很大影響。吳王僚十二年(前515)春,公子光借吳大舉伐楚之機,派專諸刺殺了王僚,自立為王,即吳王闔閭(或作“闔廬”)。闔閭即位時,吳國社會經濟雖有一定發展,但和中原先進諸侯國相比還是比較落后的。正如他所言:“我國局限在東南之地,距離中原地區較遠,地形險阻,氣候濕潤,又有江海之害,國君沒有防守的設施,民眾沒有什么依靠,倉庫沒有建立,田地也沒有開墾。”面對這種落后局面,他為“興霸成王”采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

首先是重用人才,尤其是外來人才。吳是一個后起的國家,本國人才缺乏,所以闔閭非常重視其他諸侯國來吳的人才,對他們高度信任,授予其高官重權,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國語·楚語》就說闔閭重視人才,“聞一善若驚,得一士若賞”。從楚國亡命吳國的伍子胥年少時習文,長成后又習武,兩方面都很出色,從而能夠“文治邦國,武定天下”;他還能克制自己的怒火,能夠容忍污蔑,忍受恥辱,即使蒙冤也不爭辯,是一個能成就一番大事的賢才。闔閭一登上王位,就任命他為“行人”,讓他與謀國政。他不僅自己對伍子胥言聽計從,還下命令說:“國內不論貴賤老少,有不聽從伍子胥教訓者,就等于不聽寡人的命令,就是死罪,決不赦免!”

除此之外,闔閭還接受了伍子胥向他推薦的人才:一是“善為兵法”的著名軍事家齊人孫武。孫武向闔閭獻自己所作兵法十三篇,受到闔閭賞識,被任命為將軍,統率吳國軍隊,對吳國軍事上的勝利起了巨大作用。《史記·孫子列傳》說:“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倍峭瑯訌某雒鼌菄┞剰娪?、能言善辯的伯嚭,被闔閭任為大夫。闔閭手下一時人才濟濟。

闔閭即位之初,還虛心向伍子胥請教安君治民之策。他問:“安君治民,有什么辦法呢?”伍子胥回答說:“凡欲安君治民,建立霸業,成就王業,既使近處之人服從,又能制服遠方之人,必須先立城郭,增設防守器具,充實倉廩,整治好軍用倉庫?!睂Υ耍H閭非常贊同,并付諸實施。首先,大力建筑城郭,以增強防御能力。闔閭時,吳國相繼修建了許多大小城郭。據《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吳地傳》,當時有“吳大城”、“吳小城”、“伍子胥城”、“復城”、“鴻城”、“湖城”、“儷溪城”、“巫儷城”、“干城”、“搖城”、“古城”、“海鹽城”、“武城”、“無錫城”、“齊鄉城”等。其次,積極發展農業生產,鼓勵農民開墾土地,興修水利,建倉儲糧,使戶口增加,五谷豐登,國庫逐漸充實。迅速增強的經濟實力為吳國爭奪霸權提供了豐厚的物質基礎。再次,注意發展手工業,尤其是青銅兵器的冶鑄有了飛躍性的發展,鑄造出了著名的干將、莫邪青銅劍?!秴窃酱呵铩りH閭內傳》說:“干將者,吳人也,與歐冶子同師,俱能為劍也……以故使劍匠作為二枚:一曰干將,二曰莫邪。莫邪,干將之妻也。干將作劍,采五山之鐵精,六合之金英……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槖裝炭,金鐵乃濡,遂以成劍?!薄稇饑摺ぺw策三》說:“夫吳干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薄之柱上而擊之,則折為三;質之石上而擊之,則碎為百?!本嘉淦鞯拇罅恐圃焓箙菄氨讏岳?,日益強大。

吳國在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的基礎上,開始積極謀劃稱霸的戰略。伍子胥統籌全局,權衡得失,根據楚國政亂、越國力弱、齊晉道遠的情況,向吳王提出“從近制遠”的戰略原則,其中心是先破楚,后服越。對于楚國,伍子胥仔細分析了雙方的實際情況,認為敵強我弱,吳軍雖然屢敗楚軍,但還不足以打垮楚國,因而向闔閭提出了“擾楚”、“疲楚”的游擊戰術。《左傳·昭公三十年》記伍子胥曰:

楚執政眾而乖,莫適任患。若為三師以肄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罷之,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后以三軍繼之,必大克之。

