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諫議制度史
- 晁中辰主編
- 6860字
- 2020-12-24 12:11:55
第六節 本章小結
(一)秦漢是我國歷史真正進入大一統的時期。與此相適應,封建官制得到進一步完善,諫議職官設置也有了新發展,不僅出現了“諫議大夫”等專司諫議的官員,而且其職權更加明確和擴大。另外,高后時廢“妖言令”,文帝時廢“誹謗罪”,都利于廣開言路。漢代不僅諫議內容廣泛,而且出現了許多治國安邦的宏論。例如,賈誼關于加強中央集權和抗擊匈奴之議,晁錯關于“貴粟”和募民實邊屯田之議,董仲舒關于統一思想和舉賢良之議,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二)漢代的諫議制度出現了一些新特點。例如,漢代出現了“封章”制度,即臣下如向皇帝言機密事,則用黑色布囊嚴密包裹后呈上,亦稱“封事”。揚雄即謂趙充國“屢奏封章”。漢代還出現了“駁議”制,即臣下認為朝廷決策有誤,就暫不奉行,并上書諫諍。這種制度在唐代更趨完善。另外,漢代諫官品級較低,但諫諍的能量很大,從而與權重大臣形成制衡。漢代廣開言路,黎民百姓亦可直接上書朝廷。中國人常以“漢唐盛世”為自豪,漢代諫議制度的發展為漢代的強盛提供了重要條件。
(三)漢代的諫議已不局限于朝廷決策是否有誤,還有不少涉及皇帝自身,引人注目。對皇帝的言行和生活小節,臣下如覺不妥,則隨時上書直諫,以幫助皇帝正身修德。因涉及皇帝私事,故會引起皇帝反感,甚至有人因此而被處死。為此,董仲舒倡“天人感應”之說,臣下便借自然災異之機向君主進諫。在封建君主專制時代,皇帝個人修養如何,對國家治理具有重大影響,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
[1]班固:《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中華書局,1962,第722頁。
[2]班固:《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中華書局,1962,第727頁。
[3]馬非百:《秦集史》下冊,中華書局,1982,第483頁。
[4]安作璋:《秦漢官制史稿》上冊,齊魯書社,1984,第109頁。
[5]何建章:《戰國策注釋》下冊,中華書局,1990,第1078頁。
[6]陳立:《白虎通疏證》上冊,中華書局,1994,第226頁。
[7]陳立:《白虎通疏證》上冊,中華書局,1994,第226頁。
[8]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六《秦紀一》,中華書局,1956,第214頁。
[9]陳立:《白虎通疏證》上冊,中華書局,1994,第235—236頁。
[10]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278頁。
[11]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238—239頁。
[12]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239頁。
[13]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254頁。
[14]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254—255頁。
[15]司馬遷:《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3202—3203頁。
[16]馬非百:《秦集史》下冊,中華書局,1982,第894頁。
[17]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258頁。
[18]班固:《漢書》卷八八《儒林傳》,中華書局,1962,第3592頁。
[19]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248、259頁。
[20]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265頁。
[21]司馬遷:《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568頁。
[22]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268頁。
[23]司馬遷:《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553頁。
[24]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271頁。
[25]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271頁。
[26]司馬遷:《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553頁。
[27]司馬遷:《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559頁。
[28]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273頁。
[29]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274頁。
[30]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274頁。
[31]班固:《漢書》卷五一《賈山傳》,中華書局,1962,第2333頁。
[32]班固:《漢書》卷一上《高帝紀上》,中華書局,1962,第23頁。
[33]司馬遷:《史記》卷一〇《孝文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423—424頁。
[34]司馬遷:《史記》卷一〇《孝文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422頁。
[35]班固:《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中華書局,1962,第2841頁。
[36]班固:《漢書》卷八五《何武傳》,中華書局,1962,第3481頁。
[37]王符:《潛夫論·愛日第十八》,《諸子集成》第八冊,中華書局,1954,第92頁。
[38]班固:《漢書》卷六七《梅福傳》,中華書局,1962,第2917、2918、2920頁。
[39]范曄:《后漢書》卷五四《楊震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766頁。
[40]班固:《漢書》卷一下《高帝紀下》,中華書局,1962,第71頁。
[41]班固:《漢書》卷四《文帝紀》,中華書局,1962,第128頁。
[42]班固:《漢書》卷一〇《成帝紀》,中華書局,1962,第317頁。
[43]班固:《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中華書局,1962,第727頁。
[44]杜佑:《通典》卷二一《職官三》,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23頁。
[45]班固:《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中華書局,1962,第739頁。
