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中國古代哲學著作中所謂“名”與“字”

“概念”、“范疇”都是翻譯名詞。范疇二字雖然出自《尚書·洪范》所謂“洪范九疇”,但是古代并不以范疇二字連為一詞。在中國古代哲學著作中,與今所謂概念、范疇相當?shù)模恰懊焙汀白帧薄?鬃犹岢觥罢保f:“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子路》)《管子·心術(shù)上》論形名云:“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當謂之圣人。”莊子說:“名者實之賓也。”(《莊子·逍遙游》)公孫龍說:“夫名,實謂也。”(《公孫龍子·名實論》)《墨子·小取》云:“以名舉實。”各家所謂名都是指事物的稱謂。

《墨經(jīng)》將名分為三種,《經(jīng)上》云:“名:達、類、私。”《經(jīng)說上》解釋說:“名:物,達也,有實必待之名也;命之馬,類也,若實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實也。”達名是普遍性的名稱。類名是一類事物的名稱。達名與類名都是我們所謂概念。達名是普遍概念,類名是一類事物的概念。私名是個別人的名字,不是概念。

荀子提出所謂共名與別名,他說:“故萬物雖眾,有時而欲遍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有時而欲偏舉之,故謂之鳥獸,鳥獸也者大別名也。”(《荀子·正名》)這所謂大共名即墨家所謂達名,所謂大別名即墨家所謂類名。

中國古無概念一詞,“達名”、“類名”即是概念。概念是從思維來講的,名是從語言來講的。思維與語言可以說是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guān)系,思維都是用語言來表達的,沒有脫離語言的思維。名與概念是統(tǒng)一的。

達名、有實必待之名,可以說即今所謂范疇。范疇一詞出自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對范疇作了系統(tǒng)的論述,提出“體”、“量”、“性質(zhì)”、“關(guān)系”、“處”、“時”、“容態(tài)”、“狀況”、“施”、“受”等十個范疇。到了近代,康德從先驗論的觀點講范疇,黑格爾從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講范疇。我們現(xiàn)在講范疇,認為范疇是反映客觀事物的統(tǒng)一性和普遍聯(lián)系的思維形式,也就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基本概念。中國古代哲學中缺乏像亞里士多德《范疇篇》那樣的系統(tǒng)的范疇理論。《莊子·秋水》云:“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所謂“量”、“時”也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謂“量”、“時”。但是在中國哲學中關(guān)于“量”、“時”的討論不多。《孟子》、《易傳》所謂“時”又不僅指一般所謂時間。

韓愈在《原道》中提出“虛位”與“定名”的區(qū)別,他說:“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定名是有確定內(nèi)涵的名稱,虛位即是空格子,不同學派可以填入不同的內(nèi)容。儒家、道家都講“道”,但所謂“道”的意義不同。至于仁義則有固定的涵義,儒家宣揚仁義,道家不同意儒家所講的仁義,但不能借用仁義二字而賦予它以另外的意義,只是對仁義加以批評指責而已。韓愈所謂定名、虛位,都屬于今日所謂范疇。如果加以分析,定名可謂實質(zhì)的范疇,虛位可謂形式的范疇。

宋元明清時代,哲學的概念范疇一般稱為“字”。有些學者致力于解釋所謂“字義”。朱熹的弟子陳淳著《字義詳講》(后人稱為《北溪字義》),就是講解程朱理學的概念范疇的著作。清儒戴震批判程朱,提出自己的哲學體系,撰寫《孟子字義疏證》,采取了解釋孟子哲學的概念范疇的形式。這里所謂“字”不是指普通的文字,而是指哲學的名詞。所謂“字義”都是指對于哲學概念范疇的解釋。“字義”二字太泛,不如西方所謂范疇意思明確。中國古代雖無范疇之稱,但中國古代哲學確實有一套自己的范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川市| 广灵县| 和田市| 慈利县| 永登县| 新疆| 甘谷县| 南陵县| 兴文县| 甘孜| 徐州市| 浦城县| 日照市| 平南县| 甘泉县| 留坝县| 资阳市| 府谷县| 延川县| 资阳市| 莆田市| 大田县| 突泉县| 英吉沙县| 沾益县| 上杭县| 宝兴县| 滦平县| 安阳市| 鄂伦春自治旗| 方正县| 惠来县| 家居| 乳山市| 镇原县| 二连浩特市| 合水县| 清涧县| 东阳市| 济源市| 贺兰县|