闔閭采納了伍子胥的這個建議,從前511年到前506年,吳軍多次出擊,“吳人侵楚,伐夷,侵潛、六。楚沈尹戌帥師救潛,吳師還。楚師遷潛于南岡而還。吳師圍弦,左司馬戌、右司馬稽帥師救弦,及豫章,吳師還。始用子胥之謀也?!?span id="3mtapju" class="math-super">[23]這一戰術發揮了預期的作用,三支吳軍輪番襲擊楚國,政出多門的楚國沒有人敢獨自承擔責任,只能傾巢出動抵御吳軍,結果只是使得楚軍顧此失彼,疲于奔命,最終使楚國被拖垮,“楚于是乎病”,為后來的破楚入郢之戰創造了條件。

闔閭九年(前506),吳國聯合唐國、蔡國與楚在柏舉決戰,五戰五勝,直搗楚都郢,“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鐘,鞭荊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宮,昭王奔隨”[24]。當時若無秦兵救援和越兵襲吳,闔閭被迫撤兵,楚幾乎亡國。吳王闔閭能夠打敗強楚,盛極一時,與伍子胥、孫武等人的輔佐和闔閭對他們能從諫如流密不可分?!妒酚洝の樽玉懔袀鳌肪头Q:“當是時,吳以伍子胥、孫武之謀,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闭攨菄陉H閭統治下國勢蒸蒸日上時,前496年,闔閭征討吳越,在檇李(今浙江嘉興南)之戰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即位。

夫差即位之初,念念不忘父仇,任命伯嚭為太宰,操練士卒,圖謀伐越。前494年,夫差率軍在夫椒(今浙江紹興北)大敗越軍,攻入越國。越王勾踐遣使臣文種賄賂伯嚭,卑辭乞和,表示情愿稱臣歸附。伯嚭因收受越國賄賂,建議夫差答應越國請求。伍子胥立即進諫,認為越國并不是真心實意與吳國交好,而是以退為進,最終的目的是要滅亡吳國?,F在吳國應乘勝追擊,滅掉越國,永絕后患。他還懇切地論述了吳、越不能共存的觀點:

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于是矣。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亦無及已![25]

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勸告,同意與越講和。伍子胥感慨地說:“越國十年生聚,再加十年教訓,不過二十年,就會把吳國滅掉了?!碑斣酵豕篡`夫婦到吳國為吳王作奴仆謝罪時,伍子胥又勸夫差殺掉勾踐,夫差不但不聽,反而將勾踐放回了越國。從此,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在文種等人的輔佐下暗中積蓄力量,準備復仇,并制定了滅吳的九條計策,其中之一就是“強其諫臣,使之自殺”[26],可見越國對伍子胥等諫臣的忌憚。對于其他計策,伍子胥都及時識破并一再告誡吳王不要被越國的表象所惑。他說越國進獻質地優良的木材,目的在于耗費吳國的人力物力;越國獻美女是要使吳王沉湎于聲色;越國請糴谷,意圖使吳國國庫空虛。對于伍子胥的意見,夫差一概置若罔聞。

打敗越國后,夫差專力進攻中原,并準備大舉伐齊。前484年,吳王夫差出兵伐齊,走出胥門,來到姑蘇臺的時候,忽然感到困倦,就在姑蘇臺小睡了一會兒。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在章明宮看見兩口鍋光燒火卻不蒸東西;兩只黑狗在吠叫,一會兒向南,一會兒向北;兩把鐵鏵豎直插到了宮墻上;流水浩浩蕩蕩地流過宮墻;前面的院子里橫生梧桐,后房的鍛工將風箱拉得切切作響。夫差醒后就找來伯嚭,讓其為自己占夢。

擅長察言觀色的伯嚭聽了,立即向吳王道賀說:“這是大王出兵伐齊獲勝的吉兆。我聽說‘章’就是德行昭彰,‘明’就是破敵之功卓著,兩鍋蒸而不炊是大王的盛德之氣有余,兩狗一南一北吠叫是四方諸侯來朝,兩把鐵鏵插于宮墻是農夫耕田,流水越過宮堂是說各國進貢的財物多得放不下,前園長出梧桐象征著吹奏樂器技藝的高明,后方鍛工鼓風象征宮女在奏樂?!眳峭趼牶蠓浅8吲d,當場賞賜了伯嚭,但他心中仍然不踏實,于是又請了另一個寵臣王孫雒前來占夢。王孫雒自稱不懂占夢之事,于是推薦了著名的占夢家公孫圣代替自己。

