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漢語音韻學史(全二冊)
- 李無未
- 8233字
- 2020-12-24 12:09:53
第二節 臺灣學者編寫漢語音韻學教科書
臺灣學者編寫的漢語音韻學教科書,集教學與科研為一體,對培養漢語音韻學專門人才、推動漢語音韻學研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董同龢《漢語音韻學》(1968)
該書是我國臺灣地區大學漢語音韻學教學最為重要的教科書之一,影響力極大。該書原名《中國語音史》,1954年出版;后更名為《漢語音韻學》,1968年出版。這里以1985年9月版為依據。其體例為:趙元任先生序、《漢語音韻學》原序。第一章,引論;第二章,國語音系;第三章,現代方音;第四章,早期官話;第五章,《切韻》系的韻書;第六章,等韻圖;第七章,中古音系;第八章,中古音韻母的簡化;第九章,由中古到現代;第十章,古韻分部;第十一章,上古韻母系統的擬測;第十二章,上古聲母;第十三章,上古聲調的問題。附錄:語音略說。
趙元任在《漢語音韻學》“序”中稱贊董同龢漢語音韻學研究目光敏銳、方法嚴謹、材料豐富。所謂目光敏銳,是說董同龢批評高本漢《詩經》用韻研究是“搭槳韻”式的;而所謂方法嚴謹,是說董同龢研究漢語音韻學既講“音類”,也講“音值”,而且邏輯思維縝密,比如把《廣韻》重紐問題搞出頭緒來,漢語音韻學理論意識也是超出同時代學者眼界的;而其運用材料之豐富,傳統漢語音韻學文獻自不必說,就是漢語方言文獻、漢語和其他語言的對音文獻也有所論及。董同龢“自序”說(2頁):
從西洋人把他們的語言學介紹到中國來,中國古音研究的進展,真是可觀。我們可以說,近幾十年間中外學人的收獲,足足抵得上,甚或超過清代三百年間許多大師的成績。眼界寬闊,材料增加,工具齊備,方法也更精密。因此,我們已經能從古音的“類”,進而談古音的“值”。更要緊的是,我們已經能使這門學問脫離“童稚從事而皓首不能窮其理”的絕境。
這幾句話把中國現代漢語音韻學不同于傳統漢語音韻學的精髓之處揭示了出來,可謂精辟之極。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所建構的漢語音韻學體系,嚴格說來,是漢語音韻學基本知識體系與學術研究意識有機結合的產物。該書所具有的善于普及漢語音韻學知識的特性是與其彰顯教科書功能分不開的,其所蘊含的漢語音韻學教學思想迄今仍然熠熠閃光。同時,該書也是一部重要的專門學術著作,充分表現了董同龢不同于其他中國漢語音韻學學者的獨到學術個性特征。比如他對唐代增訂《切韻》韻書,包括敦煌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孫愐《唐韻》、李舟《切韻》、故宮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等書文獻關系、音系差異的看法,就是比較突出的。該書值得一提之處還有:認定《七音略》與《韻鏡》為宋以前文獻;“守溫三十字母”參照梵文與藏文字母;中古音是在簡化的道路上大步邁進;充分肯定段玉裁“諧聲古韻分部”的方法,進而建立自己的上古音研究系統,而且卓然自成一家,等等。可以說,《漢語音韻學》既是漢語音韻學教學的典范,又是漢語音韻學學術研究的經典成果。
