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漢語音韻學史(全二冊)
- 李無未
- 6199字
- 2020-12-24 12:09:54
第四節 臺灣學者漢語音韻學綜論與分論
一、漢語音韻學綜論
(一)漢語語音史研究兩個階段
董同龢《近三十年的中國語言學》(1953;1974:376—377)一文認為,“近三十年漢語語音史的研究,可以說是直接以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為基礎而發展的”;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的地位很高,不同尋常,可以說“有系統的推求中國古音,以此為始;以語言的研究為目的來調查中國現代方言,以此為始;開創漢語語音學的研究”;而高本漢之后,以中國學者為代表的漢語音韻學研究群體,逐步完善研究理論與方法,也取得了超越前人的貢獻,“就高本漢奠定的基礎,精益求精,再由新材料獲得新的啟示,找出新的問題,我們對隋唐古音的認識會比高氏進步得多,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林尹《中國聲韻學概說》(1955)、伍崇厚《我國文字與音韻的研究》(1959)、陳新雄《六十年來之聲韻學》(1973)、周法高《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1973)音韻部分比較詳細地介紹了中國漢語音韻學研究基本情況,但其中涉及的臺灣學者研究成果過于簡單化。
(二)漢語音韻學學習的語音學基礎
董同龢在《國語與北平話》(1950)中,強調“國語不等于北平話……國語的形成固然有它的地域基礎,同時,卻也有它的社會基礎。介紹國語時,凡音讀、詞匯、語法,都應該選取約定俗成的標準去介紹”,實際上是在說明國語規范性特點,語音當然也不例外。
謝云飛《語音學大綱》(1974/1987)“自序”稱:因為指導學生學習中國音韻學時,發現學生們對語音的基本常識竟是全然不知,學習起中國音韻學來事倍功半,有說不盡的痛苦,因此起意編了這本語音學的入門書。該書在“緒論”一章里專門列有“分類語音學”內容,比如講音位學、音響學、斷代語音學、歷史語音學、描寫語音學、方言語音學、普通語音學、地理語音學、實用語音學、實驗語音學、比較語音學、發音學;第五章是講音素的鼻化與音素的結合;第八章講音變;第十章講漢語音韻問題,分聲、韻、調、反切四節去講。該書把漢語音韻學的基本知識納入到了語音學當中來,強調了語音學與漢語音韻學學習的直接關系。這和一般的語音學理論教科書有所不同。
鐘露升《國語語音學》(1979)是一本影響力很大的大學教科書。在“自序”中,他強調了大學生學習國語語音學的重要性:
要研究世界各國語言必須以國語為核心,時常作比較。要研究古代語音必須從現代出發,時常做比較,使“古為今用”。今年在師大增開一門“方言學”,也以國語為核心,照顧方言跟國語的比較。國語語音學是這些學科的基礎,首先應當詳細講解。有了這些知識,更進一步讀語言學、方言學、聲韻學就容易得多。
具體內容是:第一章,緒論,內容為:語言、國語的演進、我國境內的語言、標準國語的需要、北平話成為國語的原因、標準國語的內容、國語與國文、臺灣的國語推行、當前的國語教育工作;第二章,基本發音原理,內容為:語音的物理基礎、語音的生理基礎、記錄語音的音標;第三章,國音聲母,內容為:聲母的意義、聲母的分類、聲母的發音;第四章,國音韻母,內容為:韻母的意義、韻母的三個幅度、韻母的發音;第五章,國音聲調;第六章,拼音;第七章,變調,內容為:上聲的變調、三音節的變調、“一七八不”的變調;第八章,輕重音,內容為:平常重音、對比重音、輕聲;第九章,連音變化,內容為:“這那哪”的連音、助詞“啊”的連音;第十章,兒化韻,內容為:兒化韻的作用、兒化韻的音值、兒化韻的變音條例、重疊字兒化韻的變調;第十一章,感嘆詞的念法;第十二章,語調;第十三章,同字異音,內容為:破音、正讀又讀、語音讀音、常用破音字練習;第十四章,各式國音符號,內容為:注音符號、國語羅馬字、威妥瑪式、耶魯大學式、國際音標。附錄一:四篇關于語文的文章;附錄二:國語書目提要;附錄三:索引;附錄四:國語朗讀教材。最后是“國音常用字匯(表格式)”。附錄二“國語書目提要”涉及了何容等《臺灣之國語運動》(1948)、王炬《國語運動的理論與實際》(1951)、張博宇《國語發音及說話指導》(1955)、那宗訓《國語發音》(1955)、朱兆祥《國音基本教材》(1957)、方師鐸《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1965)等教科書和著作。所涉及的內容之豐富性、所網羅的文獻之廣泛性,非一般國語語音學類著作可比。