公孫圣入宮后,聽了吳王的敘述,就對吳王說:“臣如果不說實話,性命和名聲都能保全,如果說了實話,肯定要死于大王面前。”吳王說:“你幫我仔細占卜一下,是吉就說吉,是兇就說兇,不要隨意迎合我?!惫珜O圣回答說:“臣聽說‘好船者必溺,好戰者必亡’,今天我就不顧性命,以實相告,請大王慎思之。你夢中的‘章’是說作戰不能取勝,張惶失措地逃跑,‘明’是說喪失清醒的頭腦,走向昏昧黑暗;蒸而不炊是說大王吃不到熟食;兩只黑狗對叫是說君王死后靈魂不知所往,也是不吉之兆;兩把鐵鏵插于宮墻預示著越國人要攻入吳國,破壞吳國的宗廟,斷絕吳國的社稷;流水浩浩蕩蕩流過宮堂意味著宮室空虛;前園長出梧桐,由于桐樹心空,不能制成日常用具,只能用來做木俑,用于陪葬;后房鍛工鼓風像是在嘆息。整個夢的境況都是不吉祥的。希望大王能夠按兵修德,立即停止征伐齊國的行動,這樣禍患就可以消解。另還要派太宰伯嚭和王孫雒到越國謝罪,那么吳國就可以安全存在下去,大王也可以免死?!?/p>

夫差聽了公孫圣的話,勃然大怒,立即命大力士將公孫圣錘死。公孫圣臨死前大聲喊道:“我這是因忠言進諫而獲罪,身死無辜??!我死后,不要讓家人埋葬我,而是將我扔到山里,讓我在后世化為聲音?!狈虿盥牶螅屓藢⒐珜O圣的遺體扔到姑蘇城西北三十里的蒸山,并惡狠狠地說:“讓豺狼吃掉你的肉,野火燒掉你的骨頭,東風吹散你的骨灰,看你還怎么化為聲音。”通過夫差對待公孫圣的態度,可看出他對忠諫之言一概拒絕的態度。

吳軍北上前,越王勾踐率領三千越國士兵來送行,并讓他們隨吳軍出征。此時,吳國上下都很高興,只有伍子胥仍然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向夫差陳析利害,把越國視為心腹之患。他說:“越國對于吳國來說,就像人有致命的腹心之疾一樣。越王勾踐從來沒有忘記要打敗吳國,他堅持訓練軍隊,時刻在尋找消滅我們的機會?,F在大王不把越國當成主要敵人,反而要對遠在中原的齊、魯兩國用兵。如果把齊、魯兩國比作人體的疾病,只不過如同皮膚上生的疥癬罷了。他們怎么能遠涉江淮來與我國爭奪地盤呢?將來一定是越國奪取吳國的土地?!狈虿畈粌H不聽勸諫,為避免伍子胥繼續諫阻,便在伐齊前派他出使齊國,欲借齊人之手殺掉他。由于伍子胥擔心吳國的前途,所以他在出使齊國時,將兒子托付給齊國鮑氏照料,自己返回吳國。伯嚭趁機向夫差進讒,說伍子胥將兒子留在齊國是對吳有了二心,夫差聽信了讒言,就派人給伍子胥送了一口劍,讓他自裁。伍子胥臨死前說:“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國東門上,讓我看看吳國是怎樣被越國滅亡的?!狈虿盥勓源笈?,命人將伍子胥的尸體裝在革囊里投入江中,即使伍子胥的預言成真,也不會讓他看到。伍子胥在不被吳王信任的情況下,恥于明哲保身,而以國事為重,舍命直諫?!对浇^書》卷六稱“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軀切諫,虧命為邦;愛君如軀,憂邦如家;是非不諱,直言不休,庶幾正君,反以見疏!讒人間之,身且以誅”。對于這一點,孔子的高足子貢曾作過公正的評論:“夫子胥為人精誠,中廉外明而知時,不以身死隱君之過,正言以忠君,直行以為國,其身死而不聽”[27],因此,“胥執忠信,死貴于生”[28]。

殺掉伍子胥后,夫差更加積極地推進其爭霸中原的計劃,為防止再有人諫阻,他還下令說:“寡人伐齊,有敢諫者死。”太子友知道伍子胥忠而不用,太宰伯嚭佞而專政,想要直言進諫,又恐遭遇不測,只好采用諷諫的方式來提醒夫差。一天早晨,他拿著彈弓從后園來見夫差,夫差看到他渾身都被水沾濕,就驚詫地詢問原因。太子友說:

適游后園,聞秋蜩之聲,往而觀之。夫秋蟬登高樹,飲清露,隨風024-1撓,長吟悲鳴,自以為安,不知螳蜋超枝緣條,曵腰聳距,而稷其形。夫螳蜋翕心而進,志在有利,不知黃雀盈綠林,徘徊枝陰,024微進,欲啄螳蜋。夫黃雀但知伺螳蜋之有味,不知臣挾彈危躑,蹭蹬飛丸而集其背。今臣但虛心志在黃雀,不知空塪其旁,暗忽墜塪中,陷于深井。臣故袷體濡履,幾為大王取笑。[29]

這就是著名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這時夫差已經聽不進任何忠言了。

魯哀公十三年(前482),勾踐趁夫差赴黃池會盟諸侯的時機,率大軍分兩路伐吳,迫使夫差卑辭求和。前475年,越國再次伐吳,圍攻吳國都城,歷經三年,打進吳國都城。夫差率人逃往姑蘇臺上,最終自殺身亡,吳國的霸業就此終結。臨死前,夫差想到了當年因為進諫而被賜死的伍子胥,羞愧難當,痛心疾首地說:“如果死者無知,倒也算了;倘若死者有知,那么我有何面目去見伍子胥呢?”

綜上所述,闔閭能夠重用伍子胥等人,從諫如流,開創了吳國的霸業,到其子夫差即位后臻于極盛。同時,伴隨而來的是夫差的日益驕奢和得意忘形,根本聽不進伍子胥等人的“正言直諫”,一味聽信伯嚭等人的諂佞之言。他在生活上奢侈腐化,不恤民力,在戰略上舍近求遠,連年北上爭霸,為越乘其國內空虛入吳創造了條件,最終被越消滅,終結了自己的霸業。

對于闔閭的納諫和夫差的拒諫,當時人就有評論,楚大夫藍尹亹對令尹子西說:“夫闔廬口不貪嘉味,耳不樂逸聲,目不淫于色,身不懷于安,朝夕勤志,恤民之羸,聞一善言若驚,得一士若賞,有過必悛,有不善必懼,是故得民以濟其志。今吾聞夫差好罷民力以成私好,縱過而翳諫,一夕之宿,臺榭陂池必成,六畜玩好必從。夫先自敗也已,焉能敗人?子修德以待吳,吳將斃矣。”[30]通觀吳國爭霸的歷程,君主能否重用賢能,認真納諫成為影響其興衰的重要因素,闔閭的興起和夫差的敗亡鮮明地說明了這一點。

三、諫議與戰國時期齊國的威宣盛世[31]

齊康公十九年(前386),田和被周天子正式任命為齊侯,史稱田齊太公,齊國的姜氏政權完全被田氏取代。田和以后,經歷了其子田剡、其孫田午,到前356年,齊威王田因即位。威王在位37年,任用鄒忌為相,改革內政,使田齊逐步實現了國富民強。他還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先后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力挫強魏,建立王業。齊宣公時,西攻秦,北破燕,南伐楚,使齊國威震天下,成為戰國七雄之冠。齊威王和齊宣王所創造的齊國發展史上輝煌繁榮的時代就被稱為“威宣盛世”。

齊威王和齊宣王所處的是一個動蕩的多元競爭的時代。各諸侯國都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施展謀略,人才就成了成敗的關鍵。在這種形勢下,各國都競相招攬人才。齊威王和齊宣王繼承了齊立國以來“尊賢尚功”的傳統,在這一方面尤為突出,齊威王更是視人才為寶。《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

(齊威王)與魏王會田于郊。魏王問曰:“王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绷和踉唬骸叭艄讶藝∫?,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將以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

正是由于其視人才為寶,所以才使招攬天下賢士的稷下學宮在他們在位時發展到了極盛。他們不僅能招徠賢才,而且能廣開言路,以寬廣的胸懷接納進諫者,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使自己的施政能夠盡量減少缺失,從而做到政治清明,國家富強??傊?,諫議對齊國“威宣盛世”局面的出現有重要作用,齊威王即位以后施政態度的變化和齊宣王與稷下先生的交往可清楚地反映這一點。