[46]范曄:《后漢書》志第二六《百官三》,中華書局,1965,第3593頁。
[47]范曄:《后漢書》志第二六《百官三》,中華書局,1965,第3594頁。
[48]班固:《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中華書局,1962,第739頁。
[49]班固:《漢書》卷七七《劉輔傳》,中華書局,1962,第3253頁。
[50]班固:《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中華書局,1962,第2727—2728頁。
[51]范曄:《后漢書》志第二四《百官一》,中華書局,1965,第3560頁。
[52]班固:《漢書》卷七《昭帝紀》,中華書局,1962,第223頁。
[53]班固:《漢書》卷六八《霍光傳》,中華書局,1962,第2939—2940頁。
[54]范曄:《后漢書》卷五六《陳球傳》,中華書局,1965,第1832頁。
[55]班固:《漢書》卷七七《孫寶傳》,中華書局,1962,第3263頁。
[56]班固:《漢書》卷八三《朱博傳》,中華書局,1962,第3408頁。
[57]王允亮:《論西漢奏議的形態和運作》,《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58]班固:《漢書》卷八《宣帝紀》,中華書局,1962,第247頁。
[59]范曄:《后漢書》卷二《明帝紀》,中華書局,1965,第111—112頁。
[60]班固:《漢書》卷一二《平帝紀》,中華書局,1962,第351頁。
[61]班固:《漢書》卷六六《車千秋傳》,中華書局,1962,第2883—2884頁。
[62]班固:《漢書》卷五九《張湯傳》,中華書局,1962,第2643—2644頁。
[63]班固:《漢書》卷七八《蕭望之傳》,中華書局,1962,第3272頁。
[64]班固:《漢書》卷八六《王嘉傳》,中華書局,1962,第3500頁。
[65]班固:《漢書》卷六七《梅福傳》,中華書局,1962,第2917頁。
[66]班固:《漢書》卷四四《淮南王傳》,中華書局,1962,第2141頁。
[67]班固:《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中華書局,1962,第2841—2842頁。
[68]班固:《漢書》卷八七下《揚雄傳》,中華書局,1962,第3570頁。
[69]浦起龍:《史通通釋》卷五,上海書店,1988年,第82頁。
[70]浦起龍:《史通通釋》卷二,上海書店,1988年,第18頁。
[71]范曄:《后漢書》卷四《和帝紀》,中華書局,1965,第179頁。
[72]班固:《漢書》卷一下《高帝紀下》,中華書局,1962,第64頁。
[73]司馬彪:《后漢書》志第二五《百官二》,中華書局,1965,第3579頁。
[74]班固:《漢書》卷六四上《朱買臣傳》,中華書局,1962,第2791頁。
[75]司馬遷:《史記》卷九一《黥布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603頁。
[76]司馬遷:《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中華書局,1959,第2018頁。
[77]班固:《漢書》卷二五上《郊祀志上》,中華書局,1962,第1228頁。
[78]班固:《漢書》卷七五《京房傳》,中華書局,1962,第3164—3165頁。
[79]班固:《漢書》卷六一《張騫傳》,中華書局,1962,第2695頁。
[80]班固:《漢書》卷八一《張禹傳》,中華書局,1962,第3351頁。
[81]班固:《漢書》卷二五上《郊祀志上》,中華書局,1962,第1213、1214頁。
[82]司馬遷:《史記》卷一〇五《倉公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795頁。
[83]班固:《漢書》卷七一《于定國傳》,中華書局,1962,第3043頁。
[84]班固:《漢書》卷一〇《成帝紀》,中華書局,1962,第315頁。
[85]班固:《漢書》卷一一《哀帝紀》,中華書局,1962,第340頁。
[86]班固:《漢書》卷六四下《賈捐之傳》,中華書局,1962,第2830、2835頁。
[87]班固:《漢書》卷五一《路溫舒傳》,中華書局,1962,第2368、2371頁。
[88]班固:《漢書》卷七七《劉輔傳》,中華書局,1962,第3251頁。
[89]范曄:《后漢書》卷四五《張酺傳》,中華書局,1965,第1530頁。
[90]司馬遷:《史記》卷九九《劉敬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715頁。
[91]司馬遷:《史記》卷九九《劉敬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716頁。
[92]司馬遷:《史記》卷九九《劉敬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718頁。
[93]司馬遷:《史記》卷九九《劉敬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718頁。
[94]司馬遷:《史記》卷九七《陸賈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699頁。
[95]陸賈:《新語·道基第一》,《諸子集成》第七冊,中華書局,1954,第2頁。
[96]陸賈:《新語·輔政第三》,《諸子集成》第七冊,中華書局,1954,第5頁。
[97]班固:《漢書》卷四八《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第2234頁。
[98]班固:《漢書》卷四八《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第2237頁。
[99]班固:《漢書》卷四八《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第2237頁。
[100]班固:《漢書》卷四八《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第2239頁。
[101]司馬遷:《史記》卷一一二《主父偃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961頁。
[102]司馬遷:《史記》卷一一二《主父偃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954頁。
[103]班固:《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中華書局,1962,第2496—2497頁。
[104]班固:《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中華書局,1962,第2498頁。
[105]王充:《論衡·佚文篇》,《諸子集成》第八冊,中華書局,1954,第200頁。
[106]班固:《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中華書局,1962,第2512頁。
[107]班固:《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中華書局,1962,第2515頁。
[108]班固:《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中華書局,1962,第2515頁。