李方桂在《語言學在臺灣》(2012,作于1967)中稱贊道:“探索官話的語音發展,溯及上古漢語;他對早期官話(14世紀)和上古漢語(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5世紀)的音韻有相當的貢獻,特別是上古漢語的調類。”丁邦新《謹記語言學家董同龢先生》(幼獅月刊社編《中國語言學論集》416—417,1977)論述得更為清楚:“在通論方面,為便于初學,先生又以深入淺出之筆貫串從古至今漢語語音演變的歷史,寫成《中國語音史》一書。該書的前身就是先生在臺大教聲韻學的講義,付印時受篇幅的限制刪去好幾章。后來,鄭再發兄按照遺稿補正,在先生去世后五年后交由廣文書局重印,并改回本名《漢語音韻學》。”國外學者對這本書評價也很高,比如日本學者辻本春彥就曾經說,“董同龢所著《中國語音史》(1954)一書,概括地敘述了由現代漢語至早期官話、中古音、上古音的演變過程”,是整理音韻史資料的重要著作。杜其容《讀董同龢〈中國語音史〉》也對本書作概括介紹
。
二、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1956)
該書也是我國臺灣地區漢語音韻學教學最為重要的教科書之一,對幾代學者的漢語音韻學學術道路影響非常大。根據1961年8月臺灣世界書局重版“后記”,本書1937年7月由上海中華書局發行,1946年8月再版。1956年新興書局初版。其體例為:錢玄同“錢序”、顧學頡“顧序”、作者“自序”。第一章,緒論,內容為:聲韻與文字之關系、治聲韻學之途徑、聲韻音之名稱、韻書之起源、歷代字音之變遷。第二章,聲,內容為:聲之名稱及通例、聲母之緣起、三十字母與三十六字母、《廣韻》四十一紐、四十一紐之清濁及發送收、四十一紐之正聲變聲、四十一紐音讀。第三章,韻,內容為:韻之名稱及通例、《切韻》及《廣韻》之韻目、四聲及《廣韻》韻目相配表、陰聲陽聲及入聲之支配、等呼、二百六韻分為二百九十四韻類表、二十二韻攝、二十二韻攝與等韻家韻圖韻攝對照表、二百六韻正變、二百六韻音讀。第四章,反切,內容為:反切之原始、反切之方法、音和切及類隔切、反切之弊。附錄一:《廣韻》切語上下字表。附錄二:呈季剛師《論陳氏〈切韻考〉書》、季剛師復函。附錄三:中國聲韻學研究方法與效用。
“錢序”說,林尹承傳家學,而師事黃侃等大家,“天資淵懿,善讀善悟;既受師說,復能潛心繹理,心得甚多”;對該書也評價甚高:
觀其書,于聲韻之名稱,聲韻之通例,聲韻之發音,韻書之起源,守溫字母與涅般字母之異同,三十字母至四十一聲紐之異同,《切韻》殘卷與《廣韻》之異同,《廣韻》四聲相承,《廣韻》韻類之分析,《廣韻》陰聲入聲陽聲之相配,諸家韻攝之異同,反切之上下用字諸端,無不擇精語詳,立論多本黃君,而上及婺源江君、休寧戴君、番禺陳君,時亦采擷鄙說。景伊綜合之功與組織之力,皆可贊嘆。
就是臺灣一些編寫語文常識的學者,也把它當作最應該閱讀的經典性漢語音韻學教科書之一,比如侯傳勛著《中國語文津梁》(1978)第八章“語文專書選讀”就推薦讀者精讀《中國聲韻學通論》,并稱贊是書“以科學之方法,比并編排,作深入淺出之詳解,使讀者能對聲有清晰之概念,以反往昔對聲韻詰詘聱牙之印象,為最成功之處……本篇為介紹林先生著《中國聲韻學通論》,蓋以斯書綱舉目張,深入淺出,立論精宏,涉覽之可以入門,精讀之可以入室矣”(271—286頁)。
《中國聲韻學通論》修訂增注本以黎明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版為依據,章節安排還是按照舊版模式不變,但在每一章之后增加了“附注”。“附注”由林炯陽寫作,很詳細。以第一章“緒論”為例,增注本與原文相比,篇幅增加了一倍還多。這個“附注”,除了對原文文獻出處、名詞術語加以說明解釋之外,還往往體現了林炯陽個人的一些見解,內容也非常豐富。可以說,《中國聲韻學通論》修訂增注本成為林尹與林炯陽互為表里的漢語音韻學教學合作的典范。