齊威王即位以前,是齊國發展相對穩定的時期。他得以在宮廷里養尊處優,無所事事,過著燈紅酒綠、放蕩不羈的生活,并沒有學習處理國政的經驗。當他成為國君后,由于不知如何操持朝政,就將朝事完全委托給卿大夫?!妒酚洝せ袀鳌肪头Q其“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這樣一來,他身邊就慢慢聚攏了一些佞幸之臣,朝政也落到了這些人手中。他們拉幫結派,以邪壓正,打擊排擠剛正不阿的官員。一時間,朝內外溜須拍馬、行賄受賄、貪贓枉法的惡風盛行,國內出現了百姓怨聲載道的危機局面。然而,這些佞幸之人卻希望齊威王繼續沉淪下去。

面對威王的醉生夢死,不理朝政,許多正直之人都十分憂慮。由于威王被一群佞幸之臣包圍著,對要求覲見的人審查很嚴,另外齊威王整日沉湎于酒肉女色之間,對于那些逆耳忠言也不想聽,所以這些忠正之臣想見到他是很難的,但他們還是想方設法接近威王,首先是淳于髡用隱語進諫,接著是鄒忌以談琴道論政。

一天,一位其貌不揚、身材矮小的人來到王宮門口,口稱要向齊威王進獻“隱語”。這個人是齊國杰出的辯論家、政治家淳于髡。原來,齊威王有個癖好,喜歡用“隱語”,就是打啞謎,在敘述事情時,不把本意直接說出來,而是用別的話加以暗示。淳于髡針對威王的這一愛好,用隱語去勸說威王:“國內有一只大禽鳥,停歇在大王的宮殿里,這只鳥三年又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它要干什么嗎?”齊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諷諫自己,心領神會地回答說:“這只鳥啊,不飛就罷了,一飛就會沖天;不叫也就罷了,一鳴就會驚人。”說罷,立即一改以前的作風,回朝理政。齊威王為了表示自己立志開創大業的決心,表達他一鳴驚人的志向,專門鑄造了一個青銅敦,叫“陳侯因齊敦”,上刻銘文79字:“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謨克成。其惟因齊揚皇考,紹027高祖黃帝,邇嗣桓文,朝問諸侯,答揚厥德?!北磉_了他建立霸業的決心。

齊威王雖然立志一鳴驚人,但耽于逸樂的君王習性是不會因為淳于髡的一次諷諫就能改變的。淳于髡也在繼續尋找機會勸諫齊威王走上勵精圖治的正途。齊威王八年(前349),楚國大舉進攻齊國。威王立即派淳于髡到趙國去求救兵。他到趙國后,借到了十萬精兵和千乘戰車。楚國得知后,立刻就退兵了。淳于髡不辱使命,使齊國避免了一場戰禍。齊威王十分高興,在王宮里大擺酒宴,為他慶功。

威王問:“先生喝多少酒才能醉呢?”淳于髡回答說:“臣喝一斗能醉,喝一石也能醉。”威王笑著問:“先生喝一斗就已經醉了,怎么還能喝一石呢?其中的道理能說給我聽聽嗎?”淳于髡煞有介事地說:“如果在大王面前,承蒙大王賜酒,執法官吏站在一邊,糾察失儀的御史站在身后,我膽戰心驚,不知所措,只能低頭伏地飲酒,喝不了一斗就會醉了。如果是我父母親的貴客來家,我挽起衣袖,彎曲著身子,手捧酒杯在席前侍奉;客人不時把喝剩的酒賞給我。我則屢屢端著酒杯敬酒,不時抬起身子,唯恐失禮,這樣喝不到兩斗就醉了。如果多年不見的知音摯友突然相會,還是那么情深意篤,志同道合,高高興興地回憶過去的事情,各許心腹,毫無顧忌,這樣大約喝上五六斗也就醉了。如果是鄉里間的聚會,男男女女雜坐在一起,慢慢地細斟緩飲,久久留連不去,又作投壺、六博的游戲,配對比賽,呼朋喚友,無所拘束,男女拉著手也不會被處罰,眉目傳情也不會被禁止,前面地上有失態的姑娘丟下的耳環,背后有失落的簪子;我沉湎于歡樂之中,盡情享樂,就是喝上八斗也只醉二三分。飲酒直到傍晚,天黑下來了,酒也殘了,一部分客人已經離席而去,剩下的酒菜拼在一起,大家擠在一起,促膝而坐,鞋子混雜在一起,杯盤弄得亂七八糟,酒菜灑得到處都是,堂上的燈燭已經熄滅,主人送走了其他客人,將我單獨留下推杯換盞,盡情調笑,女人的羅襦衣襟解開了,散發著陣陣香和熱,這個時候,我高興到無以復加,對什么都忘乎所以,一喝就可以喝一石。這就是說,酒喝得太多就容易出亂子,歡樂到極點就會感到悲哀,一切事情都是這樣,所以什么事情都不能過分,過分了也就衰敗了。”淳于髡通過這樣的飲酒經來諷諫齊威王不要過度享樂。威王聽后立即醒悟過來,當即下令停止長夜之飲。

