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張岱年全集)
- 張岱年
- 9字
- 2020-06-23 15:41:46
第二章 哲學與哲學史
一、哲學的性質
我們應該從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基本觀點來看哲學的性質。從唯物主義反映論來看,哲學是什么?從歷史唯物論的基本觀點來看,哲學又是什么?
從唯物主義反映論來看,哲學應是客觀存在的一種反映。哲學屬于認識的范圍,屬于理性認識。客觀存在是第一性的,認識是第二性的,前者是后者的源泉。列寧指出:哲學史“簡略地說,就是整個認識的歷史”(《拉薩爾“愛非斯的晦澀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學”一書摘要》,《列寧全集》第38卷,第399頁)。又說:“認識是人對自然界的反映。但是,這并不是簡單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過程,即概念、規律等等的構成、形成過程。”(《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同上書,第194頁)哲學是客觀存在的反映,但不一定是正確的反映。哲學發展的過程也就是正確的深刻的認識逐步克服錯誤的粗淺的認識的過程。
從歷史唯物論來看,哲學又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它屬于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馬克思指出:“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2頁)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階級社會中,存在著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人們的社會意識包含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反映。
總之,哲學一方面屬于認識的范圍,是客觀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屬于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哲學不僅反映客觀實際,而且也反映某一階級的利益;同時,它不僅反映某一階級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觀實際。這二者的關系可以這樣說:在歷史上,當一個階級的階級利益同社會發展的要求相互一致之時,這一階級的哲學思想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比較符合實際的,比較正確的;反之,當一個階級的階級利益同社會發展的要求不一致之時,這一階級的哲學思想對于客觀世界的反映便是歪曲的,或是顛倒的。
哲學是智慧的追求,智慧就是對于客觀實際的正確認識。在歷史上,有些哲學家揭示了真理,也有些哲學家卻用華麗的言辭掩遮了真理。這些情況都是哲學史研究必須深入考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