臺灣師范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編,何容修訂《國音學》(1992),是臺灣長期通用的漢語語音學教科書,由此亦可見臺灣學者進行現代漢語語音教學的模式。其執筆者主要是張正男、黃家定、張素貞、張孝裕、葉德明等。據《編輯凡例》,該書安排內容,除了緒論與結語之外,以語音學發展的學理為依據,分為基本發音原理、各音節音素分析、各詞句變音分析、一字多音及譯音符號五大單元內容。具體來看:第一章,緒論,內容為:國音學的意義、民國以前國音史略、民國以來國音大事記、語言及國音的特點、怎樣學習國音課程;第二章,基本發音原理,內容為:語音的物理基礎、語音的生理基礎、語音的社會基礎、語音的音標;第三章,國音聲母,內容為:聲母的性質、聲母的分類、從其他角度看聲母、聲母的發音;第四章,國音韻母,內容為:韻母的性質、韻母的分析、韻母的發音、四呼和結合韻;第五章,國音聲調,內容為:聲調的意義、國音聲調的調值、國音聲調的符號、國音聲調練習;第六章,拼音,內容為:語音成分、拼音方法、拼音條例;第七章,聲調的變化,內容為:上聲的變調、多音節的變調、“一七八不”的變調;第八章,語音的輕重,內容為:國音的重音、輕聲的形成、輕聲的調值和調號、輕聲的功用、輕聲的分類;第九章,連音的變化,內容為:“這那哪”的合音現象、助詞“啊”的連音變化;第十章,兒化韻,內容為:兒化韻的音值、兒化韻的變音條例、兒化韻的作用、兒化韻的變調;第十一章,一字多音,內容為:“正音”與“又讀”、“語音”與“讀音”、歧音異義字;第十二章,各式譯音符號,內容為:國際音標、國語羅馬字、耶魯式系統、威妥瑪翟歐斯式系統、郵政制羅馬拼音、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各種譯音符號的缺失與注音符號的優點;第十三章,結論,內容為:語音運用與教學、朗讀的技巧及實例、說話的藝術與語調、演說學簡介、辯論法略說。附錄一:朗讀練習資料;附錄二:國音學參考資料目錄提要;附錄三:索引。
在“緒論”第一節“國音學的意義”中,作者對“官話、國語、國音”的說明值得提出來(1頁):
籠統的說,現在這三個詞都是指北平話,是同一樣東西:官話是國語的舊名,國語是全國統一使用的標準語言,國音是由國家頒定,為全國遵用的標準語音。仔細的分,這三個詞的內容并不一樣:官話是北平話成為官場通用語言的稱呼,國語是國家統一的標準語言,包括聲音、詞匯、語法等各方面,而國音是國定的標準字音或語音。官話是自然形成的通語語言,國語跟國音是有意推廣的標準語音。
這代表了臺灣漢語語音學者的基本看法。
此外,美國華裔學者王士元在臺灣文鶴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語言與語音》(1988),以及臺灣史語所編《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2:歷史語言學》(1994)1—20頁刊載的《語言變化的機理》也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
二、漢語音韻學分論
(一)韻書通論
高明《中國歷代韻書的韻部分合》(1980)提到了《切韻》一系以及相關韻書,還有其他方面的韻書的韻部分合情況,讀者可以從中縷析出一些頭緒來。這是比較系統研究韻書韻部“分合”線索的重要著作,從中可以看到中國韻書發展的基本脈絡,對理解臺灣漢語音韻學文獻整體面貌十分重要。
(二)等韻通論
陳新雄《等韻述要》(1975/1995)“自序”稱:
顧向來言聲韻學者,于等韻部分,或語焉不詳,或根本刪除,欲窺全豹,殊不易得。因而,擇諸家之菁華,筆一得之見,分為緒論、《韻鏡》、《七音略》、《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以及“附編”:內外轉之討論幾部分構成。本書于等韻之內容與要籍,已大略論及,非有高深之研究,只供初學入門之參考耳!