鄒忌也是齊國一位才冠一時的杰出學者,他知道齊威王很喜歡音樂,就抱著琴去拜見威王。鄒忌擺好琴后,只是調試了一下琴弦,卻不演奏。齊威王就問他為何按琴而不彈呢?他回答說:“我不只會彈琴,還懂得彈琴的道理呢!”齊威王便讓他講講彈琴的道理。鄒忌便從彈琴講到了安邦治國之道,他說:“大弦急彈時如春風般溫和,是象征國君;小弦明辨而清,是象征國相;手把弦抓得緊而又輕輕地放開,是象征政令;和諧的聲音大小相輔而成,曲折而又不相干擾,是象征四時;聲音往復而不亂,象征政治的昌明;聲音連續徑行,象征著國家之存續。所以說,能將琴音調理好,天下就能大治。治理國家,沒有比五音的道理更明白的?!编u忌在這里用大弦、小弦和各種彈奏的技巧為喻,向齊威王說明國君、相、政令、四時、政治清明和昏亂、國家存亡的道理,用五音之理解釋治理國家、安定人民的要諦,生動形象且又深刻,加上態度誠懇,最終打動了齊威王,齊威王就將鄒忌留在宮中,與之談論治國安民之道。三個月后,鄒忌被威王任命為國相,輔佐齊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嚴罰重賞、整頓吏治,尊重人才、選賢任能,發展稷下學宮等,使齊國日漸強盛。

鄒忌發現群臣和百姓都言行謹慎,不敢議論政事,為使齊威王廣開言路,鼓勵全國吏民積極進諫,他最終由自己的身邊之事想出了一個良策。一天,鄒忌入朝拜見齊威王,給威王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他說:

一天早晨,臣穿戴完畢,對著鏡子端詳自己,順口問妻子說:“我和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漂亮?”妻子說:“你漂亮極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呢!”由于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臣不相信自己比他還漂亮,于是又問小妾說:“我和徐公比,誰更漂亮?”小妾說:“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呢!”臣又問客人,客人也說徐公不如我漂亮。第二天,徐公來到臣家中,臣仔細觀察,并對鏡自照,覺得自己還是不如徐公漂亮。到了晚上,臣躺在床上反復琢磨,方才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鄒忌接著向齊威王講述自己的思考所得:“臣知道自己實在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愛我,妾怕我,客人有求于我,所以都異口同聲地說我比徐公美。臣由此想到,如今齊國國土地方千里,有120多座城池,宮中的后妃和侍臣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朝廷里的臣子沒有一個不害怕大王,國境之內,沒有人不對大王有所求!愛大王、怕大王、有求于大王,抱有這三種心態的人最容易對大王說謊話。在大王面前,大王的話對的是對,錯的也是對,沒有不對的時候。由此看來,大王太容易受蒙蔽了!”

齊威王聽了鄒忌入情入理、極有說服力的推理后,認識到了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立即下令說: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32]

詔令一出,全國掀起了議國事、進忠言的熱潮,群臣都來進諫,一時間門庭若市,進諫的人很多。幾個月以后,間或還有來進諫的。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提意見,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齊威王不斷采納這些意見,修正國家的政令,使齊國得以迅速發展。

齊威王在國內納諫正身,在各諸侯國中也產生了很大影響,燕國、趙國、韓國、魏國得知這一消息后都十分震驚,紛紛派使者到齊國朝見,愿與齊國結盟。齊威王懸賞納諫,比一般的納諫顯得更高人一等,這一舉措為齊威王的成功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齊國迅速強盛起來,齊威王也積極投入到列國爭雄的事業中去。前334年,徐州相王,魏、齊互相承認對方的王號,齊國的爭雄達到了一個高峰。前320年,齊威王去世,齊宣王即位,在位19年。當時威王余威尚存,如何鞏固和發展齊國的霸主地位,是齊宣王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所以在他即位伊始,就承繼了威王招攬人才的傳統。他對士人的作用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對稷下學宮的發展采取了更為開明的政策,使其實現了空前繁榮。學宮里云集了眾多的天下名士,其中有記載的就有76人被封為上大夫,鄒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田巴、魯仲連等著名人物都在其內,孟子、荀子等著名的學者都在此主持過學術活動。齊宣王讓這些學者不任政職而專門議論學術,著書立說,闡發自己的政治主張和關于興衰治亂的原因,為自己決策提供參考。齊宣王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不僅僅在形式上招攬天下賢士,而且對于慕名而來的稷下先生除在生活上和地位上給予高度尊崇之外,對他們的諫議言行,無論是逆耳還是順耳,都能不惜大王之尊,努力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齊宣王即位后,有一天,宮門口來了一個人,毫不客氣地揚言要見宣王。他是齊國有名的耿介之士王斗。齊宣王聽說王斗要見自己,便派接待賓客的近侍請他進宮。王斗卻說:“我如果快步向前去拜見大王,那就等于是貪慕權勢;如果大王出來見我,那就是禮賢下士,大王愿意選擇哪種形式呢?”近侍回去報告了宣王,宣王便快步來到宮門迎接王斗進宮。