林尹還有《中國聲韻學概說》(1955),與此書關系密切,將漢語音韻學基本知識概括講解,提綱挈領,便于學習者的入門之需。
三、謝云飛《中國聲韻學大綱》(1987)
該書是作者在臺灣政治大學與新加坡南洋大學任教時為學生講授漢語音韻學課的講義,傳播甚廣。它發表于1971年,即所謂的“蘭臺版”;后來又幾經修訂而基本定型。這里以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版為依據說明(按,為了便于理解,這里對原“章”的編號次序有所調整)。本書體例為:修訂版序、原“序”。第一編,緒論。第一章,中國音韻學之名義及研究范圍;第二章,中國音韻學之分期及研究材料。第二編,現代音。第一章,國語音;第二章,方言音。第三編,近代音與近古音。第一章,中原雅音;第二章,近古音。第四編,中古音。第一章,《切韻》系韻書;第二章,等韻圖;第三章,中古音值之擬測;第四章,中古音與現代國語之衍變關系。第五編,上古音。第一章,上古音概說;第二章,上古韻母研究之成就;第三章,上古聲母研究之成就;第四章,上古聲調之推測。第六編,聲韻學之實用。第一章,為什么要學中國聲韻學。參考書目。附錄:中古敷微二字母之音值再擬測。
本書專門設“聲韻學之實用”一編,意在強調學習漢語音韻學的實用性特點。除了吸取各家成果之外,也融入了自己的一些觀點,比如古韻分部,以黃侃學說為主,分三十部。主張上古音聲調是四個,不同意王力的看法。竺家寧介紹說,此書綜合了林尹等兩家之說而成。為了和漢語音韻學課教學相配合,謝云飛還出版了《語音學大綱》教科書。
四、潘重規、陳紹棠《中國聲韻學》(1978)
該書以體系完整而科學著稱,海內外多所大學將其作為指定教科書。體例為:第一章,緒論。第一節,中國聲韻學之名義;第二節,中國聲韻之分期;第三節,聲韻學之功用。第二章,聲。第一節,聲之名稱;第二節,三十六字母;第三節,清濁;第四節,發送收。第三章,韻。第一節,韻之名稱;第二節,陰陽;第三節,等呼;第四節,韻類;第五節,韻攝。第四章,聲調。第一節,聲調的名義;第二節,聲調之起源;第三節,古今聲調之異。第五章,標音方法之演進。第一節,反切以前之標音方法;第二節,反切之方法;第三節,等韻與等韻圖;第四節,反切之改良。第六章,歷代聲韻之沿革。第一節,古音學略說;第二節,韻書略說:甲、《廣韻》以前之韻書;乙、《廣韻》及其以后韻書:1.《廣韻》;2. 《集韻》;3.《韻略》以下之考試書;4.《中原音韻》。
陳新雄《評介潘、陳合著〈中國聲韻學〉》認為,《中國聲韻學》是自董同龢《漢語音韻學》后,由中國國內出版刊行的最完整而有系統的音韻學著作。其特色在于:發揚師說、引證翔實、立言精確、層次分明。其中,發揚師說,是指潘重規受業于黃侃,薪火相傳,一脈相承。黃侃主上古聲調平入二分說,但對上古聲調平入二分如何演變為中古《切韻》四聲的問題語焉不詳。《中國聲韻學》對于這個問題的解釋吸取諸家之說,比如段玉裁、王力之說,還從諧聲偏旁去看去入相通的痕跡,照顧到了先秦聲調演變為四聲的基本語音條件,敘述得非常清楚。由此,論述了《中國聲韻學》作為漢語音韻學經典教科書的價值和意義。
五、竺家寧《聲韻學》(1991)
該書是臺灣各個大學漢語音韻學課程使用最為廣泛的教科書之一,影響力很大。這里以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為依據說明。其體例為:第一講,緒論;第二講,語音學的基本知識;第三講,國語的音韻;第四講,我國的語言和方言;第五講,近代的語音史料;第六講,韻書的作用與沿革;第七講,從反切尋求古音;第八講,字母和早期等韻圖;第九講,等韻圖設計上的變通法則;第十講,中古語音系統;第十一講,宋元等韻圖;第十二講,中古后期語音概述;第十三講,中古到國語的音變規律;第十四講,上古韻部;第十五講,上古韻值的擬測;第十六講,上古的聲母;第十七講,上古的復聲母;第十八講,上古的聲調。