《等韻述要》第一章,“緒論”理清了等韻基本理論問題:等韻與等韻圖、四等之界說、等韻之作用、韻圖之沿革等。其中有一些認識是很有價值的,比如對“轉”的理解,認為“轉”受佛經“轉唱”影響,寓有以十二元音與各輔音相配之意;以一輔音與十二元音相拼合,大有流轉不息之意,故名之為轉。我國等韻學上之所謂轉,即神襲此意而來(1—2頁)。又如關于四等概念,在羅列江永、高本漢、羅常培的觀點之后,根據黃侃“分等者大概以本韻之洪為一等,變韻之洪為二等;本韻之細為四等,變韻之細為三等”的觀點,進一步提出“蓋謂韻圖之分等,實兼賅古今之音,開合之圖各為四格,一二兩等皆洪音,三四兩等皆細音,但一四兩等為古本音之洪細,二三兩等為今變音之洪細耳”(4頁)。第二、三章論及《韻鏡》《七音略》,各有所側重:談《韻鏡》,則重點在《韻鏡》的分等及其對韻書韻母的措置、《韻鏡》對韻書韻母的安排、《韻鏡》與韻書系統的參差、《韻鏡》的分等與《廣韻》各韻關系的論述上;而談《七音略》,則以比較《韻鏡》《七音略》異同為主,舉出七個方面:轉次不同、重輕與開合名異而實同、內外有異、等列不同、聲類標目不同、廢韻所寄之轉不同、鐸藥所寄之轉不同。而后幾章談及《四聲等子》《切韻指掌圖》《經史正音切韻指南》,則重在韻圖結構安排、韻書依據、語音性質等問題上,條理十分清楚。
何昆益《〈等韻述要〉闡微兩則》(姚榮松等編《陳新雄教授八秩誕辰紀念論文集》149—164,2015)則針對陳新雄《等韻述要》“類隔門”的解說,進一步提出了補充與闡發的意見。他以“柱,丁呂切”為例,討論了“類隔門”的基本內容,解釋了《四聲等子》“傍求則名類隔”以及《切韻指掌圖》“類隔傍求韻”的內涵,并針對舌音的真假二等,揣摩陳新雄的基本意旨,疏解古門法學家說法的難點,將音切符合原本歸字而不須要用類隔傍求的做法,稱為“真二等者音和切”;而音切不符合原本歸字,就須要以類隔傍求,稱之為“假二等者類隔切”。
(三)漢語語音史個體要素音變方式與走向
周美慧《漢語入聲之性質及其演化》(2003)對漢語聲調中入聲個體音變歷程進行了探索。李存智《漢語語音史中的塞音聲母》(2014)以聲母個體為判斷對象,研究其歷時音變的進程規律,也很典型。而李千慧《試論漢語近代音中“濁音清化”的演變類型及其相關問題》(2016)則力圖推衍出近代音演化的趨勢及其地理分布、“基礎音系”。
周美慧(2003)研究內容是:其一,介紹既有入聲研究成果并說明本文研究目的。作者指出,入聲問題一直是漢語語音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漢語語音發展史上,入聲的變化多端,為漢語語音帶來相當豐富且多樣的變化。入聲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已經消失了,僅有少數方言仍保留著,另一方面其發音十分短促,和其他聲調不同。試想,若能結合實際方言的調查語料,將此復雜豐富的歷史演變過程做一個清晰的描寫,相信對于我們解讀音韻學的若干問題必能有所助益。
其二,指出學術界研究入聲的局限性。她認為,前賢對于入聲問題的研究建立在方言調查點的語料上,多將重點集中在單一方言點的相關問題上,鮮少提及綜合性的方言整體入聲問題。僅有少數一兩篇論及官話地區中古入聲到國語之間演化的問題,其論題焦點也僅在于中古音到國語之間的入聲歷時演變,至于全面且整理性地探討入聲問題,卻很有限。由此觀之,關于漢語方言的入聲,無論在共時上還是歷時上都有不少問題須要重新進行考察。
其三,提出入聲研究的新思路。她利用大陸最新調查出來的系統性方言點調查語料(江蘇教育出版社所出41冊方言調查詞典),來對入聲問題作一重新的思考。共時方面分析相同方言分區的不同方言點,著重討論其方言接觸和擴散的過程,歷時方面不僅找出單一的方言點入聲和《廣韻》系統的對應關系,上溯下推以求其由中古音到現代方言的整體性演化過程,還綜合各方言之間的對應以說明古今語音的演變過程及規律。除了現代方言語料外,還擴展到漢藏系語言的范圍,試圖將論題作一全面性、整體性的關照,既能對問題有更清晰而完整的了解,同時也厘清前人有關入聲的一些混淆概念,彌補傳統研究的不足。