宣王對王斗說:“我奉祀祖廟,守衛國家,聽說先生是個直言不諱、勇于諫諍的人?!蓖醵氛f:“大王聽說的關于我的情況有些夸大了。我生于亂世,侍奉昏庸無道的君主,怎么敢直言正諫呢?”齊宣王聽到王斗將自己稱為昏庸之君,臉上當即顯出了怒容。王斗知道齊宣王非常敬仰春秋時齊桓公的功業,于是又對宣王說:“從前齊桓公九次會盟諸侯,一舉匡正天下,天子授予他侯伯之位,讓其統率諸侯,他喜歡的東西有五件,而大王喜歡的東西卻只有四件?!饼R宣王聽王斗說自己與齊桓公有相同之處,怒容漸漸消散,說:“我愚笨,見識短,守護國家尚且擔心有不到之處,怎么會有四件事與先君相同呢?”

王斗見齊宣王已經上鉤,就指出齊宣王與齊桓公都喜歡馬、狗、酒、色,但齊桓公喜歡賢士,而齊宣王卻不喜歡賢士。齊宣王說:“如今沒有賢士,我喜歡什么呢?”王斗說:“世間沒有麒麟和030耳那樣的好馬,但大王車駕的四匹馬已經備齊了;世間沒有良犬,但大王的獵狗已經備齊了;世間沒有西施那樣的美女,但大王后宮仍然充滿了嬪妃。大王雖有尊重賢士的美名,但并不真正喜歡賢士,為什么擔心沒有賢士呢?”宣王說:“我關心國家,愛護人民,本來就希望得到賢士來治理國家?!蓖醵氛f:“您所說的憂國愛民,比不上大王喜歡一尺縐紗?!毙跛坪趺靼琢送醵返挠靡猓砸醵穼⒆约旱倪^失講清楚。

王斗說:“大王讓人做帽子,不讓身邊那些受寵信的人去做,而是讓裁縫去做,為什么呢?因為裁縫才能做好這一件事。現在大王治理國家,凡不是身邊受寵信的人一概不用,所以說大王的憂國愛民不如喜歡一尺縐紗美錦?!?/p>

齊宣王聽了王斗的分析后,豁然開朗,意識到自己雖然極力招攬士人,卻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于是對王斗說:“寡人有罪于國?!饼R宣王很快就選拔了五位賢士擔任官職,從此群賢畢至,齊國逐漸走向大治。

齊宣王即位后,曾大興土木,不僅建造了明堂,而且宮殿規模十分龐大,占地達100畝,堂上有300扇門,憑借齊國這樣的大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了三年都沒有完成,使得百姓怨聲載道,群臣都不敢勸諫。這時,一個叫春居的士人覺得如此下去會危及齊國存亡,于是去見宣王說:“楚王荒廢了先王留下來的雅正之樂,卻沉緬于輕浮不莊重的禮樂,請問楚國算是有賢明的君主嗎?”齊宣王作了否定的回答。春居又問:“數以千計的所謂賢臣卻沒有敢勸諫的,請問楚國有賢臣嗎?”宣王回答說沒有。春居進一步追問:“如今大王修建規模龐大的宮殿,勞民傷財,群臣卻無人敢諫阻,請問大王算是有賢臣嗎?”齊宣王只能承認自己沒有賢臣。春居見宣王如此回答,就說:“請大王允許我離去吧!”說完扭頭就走。齊宣王恍然大悟,趕忙站起來說:“春子,春子,回來吧!您為什么這么晚才來諫阻我呢?”他還對史官說:“快記下來!我不賢德,喜歡修建宮殿,是春子阻止了我。”在這里,春居用引導的辦法,巧妙地一步步使宣王自己認識到所作所為的錯誤及危害性,促使他下令停止了宮殿的建設。