《聲韻學》在漢語音韻學知識的結構安排上很有特點。在“自序”中,作者解釋為何作如此安排:
前四講是學習聲韻學的預備課程,往后是依照由遠而近的歷史順序講述。第五講是近代音,六至十三講是中古音,十四至十八講是上古音。在自行閱讀或安排課堂進度時,可以先從中古音的部分開始,然后再看近代音和上古音。因為通常討論近代音和上古音,都是以中古音的知識為基礎的。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些值得指出的教學亮點,比如語音知識與音韻知識的結合;重視近代的漢語語音史料講授;強調漢語等韻圖設計上變通法則規律的總結;突出上古漢語復聲母研究的地位;從漢語音韻學觀念入手探討上古音問題等。
六、陳新雄《聲韻學》(上、下)(2005)
該書相對于上述漢語音韻學課本來說雖然后出,但已經積累了四十多年教學之功力,是體系最為成熟的漢語音韻學教科書之一。這里以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版為依據說明。其體例為:上冊:自序。第一編,緒論。第一章,聲韻之名稱;第二章,聲韻之效用;第三章,研究聲韻學之方法;第四章,聲韻與文字之關系;第五章,韻書之起源;第六章,歷代字音之變遷。第二編,《廣韻》。第一章,《廣韻》之聲母;第二章,《廣韻》之韻母。第三編,等韻。第一章,等韻概說;第二章,反切。附錄一:《廣韻》四十一聲紐切語上字表;附錄二:《廣韻》二百六韻切語下字表。下冊:第四編,古音。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古韻研究;第三章,古聲;第四章,古聲調。第五編,效用。第一章,聲韻學有助于了解典籍;第二章,聲韻學可助辨識平仄聲調,有利于詩文創作;第三章,聲韻學可以幫助辨識京劇中的尖團音;第四章,聲韻學有助于詩文吟誦與賞析;第五章,聲韻學有助于了解聲情的配合關系。
《聲韻學》體系龐大,自稱融入了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自己的《音略證補》《等韻述要》三種書的教學精華,但實際上,以我們的觀察,它更多的是帶有明顯個人見解的學術著作,獨立的學術傾向充斥其中。無論是《廣韻》、上古音還是等韻,都有自己的專著所申明具體觀點的影子。因此,《聲韻學》也是了解陳新雄漢語音韻學思想最重要的窗口之一,與其《古音學發微》《古音研究》《〈廣韻〉研究》《新編〈中原音韻〉概要》《六十年來之聲韻學》等學術論著一道,構成了完整的漢語音韻學學術體系。
七、丁邦新《音韻學講義》(2015)
《音韻學講義》是根據丁邦新2004年在北京大學的講座整理而成的。第一講,研究漢語音韻學的資料和方法,內容為:開場白、研究漢語音韻學的資料和方法。第二講,《切韻》的性質,內容為:細讀《切韻序》的啟示、《切韻》的文白和“古今通塞”、《切韻》的方言和“南北是非”、《切韻》的性質。第三講,中古音的擬測,內容為:中古音擬測的原則、聲母的南北差異——鄴下音系與金陵音系聲母的異同、韻母的南北差異、一二等韻的南北差異、四等韻的介音問題。第四講,重紐的檢討,內容為:重紐的性質與結構、重紐的差別在介音、現代語言中能夠顯示重紐差別的資料、重紐的南北差異。第五講,從中古到現代的語音演變,內容為:語音演變的大勢、聲母的演變、韻母的演變。第六講,從上古到中古的語音演變,內容為:音節結構的改變、聲母的演變、韻母演變的大勢。第七講,漢語聲調的演變,內容為:中古聲調的調值及平仄的意義、上古聲調的類別及其起源、合并與分化:從中古到現代、聲調的擬測。第八講,漢藏語的比較研究,內容為:漢藏語的定義與研究方法、漢語跟臺語的關系、漢語和藏緬語的關系、從漢藏語比較研究看上古音的問題。后附有參考文獻、論《切韻》四等韻介音有無的問題、從《切韻》的結構論擬測中古音系介音及元音的原則、上古陰聲字濁輔音韻尾存在的證據及消失的年代。