[109]班固:《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中華書局,1962,第2518—2519頁。
[110]班固:《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中華書局,1962,第2849—2850頁。
[111]班固:《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中華書局,1962,第2851頁。
[112]范曄:《后漢書》卷三《章帝紀》,中華書局,1965,第138頁。
[113]范曄:《后漢書》卷五四《楊震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764頁。
[114]范曄:《后漢書》卷六三《李固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2074頁。
[115]范曄:《后漢書》卷六三《李固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2075、2077頁。
[116]范曄:《后漢書》卷六三《杜喬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2092頁。
[117]范曄:《后漢書》卷四三《朱穆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470—1471頁。
[118]范曄:《后漢書》卷五七《劉陶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850頁。
[119]范曄:《后漢書》卷五七《李云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851頁。
[120]司馬遷:《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234頁。
[121]司馬遷:《史記》卷三《殷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105、108頁。
[122]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142頁。
[123]司馬遷:《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559頁。
[124]司馬遷:《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544—2545頁。
[125]司馬遷:《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3197頁。
[126]王洲明、徐超:《賈誼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第21頁。
[127]王洲明、徐超:《賈誼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第8頁。
[128]班固:《漢書》卷二二《禮樂志》,中華書局,1962,第1030頁。
[129]班固:《漢書》卷四八《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第2254—2256頁。
[130]班固:《漢書》卷四八《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第2260頁。
[131]班固:《漢書》卷四八《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第2230頁。
[132]班固:《漢書》卷四八《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第2230頁、第2239頁。
[133]班固:《漢書》卷四八《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第2237頁。
[134]班固:《漢書》卷四八《賈誼傳》,中華書局,1962,第2240頁。
[135]王洲明、徐超:《賈誼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第137頁。
[136]班固:《漢書》卷二四上《食貨志上》,中華書局,1962,第1127頁。
[137]班固:《漢書》卷二四上《食貨志上》,中華書局,1962,第1128—1130頁。
[138]班固:《漢書》卷二四上《食貨志上》,中華書局,1962,第1130頁。
[139]班固:《漢書》卷二四下《食貨志下》,中華書局,1962,第1153—1157頁。
[140]班固:《漢書》卷四九《晁錯傳》,中華書局,1962,第2293—2295頁。
[141]班固:《漢書》卷四九《晁錯傳》,中華書局,1962,第2295頁。
[142]班固:《漢書》卷四九《晁錯傳》,中華書局,1962,第2281頁。
[143]班固:《漢書》卷四九《晁錯傳》,中華書局,1962,第2279頁。
[144]班固:《漢書》卷四九《晁錯傳》,中華書局,1962,第2281頁。
[145]班固:《漢書》卷四九《晁錯傳》,中華書局,1962,第2286頁。
[146]班固:《漢書》卷四九《晁錯傳》,中華書局,1962,第2283頁。
[147]班固:《漢書》卷二四上《食貨志上》,中華書局,1962,第1130—1131頁。
[148]班固:《漢書》卷二四上《食貨志上》,中華書局,1962,第1132頁。
[149]班固:《漢書》卷二四上《食貨志上》,中華書局,1962,第1133頁。
[150]司馬遷:《史記》卷一〇六《吳王濞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824—2825頁。
[151]司馬遷:《史記》卷一〇六《吳王濞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2825頁。
[152]班固:《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傳》,中華書局,1962,第2614頁。
[153]班固:《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傳》,中華書局,1962,第2615頁。
[154]班固:《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傳》,中華書局,1962,第2614、2616頁。
[155]班固:《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傳》,中華書局,1962,第2617—2618頁。
[156]班固:《漢書》卷五八《公孫弘傳》,中華書局,1962,第2618頁。
[157]司馬遷:《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中華書局,1959,第3054頁。
[158]班固:《漢書》卷五〇《汲黯傳》,中華書局,1962,第2317—2319頁。
[159]班固:《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中華書局,1962,第2985頁。
[160]班固:《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中華書局,1962,第2987—2988頁。