由于宣王優禮賢士,以至于齊國有一個十八歲的年輕人閭丘卬在路上攔住宣王要求官職。宣王說:“你年齡還小,不能做官。”閭丘卬回答說:“不是這樣,從前顓頊十二歲時就治理天下,秦國的項橐七歲就當孔圣人的老師,由此看來我是沒有才能,而年齡已不小了?!毙跽f:“從來沒有額骨只有八寸的小馬駒子能夠背負重物走路的,由此看來,士人只有發白頭禿才能任職辦事。”閭丘卬說:“不對。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驊騮030驥是天下的駿馬,讓它們和野貓、黃鼠狼在鍋灶之間比試,它們未必跑得快;天鵝仙鶴一飛沖天,讓它們跟燕子、蝙蝠在房檐下面或屋子中間比試,它們動作未必靈活;辟閭巨闕是天下最鋒利的寶劍,砍石頭劍刃不會缺損,刺石頭劍尖不會折斷,若用它們來和稻草干比一比撥開眼睛取出細屑,他們用起來未必方便。由此看來,那些發白頭禿的先生跟我又有什么差別呢?”

宣王聽了后,覺得閭丘卬雖然年輕,但見解不凡,便說:“你既然有這樣的才能,為什么不早來見寡人呢?”閭丘卬直言不諱地說:“雞和豬的喧嘩吵鬧把鐘鼓的聲音淹沒了,云霞布滿天空,就把太陽、月亮的光輝掩蓋了。大王身邊小人太多,我一直無法接近你,所以到現在才見到您。《詩經》中說:‘聽見誰說順耳的話,你就提拔;聽到有人誹謗哪一個,你就貶黜哪一個?!以趺茨艿玫饺斡媚??”宣王拍著車軾說:“寡人有過錯。”最終,宣王委派閭丘卬出任東阿地方長官。由宣王對待閭丘卬那樣的年輕人的態度,足可看出他的從諫如流和對士人的優禮。

齊宣王與孟子的交往也可反映他對諫議的態度。孟子是著名的稷下先生之一,宣王時曾經兩次到齊國推銷自己的“仁政”主張,但處于群雄爭霸形勢下的宣王是無法采用孟子的“仁政”主張的,故對之不感興趣,但這并未影響他對孟子的基本態度。孟子聽說宣王愛好音樂,就去謁見他,勸他要與民同樂,以使天下歸服。齊宣王也曾向孟子請教怎樣識別平庸之輩,孟子告訴他說:“國君選拔人才時要注意左右親近的人都說好的,眾大夫都說好的不可輕信,只有全國人都說某人好,才應仔細去了解他,如果發現他確實有才干,再任以官職?!毙跬饷献拥闹鲝?。當孟子向宣王灌輸王道主張時,齊宣王只是搪塞說好,但當孟子要他去實行王道時,齊宣王卻以自己好貨好色為由拒絕了。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到,齊威王和齊宣王在禮賢下士和招賢納諫方面都是比較突出的,他們都以比較寬廣的胸懷來對待臣下的諫言,成為積極納諫的一代英主。與之相適應的是,當時齊國涌現出了一大批敢于直言進諫的臣下,尤其是稷下學宮的興盛為這批人議政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他們還擁有極高的諫議技巧,如淳于髡、鄒忌、王斗、春居等人在進諫方式上都有獨到之處,進諫的成功率也比較高。擁有較高諫議技巧且敢于直諫的臣下與善于納諫的君主結合在一起,共同組成了中國諫議史上的典范和佳話,為戰國時期齊國“威宣盛世”的出現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侯马市| 临泽县| 华阴市| 德化县| 新建县| 乐昌市| 乐业县| 阿坝县| 灵川县| 清水县| 新邵县| 安康市| 察雅县| 获嘉县| 西乌珠穆沁旗| 通山县| 富蕴县| 自贡市| 晋江市| 库伦旗| 额敏县| 泰和县| 新绛县| 合江县| 科尔| 蚌埠市| 府谷县| 图们市| 景洪市| 清苑县| 长乐市| 喀喇沁旗| 连州市| 阿荣旗| 扎赉特旗| 铜陵市| 宁国市| 应城市| 凤山县| 惠州市| 石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