作者試圖通過漢藏系各語言與漢語的比較以及漢語方言之間的比較研究突顯出漢語方言入聲方面的特點。比較一整群方言的語音變異及區域特征,除了可以從中尋求方言分區的條件,更重要的是厘清客觀的語言事實,認清方言之間的親疏遠近關系,做出合理的解釋。
其四,探討與入聲相關的許多議題,比如漢語中關于入聲定義與性質的界定與理解;各方言點中,入聲演化的歷時過程、路線、規律與類型;漢藏系各語言塞音韻尾及短促聲調的介紹及其與漢語入聲問題的相關性;從漢語韻書和韻圖各語料中,觀察漢語入聲問題的歷時演變;同一方言分區中各方言點之間的接觸與音變類型及其規律。
周美慧入聲演變研究的意義是突出的,正如她所總結的那樣:其一,入聲定義及性質的厘清。借著前人對于入聲問題的探討以及語音學上發音位置動作的討論,加上與英語、日語等語言相同發音位置與方法的互相比較,對于原本含混的入聲性質進行了明確解釋。據作者界定,入聲音讀表現出兩方面的特點:一為韻母系統分配的塞音韻尾,二為聲調方面入聲調,包括調類、調值、調高方面的問題。其二,不僅從漢語角度出發,還擴大視野,考察了漢語入聲與漢藏語系之間的親疏遠近關系,借以突顯漢語方言入聲的現象,并對漢藏系語言與漢語親屬關系做一連結性觀照。其三,全面性探討了入聲韻與入聲調的相關問題。作者在論文第四章中歷時貫穿地將入聲問題分為入聲韻與入聲調兩部分來探討,連結歷史的入聲演化軌跡,并對方言調查語料加以細部分析,借以得出現代方言入聲的結構類型與其規律性。入聲問題是漢語音韻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這里采取音變等多元理論和技術,既有橫向結構規律的概括,也有縱向演變規律的總結,為入聲問題做了一個全面且豐富的詮解。
李存智(2014)以出土文獻通假字、傳世典籍的聲訓、韻書的又音字、漢語方言異讀層次為材料,討論漢語語音史上塞音聲母的音韻行為,且及于塞音與塞擦音、擦音、鼻音關系。具體觀察具有原生特質雙唇、齒齦(舌尖)、軟腭(舌面后)部位的塞音,探討調音(發音)移動、調音(發音)方法與發聲類型改變所造成的塞音音變。了解[p][p‘][b][t][t‘][d][k][k‘][g]在發展與變化過程中,分化與統一的力量所產生的影響。以中古字母系統來說,李存智所討論的塞音音變,涉及幫非端知章見與精莊各組聲類。李存智認為,塞音塞擦化、擦化,與擦音字母的音變相伴相生,此中蘊含著音韻演變的普遍規律與語言演變的連續性。時間、地域、類型三位一體,是音韻層次的具體內涵,而音韻類型的差異,往往蘊涵著語音演變的邏輯次序,此即漢語方言的層次異讀可用以解釋歷史音韻演變的認知基礎。實驗語音學的經驗顯示,凡是歷史上發生過的音變,可經由控制某些語言參數讓它在語音實驗室里重現;社會語言學標舉“用現在解釋過去”,也是相同道理,從而驗證語音條件俱足,音變會超越時空,在不同的語言(方言)中出現,體現語言的普遍性與一致性。李存智透過個體聲母音韻行為,揭示漢語“音變”的顯性與隱性規律,別開生面,具有重要的引導意義。
李千慧(2016)以“濁音清化”演變類型為出發點,力圖厘清近代音中不同時期所反映的“濁音清化”演化的趨勢。她把地理分布作為觀察的落腳點,透過“濁音清化”類型及演變路向,檢討學者們有關近代音“基礎音系”的種種觀點,希望提出合理而接近事實的解釋模式。“濁音清化”屬于個體要素音變方式,但卻與整體性音系格局走向相關,“以小見大”。本文可以與楊秀芳《論漢語方言中的全濁聲母的清化》(曹逢甫、西慎光正編《臺灣學者漢語研究文集:音韻篇》288—334,1997)相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