這本教科書顯然與別的教科書有所不同,其中《切韻》的文白系統和南北差異、重紐的重要性、音節結構的改變、聲調的擬測、漢藏語的比較研究等都是過去漢語音韻學教科書注意不夠的內容,融入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很顯然,研究性大于普及性。因為作者意圖很清楚,就是以已經學過一般音韻常識的學生作為教學對象而編寫的,理論性較強。
丁邦新新近出版的《音韻學答問》(2016)與《音韻學講義》相互補充的內容很多,應該把兩書合為一部書來讀。
八、其他
除上述幾種著作外,尚有徐敬修《音韻常識》(五洲出版社1965),黎明光譯《滋生音韻學》(文鶴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年月不詳),鄒太華《韻學隅照》(合洽出版社1966),王文濤《實用聲韻學》(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宋金印《聲韻學通論》(臺灣中華書局1972),康世統《聲韻學:教學手冊》(中國文學1974),宋道序《漢語音韻》(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5),施云山《聲韻學》(華聯出版社1972),張正體、張婷婷《中華韻學》(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孫樹林《聲韻導論》(編著者自印1985),竺家寧《古音之旅》(國文天地雜志社1987),林慶勛、竺家寧《古音學入門》(學生書局1989),郭乃禎《有聲世界——聲韻學授課講義》(西北出版社2004),竺家寧《聲韻學——聲韻之旅》(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5),盧國屏《聲韻學16堂課》(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0)等漢語音韻學教科書。
張玉來《點檢廿世紀漢語音韻學通論性著作》(2002)介紹了王文濤、施云山、宋金印等學者著作。比如:《實用聲韻學》(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王文濤著,全書共有正文206頁。該書首先對音韻學進行概述,講明有關基本概念,然后按照中古音(六朝至唐宋)、近古音(元明清)、上古音(周秦以前)、現代音的次序講明各代的聲韻組織概貌,最后講音變,講解音變的各種現象以及音變規律在訓詁上的應用。總之,該書敘述全面,歷史輪廓清楚,講求實用,其較有特色的地方在于注重音韻與文字學和訓詁學的聯系。《聲韻學》(華聯出版社1972),施云山著,全書共198頁,分五章,即:緒論、語言學之基本知識、現代音與近代音、中古音、上古音。該書敘述簡明,從語言學及有關語音學知識介紹起,然后簡述各代語音的大致系統狀況。其不足之處在于介紹內容不夠全面,讀者從中不能得到全面的音韻知識。《聲韻學通論》(臺灣中華書局1972),宋金印著,全書正文共148頁。這是一部普及性讀物,重點在介紹有關聲、韻的知識,并不著重于對某一音系的分析,而且注意對近代北音及現代國語注音符號的介紹。共分五章:緒論、論聲與韻之定名、論聲類、論韻部、結論。
