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簡史(國民閱讀經典)
- 馮友蘭
- 2961字
- 2020-03-13 14:57:29
中國哲學的精神和問題
上面對哲學的性質和功能,作了一般性的論述,下面將具體地談中國哲學。在中國哲學的歷史進程中,有一個主流,可以稱之為中國哲學的精神。為了解它,我們需要首先看一下,中國大多數哲學家力求解決的是些什么問題。
人是各式各樣的。每一種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例如,有的人從政,在這個領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同樣,在藝術領域里,最高成就便是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人可能被分為不同等級,但他們都是人。就做人來說,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國哲學說,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個人和宇宙合而為一。問題在于,如果人追求天人合一,是否需要拋棄社會,甚至否定人生呢?
有的哲學家認為,必須如此。釋迦牟尼認為,人生就是苦難的根源;柏拉圖認為,身體是靈魂的監獄。有的道家認為,生命是個贅疣,是個瘤,死亡是除掉那個瘤。所有這些看法都主張人應該從被物質敗壞了的世界中解脫出來。一個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須拋棄社會,甚至拋棄生命。唯有這樣,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脫。這種哲學通常被稱為“出世”的哲學。
還有一種哲學,強調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和人事。這種哲學只談道德價值,因此對于超越道德的價值覺得無從談起,也不愿去探討。這種哲學通常被稱為“入世”的哲學。站在入世哲學的立場上,出世的哲學過于理想化,不切實際,因而是消極的。從出世哲學的立場看,入世哲學過于實際,也因而過于膚淺;它誠然積極,但是像一個走錯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遠。
許多人認為,中國哲學是一種入世的哲學,很難說這樣的看法完全對或完全錯。從表面看,這種看法不能認為就是錯的,因為持這種見解的人認為,中國無論哪一派哲學,都直接或間接關切政治和倫理道德。因此,它主要關心的是社會,而不關心宇宙;關心的是人際關系的日常功能,而不關心地獄或天堂;關心人的今生,而不關心他的來生?!墩撜Z》第十一章十一節記載,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路問孔子:“敢問死?”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孟子曾說:“圣人,人倫之至也。”(《孟子·離婁章句上》)這無異于說,圣人是道德完美的人。就表面看,中國哲學所說的圣人是現世中的人,這和佛家所描述的釋迦牟尼或基督教所講的圣徒,迥然異趣;特別是儒家所說的圣人,更是如此。這便是引起中國古代道家嘲笑孔子和儒家的原因。
不過,這只是從表面上看問題。用這種過分簡單的辦法是無從了解中國哲學的。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精神,如果正確理解的話,不能把它稱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稱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有一位哲學家在談到宋朝道學時說它:“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边@是中國哲學努力的方向。由于有這樣的一種精神,中國哲學既是理想主義的,又是現實主義的;既講求實際,又不膚淺。
入世和出世是對立的,正如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是對立的一樣。中國哲學的使命正是要在這種兩極對立中尋求它們的綜合。這是否要取消這種對立?但它們依然在那里,只是兩極被綜合起來了。怎么做到這一點呢?這正是中國哲學力圖解決的問題。
按中國哲學的看法,能夠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中實現這種綜合的,就是圣人。他既入世,又出世;中國圣人的這個成就相當于佛教中的佛和西方宗教里的圣徒。但是,中國的圣人不是不食人間煙火、漫游山林、獨善其身。他的品格可以用“內圣外王”四個字來刻畫:內圣,是說他的內心致力于心靈的修養;外王,是說他在社會活動中好似君王。這不是說他必須是一國的政府首腦,從實際看,圣人往往不可能成為政治首腦?!皟仁ネ馔酢笔钦f,政治領袖應當具有高尚的心靈。至于有這樣的心靈的人是否就成為政治領袖,那無關緊要。
按照中國傳統,圣人應具有內圣外王的品格,中國哲學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發展這樣的品格。因此,中國哲學討論的問題就是內圣外王之道;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
聽起來,這有點像柏拉圖所主張的“哲學家—國王”理論。柏拉圖認為,在一個理想國里,哲學家應當成為國王,或國王應當成為哲學家。一個人怎樣能成為哲學家呢?柏拉圖認為,這個人必須先經過長期的哲學訓練,使他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事物中長成的頭腦得以轉到永恒理念的世界中去。由此看來,柏拉圖和中國哲學家持有同樣的主張,認為哲學的使命是使人樹立起內圣外王的品格。但是按照柏拉圖的說法,哲學家成為國王是違反了自己的意志,擔任國王是強加給他的職務,對他是一種自我犧牲。中國古代的道家也持這樣的觀點?!秴问洗呵铩べF生》篇里載有一個故事講,古代一個圣人被國人擁戴為君,圣人逃上山去,藏在一個山洞里;國人跟蹤而去,用煙把圣人從山洞里熏出來,強迫他當國君。這是柏拉圖思想和中國古代道家相近的一點,從中也可看出道家哲學中的出世思想。到公元三世紀,新道家郭象根據中國主流哲學的傳統,修改了道家思想中的這一點。
按照儒家思想,圣人并不以處理日常事務為苦,相反地,正是在這些世俗事務之中陶冶性情,使人培養自己以求得圣人的品格。他把處世為人看作不僅是國民的職責,而且如孟子所說,把它看為是“天民”的職責。人而成為“天民”,必須是自覺的,否則,他的所作所為,就不可能具有超越道德的價值。如果他因緣際會,成為國君,他會誠意正心去做,因為這不僅是事人,也是事天。
既然哲學所探討的是內圣外王之道,它自然難以脫離政治。在中國哲學里,無論哪派哲學,其哲學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這不是說,中國各派哲學里沒有形而上學、倫理學或邏輯,而是說,它們都以不同形式與政治思想聯系在一起,正如柏拉圖的《理想國》既代表了柏拉圖的全部哲學,又同時就是他的政治思想。
舉例來說,名家所辯論的“白馬非馬”,似乎與政治毫不相干,但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公孫龍子·跡府》)。在今日世界,政治家們個個都標榜他的國家一心追求和平,事實上,我們不難看到,有的一面侈談和平,一面就在準備戰爭。這就是名實不符。按公孫龍的意見,這種名實不符應當糾正。的確,要改變世界,這就是需要加以改變的第一步。
既然哲學以內圣外王之道為主題,研究哲學就不是僅僅為了尋求哲學的知識,還要培養這樣的品德。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體驗。它不是一種智力游戲,而是十分嚴肅的事情。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發表的論文中說:“中國哲學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蘇格拉底,因為他把倫理、哲學、反思和知識都融合在一起了。就哲學家來說,知識和品德是不可分的,哲學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實踐這個哲學,哲學家只是載道的人而已,按照所信奉的哲學信念去生活,乃是他的哲學的一部分。哲學家終身持久不懈地操練自己,生活在哲學體驗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與天合一。十分清楚,這種心靈的操練一刻也不能停止,因為一旦停止,自我就會抬頭,內心的宇宙意識就將喪失。因此,從認識角度說,哲學家永遠處于追求之中;從實踐角度說,他永遠在行動或將要行動。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在哲學家身上就體現著 ‘哲學家’這個字本來含有的智慧和愛的綜合。他像蘇格拉底一樣,不是按上下班時間來考慮哲學問題的;他也不是塵封的、陳腐的哲學家,把自己關在書齋里、坐在椅中,而置身于人生的邊緣。對他來說,哲學不是僅供人們去認識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哲學家自己據以行動的內在規范,甚至可以說,一個哲學家的生平,只要看他的哲學思想便可以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