[161]班固:《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傳》,中華書局,1962,第1955—1956頁。
[162]班固:《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傳》,中華書局,1962,第1956頁。
[163]班固:《漢書》卷八一《匡衡傳》,中華書局,1962,第3337頁。
[164]班固:《漢書》卷八一《匡衡傳》,中華書局,1962,第3338—3339頁。
[165]班固:《漢書》卷八六《王嘉傳》,中華書局,1962,第3498頁。
[166]班固:《漢書》卷八六《王嘉傳》,中華書局,1962,第3498頁。
[167]班固:《漢書》卷七二《鮑宣傳》,中華書局,1962,第3089—3090頁。
[168]班固:《漢書》卷七二《鮑宣傳》,中華書局,1962,第3088頁。
[169]范曄:《后漢書》卷二八上《桓譚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958頁。
[170]范曄:《后漢書》卷二八上《桓譚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959頁。
[171]范曄:《后漢書》卷二八上《桓譚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959—960頁。
[172]范曄:《后漢書》卷二八上《桓譚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961頁。
[173]范曄:《后漢書》卷四一《第五倫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398—1399頁。
[174]范曄:《后漢書》卷四一《第五倫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399頁。
[175]范曄:《后漢書》卷四一《第五倫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400—1401頁。
[176]范曄:《后漢書》卷四一《第五倫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401頁。
[177]范曄:《后漢書》卷三七《丁鴻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265—1267頁。
[178]范曄:《后漢書》卷四六《陳忠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556—1557頁。
[179]范曄:《后漢書》卷四六《陳忠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558—1559頁。
[180]范曄:《后漢書》卷四八《翟酺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603頁。
[181]范曄:《后漢書》卷四八《翟酺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604—1605頁。
[182]范曄:《后漢書》卷四八《翟酺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606頁。
[183]范曄:《后漢書》卷六一《左雄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2021頁。
[184]范曄:《后漢書》卷五九《張衡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897頁。
[185]范曄:《后漢書》卷五九《張衡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910—1911頁。
[186]范曄:《后漢書》卷六六《陳蕃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2161—2162頁。
[187]范曄:《后漢書》卷六六《陳蕃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2162頁。
[188]范曄:《后漢書》卷六六《陳蕃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2164—2165頁。
[189]范曄:《后漢書》卷六六《陳蕃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2166頁。
[190]范曄:《后漢書》卷六〇下《蔡邕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992—1995頁。
[191]范曄:《后漢書》卷六〇下《蔡邕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998頁。
[192]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380—381頁。
[193]司馬遷:《史記》卷一〇《孝文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423—424頁。
[194]司馬遷:《史記》卷一〇《孝文本紀》,中華書局,1959,第427—428頁。
[195]班固:《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中華書局,1962,第2523頁。
[196]班固:《漢書》卷九六下《西域傳下》,中華書局,1962,第3913—3914頁。
[197]班固:《漢書》卷七二《貢禹傳》,中華書局,1962,第3069—3075頁。
[198]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三《選舉六》,中華書局,1986,第309—311頁。
[199]陳立:《白虎通疏證》,中華書局,1994,第226頁。
[200]陳立:《白虎通疏證》,中華書局,1994,第235頁。
[201]班固:《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中華書局,1962,第2505頁。
[202]范曄:《后漢書》卷三九《劉般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305頁。
[203]范曄:《后漢書》卷四八《楊終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597頁。
[204]袁禮華:《漢諫諍略論》,《江西社會科學》1994年第8期。
[205]班固:《漢書》卷五〇《張釋之傳》,中華書局,1962,第2310頁。
[206]班固:《漢書》卷八五《谷永傳》,中華書局,1962,第3445—3449頁。
[207]范曄:《后漢書》卷四六《陳忠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556、1557頁。
[208]班固:《漢書》卷二四下《食貨志下》,中華書局,1962,第1168頁。
[209]范曄:《后漢書》卷五七《李云列傳》,中華書局,1965,第1851、18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