接下來,我們再對上面提到的幾種教科書作一簡介。張正體、張婷婷撰《中華韻學》涉及音韻學面廣,體例為:何志浩《中華韻學序》、自序、韻學例言。第一章,緒言;第二章,聲之研究;第三章,韻之研究;第四章,新韻之概說;第五章,反切之研究;第六章,等韻之研究;第七章,現代國語聲韻研究;第八章,方言之概述;第九章,結論。附:新韻匯。流傳也較為廣泛。
林慶勛、竺家寧《古音學入門》分為上下兩編。上編“中古音入門”,分四章:如何研究中古音、《廣韻》的聲韻系統、審音和押韻用的韻書、現代國語音系的形成過程。下編為“上古音入門”,分六章:古韻分部的接力賽、古韻各部的念法、不同韻部間的關系、上古的聲母、上古的復聲母、上古有平上去入嗎。該書力求淺顯易懂,是一本適合于自學的漢語音韻學教科書。
竺家寧《古音之旅》一書最大的特點是:盡量使深奧的漢語音韻學走出象牙塔,盡力通俗化,讓音韻學回歸普通大眾中間。該書于1987年10月出版后,大受海內外讀者追捧,因而一再重版印刷。其目錄是:聽聽古人的聲音——聲韻學的效用和目的;古音的化石;揭開古音奧秘的利器——語音學;善變的嘴巴——漢語音演化的幾個模式;用眼睛看聲音——漢字標音法的演進;改變學術史的一次聲韻研討會;有關韻書的常識;反切的故事;談“雙聲”“疊韻”;中國古代的“字母”和奇妙的“等韻圖”;如果韓愈和孔子對話——談先秦上古音和唐宋中古音;國語的性質和來源;有趣的復聲母;古代中國話的流音[r];探索形聲字聲音之謎——由形聲字看古音;上古音與同源詞;“入聲”滄桑史;談齊國的一次泄密事件——上古音知識的應用;古人伐木的聲音;華視“每日一字”音讀商榷;跟語言大師說話——訪李方桂先生;再談“女紅”的讀音。
盧國屏《聲韻學16堂課》,同樣力圖簡潔活潑而多樣化。體例為:序;第1堂課,聲韻學概說;第2堂課,基礎語音學;第3堂課,漢語音節系統;第4堂課,古漢語聲韻知識與方言概說;第5堂課,反切注音與韻書簡史;第6堂課,《廣韻》研究;第7堂課,等韻圖研究;第8堂課,中古語音系統(一):聲母;第9堂課,中古語音系統(二):韻母與聲調;第10堂課,中古后期語音系統:宋代;第11堂課,近代語音系統(一):元明;第12堂課,近代語音系統(二):清代;第13堂課,現代漢語語音系統:國語;第14堂課,中古到現代的語音演化;第15堂課,上古語音系統(一):研究法與韻部;第16堂課,上古語音系統(二):聲母與聲調。
竺家寧《聲韻學——聲韻之旅》一書最大的特點是:作為教科書,一方面注意更新知識,力圖跟上時代步伐;另一方面在表現方式上力求通俗化,具有趣味性,盡力做到深入淺出,考慮的是教學效果最優化。體例為:第一編,緒論,內容為:什么是聲韻學、古音的分期。第二編,近代音,內容為:漢民族共同語的產生、元代的早期官話——北曲與《中原音韻》、南方官話——《古今韻會舉要》、反映明清時代官話的韻書和韻圖。第三編,中古音,內容為:通音與悟道——佛經翻譯對聲韻學的影響、古人怎么注音——反切透露了古音的訊息、夜永酒闌論及音韻——《切韻》系韻書的誕生、四十三圖的等韻模型——拼音表的緣起、奇妙的重紐現象、中古后期的語音——宋代十六攝的等韻模型、宋代語音的發展與演化、中古音到現代的演化。第四編,上古音,內容為:關關雎鳩——《詩經》與上古音、諧聲字反映的上古音、古聲母的十個條例、“窟窿”為“孔”——復聲母的發現、上古的合韻現象、上古的聲調、上古音的延續——漢代古韻部系統的更新。第五編,聲韻學知識的應用,內容為:欣賞唐詩的韻律——“晚節漸于詩律細”的杜甫、由聲韻學看詩仙李白、上古歌謠的音樂美——《詩經》的韻律、聲韻學與華語文的教學、聲韻學和破音字的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